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夜中赏析

夜中赏析

发布时间: 2020-12-17 19:27:17

⑴ 鉴赏:《月夜舟中》戴复古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抒情诗,全诗叙写诗作者在深秋夜晚,乘舟途中的凄凉感触,将月夜客舟在寂静的碧波中孤独行驶,泛舟的诗作者所见所闻,写得极其深刻,以清新朴素的笔触,展现出丰富深厚的内容。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见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包容于物,物升华为诗。

起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以一句“满船明月”,两个形容词相连,切入视角破题,仿佛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夜阑人静的江面上,与诗作者共同泛舟的境地,由明月绿水连缀成意象,展现出一幅静谧迷人的夜色江面美景。

而“明月”一词,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频频借以抒情的意象,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就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牧的《泊秦淮》首联也同样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都是借月写景抒情的诗句

本诗首联写的是一轮明月,伴随着点点繁星,在深秋夜晚的天空中,洒满着柔和的光辉,照耀着在江面缓缓行驶的客舟,此时诗作者正坐在船中,触景生情、来了灵感与诗兴,大有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之感,顿然间,借景抒怀。

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艺术,选用什么景物抒怀,则看诗人的敏锐目光与洞察能力,用“满船明月浸虚空”作为起句,展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剪裁能力与富于想象力。承句:“绿水无痕夜气冲”。诗人不直接说明夜深人静。

而是托辞说“绿水无痕”,形容江面水清浪静,难道绿水真的没有一点点的痕迹吗?非也、绿水也许静谧,但诗作者此时的内心是躁动的,有以静衬动的意图。写境的诗,着重造境、以境寄情,“无痕”一词为本诗渲染夜间江面苍凉的气氛。

作者有意借助深夜江面风平浪静的意境,流露出诗作者极度落寞的内心世界,然而作者并没有正面点破,甚是撩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吟而思之,这正是诗的内涵之处。

颔联:“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诗思,诗兴,诗的思路,“浮沉”隐现起伏。“樯影”,泛指帆影,“橹声”,摇桨的响声。此时诗作者的灵感与诗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诗人的思路随着“樯影”浮沉起伏,借诗兴叹,所有的诗魂,都浮沉起伏在橹声中。

诗思既严慎周密,亦隐晦曲折,但“浮沉”一词则表达作者的思路,却也缥缈不定,暗示诗人多愁善感的一面,无心欣赏江面恬静的夜景,把思绪都寄托于樯影里与橹声中,诗句显得自然,手法娴熟。

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碧潭”江中深而清之潭,“红蓼风”,生长在水边开红花的蓼草,我想诗人不会是单纯的写景,他的“写景”,是蕴藏有寓意的,不懂欣赏诗的人,以为诗人在纯粹地写景。

其实不然,诗是发抒作者感情的高雅艺术,故情藏于诗,景蕴藏情,便是诗魂的体现。用“冷落”与“悲鸣”两个形容词对仗,无疑是加深了夜阑人静江面苍凉的气氛,这也正是造境的手法,同时更加流露出诗作者孤独的寓意。

也是诗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流露,是本诗创意上的升华,仿佛“星辰”与“鸿雁”冷落的不是“碧潭水”,也非是“红蓼风”,而是冷落自己本身的存在。颔联与颈联,在章法上有承转诗意的作用,诗作者往往都把情景突出地表现于上述两联之中,本诗也不例外。

如果说情感的驰纵是抒情言志的需要,那么借景物抒情,则是诗词艺术审美的要素。诗不宜平铺直叙,然而诗作者并没有直叙自己被冷落,却巧妙地隐匿了自己被冷落真正的内心世界,写景抒情的诗,更宜于表达奔放纵逸的思想感情。

情是诗的灵魂,但作者非这样作,而是把所有真实感情隐藏于意境中,让读者猜测。尾联:“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数点渔灯”,江面上夜间无数渔船上的灯,已经夜泊靠岸,作者又以诗化的语言,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早已依岸的点点渔火,意象地表现。

夜已深,所泛客舟尚未到达埠头。其文采横溢、诗意飞扬,诗语空灵多变,物我相触,展现手法多样,突出了诗作者的情感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浮沉起伏,情韵之酣畅,充溢着抒情的流动美,这也许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吧。

结句“断桥垂露滴梧桐”,“断桥与垂露”这是繁杂事物中的一种抽象表现手法。“断桥”泛指残破的旧桥,“垂露”一词意在表达夜已很深,露珠已垂落,深秋夜晚的露珠,总是在后半夜,方能洒落;意象鲜活生动。结句在律诗中称之为“合句”,也就是说,是全首诗的“综述”。

但诗作者在结句中并没有“综述”的措辞,而是继续描摹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凄凉景象,吟罢,似乎不守诗律,而诗人还无法全部抒发心中的落寞与孤独心情,诗词是诗人寄情的产物。

诗作者到底要赋予多少“意念”才能将心中的感触展现得淋漓透彻呢?这首耐人寻味的抒情诗,给读者留下了几许的悬念,收笔显得意犹未逮,兴犹未尽的奇境,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1)夜中赏析扩展阅读:

南宋戴复古《月夜舟中》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译文:

月夜,装载着明月清光的船在水上飘浮,好像沉浸在虚空中一样。平静澄澈的江水,散发着秋夜逼人的寒气。我的诗兴在浮沉的帆影中起伏,梦魂恍惚在不定的橹声中动荡。

碧潭水中静静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风声伴随着鸿雁悲鸣。古来停船靠岸的地方闪耀着几点渔家灯火,梧桐叶上坠落下来的露珠滴在断桥上。

戴复古(1167—?) 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⑵ 霁夜中,早有秋声随堕夜,都将凉意伴流萤,从感官描写赏析这句话

该句诗翻译为: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发出在亲吻大地时的秋的琴韵,眼版前也似乎浮现出草权坡上的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光的迹。
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来引动清秋逸兴。

⑶ 梵高的《星月夜》作品赏析。

作品鉴赏:梵·高通过这幅画作不是想用浩瀚的宇宙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令人类生出畏惧之心,而是传达出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天空中飞卷的星云,好像在旋转着跳舞,好像鲜花一样怒放,那柔韧的枝条虽然力量微薄,却无畏地抽向天空。而直上云端的巨大柏树,形如一团黑色的火舌,不屈地奋力伸展着枝叶。传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也表现出人类的挣扎与奋斗。

这幅画的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也有星星发光的黄色,深蓝色的 基调,给人以沉重的感觉,加强了夜色的黑暗,前景中的柏树用了深绿和棕色,意味着黑夜的笼罩。明亮的白色和黄色来画星星及周围的光晕,又给人一种温暖光明的感觉。

梵·高运用浓厚并且短促的笔触,交织成弯曲的旋转线条,海浪般的图形使画面呈现出炫目的奇幻景象,画中旋涡状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在大面积冷色调的流动星云中,一轮橙色的月亮散发出亮光,仿佛明灯般点亮了沉寂的夜宅,奇幻的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个画面着色搭配协调。浓淡相宜,深浅适中,很好地配合了画中的氛围。

拓展资料:

作品简介:《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作者简介:文森特·梵·高(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

⑷ 中秋夜的作品赏析

中秋夜 李峤
圆魄1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2千里外,不有雨兼风3? 1.圆魄:回指中秋圆月答 。
2.安知:哪里知道。
3.雨兼风:急风和暴雨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⑸ 求海子《夜》赏析 要非常详细

本诗看似是一首情诗,其实情诗与否并不重要,只是我认为“门外黑夜的嘴唇”回中的另一半确是答海子最重要的知音,而诗中的“有水的村庄”也是海子和故人所战斗,耕耘过的地方。如今斯人已去,留下的只有海子一个人的缅怀,这就是海子为他写着诗歌的原因吧。从两个的世界到孑然一身,这是人生最大的寂寞呀。

⑹ 求咏怀·夜中不能寐赏析

三国魏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阮籍所作。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忧思专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属产生,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

⑺ 春江花月夜中的春。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映月忽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⑻ 《月夜舟中》的诗歌鉴赏

1、望月: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3、长亭: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4、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闻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8、寒冬:比喻陷入困顿、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等。如“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如今更谁恨,便可耕灞浐。”(韩愈《赠张籍》)
9、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10、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如“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温庭筠
《过五丈原》)
11、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春望》)
12、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3、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14、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5: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16、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17、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18、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9、怀桔:指孝顺双亲。
20、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21、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22、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23、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24、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25、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6、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7、鹧鸪: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28、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9、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3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31、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2、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

⑼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本文寥寥数笔,摄取一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无丝毫刻意为文的痕迹。文章虽短,却具非凡艺术魅力,同时也揭示极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极品。但世人对文章每多误解(盖有余秋雨这样的故意误读,见资料),即权威编定之教科书及教参亦不能例外。

“乌台诗案”后,苏轼以软禁犯人的身份到黄州,他杜门深居,参禅礼佛,荡涤心灵的尘垢;融入自然,欣赏天地之大美。一个新我终于破茧而出。他深深地感到士人以“道”抗“势”的荒谬。他感叹“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

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励,关注社会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旷达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直面生活后对生活的一种审美化消解。苏轼黄州后期之精神境界实已上升至审美境界,观其后来起而复用之后,实已“不吝情去留”,在官则为民办事,小人当道则马上上书请去,既自被贬惠州,亦自了然不痛。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⑽ 客中夜坐 赏析

客中夜坐(明·袁凯)

落叶萧萧淮水长
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
何处行人专不断肠

***

此诗属文字浅显,西竺且解其意如下:

秋风萧瑟 落叶凋零
行客渡淮 前路茫茫
故园已渺 何时能归
北雁南飞 鸣声凄凉
夜来不眠 苦雨敲窗
对此景象 游子断肠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