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夜赏析

夜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0 23:31:14

1. 枫桥夜泊 赏析

枫桥夜泊
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这位怀着旅悉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只写了“夜半”时分的景象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树上的栖鸟由于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得发出几声啼鸣。月落霜凝的幽静环境中,人对夜凉更加敏锐。诗中的“霜满天”并不全是自然景观的描绘,它融入了诗人的感受:夜里侵肌入骨的寒意,使诗我感到茫茫夜气时弥漫着满天霜华。在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是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受过程,同时又将一切和谐地融进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由此可见诗人运思的细密。
“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和游子的感受。“江枫”一词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点点渔火在昏暗迷蒙雾气茫茫的江面上特别引人注目。“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近一远,可见诗人在景物的搭配组合上颇为用心。“对愁眠”里有孤寂的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在心里的缕缕轻愁;也隐含着诗人对旅途幽美景物的新奇感受。其中的“对”字有“伴”的意蕴却不象“伴”字那么外露。但我们似乎能从中感觉到舟中的旅人与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诗的前幅布景密度较大,短短十四个字就写了六种景象,而后两句就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由此可见,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是诗人在夜泊枫桥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受。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孑客虽然已尽显了枫桥夜泊和特征,但还不
足于尽传它的神韵。“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了夜的静谧,且揭示了夜的清寥。此刻诗人卧听疏幽的钟声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的诗意美,是因为有了枫桥西一里处的寒山寺这所古刹,它使这里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是因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使“枫桥夜泊和神韵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2. 南方的夜赏析

名称: 溪居
作者: 柳宗元
简介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及第,复中博学弘辞,授集贤院正字。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任礼部员外郎,参预政治革新。不久宪宗继位,废新政,打击革新派,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召还长安,复出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他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一代古文大家,世称“韩柳”。其诗常于自然景物之中寄托幽思,纤秾而归于淡泊,简古而含有深味,自成一格。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五言古诗
体裁: 诗
年代: 中唐 内容介绍
原文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①。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③。
注释
[注释]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累: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
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②夜榜:夜里行船。榜:本指摇船用具。
③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永州后作的。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作者壮志难酬,苦闷之情就悄然隐入字里行间。
【赏析】: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

3. 余光中中元夜赏析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在四川读中学,曾在厦门大学外文系读了半年,1950年到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先後任编译官及教职。1958年到美国进修,参加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第二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台湾教书,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二度赴美任多家大学客座教席。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58年回台湾,在高雄中山大学任教授及讲座教授,有六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活跃于文学界,经常演讲,担任文学奖评审,也多次获得文学奖,包括吴三连奖、中国时报、国家文艺奖、金鼎奖。多年来参与中华民国笔会之工作,并担任会长。多次应邀到中国大陆演讲、访问。其著、译共计四十多种。余光中诗文双璧,是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作家。他是学院诗人,一生追求诗艺的提升。早在1967年,余光中在《五陵少年》的自序中,就宣称自己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艺术的多妻主义者」可理解为「艺术的多美主义者」。在长达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以近一千首诗,为「多妻多美」的信念下了完美的演绎。

《中元夜》表现了余光中从李贺一类诗歌中攫取怪诞意象,抒发人生复杂喟叹的高超诗艺。表现了人生求索不息,寂寥无奈的绵绵恨意,透露出了时代和社会的悲剧感受。全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诗美的质地呈现出现代的多元复调,有着强烈的力求使古典艺术经验完成现代的转换的创作自觉。

月夜,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大多数时候是沉浸在朦胧美丽之中的,是乡情、亲情、爱情的圆满的象征。在古代骚人墨客的眼里,夜色中高悬于蓝色苍穹深处的月亮是获得想象的神奇之源,他们赋予她种种美丽不凡的称谓,表达对她的倾慕与向往,玉蟾、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

4. 海滨仲夏夜赏析

古人说:“景语皆情语。”
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一个时代的优版秀文学作品,权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
峻青的这篇《海滨仲夏夜》应该是这两句话最形象的诠释。
“田禾”、“劳动”、“丰收”、“愉快欢乐”,是“仲夏夜”的主角、主色调。作者行文时期的时代特征、文学潮流都浓缩其中。
“燃烧”的“晚霞”、“大”而“亮”的“启明星”、与“星斗相互辉映”的“灯光”、“灿烂的满月”则是“仲夏夜”的配角、背景色。这些“景语”和谐生动地诠释着“我”心里的“兴奋和愉快”。
有不少新潮批评家认为,这样的文章主观色彩太浓,以至于让人产生虚假的感觉,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样的文章,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们真实的心声,至少也该是他们内心真诚的希冀吧。

5. 巴金 寒夜赏析

作品分析:

主题:《寒夜》是一部沉思的文学,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小说有别于《激流》《憩园》,并不是写大家庭在时代转换中的崩溃,而是着重描写小家庭在社会磨难中的破毁,描写的是一个由自由恋爱组成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破裂的辛酸故事,围绕着一个善良、忠厚的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图画,为受压迫、受侮辱的小人物呼出了愤懑和不平。

人物形象:《寒夜》的突出特色,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具有较高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有着共同的“教育救国”的理想,也曾编织过许多美丽的幻想。这种平凡的追求曾给他们以无限的希望,但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理想破灭了,青春消逝了,余留下来的只是生活的悲哀、和人性的扭曲。

汪文宣是一个在旧社会中受生活的重压、精神饱受折磨的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冷酷的世道、艰辛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把他扭曲成了一个异常懦弱的人,既无力应付沉重的生活,也无法解开两个爱他的女人的矛盾。

汪文宣本是上海某教育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抗战爆发粉碎了他的理想,为保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和一点薪水,他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在家里,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中无法排解。他老好到卑微的性格成为妻子离开的一种原因,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冷酷的社会现实和家庭纠纷结合起来,成为其不可抵抗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汪文宣仍然不失其善良正直的品质,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同情比自己更不幸的人,热爱自己的妻子、母亲和孩子,常常为不能使他们幸福快乐而自愧自责。

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生存与死亡……种种矛盾交织着、冲突着,郁积在汪文宣的心中,使他不能自拔,最终在宣布日本投降,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孤寂地死去。

6.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本文寥寥数笔,摄取一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无丝毫刻意为文的痕迹。文章虽短,却具非凡艺术魅力,同时也揭示极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极品。但世人对文章每多误解(盖有余秋雨这样的故意误读,见资料),即权威编定之教科书及教参亦不能例外。

“乌台诗案”后,苏轼以软禁犯人的身份到黄州,他杜门深居,参禅礼佛,荡涤心灵的尘垢;融入自然,欣赏天地之大美。一个新我终于破茧而出。他深深地感到士人以“道”抗“势”的荒谬。他感叹“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

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社会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旷达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直面生活后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化消解。苏轼黄州后期之精神境界实已上升至审美境界,观其后来起而复用之后,实已“不吝情去留”,在官则为民办事,小人当道则马上上书请去,既自被贬惠州,亦自了然不痛。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7. 郑愁予的港夜赏析

港夜

郑愁予

远处来的锚响如断源续的钟声
云像小鱼浮进那柔动的圆浑……
小小的波涛带著成熟的佣懒
轻贴上船舷,那样地腻,与软
渡口的石阶落向忧邃
这港,静的像被母亲的手抚睡
灯光在水面拉成金的塔楼
小舟的影,像鹰一样,像风一样穿过……

8. 南方的夜赏析

冯至《“南方的夜”》赏析
《“南方的夜”》是冯至《北游及其它》诗集中第三辑《暮春的花园》中的一首,大约写于1929年6月到8月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作为《暮春的花园》中的诗,《月下欢歌》、《暮春的花园》、《“南方的夜”》这三首诗都是诗人在认识姚可琨之后写出的风格与前期截然不同的爱情诗。如果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来看则正像是一部爱情叙事曲。《月下欢歌》是诗人在突然捕捉到爱情的对象时的狂喜。在静静的元月之夜,他畅想着美好的爱情的火苗燃成燎原之势,心里被热烈的希望激动着,情不自禁的他感谢“无边的月色”、感谢“博大的上帝”、感谢“父亲同母亲”甚至感谢“中华的民族”孕育出“在同一个民族里边生长”的爱人,“宇宙的一切” 都成为诗人感谢的对象。《暮春的花园》是诗人对爱的追求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心声。此时诗人不仅仅要抒发个人的热烈情感,而是要与所爱的人交流和共鸣。反复出现的“你愿意吗”是诗人忐忑的询问,更是诗人内心强烈的呼唤。呼唤爱人的回应,期盼双双走进爱的花园。而《“南方的夜” 》则是诗人最大胆袒露自己的感情,热情的对爱人抒发心中的情热,渴望与爱人共同陶醉于爱情的浓郁的情味里。整首诗歌完全改变了诗人一贯的自卑、害羞的心态,也不再只沉醉于初识爱情的狂喜和忐忑的征询,而是狂热而坚定地要抓住这一份美好的感觉。正因于此,《“南方的夜”》在这一辑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和审美特征。
首先从诗的内容上来看,诗歌营造了这样一个温柔美丽的画面:繁星闪烁映照碧绿的湖面,一对恋人依偎着坐在北国夏夜的湖滨,轻轻的交谈着。北国的初夏之夜,虽然已经不再是狂风肆虐,奇寒刺骨,但多少还是给人以阴凉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使女主人公自然觉得“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白果松“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燕子掠过的湖面星影欢快的舞蹈。同样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却产生不同的感觉,反应出两个人不同的心境,而境由心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深意。于是,虽然对方所感受到的是“秋天般的沉寂”,诗人仍旧要用南方归来的燕子做信使要唤醒她心中“凄冷”的印象。诗人还试图用自己的感受感染女主人公的心思,反复出现的“你也嗅一嗅吧” ,“”请你看一看吧“,“请你听一听吧” 急切而真诚的表现出诗人的热望。实际上这种渴望并不只是试图驱散她心中的“秋冬般的平寂”而是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诗人描绘的散发着浓郁的情热的“南方的夜”只是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这种对“南方的夜间的陶醉”是诗人对爱情的陶醉,是沉浸在爱情热烈的情热里。但是这种陶醉在对方身上没有得到相同程度的共鸣,对方仍旧居身现实觉得“全身都觉得凄冷”。这一热一冷很贴切地表现了在恋爱中的男女对爱情的感受不同步的矛盾,于是,诗人便用热烈的气味、景象、声音急迫地想使爱人进入与自己相同的精神境界。这让我们想起穆旦的《诗八首》中“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为爱情点燃的火焰在女方看来是可怕的火灾,女性在对爱情感受和接受的滞后性在这两首诗中有了惊人的一致。不过,《“南方的夜” 》中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烦恼产生“我们相隔如重山”的无奈感慨 而是托从南方归来的燕子之口反复向她述说、描绘“南方的夜”的绚丽景色,努力将自己的爱情之火温暖身边 “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的爱人。最后,诗人又用寂寞的花要火一般开放来大胆表露自己的心曲,表明自己感情的坚定,同时也是对姑娘的进一步激励。希望爱人能够和自己一样火一般绽放爱情之花。
其次,《暮春的花园》中这三首诗与冯至同一本诗集中第一辑《无花果》中爱情诗的基调颇有不同。《无花果》写于1926年秋至1927年夏,也就是诗人去哈尔滨之前所作,内容也是书写爱和相思⑵。但是整辑的气氛都是沉郁而压抑的,充满了爱情的苦闷和伤感、迷茫。而《暮春的花园》中诗歌则一扫沉重悲哀,寂寞阴暗的情绪而代之以热情的歌颂和快乐的期待。尤其是《“南方的夜”》更描绘出诗人坚定地准备迎接爱情的光热将之温暖爱人的心窝的信心和勇气。而诗人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对爱情的向往与期待并大胆的表露在诗中与诗人此时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1929年2月14日冯至第一次在杨晦家中与姚可昆相识,根据姚可琨的回忆:1929年1月21日冯至在副刊上发表了一首译诗,是法国诗人Arvers写的一首十四行诗,写作者爱慕一个女人却从不表示隐隐地担受相思之苦;2月28日 ,副刊上又出现了他的《月下欢歌》;5月里有《暮春的花园》;而《“南方的夜”》就是冯至与姚相约在北海公园湖边散步时构思后写成的⑴。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滋润着冯至敏感的神经,他不再悲哀于爱情的有花无果,而是要让寂寞了二十年的爱情之花“在静夜里火一般地开放”了。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的夜”》是冯至陷入爱中所作的比较突出表现了对爱情的光明的追求和勇敢的面对的几首诗之一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