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鹤赏析

鹤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20 13:46:19

⑴ 对竹思鹤的赏析(急)

<对竹思鹤>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赏析】
天圣九年(1031)至明道二年(1033),钱惟演任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知府,诗当作于此间。
赞美瘦竹、仙鹤是第一流雅物。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有身份,是第一流人语。”就诗论诗,则所见极是,然质诸钱氏为人之实际,不啻霄壤。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有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有慨于此类乎。

这是一首咏竹诗,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趣
诗以水衬竹,并置于风清露白的秋夜,烘托出竹的瘦劲之骨、萧萧之韵,并配以想象中的白鹤。诗人向往的是一种孤高不群、清雅脱俗的情趣。
意思是:远边的云慢慢的飘着在那清水之上,轻风许来夜露慢慢的滴下,我和自己心爱的仙鹤在一边站力,也许这就是人间第一流的美事。。

宋代钱惟演的“瘦云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向往一种浮云野鹤般的清高脱俗生活,而有些诗评家知人论世,指出此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之词。”乃真知灼见,一语见的。另一位宋代诗人王禹偁,一生酷爱竹,写了不少咏竹诗。尤其在他淳化二年间因受诬陷遭贬商州后,写下的“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官舍竹》)是诗人面对清冷的郡斋,难捱的时光,迁客内心酸楚的流露。而后来的“衣上惹来看不竹,竹边听处立多时。”(《喜雪贻仲咸》)和“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雪夜看竹》),是面对起伏人生的自我宽解。

⑵ 漫画赏析题:一只鹤和一只鸡平起平坐

初一就有这么难的题啊
1.从褒扬角度分析,赞美了......
我国青少年的聪明才智
2.从贬斥角度理解,批评了......
中国的教育制度
3.联系生活实际,给我的启迪是.....
遇见这样的题 不用做

⑶ 池鹤的诗词鉴赏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⑷ 池鹤赏析

池鹤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⑸ 分析鹤的文化内涵,并且举一句古诗加以赏析。

鹤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称呼。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先人多数是以仙鹤或者内神鹿为座骥。容鹤,性情雅致,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除此之外,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故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鹤为长寿仙禽,经说:鹤寿无量;后世常以“鹤寿”、“鹤龄”、“鹤算”作为祝寿之词。中国人称健寿者长寿白叟,又呼“鹤发童颜”,就连惦念离世老人都冠以“驾鹤西游”美意。

我本海上鹤,偶逢江南客。——白居易《代鹤》
盘空野鹤忽然下, 背翳见媒心不疑。——陆龟蒙《鹤媒歌》
主人一去池水绝,池鹤散飞不相别。——王建《别鹤曲》

⑹ 对竹思鹤的作品鉴赏

竹为树中君子,鹤称禽中高士。南朝谢庄《竹赞》说“贞而不介,弱而不亏”;鲍照《舞鹤赋》则称鹤“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对竹思鹤”这一诗题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对竹,是实景;思鹤,是虚拟。诗的构思,在历代众多的咏竹、咏鹤诗中又是蹊径独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诗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诗人“对竹”于洛阳伊水之滨,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见。这并非是首创,南朝齐时虞羲的《江边竹》诗已有先例,而唐人诗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画竹歌》说:“野塘水边欹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可见不仅诗人,画师亦早已取此为景。然而钱氏连着“瘦”、“萧萧”、“风”、“露”、“清夜”、“秋”诸语,却又显示了西昆派诗人善于锤炼的艺术造诣。清伊东流,又正值风轻露白的清秋之夜。这清迥的背景,更衬托出丛竹的瘦劲之骨,箫萧之韵。两个“立”字韵味悠长。这萧萧瘦玉,只宜于清秋之夜,野水之滨,一种孤高不群的意态,顿时从两个“宜”字中传出。“宜”与“不宜”,又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从两个“宜”字中隐然可见。三句“更教”二字正就两个“宜”字接过,由“对竹”而到“思鹤”。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诗经》也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以仙鹤配野竹,韵趣相通。
“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瘦竹、清风、凉露,仙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这尘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赏这清超脱俗的第一流雅境。对这一点,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此诗命意含蓄而贴切,评论中肯。不过,他忘了知人论世,忘了说明钱惟演是否够得上“第一流人”。
这首《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写浮云野鹤,清高脱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他这只“鹤”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谓的“第一流”,实有所不称。因此《对竹思鹤》作为诗来说颇有佳处,但却经不起深究。 陈衍《宋诗精华录》:“有身分,是第一流人语。”

⑺ 保山文化档案:治学名家廖鹤对联赏析

金鸡村曾经是不韦县、永昌郡的治所所在地,是保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夷区,在滇设置益州郡后,在哀牢国的腹地今保山坝金鸡村设置了不韦县。《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孝武时通博南山,渡沧水(今澜沧江),溪(瓦窑河),置嶲唐,不韦二县,徒南越相吕嘉子孙宗族于实之,因名不韦,以彰其先人恶……”迁来的吕氏家族人口众多,随之而来的有办理文墨的幕客、家塾老师,办理家政的财物人员及百工等,带来了高层文化和先进技术……当时已有家塾,来培养教授吕氏家族子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吕氏家族,对永昌(保山)的文化传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后又迁徙大批汉族进入了不韦县,促使了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的融合。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扈)栗率种人内属……合为永昌郡”,治所设于嶲唐。东汉章帝建初二年(77)治所从嶲唐迁到了不韦县。因此金鸡村历来都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曾经出了吕凯等一批名人。
廖鹤(1840-1920),字鸣九,别号鸳鸯主人,四川省成都人。1398年随永昌府厘金总办到保山任文书司爷,因慕保山气候宜人,民风淳朴,遂留居保山城,后被四川旅保同乡迎居川主宫(四川旅保山同乡会长),设馆教学。他才识卓越,治学有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金鸡村人慕廖鹤之名,多次顾其居,聘请他到村执教,他遂在金鸡设馆办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讲解精辟,所教学生历届乡试,多能录取。废科举,兴新学后,他鼓励其门生到省内外求新知识,外出深造达20余人,以后成名者甚多。如张鸿翼、兰馥、孟葆初、张笏、史成柱、张南宾等,都是在不同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物。其著述《匡时约言》、《大干图说》、《匡学指南》及诗词歌赋等文稿,可惜已散失无存。民国9年(1920)廖鹤病逝于金鸡村,享年80岁,村人及门生将他礼葬于村东之营盘山,并建祠勒石,以彰其功。
金鸡村后的卧牛寺正殿内留有廖鸣九名师遗作对联一副:
孔曰成人,佛曰无人,老曰至人,人人皆可造其极;
儒云格物,释云无物,老云有物,物物莫不通无微。
上联中的“无人”:就是没有人才、没有人、没人在的意思。“至人”: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释意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人们都知道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其实老子也有尊称,即为“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其极”:顶点,最高的境界。上联大意是:孔子说世上有人才,佛说没有人才,老子说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实际上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培养成道德修养最高的人。
下联中“格物”:由自己一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无物”:动词,没有东西,没有内容都是空的。“有物”:有东西,有内容不是空。“无微”:没有一个细小的地方不考虑周到。下联大意是:儒家说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佛家说任何事物都是空的,道家说任何事物都有都无,万事万物没有哪个是不通过对细小地方开始研究后才得出结果的。
此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把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优点都表现出来: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是可以成才的,世上万事万物没有哪个是不通过对细小地方开始研究后才得出结果的。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对后世也是一种启示。
是这个不

⑻ 赏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为《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中的诗句。此句为湘云出。

本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

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且本句意境清奇,以一个渡字写出了鹤的飘逸以及环境的冷清。实为难得之巧句。所以黛玉才会只想出下句,连出题都忘了。


(8)鹤赏析扩展阅读: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程本为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脂本为脂砚斋在不同时期抄评的早期手抄本,脂本是程本的底本。

《红楼梦》新版通行本前80回据脂本汇校,后40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作者尚有较大争议。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⑼ 诗经中 小雅•鹤呜 的原文和赏析

鹤鸣
鹤鸣于九皋⑴,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⑵。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⑶。他山之石,可以为错⑷。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释】
⑴九皋:皋,本意是家畜或动物交配的意思。因为公畜爬到母畜身上,高出一大截,所以引申为高处之意。九高,指九天之高的意思。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1]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

赏析: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原诗:

《秋词》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释义: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10)鹤赏析扩展阅读: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