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元曲赏析

元曲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2 02:41:17

㈠ 元曲赏析怎么写

根据作者的写法,描写的东西等等
如:这是一首描写。。。。的小令,。。。。。。。。。写得怎样

㈡ 离别的元曲5首以上,加赏析。。。跪求!!!!

[双调]碧玉箫 席上樽前,衾枕奈无缘①。柳底花边,诗曲已多年。向人前未敢言,自心中祷告天②。情意坚,每日空相见。天,甚时节成姻眷? [注释] ①衾枕奈无缘:怎奈无缘同床共枕。 ②祷告天:向苍天祷告,期盼老天助人遂愿。 [点评] 此曲写一位暗恋者的心态可谓曲尽其妙。一、二与三、四这一组对仗句含意丰富,既写出了他俩交往多年的时间长度,也写出了他们“席上樽前”、“柳底花边”过从往还的空间幅度,还写出了他们以诗曲相应相和的心律振度……但是他或她均未向对方吐露真情,更未敢在人前有片言只语,只是秘密地在心中祷告苍天……多么纯真、圣洁的感情啊,代言者的诗人已使我们从人物的爱中感到了崇高!但是诗人的笔力还未尽兴,他要再挖人物内心的纵深一步:情深意坚,但每天只是空相见,一个“空”字包含了多少说不尽的焦虑、怅惘、失落、期盼和希望与失望的轮环交替啊,何时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了人物心灵中的最强音,这也正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崇高美好理想再一次在此得到了表现。
关汉卿曲《沉醉东风》赏析 咫尺的天南地北①,霎时间月缺花飞②。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③。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

“好去者⑥。望前程万里!”

[注释]

①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此处借指情人的亲近。

②月缺花飞,比喻情人的分离。

③阁:同“搁”,放置,这里指含着。

④将息:调养身体。

⑤痛煞煞:非常悲痛。

⑥好去者:好好地去吧。

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品评
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动人。它入手即总摄离别时的感受,首两句对偶句,很能表现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跟着写送行的场面,饯行的女子,手上端着酒杯,眼里盈盈珠泪。“搁着”两字,刻画出强忍眼泪的神态。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毕竟,她控制住自已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而写她强颜欢笑,很能深一步揭示她内心的痛苦。

天香引.西湖感旧 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
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
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嗟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部袭杀元朝守将,占领杭州,和朱元璋所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这首小令的题目虽为《西湖感旧》,实际上是感叹整个杭州的盛衰,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要求和平;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注解
天香引:即蟾宫曲。
朝也笙歌,暮也笙歌:化用林开《题临安邸》诗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译文
问西湖过去是怎么样?那时候早晨一片笙歌,晚上也是一片笙歌。问西湖现在是什么样?现在早晨一片干戈,晚上也是一片干戈。过去呀,二十里长堤酒楼相连,春风里身着锦绣的游人络绎不绝。如今呀,偌大湖面只见两三只打鱼船,在沧波落照间隐没。好时光已一去不返,多少风流人物消磨殆尽。过去的西湖呀,已是今日的梦里南柯。

四块玉-天台路

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都你回去来?
[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1324前),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余年,郁郁不得志。元灭南宋后南下,曾出任江浙省务官,与卢挚、张可久有唱和。晚年隐居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幽栖”生活。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极负盛名。散曲有瞿钧编注《乐篱乐府全集》,共收套数二十二套,小令一百一十七首。
[写作背景]传说东汉末年,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在今浙江省东部)采药,遇二仙女,结为夫妇,共居半年,及至电乡,子孙已历七世。此事出知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幽明录》,原书已佚,今见《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和《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引《神仙传》。魏晋南北朝“篡”,“乱”频仍,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厌恶这种社会现实,向往安定幸福的生活,于是出现了一些描写无君无臣、和平美满的桃花源境界的作品,以寄托理想和愿望,刘晨、阮肇的故事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折桂令九日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衬字:对

赏析

自东汉起,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祸,已成为中国的民间习俗。本首曲题为九日,即已点出写作的背景。不过重阳登高,触动思乡之情,似已成为文人惯有之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伤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此种感怀的代表作。张可久亦本著这种心情来作此首曲。

(一)首三句由触景生情开始,时值重阳佳节,看著一阵阵南归的雁子,感叹自己之不得归。首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在写作技巧上,采用典的方式,用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之典故。也化用了杜甫「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的诗句,自然而不著痕迹,丰富了曲意,也增添了隽永的情味。此外,若详加品味,亦能发现张可久的用字极巧,「强」字有勉强之意,写出他对官场的厌倦、徘徊於仕途与归隐间之矛盾;「归」字是整首曲的眼目,直接带出了下句的「思家」之情;「横」字则写出一行大雁的孤寂,并将秋日天空的画面给定格了;「倦」字则写尽了七十多岁的张可久心境之疲累与沉重。

(二)次三句写繁华热闹的宴客场景。看似突兀,切断了思乡的情绪,细味之,原来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段跌宕,回忆起昔日官场生活的一些片断。美女殷勤服侍,弦声热闹,不过这灯红酒绿的生活已是过往,无可留恋;另一说法是登高宴饮,纵有美人劝酒、杯觥交错、音乐助兴,但却与上段之「倦客思家」、「强整乌纱」形成强烈对比,乃闹中写孤之手法,所谓「景愈丽而情愈苦」之谓也。此处亦化用了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之词句。

(三)七、八两句此二句是曲中之名句,以倒装与对偶的句法写出年华易逝,好景不常的感慨。西风吹著白发,惊觉到自己的衰老;面对过时凋谢的黄花,蜂蝶都要发愁,物犹如此,人又情何以堪?蝶愁花谢、人愁衰老,自己已是垂垂老朽,厌烦、也无力去竞逐险恶的官场,思家之情更是浓烈。此处亦化用了蘇轼的诗词「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属对工整,寓意深沉。

(四)末三句触景生情作结,登高远眺,望极天涯,苍茫暮色之下,回顾一生的道路,只见数点归林的寒鸦,似乎说尽了自己之无力与无成,更增伤感。此处仍是化用前人之诗词,用得是秦观的《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回顾天涯,迟暮思归之情毕现。

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思乡之情已浓得无法化解。诗词典故巧妙入曲,更增隽永情味,文词清丽,对偶工整,强烈的客愁已浓结在字里行间。全曲语言清丽,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更有强烈的对比色彩。艺术价值极高。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此首小令以极少的字句,展示出异常丰富的意象。语言精练,有景有人,把秋日萧条、寂寞、悲凉的情思与天涯断肠人的独特感受,准确而独到地呈现。

(一) 首三句:

短短十八个字却速写了九件景物,不支离破碎、不臃肿叠沓,以鼎足对的方式,渲染深秋傍晚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心境。

枯的藤、老的树、一身暮气的乌鸦,写出一派的萧瑟与黯淡:乌鸦到天黑尚有老树可栖,流浪天涯的游子,何处是归程?清冷的小桥流水旁,还有三两户人家,想必是过著宁静团聚的日子,自己的家园此时又如何了呢?漫长的古道上,孤零零的游子,骑著瘦马,彳亍於凛凛的西风中,怎堪这无止境的茫然?虽然是写景,但是,悲凉的意境、失意的情绪己在景物中呈现。

(二) 末二句: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著整首曲的情思。黄昏日落、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一个怀有凄楚情感的「天涯沦落人」,继续在昏黄的暮色中艰难地前进著,游子旅途的疲乏、流浪生活之艰辛,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以有限的字句,写出深秋的萧瑟景象,加强悲秋的情调,我们也跟著「断肠人」飘泊的足迹,进入这凄凉的图画中,感受那无尽的惆怅。「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是它的成功处,用语精练、寄意遥深,故历来传唱不绝,评价甚高,兹列於下:

(一)周德清:「前三对,更瘦马二字去上,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

(二)王世贞:「通首是景中雅语。」-曲藻

(三)王国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人间词话

(四)虞前:「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辞。」-论曲绝句 善於捕捉具有特徵性的形象,以组成感人的艺术画面,造成细腻隽永的意境,写活了抽象的秋思,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呈现出马致远一贯所有的出色风格。

以下再录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以做为对比,读者可自行比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㈢ 唐诗、宋词、元曲中的诗的赏析、翻译

宋词;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卷小银钩。

【译文】 无边无际的寒意悄悄爬上小楼,拂晓时分阴云惨淡,好像是荒凉的暮秋。彩色屏风上,流水潺潺,淡烟缭绕,也是一片迷蒙隐幽。优雅自在飞着的杨花,仿佛梦境般虚幻飘悠。丝丝不断的细雨,如同我排遣不掉的忧愁。无奈之下,我把精美的帘幕挂起,独自在窗前凝眸。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滚滚向东流,波浪中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遗弃了的故旧营垒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仿佛卷起千堆白雪。万里江山如诗如画,一时引来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郎公瑾,那时乔家小女出嫁归门,他英姿雄健睿智神武,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执羽扇,头著纶巾,从容不迫潇洒谈笑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浮想万千。可笑我如此多怀古幽情,竟未老先衰鬓发斑斑。啊,人生如一场梦幻,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

元曲:

清江引.野兴 马致远

绿蓑衣紫罗袍谁为你,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译文〕不管你穿绿蓑衣还是紫罗袍,这两种人事都没用。就是作个钓鱼人,也颠簸在风波里。还不如找一个安安静静没人打扰的地方闲坐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山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译文〕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蒙,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没干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㈣ 关于中秋的元曲及赏析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见《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此曲歌咏圆月朗照的中秋夜景,表现了作者无限喜悦的豪情。开篇一问,排空而入,雄奇突兀,造语奇崛,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秋空圆月朗照的无限惊喜。首句从辛弃疾[太常引]词中“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句化来,是从秋月之“圆”与“亮”两方面进行神奇的联想,其后各句,便侧重中秋之月的亮度,从不同角度进行铺写。“照彻乾坤”二句,用一“彻”字、一“透”字,加倍形容了月光照射的亮度,并且借月光照耀的无边无际,开拓了境界。“玉露泠泠”二句,又通过秋露的晶莹和银汉的明净如洗,从侧面烘托秋月的皎洁,比起前二句,不但开阔,而且空灵。“比常夜”二句,又从神话传说着笔,仍回到明月本身的描写,不仅以桂影“无碍”反衬出月光的亮度,而且更具有神奇飘渺的浪漫色彩。杜甫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辛弃疾亦有“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同前)的词句,皆言桂树遮住了明月的清光,此曲反用其意,言婆娑之桂影并无碍明月之光华,可谓旧句翻新。最后四句,不禁引吭高歌,而且慨然发问,表现了作者面对良辰美景的无限欣喜之情。此曲以咏月为中心,将神话与自我置于其中,其情景交融,意境澄澈空灵、清幽静谧,令人神往。

㈤ 赏析这首元曲

绿阴茅屋两三间,院后溪流门外山。山桃 野杏开无限,怕春光虚过眼,得浮生半日清闲回 [二]。邀邻翁为伴,答使家僮过盏[三]直吃的老 瓦盆干。 满林红叶乱翩翩,醉尽秋霜锦树残[四]苍 苔静拂题诗看。酒微温石鼎寒[五],瓦杯深洗 尽愁烦,衣宽解,事不关[六],直吃得老瓦盆 干。 【注释】 [一]虽题为“田家”,并非歌咏一般田家的生 活,实乃作者自己归隐田园后的情趣。 [二]浮生:虚浮不定之生活。李白《春夜 宴桃李园序》:“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三]过盏:传递酒杯(给邻翁)。 [四]“醉尽秋霜”句:红叶满林,已经凋残 了。 [五]“酒微温”句:酒微温石炉还没有热。因 石鼎(石炉)壁厚热得慢。 [六]事不关:世间的事不去管它。

㈥ 元曲赏析

唐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此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宋词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元曲

沉醉东风·送别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②。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③。刚道得声保重将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好去者前程万里⑥。
忧则忧鸾孤凤单⑦,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⑧,害则害谁曾惯⑨,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⑩,怕则怕黄昏到晚⑾。

①双调:宫调名,沉醉东风是这个调子的曲牌。
②霎时间:一会儿。黄庭坚《两同心》:“霎时间,雨散云归,无处追雪。”花飞:花飘,花落。晁补之《行香子·梅》:“向未开时,愁花放,恐花飞。”
③阁着:噙着,含着,阁,同“搁”。
④将息:调养、休息的意思。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⑤痛煞煞:表示痛苦的样子。亦作“痛设设”。
⑥好去者:安慰行者的套语,犹言“好走着”。马致远《要孩儿·借马》套:“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⑦“忧则”句:担忧的是夫妻分离。则,犹现代汉语中的“只”。元曲中的“只”多作“则”。鸾凤,旧时用来比喻夫妇。卢绪《催妆》诗:“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⑧俏冤家:对所爱的亲昵称呼。
⑨害则害:病虽病。害,病。则,这里作“虽”讲,下句的“瘦则瘦”同。意即病虽病,也甘心被他折磨。 ⑩孤帏绣衾:孤单的罗帐,绣花的被子。
⑾怕则怕黄昏到晚: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从其词意中点化出来。
翻译:
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远远分离,转瞬间花好月圆的欢聚就变成月缺花飞的悲凄。手拿着饯行的酒杯,眼含着惜别的泪水。刚说一声“保重身体”,心中悲痛极了教人难以割舍。“好好地去吧,祝愿你前程万里!”

[赏析]
《沉醉东风》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起首两句从时空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㈦ 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赏析

唐诗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之国。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

㈧ 李清照 晏苏 苏东坡 辛弃疾 的诗词元曲赏析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
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2.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

3.苏轼 定 风 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4.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

郁孤台①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②泪。

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④,山深闻鹧鸪⑤。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㈨ 元曲赏析

这是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第一折的禾词。这支曲子通过山野乡村春景的描写,表版现了田园之乐:绿权水绕院,桃杏争芳,牧童悠闲,庄稼人以自己的辛勤劳作来换取收获,无机心巧诈,远离名利是非,一切顺其自然,就这样悠闲自在,因为皇天不负老实人。
联系元代社会背景,因为元朝统治剥夺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参政机会,再加之战乱结束不久,因此汉族文人中逐渐开始滋生向往宁静优美平和闲适的山水田园生活的情绪。

㈩ 这两本元曲鉴赏哪本更好

这要看你的阅读目的
如果原本不太了解,想一般了解当然第一本普及本好,通俗。
如果想深入、全面了解,并藏书,自然那本精装版好一些。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