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富山居图赏析

富山居图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0 15:48:20

1. 富春山居图 赏析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 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1)富山居图赏析扩展阅读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2.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鉴赏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分前后两段。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带的版山水景色。所权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几十个峰,一峰一状;几十棵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多端。茂林村舍,渔舟小桥,亭台飞泉,令人目不暇接,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3. 从作者 画面表现内容 绘画新风格角度赏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赏国画》站在子明君将的角度它就是一张国画的笑话,站在黄公望,的角度欣赏现在有关,所谓个别的专家和画家就像是看到了清朝当年的和府帮,站在乾隆的角度,乾隆会说只有和府的人才会反否狠

4. 赏析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艺术手法和文化价值

富春山居图鉴赏

一、背景介绍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为好友无用师所绘的
作品,创作于
1347
年至
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
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
“画中之兰亭”


此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
7
年一直画到至正
10
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
复画了好几年,使其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明朝末年,
《富春山居图》原为董其昌收藏,后几经辗
转流离,传至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其痴迷到决定死
前焚图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画,才救下了这幅绝世佳品。
但画卷从此成残卷,焚成两截。前段较小,因画中正好有一
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
,流落民间;后段
画幅较长,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后被清廷收藏。

1933
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
“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
文物南迁,
15
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等多地,最终被运
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沛后,于
1956
年走进浙江省
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


二、艺术价值

首先,中国绘画史上有两大高峰,一个是宋代,一个是
元代。元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个成熟期,以《富春山居
图》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画对后代明清山水画主流影响非常大;
另一方面,元代黄公望本身成就很大,
《富春山居图》是他
最经典的代表画作,同时其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后世有艺术家将此画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提并论,因此
这件作品无论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历史珍稀程度,都
是十分巨大的;此外,这件作品引起许多人关注,还在于它
所描绘的场景,有让人产生一种可居可游的感觉。

其次,在历史价值方面,
《富春山居图》是填补古代历
史空白的极好史料。
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
隐居南方,
黄公望是其中之一人,他经常与倪云林、王叔明、吴仲圭、
曹知白等大文人相聚,合作山水画,所以《富春山居图》的
创作其实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时代精神、名


绅个人风格等历史背景的综合反映。

最后,在艺术价值上,通过《富春山居图》可以看到元
代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尤其是南方文化影响不大,南方士人
如黄公望仍继承著宋代传统本位文化,诗、文、书、画创作
仍然是他们的情趣。
《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了元代文人
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情,这就是《富春山居图》艺
术价值所在。

三、表现内容
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
“凡数十峰,
一峰一状,
数百树一树一态,
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
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
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
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
吴洪裕爱若至宝,
寝食与
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
“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
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
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
33
厘米,长
636.9
厘米,是元代画坛宗
师、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
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
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
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
他经常身背行囊,
内置笔墨画具,
但见好景便
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
1348
年)
,黄公望开
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
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
最终完成了这
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
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
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
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
随人迁,
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了
“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
的境界,
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
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
的酣畅淋漓。
他的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
用笔随景物而变化。
画山用干笔擦出
大披麻皴,画树石用浓墨点染。笔势潇洒秀润,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画山石,
用浓墨点横苔,
高山采用纵向的披麻皴,
平川点上横卧的点子、
线条,
点线相间,
浓淡交错,
形成独特的笔墨节奏感。
在浓墨润泽的树林对比之下,
山峦显得白玉
般明净疏朗,
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
体现出线条与笔墨的审美价值,

誉为山水画之典范。

黄公望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层次感,
前山后山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屏风似的
排列,
而是由近而远地自然消失。
他并不夸张虚境和实境的对比,
而是在虚实之
间用微妙的过渡层次加以渲染。
画中的树木尽管未作细致的刻画,
但不同树木的
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
连作为点缀的草亭人物,
也都描绘得生动严
谨,比例合度。画面仅用水墨渲染,但深浅浓淡搭配的极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
宣纸上转化为无穷的“色彩,使画面空白具有真实的空间感,给人以挥洒奔放,

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
若明若暗的墨色,
经过这位大师的巧妙处理,
超越了随类
赋彩的传统观念,
自然地笼罩在景物之上,
化为一种明媚的氛围,
令人产生亲切
之感,充分反映了黄公望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画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
墨意趣。
在画家看来,
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
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
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
《富春山居图》
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
通过对
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
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对我们的性
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
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
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
没有欣赏或鉴赏
的作品,
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
美术作品只有通过
鉴赏才能产生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
握的知识,
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
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
将产生不同的效应,
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
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
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
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
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
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以中国的
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
助我们开阔眼界,
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
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外国美术作品,
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所以通过
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
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
漫步历史,
极大的扩展知
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
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因此,
欣赏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
接受教育。
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
青铜艺术,
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
光彩夺目的工艺品,
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
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
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欣赏
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
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
。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作品,
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
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
艺术作品看的愈
多的人,
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
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
外优秀的美术作品,
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
是提高人们艺术
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
唤起
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
情感的陶冶,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从而改善人
的情感状态,
影响人行为。
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
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
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对培养我们的认
识世界的能力
,
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
,
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5. 富春山居图简介 300字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5)富山居图赏析扩展阅读: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当时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就有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形象,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 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点缀村 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 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6. 富村山居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富春山居图》残卷之一。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此画卷为六接的纸本,即是由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他在《山水诀》中,明确提到模写。他说:“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当属《富春山居图》。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此画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时子久年近八旬,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记载了董其昌对此画的赞誉,“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7. 用感悟式鉴赏富春山居图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生平事迹,资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当过小吏,后因平章张?的案件牵连,坐了几年牢。出狱后,他看破红尘,加入道教全真教,并以卖卜为生,大约活动于江浙一带,常常游历深山大川,以诗酒书画自娱。据他在一则题跋中自述:少年时代就开始学画,并受到画家赵孟頫的教导(跋赵书《千字文》)。后来主要学**五代画家董源的画法,并且他在云游四方时随身携带“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由于勤学苦练,终于在七十岁以后自成一家,可谓大器晚成。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据说浅绛山水是他的创造。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二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痴”。如果从画家师承上看,确实也是如此。

8. 求 富春山居图 具体的技法赏析,不要一些大而空的话

董、巨的湿笔披麻皴(cun),不是温笔,笔者应该是不小心写错了。

9. 张择端《富春山居图》鉴赏文章

张择端是《清明上河图》作者。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专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属乃黄公望画作之冠。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后来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0. 求文档: 简析《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点

简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点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富春山居图》是他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人谢无用道士(画上题字称“无用禅师”)而作。这幅画大约在元至正七年(1347),画家七十九岁高龄开始创作,他在题记中说“三、四载未得完备”,究竟何时完成,已不可考。这幅《富春山居图》在明清时代受到画家极高的赞誉,许多画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临仿之作。明代后期鉴赏家、画家董其昌对它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跋文中连称“吾师乎,吾师乎!”。其艺术特点概括如下。

1、得之于心,而形于画
《富春山居图》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笔墨,描绘初秋时节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川景色,同时抒发出画家宁静淡泊的情怀。黄公望作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而且他的创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画家对“真趣”的追求,主张“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见《写山水诀》)。所以《富春山居图》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实景描绘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对山水之理的把握。因此,这幅画虽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为母题,但采用一种即兴、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显然画上山水不是实景的再现,而是画家心灵和自然合一的形态,意在表达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

2、韵律和谐,疏密得体
现存《富春山居图》开卷表现江边景色,接着描绘起伏连绵的山峦,然后是广阔的江水,最后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结束全图。整个画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谐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节奏。在构图上画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画的构图经验,重视大片空白,同时注意近、中、远景的处理(如开头一段树木、坡石、远山,远近疏?密安排得错落有致),但构图比南宋山水朴实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画家那样突出近最,舍去中景,直接画出远景的结构灵巧,然而比北宋画家那种庄重严谨的全景式构图,显得轻松随意。画上表现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连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连山间的村舍都历历在目;接着一座座山峦渐渐向远处推去,最后看到坡脚一层层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构成了孤线的律动仿佛众山由近至远在转动,而茫茫的江水始终是那么平静。山水相连,巧妙结合,显示出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

3、笔法灵逸,墨韵生动
《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笔墨技巧。元代画家赵孟頫以干笔替代宋人的湿笔皴法,但从他现存的作品看,描绘山峰技法还不太生动。如果说《鹊华秋色图》中的山峰还受到实景的限制,那么从他的《水村图》等画来看笔法虽然简洁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图》抒写自由,笔墨精妙。《富春山居图》以单纯朴素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艺术内涵。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瓯香馆画跋》)。从画法上具体说,这幅画山石用干笔披麻皴,并在山的脉络上加上墨点,描绘出山峦的层次和质感。近树用干笔勾皴点画,姿态极其优美,尤其松树,松针不用传统的放射形细线表示,而以干笔浓墨点绘,既概括又生动。远树丛林多用横笔“大混点”为之。在浓重的树叶、苔点和淡墨远山的对比之下,山峦显得非常明洁,给人以秋高气爽之感。画家用笔如写行草,中锋、侧锋、尖笔、秃笔夹杂混用,笔法轻松洒脱,洋溢着一种豪迈飘逸的气质,笔墨线条呈现出浓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图》成为元代写意画风的典范之作。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