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晏殊木兰花赏析

晏殊木兰花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3-15 00:40:17

『壹』 木兰花 李煜 赏析

1.关于李煜和他的创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后,多以词抒写伤离惜别怀抱,寓寄故国之思、失国之痛、语言明净,音韵流畅,能以对比、白描等手法表现人生感慨。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了。”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后主的词有这样几个特点:
A.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不是丧权辱国后成为囚徒,李煜可能永远沦落为一个花前月下的风流文士,其词也必然会失之浅薄少蕴,成为续写“花间”词的俗人。正是阶下囚的生活,才使他后期词褪去了宫廷生活的脂粉气,抒发出一个亡国之君的悲伤。由于国亡家败,不得不从政治的角度品尝苦果,因此咏史抒怀的成分必然要熔铸于词作中。李煜在词中毫不掩饰地描绘了被俘后的生活,倾诉了愤世之愁,亡国之恨,直到招来杀身之祸。他在词中描写了真实生活,真情实感,并对此加以形象化的艺术概括,使词的影响力极大,感染力极强。可见,“真”是境界的基础,也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祛除矫情伪态,抒发胸中的真情,诗词方能动人。李煜词便是由于其“真情实性”而格外动人心魄的。
B.内情与外美的完美融合:只有内心的情与意的表达同外物的境与景相互融合,才能创造出“意与境浑”、情与景合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美的境界。李煜的词“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他擅长用白描、对比等手法,选择特殊的审美意象,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眼前实景与心中虚景巧妙连结,一吐为快。
C.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形象是意境构建的基本要素,形象要想鲜明生动,就必须是作者心中独有、充满着作者的情感与心血的。李煜在他的词作中塑造了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自我”形象,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2.关于《虞美人》的鉴赏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末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这个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
3.关于《浪淘沙》的鉴赏
据蔡候《西清诗话》谓本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本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如本词,即是以景起,由景到情,将梦境与现实、欢乐与愁恨交织抒叙;结尾深入一层,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厄运。语言生动,纯用白描,但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4.谈谈李煜词的感伤情调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名句,用这句词来概括李煜词的情调与风格是非常恰当的。
南唐后主李馒生性柔弱。多愁善感,再加上戏剧性的人生际遭。所以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他的作品都被染上了忧郁色彩,有的淡如轻烟,有的浓似云雾.将人引入凄婉美丽的意境中。难怪有人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人物。
李煜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大概有32首左右,在这些词中用得最多的字是“恨”与“愁”,再加上用了“哀”、“惆怅”、“断肠”、“伤”的词作一共有20多首。可见,李煜三分之二的作品在倾诉“恨”与“愁”,忧郁贯穿了他的一生,但在各个创作阶段,其“恨”与“愁”的内涵、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将李煜的词的感伤情调分为三个阶段:闲愁——清愁——哀愁。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句秦观的词来形容李煜前期词风是再恰当不过了,淡淡愁绪闲似飞花,细如雨丝,朦胧写意,清新雅致,别有一番美感。王国维将词人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种,而李煜作为一个典型的主观词人在作品中突出的是个性。他作品中反映的他所熟悉与热爱的环境与生活,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上.水平高出温、韦花间词许多。词风上清新自然,有独特的魅力。“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这是李煜早期词中的“闲愁”,有一些花间词的痕迹,但已渐渐走出花间词的浓艳华美。多用白描,淡笔勾勒,明净自然,极有韵致;“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是李煜中期作品中的“清愁”,这一时期词作中的忧郁色彩渐浓,少了轻歌曼舞的描绘.少了吟风弄月的闲情,更多了“深秋”、“寂寥”等暗淡词句,使人感到一派凄清与苍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李煜晚期词中的“哀愁”。李煜一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开始了他充满屈辱、泪水与无限哀怨的余生。这首词从立国写到失国,从极乐写到极悲,感情跨度很大,表达了一个历经沧桑巨变,沦为囚徒的悲哀和悔恨,《破阵子》一词是李煜词作品中少数较有气势的作品之一,但它所渗透的只是巨大的伤痛,李煜词中的“哀”也就由此开始。
李煜从亡国到被赵光义所害,作为宋室的阶下囚,总是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境地。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孤独,寂寞,反映了他对屈辱现实的极端不满与无奈。但作为亡国之君他只有以“哀怨”向残酷的现实进行无言的抗争.而《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他对自己悲剧一生写下的悲歌。虽然故地故苑风貌依旧,三千里锦绣河山如今拱手让人,物是人非怎不令人触景生情。正所谓:“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李煜的后期作品“真所谓以血书者。”这个时期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它的魅力就在于这种血泪疑成的哀愁,正是它使后主词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光彩不减.至今为无数文学爱好者所深爱。
5.李煜与晏几道之比较(选自《齐齐哈尔社会科学》,作者冯艳红,有删节。)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晏几道是北宋初期的词人。二者在生活阅历、识见,性格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所写的词却风格迥异,意境与成就都相去甚远。
两位词人都可以说是纯情词人,都有名文佳句流传于世。有的甚至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有“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清词丽句,深婉沉着。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气势豪迈恢宏,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力。
两位词人虽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由地位显赫到平民百姓或阶下囚的剧变,但因有地位、环境的较大差距,影响了他们的词作风格与意境。李煜虽是南唐末词人,却一洗“花间派”的胭脂气,大有奔腾豪放深沉广大之势;晏几道虽是宋初词人,却仍徘徊在花前月下,虽有发展创新,终未脱却“花间派”的巢臼。
第一,词作风格的不同
李煜的词是纯真天然不假雕饰,晏几道的词则是清辞丽句俊美风流。
李煜对一切事物的感受与表现全出于直觉,没有任何逞才或分辨的意念,只是纯真如实地写出自身的感受而巳。无论写宫廷宴乐、美人幽会,还是写伤春怀人、悲秋寄慨,几乎每首词都演化成一个小故事。有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有具体的环境、实物,多是形象的画面,具有情节性。同时,他在表达方式上摆脱了五代词的浓词丽句,不避口语,惯用白描。无论是亡国前还是亡国后的作品,无论是快乐之词还是悲苦之语,都是如此。李煜词作风格的另一特点是在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即命名是花间词,也寓意深远,表达深刻。
晏几道的词更多的是着意用力,用意雕饰又不露雕琢之迹,于自然之中,寓铸炼之工。晏几道擅于精心挑选字句入词,通过字句的斟酌,着意使他的词作表达更显深沉,寓意深远,耐人推敲。如“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木兰花》)两句,全用名词组成,表面是写院落内外景象,实际是写墙内之人当初艳如丹杏,而今衰残,已似雨余之花;门外之人生涯飘泊,有如风后不定的绿杨飞絮。对仗工整、精丽,又能尽工巧于矩度,寓流动于排偶,景象鲜明,喻比巧妙。
第二,词作意境的差异
从意境方面讲,二者词中虽同样有盛衰无常之感,但李煜词往往能以极简短的小令表达出深刻的悲慨,晏几道的词则表现的不那么宽广深厚。
李煜正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体认了人间最大的不幸,以他的阅世极浅的纯真性情抒发了人生最深切的悲慨,所以他虽阅世甚浅,不失赤子心,却能以其纯真的感受直透世事苍桑,以其任纵的性情对一切遭遇都有特别深刻强锐的感受。此外,在用词造句方面李煜也往往使用一些气象极为阔大的字眼,使词的意境深远宏大。具体说,李煜往往选择概括性极强,以一当十的泛指意象,如家园、河山、甫国以及无限江山等,从而开阔词的意境。至于凤阁龙楼、雕栏玉砌,玉树琼枝,春花秋月等也绝非定指一时一地或某一具体的殿堂楼宇、草木节气,而是泛指整个家园。意象外廷的宽泛性,更把具有通常意义的家仇国恨输入读者的感官,引起联想,激发强烈的共鸣和同情心。
晏几道的词多以爱情为主要内容,抒发家庭盛衰之感,表达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悲慨。但他生活特定的时代,他的词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面貌,只是社会性没有李煜词那么宽广深厚,没有那种以己推人而及全人类的概括性。
第三,词作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同
就李煜与晏几道在词史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言,李煜对五代词的发展,实有开拓之功;而晏几道不仅未有开拓,反而使词的意境转趋狭隘了。
李煜词在思想内涵上,以一己之悲哀写出人生普遍存在的永恒与无常的感慨,直探人生核心,引起不同阶层有相同感触者的共鸣。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说:“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出发,对整个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身世之感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常有的广泛性质,在感情上引起深刻同感”,这段话深刻洞悉了李煜词丰厚的精神实质和哲理内涵。他开拓了博大、雄浑、明朗的境界,使微物小篇的词作融入了一种极为高远深挚的意境。
晏几道的创作就词的发展演进而言,是一种“回流之嗣响”。北宋初期,长调盛行,柳永、苏轼已经对词做了开疆劈境的发展。晏几道的词不仅未曾追随柳、苏的开拓创新,甚至连晏殊和欧阳修在词的潜移默化演进中所达到的引人感发联想的深远意境也难得一见。他的词极少长调,多写恋情与相思。李煜与晏几道创作上的不同,是因为经历的不同。李煜所经受的是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而晏几道经历的是显赫家族逐步衰落的渐变。因此,这就注定了晏几道无法达到词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更高境界。

『贰』 木兰花晏殊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赏析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在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今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在《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叁』 晏殊 木兰花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肆』 如何鉴赏晏殊的《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该词是由宋代文学家晏殊所作。这首词是作者慨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思想的词作,主要是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 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全词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用典娴熟贴切,艺术风格在大晏词中实不多见。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像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庆历年间,宋仁宗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伍』 晏殊 《涣溪沙》《木兰花》欧阳修 《蝶恋花》柳永 《雨霖铃》 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秋思>

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木兰花(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陆』 晏殊木兰花写作背景

公元1043年(宋仁宗来庆历三年),晏殊任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柒』 木兰花晏殊池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来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自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

『捌』 木兰花、晏殊!全诗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玖』 《木兰花》晏殊 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被称为“千古奇偶”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