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海的赏析

海的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3 14:59:55

1. 臧克家的诗《海》欣赏完后有什么赏析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回清风,
嗅到答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第一,作者几笔点染出海岸景物的七彩,与海水的碧蓝和浪花的白色相映衬,情趣更加浓郁。文章写海岸上的建筑只撷其一角,但大大小小的建筑风格鲜明,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再推开镜头,与宽阔壮观的大海风光浑然一体,更是美不胜,,令人赞叹,足见作者运思的匠心和写法的独到.
第二,写景寓情,含意较深。本文写海,写了海声,海色,海势,让人真切而充分地领略到大海的壮美,同时,作者的拟人笔法,读者也不难体会到其后旨在写海的性格。海有博大温柔的一面,也有泡哮怒吼的时候,写前者在于称颂它能淹没人世间的“丑恶肮脏”,而奉献于人以光明与真情,写后者则意在告诫人
们优胜劣汰的无情。

2. 泰戈尔《海边》赏析

贝壳,海沙与浪花,在孩子们眼中,大海是唱着歌谣的母亲,带来无穷的欢乐。鱼、珍珠和贸易,在成人的眼中,大海是富含商机的凶险之地,随时涌起致死的波涛。这是泰戈尔在诗歌《孩子们在世界的海边聚会》中描绘的场景。从孩子到成人,我们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大海依旧,童年的快乐哪去了?
泰戈尔一生信奉生命的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以儿童为主题的诗歌,他把对儿童的爱倾注诗中,热情赞美童真之美与快乐,他把对儿童的爱当做事业,倾力创办让“心灵自由呼吸”的国际学院。在印度海港城市加尔各答有两个地方被称为泰戈尔“故居”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头上是静止的无垠的天空,不宁的海波奔腾喧闹。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
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用空贝壳来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飘浮在深远的海上。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
他们不会凫水,他们也不会撒网。采珠的人潜水寻珠,商人们奔波航行,孩子们收集了石子却又把它们丢弃了。他们不搜求宝藏,他们也不会撒网。
大海涌起了喧笑,海岸闪烁着苍白的微笑。致人死命的波涛,像一个母亲在摇着婴儿的摇篮一样,对孩子们唱着无意义的歌谣。大海在同孩子们游戏,海岸闪烁着苍白的微笑。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风暴在无路的天空中飘游,船舶在无轨的海上破碎,死亡在猖狂,孩子们却在游戏。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盛大地聚会着。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孩子们在海边嬉戏,与成年人在海上寻求财富的场景。在诗中,大海是孩子们的乐园,却是大人们的名利场。诗人将大海的宽容慈悲与狂暴无情分别对应于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对于海边聚会的孩子,大海是母亲,喧笑、微笑,唱着无意义的歌谣;对于在大海中奔波航行的成人,大海是风暴、破碎、致人死命的波涛。简单质朴的诗句在情感与语境中迅速转换交错,仿佛一页页对比强烈的画面翻过。以大海为背景,成年人的争名逐利的劳苦为衬托,使孩子们的游戏更见纯净与快乐。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言,一切世界文明最终都将被时间带走,在本诗中,海浪带走一切痕迹,只有孩子们纯真快乐的天性永存

3. 大海的鉴赏

博尔赫斯的诗歌创作从接受现代主义影响启程,兼取西班牙极端主义流派和卡夫卡、爱伦,坡等人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梦魇与智慧共存,并与玄学一同作神话处理,这种风格在《大海》中得到了很鲜明的表现。这首诗并非植根于现实生活,而是他那深邃的思考、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语言的结晶。
由于博尔赫斯担任着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所以除了重大政治事件给博尔赫斯的现实观蒙上阴影外,这种馆长经历使诗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疏离。这首诗是诗人晚期的作品,晚期的博尔赫斯认为现实一片混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谬误,一个拙劣的模仿品。宇宙的景象仅是一种幻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诡辩,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镜花水月。”他认识到了时间永恒而生命微渺的无奈存在的荒谬、个性的泯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追求的无望,他开始了对死亡、虚无、偶然、永恒等主题的追索,这种背景使《大海》在表现景观的同时也有了多层次的意味和“黑洞式的深邃”,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博尔赫斯对世界的体验有他独特的方式,他喜欢天马行空式的冥想,而不是感官所能触及的直接观照。因此,在《大海》一诗中,诗人把大海看做人类历史的见证,在题咏大海中抒发着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种种慨叹,在这里大海与时间、梦幻、死亡、迷宫等神秘莫测的事物虚虚实实地结合在一起,有着较他人诗作更深刻的意蕴与内涵。
博尔赫斯在诗的开头就把距离纵向与横向拉伸,追溯到“在梦幻(或是恐怖)编织起神话和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前”的时光,描摹了一个“在时间铸入日子以前曾经,存在过大海”的时间,那时“曾经有过永远的大海”。这样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一个荒凉、遥远的意境。诗人踯躅神游于广阔的大海之中,开始沉思默想。
大海好像是命运的喧嚣,具有新奇的生命力,“谁望着它,谁就是第一次见到它永远如此”。大海又是自然的代表,它来自大自然,有像“美丽的夜晚,月亮,火堆的烈焰”一样的生命力与震撼力。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博尔赫斯是借景抒情的高手。他笔下的大海有着油画的灰调色彩,这种色彩所表现的空灵意境就像中国的山水画,那种“诗情画意”是任何西方风景画都不具备的。
《大海》一诗还突出地体现了博尔赫斯“寄情于景”的创作风格,诗人由观海再由海反观,最后与海融为一体,这时,海的方向就是诗人渴望的方向。诗人最后问道:“大海是谁,我又是谁?”这表现了诗人一贯的思想:孤独、迷茫、惆怅。结尾使诗歌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内容艰深、玄妙,诗人的“沉思”又将读者带入一种飘逸的境界。诗歌的情感基调虽然低沉,又着实优雅感人。
博尔赫斯早年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不可知论和宿命论的影响,又加上他的个人经历,所以他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坠入迷宫,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出路。可以说《大海》集中表现了艺术世界的一种悖论式存在:激情与孤独。这两;种表面看似无法和谐的精神状态共处于他的《大海》之中,他对时空的迷惑、对人性的迷惑都充斥其中,所以我们很难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找到几行完全激情洋溢的诗句。从某种程度上说博尔赫斯的孤独成就了他的艺术,孤独已经内化为他精神的一部分,他的孤独充当了天使,为他隔开了另外一片天空,在那里可以尽情驰骋想象而不必受到有形物的限制。博尔赫斯的诗歌得益于孤独的自由想象,即通过语言和幻想对宇宙、时间、死亡、梦幻和生命加以迷宫式的组合与重建,使时间消失,或固定,使空间倒置,或穿插,从而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博尔赫斯的思辨能力和想象力一样强,他写的句子精辟深邃,警句连篇,耐人寻味。在一般情况下,他的理念总是带有可感知的特征,总是以有尺寸、有音响、有色彩、有质感的形体出现;但是他也不排斥抽象。本诗表达精练,意境简约而又丰富,在简单的词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深长的言外之意。同时,诗人由于情感经历的波折而导致的内向性格、浓重的清教徒式的清高意念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那简洁有力的语言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那深邃苍茫的场景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4. 舒婷 致大海赏析

赏析.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旨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
(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3):作者在诗中把贝壳比作是夏夜的星,把勇敢的人比作疾飞的海燕。
(4)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 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 面对现实生活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 自己要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5)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有头脑有智慧,有思想有品格,面对坎坷,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致大海真的是很好的作品,澎湃的感情化作诗意,理智的思考蕴藉其中。其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加上流畅的情感述说使其达到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5. 面朝大海的赏析

这首诗以明朗清新的语言,唱出了诗人的真诚善良——愿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抒情自然而又真挚。
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虚构了诗人理想中的“幸福的人”的生活图景:既有诗人向往的平凡生活的内容(关心粮食和蔬菜),又保持了自由、闲散的生活风格(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更关键地在于它的清静与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幸福是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属于未来,属于幻想。第二、三节由描绘景象转为抒发情感,诗人由已及人,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尤其诗歌第三节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全诗中起着总括的作用,博爱之情溢于言外。然而诗歌至此,情感突然发生逆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的幸福与诗人无关,显示出诗人矛盾心理状态: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面朝大海,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和其光,同其尘”,不甘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一个“只”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决心,他终于还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暖花开”的祝愿只是诗人临行的赠品。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单纯而明净的特有风格。邹建军《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总结海子诗的特点: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可谓海子的天才创造,不仅意象开阔深远,而且韵味无穷。诗歌平白如话,情感表达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6. 大海 歌词 赏析

1986年的7月6日,张雨生的妹妹不幸溺水身亡,享年15岁,这给了张雨生不专小的打击,而张属雨生之所以能够接《大海》这首歌,就是因为他要用这首歌表达他对逝去的妹妹的思念,所以说这首歌处处都会流露出思念的情感,这也正是这首歌的意境所在。

大海 - 张雨生

作词:陈大力 作曲:陈大力、陈秀男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 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想要说些什么 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哪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 请全部带走

(6)海的赏析扩展阅读

《大海》是台湾歌手张雨生的第四张个人专辑。内含的同名歌曲《大海》人们至今耳熟能详,同时也被舆论误导称为了所谓“最杰出”的代表作。

张雨生(1966年6月7日-1997年11月12日),出生于台湾省澎湖县马公市,歌手、音乐人、制作人。

7. 我们去看海的赏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表达了作者对海边的向往。

这首诗,作者用轻快的诗句,写出了自己赞美大海、热爱大海的情感,诗的第一节说我们去看海,是一种邀请的形式,这一节与最后一节相互照应。第二节和第三节运用了暗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说海里的资源丰富,有陆地上没有的东西,好像一个大宝库。

我们在海里玩耍,歌声和笑声伴着我们溅起海水,溅起水花的声音像歌一样,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仿佛将我们和大海融为一体了。看海,即使去过许多回,也都十分的兴奋愉快。同时,作者希望我们的胸怀像海一样宽大。在作者的十四行诗句中,我们吟诵着,不难体会到作者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流露在他诗里的感情,是美的;展现在他诗里的生活,是美的; 反映在他诗里的自然,更是美的。生活的美、人情的美、自然的美使他的诗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很美的世界。

那是一个明丽而和谐的世界;那是一个善良而友爱的世界;那是一个人与自然相互沟通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童话的,也是真切的。是诗人用童话的眼睛反映出的世界,用童话的心灵感应出的世界。

(7)海的赏析扩展阅读

《我们去看海》,诗歌集,作者金波。有同名诗歌。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

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影子人》、《白城堡》、《追踪小绿人》等多部。

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评论集《追寻小精灵》。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以及《金波诗词歌曲集》等。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

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波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我们去看海

8. 海的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的抒情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厂故乡的自然风貌,以深沉的感情歌颂了故乡母亲的养育之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诗人的情思,寄托在海洋这个形象中。诗中的海洋有三种内含:第一个是回忆中的海洋即诗人的故乡。那里有乳汁般养育过诗人的海水,有催眠曲般动听的涛声,有波浪放出自的白光。第二个是现实中的洋。“浪一阵阵扑过来又退回去,远远地望见彼岸的白光。”诗人是在海边上望海兴叹,隔海思乡。第三个是诗人心中的海洋,它是由第一个海洋幻化而来,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到“在我的胸头荡漾”。一首诗中竞容得下三个海洋的形象,可见诗的容量之大,不愧是一首咏海诗。
这三个海洋,就如三颗明珠,然而它们并非各自孤立,互不相于。联结它们的,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同深沉的感情所织成的金线。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重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这是因为想象不受但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信马由缰,而是“神与物游”,必须以现实生为依据,起有起处,落有落点,起落之间合乎逻辑。诗中第二个海洋即现实中的海洋,是诗人展开联想的物质依据。诗人看到这“一阵阵扑过来又退回去”的海浪,不禁触景生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了:脑海中出现了第一个海洋即故乡的形象,它的出现,使诗人思乡之情得到充分的表达。由于这种思念的强烈,由于这思念的持久,相象中的故乡便自然而然地刻印在诗人的心中,第二个海洋又化成了第三个海洋,对故乡的思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由一时的回忆,变成了永久的铭记。诗到这里,诗人的思乡感情得到更深一步的体现,达到了刻骨铭心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这番的想象,由海而始,由海而终,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海的世界。诗人对故乡多少的情,多少的爱,多少的思念多少的回忆,统统化成了海的博大,海的深沉和海的永恒。

9. 对《阔的海》赏析尽快

赏析徐志摩的《阔的海》

阔的海
徐志摩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内巨大的纸鹞
上天容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室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赏析]
这首诗表达对现实生活所感受到的压抑及其挣扎。
这首诗构思很巧妙。开头的“不需要”和“不想”与下文的三个“一”形成强烈对比,把作者的追求衬托得更加可怜。表面的“无怨”中隐藏着对海阔天空而不可得的“怨”,比直抒“怨”更引人同情。此外,用“小孩”纯洁、渴望自由的天性比喻诗人的人格和追求纯洁无暇也是构思匠心的。
这首诗的形式既然自然又巧妙。特别是采用特殊排列形式加重了最后九个字的分量,而“缝”、“光”、“钟”更是力透纸背。诗人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而创造了新的形式,令人赞叹不已。

10. 普希金《致大海》段落赏析

在诗中,普希金尊称拿破仑是“一处峭岩”,称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的墓地是“一座光荣的坟墓”。1821 年5 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 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被判罪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

但更为主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诗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致高点肯定了拿破仑对俄国和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发起俄国一代年青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这也正是普希金在《致大海》中歌咏拿破仑的重要原因。

(10)海的赏析扩展阅读

《致大海》创作于1825 年。当年,诗人由南俄流放地敖德萨被押解到其父母领地米海洛夫斯科耶村软禁。《致大海》在敖德萨开始酿,到米海洛夫斯科耶最后完成。

诗人一生憧憬自由,抨击暴政。但他一生却是被禁锢在专制暴政之中。《致大海》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创作的。诗人告别黑海之滨的敖德萨,面临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到自己即将被押解到米海洛夫斯科耶村阴郁的未来,不禁浮想联翩。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