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名句
『壹』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词句注释
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值奇景,无佳句,故曰聊短述。聊,姑且之意。
此二句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可见杜甫作诗的苦心。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不管是什么内容,诗总得有好的句子。耽(dān),爱好,沉迷。惊人,打动读者。死不休,死也不罢手。极言求工。
此句是说如今年老,已不像过去那样刻苦琢磨。浑,完全,简直。漫与,随意付与。这话不能死看,杜老年作诗也并不轻率,不过由于功夫深了,他自己觉得有点近于随意罢了。)
此句承上而来。莫,没有。愁,属花鸟说。诗人形容刻划,就是花鸟也要愁怕,是调笑花鸟之辞。韩愈《赠贾岛》诗:“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又姜白石赠杨万里诗:“年年花月无闲处,处处江山怕见君。”(《送朝天集归诚斋时在金陵》)可以互参。
新添,初做成的。水槛,水边木栏。故,因为。跟“新”字作对,是借对法。故着(zhuó),又设置了。槎(chá),木筏。
焉得,怎么找到。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思,即“飘然思不群”、“思飘云物外”的思。令渠(qú),让他们。“令渠”句,是说让他们来作诗,而自己则只是陪同游览。述作,写作,作诗述怀。语谦而有趣。
白话译文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诗圣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
文学赏析
此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 ,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江水如海势,已属奇观。然而诗题却偏偏曰 :“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诗人的一贯风格。
既然是聊为短述,绝不能出语平平。诗人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聊短述”的良苦用心,炉火纯青的诗艺,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仇兆鳌评杜甫“ 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 。”(《杜诗详注》卷之十)同时他还转引钱笺可相互发明:“春来花明鸟语,酌景成诗,莫须苦索,愁句不工也。若指花鸟莫须愁,岂知花鸟得佳咏,则光彩生色,正须深喜,何反深愁耶?”(《杜诗详注》卷之十)这里是说点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莫深愁”为杜甫自况。至于“ 浑漫与”中的“与”字,旧本曾作“兴”,清末郭曾忻解释说:“所谓漫兴,只是逐景随情,不更起炉作灶,正是真诗。”(《读杜札记》)此处强调任笔所之,自然而然。总之,首颔二联总体着眼,大处落墨,虽为短述,语实惊人,虽未直接描写江上海势,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它浑厚深涵,辽阔无垠,大气磅礴。心中之海,诗人采取了虚写的办法。正如金圣叹所说,此“不必于江上有涉,而实从江上悟出也。”(《杜诗解》卷二)所谓海势,其实是江,因此江上之景,亦应摄取,若完全避开江水,则海势亦无所依附,而不成其为江如海势。为此,诗人紧接首颔二联虚写海势以后,随即转入实写江水。故颈联道 :“新添水槛供重钓,故著(着)浮槎替入舟。”此处虽写江水,但只是轻轻带过,如此触及江水、悟及海势的写法,令人玩味不尽。正如王嗣奭所说 :“水势不易描写 ,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杜臆》卷之四)又如金圣叹所说 :“不必于江上无涉,而实非着意江上也。”(《杜诗解》卷二)尾联诗人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诗人之语,已经惊人。诗人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不快哉!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更为惊人之语也。”(《杜诗解》卷二)对诗与诗题之间的关系金圣叹先生写道:“每叹先生作诗,妙于制题。此题有此诗,则奇而尤奇者也。诗八句中,从不欲一字顾题,乃一口读去,若非此题必不能弁此诗者。题是‘江上值水如海势’七字而止,下又缀以‘聊短述’三字。读诗者,不看他所缀之三字,而谓全篇八句,乃是述江水也,值江水之势如海也。则八句现在曾有一字及江海乎?”(《杜诗解》卷二)从他评析中,可以得知:此诗诗题与诗中八句,构成了一个浑厚海涵、博大精深的整体。虽未写海,而如海势。此诗以虚带实,出奇制胜,意在言外,令人叹为观止。
『贰』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是什么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下一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品原文: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白话译文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写作背景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诗人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这四首诗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包括其中的《绝句四首》。明末王嗣《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鉴赏
这组诗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此诗两两对杖,写法非常精致考究,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雕琢,十分自然流畅。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祖籍湖北襄阳,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者是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者是杜甫。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文: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朝代:唐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
富家的子弟不会饿死,清寒的读书人大多贻误自身。韦大人你可以静静地细听,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陈。我在少年时候,早就充当参观王都的来宾。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3)杜诗名句扩展阅读:
这首诗是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过不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
『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谁的名言
明朝董其昌的名言。
原文出处: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译: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神奇的是,大年因为宗室不能出游,都要回来。才能写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想做画能画得出来吗?
(4)杜诗名句扩展阅读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行路”理解为在实践中学习。人类进化是从行路开始的。从树上到了地面,首先学会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为了寻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大禹是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孔子非常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
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伍』 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抒发志向的诗中名句
陆游(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是律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春日杂光》(其四)
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饭直千金。
身为野老元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
《过灵石三峰》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拨地青苍五千仞,劳渠翻屈小诗中。
《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蔬圃绝句》(其二)
百钱薪买绿蓑衣,不羡黄金带十围。
枯柳坡头风雨急,凭谁画我荷锄归。
《花时遍游诸家园》(其二)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时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少年行》(二首)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江花结子也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②不曾缘客扫,蓬门③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④,酒家贫只旧醅⑤。
肯⑥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⑦尽余杯。
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过,拜访。
②〔花径〕这里指杜甫草堂外的一条小路,路边有野花。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思是房子简陋。
④〔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由于距市镇远(买不到好吃的),盘子里的菜肴味道很单调。飧,熟食。兼味,多种美味佳肴。
⑤〔醅(pēi)〕未过滤的酒。
⑥〔肯〕正、恰。
⑦〔呼取〕叫过来。
旅 夜 书 怀①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②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③,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④,官应老病休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 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死去,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是他在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旅夜,旅途之夜。
②〔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③〔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④〔名岂文章著〕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这一句和下一句都是反其意而写的。
⑤〔官应(yīng)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杜甫实因上疏救房琯(guǎn)触怒唐肃宗而被罢官。房
『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偶题》。
原诗(节选):
《偶题》(节选)唐代: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释义:
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历代作家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成就、地位,他们的名誉声望怎么会轻易地流传于后世。
可惜的是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汉代的诗歌文学创作,尤其汉代五言诗取而代之,日为兴盛。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以矫健的姿态跃入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
(6)杜诗名句扩展阅读:
这首诗创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时年春杜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此诗即作于其居夔州时,晚年的杜甫,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规律和自己的诗歌创作实际有了深刻的思索和体悟。
诗篇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释义:杜甫在诗文上花费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写成《杜诗》这部文章,这篇诗文可以算是文章的序言)”。
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释义: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
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柒』 李商隐诗的成就有哪些
李商隐通常被来视作唐代后期最杰源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又《集》外诗16首,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录入4首,共存诗614首,但是有的诗显然为误入。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捌』 韩愈的名句“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下一句是什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下一句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出自: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释义:读书初看是没有路可走,只有勤奋才能开创一条路。学习知识就如一个人身在大海中一样,只有在里面悟出道理,学为所用,这样就好像一条属于自己的船。知识转化为智慧之船,人生里程的航行就有了方向。
(8)杜诗名句扩展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韩愈的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代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
『玖』 这句名言是谁说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回作过不答同的解释,清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对于“读书破万卷”中的“破”字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 “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所谓“突破”,即多读而“胸罗万卷”,就是说要博览群书。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近一万三千卷,“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作。
『拾』 人们把韩文和杜诗并称为什么
杜诗韩笔,即指唐代诗圣杜甫的诗和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又称版“杜诗韩文”。是唐代诗人杜权甫、散文家韩愈的并称。语出杜牧诗《读韩杜集》“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杜少陵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