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伯夷论赏析

伯夷论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1 09:30:39

1. 诗经.采薇(节选)的意思

释义: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原诗(节选):

《采薇(节选)》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简介: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1)伯夷论赏析扩展阅读:

这是一个普通的戍边士卒的哀叹,他将自己的青春献给边关,为了抵抗猃狁,他和战友们连连征战,风餐露宿,没有修整,没有闲暇的功夫回家,直到老了,才能够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回想他的战斗生涯,心情感慨万端,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融入诗句,一种家国情怀和思乡担忧牵挂和对无休无止的战争的痛恨与无奈油然而生。

多少春夏秋冬,物换星移,多少次,野豌豆苗从萌芽到长叶到叶子变老,到结出野豌豆,野豌豆又掉在地上,长出新的野豌豆苗。他们也老了,边关的风沙吹老了他们的脸庞,岁月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薇年年都有新生,而他们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还有,和他一同戍边的将士,有多少长眠在边关。

其实,戍边战士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们思念故乡,想念故乡的亲人,回家是他们迫切的愿望,他们为漫长的戍边生涯痛苦,但不变的却是士卒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 鲁迅的采薇的赏析

历史上的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小说中叔齐和伯夷的不知变通表现在他们口中时时挂着的话是“不合先王之道”,因为他们认为周攻入商灭了纣王是改了文王的规矩便决定不吃周家的粮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薇,最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饿死。“咳蔌一止,万籁寂然,秋末的夕阳,照着两部白胡子,都在闪闪的发亮。”渲染了一种惨淡而死寂的气氛,“闪闪的发亮”的“白胡子”象征着古老的规矩,“万籁寂然”象征着人们对老规矩的顺从不敢抗违。“强调大家都很敬老”实际上就是强调大家都死守老规矩,因为作者在小说中就说到了“这还是文王定下来的敬老的老规矩。”由于这样,人们就惯于受老规矩的拘囿,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什么都按老规矩办事,而不知根据事物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变通。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不能与时俱进。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原下说,不知说的对不对。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55589/

3.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赏析有吗

《伯夷列传》顾名思义,是以伯夷的故事为主题的,以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用许由、务光等的事迹作陪衬,简略地记叙伯夷、叔齐兄弟俩在父亲死后都不继承王位、劝阻周武王伐纣和不吃周王室的粮食、隐居首阳山、直至饿死等事迹。

初读《伯夷列传》,是有很多疑惑的。

其一,作为汉武帝“蹴罢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孔子的言论、书籍是当时学术界的权威。本文中太史公没有摇旗呐喊、高唱赞歌,而是抛出了疑问“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意思是”孔子依次论到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一类人,都很详细。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了,有关他们的文辞却没有稍稍看到一点点,是什么原因呢?”太史公对孔子的“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提出了反问“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从伯夷、叔齐所作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悲凉,他们真的没有怨恨吗?”

其二,对“天道”的怀疑。常言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文中说到伯夷、叔齐饿死收场,就连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由于食不果腹早早夭折,那“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的盗拓“竟以寿终”。难怪太史公会有这样的疑惑了“余甚惑焉,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文章到了这里,作为史记列传开篇之作,写的不是歌功颂德,不是 “正能量”,而是举出大量例证来说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荒谬。作者是想以质疑孔子,来质疑那个让他受辱的时代?还是以质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来发泄心中的怨气?
非也。本篇后半段,作者表露了他的“真心”。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报任安书》中,太史公谈到了自己的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那个时代,拥有如此宏大的志向,又有几人可以言说呢?

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有志功业的人为名献身,热衷权势的人为权势丧命,平民百姓为生存奋斗。”所以对于他人的不理解,对于时代的不理解,太史公并没过自怨自艾,只是人各有志罢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作者犹如冬天里的松柏,淤泥中的白莲,孤独、脆弱却坚韧着。

那作者对孔子又报以何态度呢?文中说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而行益显。”意思是伯夷、叔齐、颜渊都是品德很高尚的人,但都是通过孔老夫子您的推介声名才得以凸显的啊。文章末尾还提到“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太史公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的闾巷之人,想实现自己的志向,想声名远播,只能依附于像孔子这样的青云之士啊。虽然不知本句是太史公自谦说法,还是真心话,这已经表明了他对孔老夫子的态度了,是推崇而尊敬的。

太史公是以文明志,是通过“文刀”这把武器来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敢于对自己推崇的学术权威提出质疑,也通过严谨的行文,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见解以及社会政治理想。通读全文,我在想,该怎样生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社会又是怎样的社会,历来的宣传教育是不是就那样真实可信呢?…

4. 伯夷颂赏析韩愈为什么极力赞扬

本篇起首便提出“士”应具有“信道笃而自知明”这个观点。接着用三个排比句“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至若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己耳。”滔滔滚滚点明了只有“人非之而不惑”,才能算是“信道笃”,“自知明”。这组排比又层层递进,由“一人非之”到“一国一州非之”,再到“举世非之”,指出要做到笃道、明知,首先要不怕“非”,不怕别人,众人,全世界的人的非难、指责。再用“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一句收拢,将上文的一般所指归到具体的人。

5. 伯夷列传最后一段翻译

原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文:“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6. 高分赏寻《伯夷颂》的古文翻译

伯夷颂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译文:

能够被称作“士”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随波逐流,他们只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义”罢了。他们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是褒是贬,他们都是豪杰之士,因为深深信仰着心中的道所以对自己的认识就十分的清楚。有一派人物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却还能够坚持继续这样做下去不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至于若有一个州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的人,大概天下就只有一人了;如果整个世界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自己的人,恐怕千百年才能出一个了。而像伯夷这样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了。日月都不足以来形容他的光明,泰山都不比不上它的高大,天地都无法容下他的宽广啊。

当时殷商即将灭亡,周朝将要兴起,微子是商朝的显臣,也带着祭器离商朝而去了(祭器在那个时代对于国家政权是很重要的东西)。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圣贤之人,他们礼贤下士,率领着众诸侯国去进攻商朝,这样的行为都没听说有谁有微词的,而这叔齐和伯夷两个人却独独认为不可。结果最后殷商被灭亡,周朝成为天下大宗,他们两人竟以食用周朝的粮食为耻,最后活活饿死也不顾。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两人难道是有什么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做出这种把自己活活饿死的事情吗?这只是他们坚持内心里的道义所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为意义所在罢了。

如今这些所谓的“士”,只要一有人称赞他们,他们就觉得自己品德很高尚了;只要一有人批评他们,他们就认为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而伯夷他确实不是圣人,但他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圣人”这一称呼是万世为人的标准,所以我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只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会随波逐流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而已。虽然即使没有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后世的那些乱臣贼子也是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了。

打方括号的一句话不确定翻译的对不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