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黄河入海赏析

黄河入海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2 01:02:11

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⑵ 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加以赏析(其中包括修辞,情感,感官,画面,一字传神。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10]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11]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⑶ 五言绝句诗歌

五言绝句
1.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8.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9.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1.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2.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4.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5.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16.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17.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18.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19.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0.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2.
问刘十九

⑷ 黄河流入海/入海流。鉴赏两句

风靡一时哦

⑸ 凉州词其二全文的意思

凉州词其二全文意思是什么呢?

一、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代: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二、译文及注释

1、译文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三、鉴赏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⑹ 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进行赏析

黄昏时候的太阳依靠山头慢慢下沉直到看不见,黄河朝海的地方缓缓流专去。根据后两句“欲属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知作者在表达了一个人生感悟那就是一定要有所追求努力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欣赏到到的人生景观才会更加精彩。前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如此可以将两种事物醒目地联系在一起,意象深刻,语言上显得工整有力。

⑺ “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赏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
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故
名。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为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众,唯王之
涣、李益、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此楼后为河水冲没,因于城角楼留匾以存其迹。
后人或以王之涣所咏鹳雀楼即蒲州城西南角楼,殊误。

【品评】
一二句写楼头所见的壮阔图景,气象恢宏,有尺幅万里之势,而此楼之高
迥,已见于言外。首句写西望,以“依山”作“尽”的状语,表现出随时间推
移的动景,时空叠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义,也有“依恋”义。遥
望白日依傍绵延起伏的群山西行, 似乎依依不舍, 不愿沉没,而终于半沉、
“尽”沉,这就赋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诗人留恋美好光景的襟怀,也曲曲传
出。次句写东望,以“入海”作“流”的状语,表明黄河此刻未“入海”,但
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这就赋予黄河以崇高理想,从而也表现了诗人
的宏伟抱负。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飞溅起万点金光,这条黄色巨龙,咆哮
着奔向遥远的大海,诗人的目光,也被带到遥远的地方。当然,大海还是望不
见的,而诗人的心,却早已飞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见海,那该有多好!于是水
到渠成,转出三四两句。
题目是登鹳雀楼,自应先叙登楼,如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
类。然而这是五绝,只二十字,必须字字挥发出最大效应,因而一开头便写楼
头所见。所见之景已极阔大,但诗人犹不自满,因“欲穷千里目”而“更上一
层楼”,登楼之意亦顺便点出。构思何等精巧!此楼共三层,从结句看出,首
联乃一二层所见景象。特留最高层继续攀登,读者的精神境界亦随之继续飞跃。
至于“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写,也无须再写,
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后两句既切鹳雀楼实境,又出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兴象玲珑,非抽象说理,
却蕴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为了眼界更宽,所见更远,就得层层
攀登,向最高处迈进。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说它“骨高”,当然不错。但四句皆对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组对
句各有特点。首联属正名对,以严整的对仗展现雄阔的景象,形式与内容高度
谐合。然而次联如果仍用工对,便无流转之势,必流于板滞。作者改用流水对,
“欲穷”,“更上”回环呼应,一气旋转,余味无穷。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