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弃妇思想赏析

弃妇思想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1 14:04:34

Ⅰ 简析弃妇的象征意义

李金发诗歌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这首《版弃妇》权是李金发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诗人代她向黑暗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倾吐了心中的痛苦的幽怨的感情;但是,如果深究下去,我们发现,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惯常的象征手法,“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运用了在场的视角,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永无热泪。
也许是她的泪已经流进了,也许是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但是没有人能理解她,至于我,也是旁观,无所作为。

Ⅱ 通过中西方文学弃妇形象的比较分析论述中西方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定义

漫谈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之札记篇

 

   自从母系氏版族社会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后,权妇女的地位便降到一种从属的地位。千百年来,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妇女最重要的职能只是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由此造成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绝大多数文明体系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在历史悠久的文明样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明就尤其体现了这点。孔老夫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将中国妇女摆到了从属的地位,“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四德标准长期束缚着妇女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直到20世纪,中国妇女的这一从属地位才开始驻逐步得到改善。妇女在许多时候都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或衍生品。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妇女在为自己争求权利的路上经历了甚多艰辛,以致有人说妇女问题是理解人类社会的镜子和考察历史进程的视线。马克思曾说过,要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首先女性开始。美国著名妇女史学者伊沛霞认为:“最好的妇女史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女人,妇女史挑动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历史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Ⅲ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内容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Ⅳ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

李金发诗歌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这首《弃妇内》是李金容发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诗人代她向黑暗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倾吐了心中的痛苦的幽怨的感情;但是,如果深究下去,我们发现,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惯常的象征手法,“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运用了在场的视角,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永无热泪。
也许是她的泪已经流进了,也许是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但是没有人能理解她,至于我,也是旁观,无所作为。

Ⅳ 痖弦《弃妇》鉴赏

你可以根据弃妇悲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自己筛选总结

弃妇被弃,自古有之,最早把它写进文学作品中的是《诗经》。《诗经》开创了“弃妇”这一母题。在后世文学中,无论是诗、赋、词、散文、小说都对《诗经》开创的“弃妇”这一母题有所传承,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古代文学的内容。弃妇悲剧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鲁迅先生关于悲剧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经》弃妇悲剧被后来的文学所继承,《孔雀东南飞》、《出妇赋》《井底引银瓶》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些篇章都以其沉重的悲剧力量指引着人们,传诵千载。在弃妇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弃妇文学:一种是直接继承《诗经》弃妇的悲剧,纯粹描述妇女被无情抛弃的不幸命运,咏唱弃妇的衰伤与无奈,抒发其深深的愁怨。另一种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弃妇是为文人兴寄的载体。文人多用含蓄的方式,高雅的行为抒发心中的愁怨。文人又多,“为野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所以当他们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时,便把思想情感暴露于弃妇诗之中,以解心中的怨愤。这是后世文人对弃妇悲剧的开拓。1、低吟浅唱的弃妇之歌

继承《诗经》“弃妇“这一母题,后来纯粹描述妇女不幸命运,咏唱弃妇的哀伤,抒发弃妇深深的诗有汉乐府民歌《有所思》、《孔雀东南飞》,建安魏晋时期的曹植的《弃妇篇》《出妇赋》;曹丕的《出妇赋》;唐朝顾况的《弃妇词》、张籍的《离妇》、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等。这些作品的悲剧与《诗经》的弃妇悲剧一脉相承,基调都是衷伤的、愁怨的。但是在诗歌具体内容上更加丰富,暴露社会问题也更加直接,更加尖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而脍炙人口,广泛传诵,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及其悲惨命运,至今震憾人心。诗中的故事内容如题注所支:“汉末建安是,庐不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刘氏不被婆婆喜欢,“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焦仲卿出于孝道被迫合休弃妻子,“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子,卿但暂还家”,一对恩爱夫妻因此被活活分离。后来刘氏兄长逼她另嫁她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经我应他人”,她不肯,又无力反抗,只得“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知道了,也“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个故事有《诗经》中是找不到模式的,但是其中的悲戚哀婉与《诗经》弃妇悲剧一脉相承。这个故事震撼人心的原因是它揭示了封建礼法制度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有时候男性也是受害者。

曹丕、曹植都写了《出妇赋》,其作品写得凄婉动人,曹丕的《出妇赋》写到“色衰而爱弛,信古今其有之。”赋中直接指出礼服制度,男子好色对女子的伤害。曹植赋写道:“悦新婚而忘妾,哀爱惠之中零。”写出了被遗弃女子的伤悲和怨恨。

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弃妇诗。诗中写了一个故事:一个女子与男子相知相许并与之私奔,“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鬓逐君去”,在夫家五、六年又因非明媒正娶而受尽舅姑的精神折磨,“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最终不堪驱使而离去却又羞于归家,“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惨羞归不得”。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奉劝天真的少女们”慎莫将身轻许人“,要善于保护自己,不要相信这个社会,不要轻信花言巧语、居心叵测的男人,”(8)诗中一句“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更是如泣如诉,既是弃妇钻心刺骨的痛苦反思,也传达了诗人对弃妇的无限同情和哀怜。

2、文人兴寄的载体

文人写诗作词常常怀古或咏物,借古讽今而意在物外,也是借花卉与托闺怨寄身世之威或君国之爱,弃妇因此成为文人兴寄的载体。这类文学作品有李白描写弃妇的诗《怨情》、《白头吟》、《妾薄命》,杜甫的《佳人》,辛弃疾的词《摸鱼儿》等。

李白的弃妇诗,往往带有咏史的色彩。汉武帝时被贬入冷宫的皇后陈阿娇,似乎才老是盘踞在他的心头,他的三首弃妇诗,都写到了陈阿娇,由此生发议论,抒写感慨。而批判的矛头,直指薄情寡义的封建帝王。他的《妾薄命》写的是陈阿娇宠极爱歇,色衰爱弛,被抛弃的事实。

杜甫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竭忠尽力,忠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就像诗中的女子被丈夫抛弃一样,杜甫也觉得是被大唐朝廷抛弃了,只好感叹“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杜甫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象的,因此,本诗既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弃妇悲剧,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经功业自许,南归后却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的他,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他只有用词来抒怀言志,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他的词《摸鱼儿》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心态。“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情、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似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述?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在这首诗中,辛弃疾借美人迟暮和遭妒被弃的不幸境遇,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词的上片抒写美人因年龄渐大而惜春,因惜春而想留春,因留春不得而怨春,其中的意思就是“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这里的美人,当然是作者自比。下片借用陈皇后被弃的典故,以喻自己所遭受的排斥和闲置。诗中真实的描写了美人被冷落遗弃后的愁怨的心情,借以表现了作者自已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而产生的忧愁。

在弃妇的关系中而论,他们是阳,就其作为人子、人臣的地位而言,他们只能属阴。因此,在他们处于人子,人臣的地位时,就如女子一样,自然会产生与女性社会角色认同的心理倾向。特别是当他们在政治上失宠而成为“放臣逐子”的时候,自然会更意识到自己的“闺是怨妇”地位。所以,当士大夫在政治上失意得不到重用、重视时,便在诗中借弃妇之口表达对夫主(夫君)的“忠敬”之情,或表达被弃后的愁怨便也是自然的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开创的各种母题,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诗经》中的弃妇诗作品,开创了“弃妇”这一母题,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直到今天,我们还把这些文学作品的不幸命运,痛斥了被遗弃的不公,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这一点被后世的弃妇文学所继承,在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把这种男女之情扩大移化到君臣关系中,当男子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志时,便出现了把自已(臣)喻为弃妇,书写不被夫君(君)重视重用的怨恨。这时的弃妇诗不仅可以写弃妇本身,不定期成了文人抒解内心愁怨和不满的载体,成为文人兴寄的载体。这就是弃妇诗得到开拓,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内容。

Ⅵ 分析李金发 《弃妇》形象的特征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Ⅶ 谁能帮忙分析一下《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弦,她的泪水与笑颜只与那个男子有关。在以后的漫长时光中,她还记得两人少年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女主人公在男子家世贫穷,没有丰厚的聘礼情况下,甘心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时,男子与她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到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不过成了一句空话而已。最后男子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自己落得个“兄弟不知,其笑矣”的下场。但是我们不能把她归并到那些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她能做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能反思自己的遭遇,并最后勇敢地说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是对该负心男子的最大控诉。她的反抗就是离开他,从此两不相欠。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为全家兢兢业业,男子就应该对自己温柔和体贴,说明她的意识中有“等价原则”。但是她没有认识到的是等价原则是在双方都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她其实过着类似“半妻半奴”的生活。她把全部的责任归结于男方,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着奉献精神和一定独立意识的女子,她不是一味地忍让,甘心做丈夫的附属品,任人打骂。她思想的产生也与当时文化背景下男女交往相对自由,道德束缚相对较少,女性有一定的空间来思考自己的命运有关。但是从她反抗的方式和态度来看,基本未触及到男性的利益,也没有挑战男性的权威,她的自我反抗只有态度,没有行动,更没有形成社会影响。她的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妥协,她间接承认了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合理性。
《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即弃妇)自叙了从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全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对爱情、婚姻很痴情的女子,在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追求下,“送子涉淇”,虽“子无良媒”,但却安慰他“将子无怒”并同意“秋以为期”。女主人公冲破了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虽然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这可看出她不嫌贫。她还安贫,婚后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创建家业,创造幸福而天天早期晚睡,早出晚归操持家务,从无怨言。她坚贞,遭受丈夫虐待后,还是始终不渝地爱他(女也不爽)。她坚强,被弃后,冷静理智,仍能“静言思之”。她更决绝,看清了氓的丑恶行为后,对待痛心的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是不思,亦以焉哉!”,坚决和氓决绝。至此,她已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善良美丽的少妇到吃苦耐劳忍辱无怨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弃妇。表现出一个女子勤劳、善良、坚强、果敢和反抗的精神。她的形象,让人喜欢与欣赏,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也值得赞扬。而且在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时代,夫权思想浓厚的社会,她的反抗就更伟大,更具有典型意义。
《氓》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在此期间,又把一个勤劳善良、坚毅果敢和勇于追求自由平等爱情,富有反抗精神的弃妇形象刻画地活灵活现。

Ⅷ 分析李金发的《弃妇》的诗的思想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李金发被认为是把法国象征派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的"第一个人",是"一支异军",是"诗怪"。李金发1919年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学雕塑,1920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创作受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明显影响。李金发在巴黎的时候,法国象征派艺术正盛极一时,李金发自己曾说,他最初是受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影响而作诗的,作品中很有其"趋向"。 《弃妇》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 《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Ⅸ 弃妇的影片评价

先见弃于家庭,再见弃于社会,最后孤苦丧命。女性之苦命,莫过于此版!
1924年3月29日(农历二月廿权五),由长城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弃妇》公映。这部电影是侯曜根据他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由李泽源导演,提出了“妇女职业问题”。
电影主要讲述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终因社会和家庭的联合迫害病死荒野。
该片的创作思想受到了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与《人民公敌》的双重影响。一个中国式的“娜拉”离家出走的故事,影片中的吴芷芳不仅仅是中国式的娜拉,也是女性的斯多克芒医生,显示了先知先觉者的悲哀。
该影片被认为触及到了当今女性的生活遭际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但报界又疑问:一个离家出走的女性,结局只有这一种吗?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