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品赏析
『壹』 汉译英:看翻译作品不能真正欣赏到外国文学原著的美妙之处
You can't really appreciate foreign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看翻译作品不能真正欣赏到外国文学原著的美妙之处.
上面来自《权威词典》
下面是我翻的
You can't really enjoy the charms of foreign literature from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贰』 苏轼所有词以及翻译和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水调歌头①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念奴娇①
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1: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无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说。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是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赏析2: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
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
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浣溪纱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叁』 赏析翻译作品最重要的原则,方法是什么
应该看译作是否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三点。
『肆』 求:一篇英文文章,要带翻译的!还要付有一段600字以上的中文赏析!! 主要对对该篇文章翻译手法的评论介绍!急!
在学校数据库帮你下载的。如果你需要原版PDF,可以给你传。
不过没什么区别。我是粘贴过来的。
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 是英国现
代小说家, 其小说多以矿区生活为素材。劳伦斯认为机械文明扭曲
了人性, 摧毁了乡村的自然之美, 主张让人的本能得到充分发挥, 使
人性臻于完美。他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细腻刻画, 把富有诗意的
自然意象如彩虹、 百合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请欣赏他的杰作
《儿子与情人》 中的几个片段:
For a while she could not control her consciousness; mechanically she went over the
last scene, then over it again, certain phrases, certain moments coming each time like
a brand red-hot down on her soul; and each time she enacted again the past hour, each
time the brand came down at the same points, till the mark was burnt in, and the pain
burnt out, and at last she came to herself.
这段文字描写怀有身孕的莫尔太太被醉酒的丈夫赶出家门后气愤和痛苦的心情。mechani-
cally 意为 “机械地、 呆板地” , 与上句中 could not control her consciousness (不能控制思绪) 相照
应。went over 原指 “仔细检查、 从头到尾温习” , 此处指莫尔太太回忆刚才吵架的情景。over it
[the last scene] again 与前文 mechanically相呼应, 说明她不由自主地又回想起刚才的情景, 无法
摆脱愤怒的情绪。为了形象地再现这种痛苦的程度, 劳伦斯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 吵架的话语和
时刻就像炽热的烙铁( a brand red-hot)印在她心上。enact 原指 “扮演戏剧中的某一个角色” , 此处
指她再次回忆刚才争吵时的情景, 照应前文中的 could not control her consciousness 和 mechani-
cally。be burnt in 指伤痕已经深深地印在心里; be burnt out 原指 “烧完” , 此处指痛苦化为一缕青
烟, 只剩下空虚的心, 和 be burnt in 形成对照。
这段文字在结构方面还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 这一段由一个长句组成, 恰如人气愤时思绪
一个接着一个, 没有任何间断, 而且此时思绪往往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over、 brand、 burnt 等关键词
的重复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二, 长句中前后呼应的结构与内容所描写的意象相辅相成。could not
control her consciousness 与 mechanically相呼应, 而 went over 与 over it again 相呼应。分句中都用
each time 来引导, 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她痛苦的内心世界。请看译文:
她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 大脑开始机械地回忆起刚才争吵的一幕, 一遍又一遍。
每次想起那些伤害的话语和那些痛苦的时刻, 就像一块通红的烙铁在灼烙她的心。每
次她想起刚才的情景, 这块烙铁都落在同样的地方, 直到痛苦化为一缕青烟, 心中留下
深深的伤痕。最后她清醒了。
请看下一段:
She hurried out of the side garden to the front, where she could stand as if in an immense
gulf of white light, the moon streaming high in face of her, the moonlight standing up from
the hills in front, and filling the valley ..
这段文字描写莫尔太太在月光下发现自然之美。an immense gulf of white light 形容银色的月
光像宽阔的海湾; gulf指两边高、 中间低的形状, 此处指月光从两排楼房中间照射进来; stream
形容月光像流动的溪水倾泻而下, 与 gulf呼应; up 给人一种立体感, 仿佛月光就在眼前。请看
译文:
她急忙走出侧面花园到了前面, 宛如置身于一大片银色月光的海湾。眼前高空的
明月倾泻着银光, 月光仿佛直立于眼前的群山之上, 泻满整个山谷 ⋯⋯
请再看一段:
She became aware of something about her. With an effort she roused herself to see what
it was that penetrated her consciousness. The tall white lilies were reeling in the moonlight,
and the air was charged with their perfume, as with a presence. ... Then she drank a deep
draught of the scent. It almost made her dizzy.
这段文字描写莫尔太太摆脱痛苦, 感受到自然带来的愉悦。roused herself to (使自己觉醒, 唤
醒自我) 暗示莫尔太太飘忽不定的思绪, 与前文 she could not control her consciousness 相呼应;
penetrate 指百合的芳香悄悄渗透到莫尔太太的心中; reel 原指 “卷起、 绕起(电线、 钢丝等)” , 此处
形象地再现了洁白的百合花在月光下摇曳起舞的样子; be charged with 形容空中弥漫着芬芳;
presence 指 “神灵般的存在物” ; drank a deep draught of the scent 意为“深深地吸进一口气” ; dizzy
意为 “头晕目眩的” 。请看译文:
她开始感到周围有什么东西, 努力打起精神, 想看清楚是什么在袭入她的内心。银
色月光下婷婷玉立的白百合花在摇曳, 空气中弥散着浓郁的花香, 就像精灵一样⋯⋯于
是, 她深深地吸入一口花香, 感觉脑子有些晕乎乎的。
最后, 让我们再看一段:
Mrs. Morel leaned on the garden gate, looking out, and she lost herself awhile. She did
not know what she thought. Except for a slight feeling of sickness, and her consciousness in
the child, herself melted out like scent into the shiny, pale air. After a time the child, too,
melted with her in the mixing-pot of moonlight, and she rested with the hills and lilies and
houses, all swum together in a kind of swoon.
这段文字描写莫尔太太在自然的抚慰下渐渐忘掉伤痛, 融入周围的美景之中。she did not
know what she thought 与前文 she could not control her consciousness(难以摆脱痛苦)不同, 说明她
不知不觉融入了大自然的美景中, 忘却了痛苦的存在。这体现了劳伦斯的基本思想: 自然之美可
以抚慰心灵的创伤, 净化并升华人类世俗的情感。her consciousness in the child 说明她与儿子之
间的特殊之爱, 为后文母子深情埋下伏笔。melted out like scent into the shiny, pale air 描写美丽的
自然景色涤荡她心中的郁闷, 她像花香一样融入夜空中。the mixing-pot of moonlight 指皎洁的月
光倾泻在万物之上: 百合、 香气、 群山、 房屋、 莫尔太太和腹中的胎儿全都融为一体, swum 与前文
gulf 相呼应, 表示她同万物自由地畅游其中, 心醉神迷( swoon) , 这正是大自然慰籍受伤心灵的良
药。请看译文:
莫尔太太靠在花园门上向外张望, 愣了一会儿。她思绪飘忽不定, 感到有点不对劲,
她马上意识到腹中的孩子,感觉自己像花香那样融入银白的月光中,过了一会儿,好像胎儿
也跟她一起融入其中。群山、 百合、 房子和她一起在休憩,万物似乎共同徜徉在沉睡中。
『伍』 张华昌的翻译作品欣赏
瞪羚
(Gazella Dorcas*)
作者 里尔克译者 张华昌
被施了魔法的小东西:随意选取的两个词
怎能达到纯正韵律的和谐一致——
它在你体内有节奏地搏动,犹如你的身体摇摆?
枝状的角与竖琴,从你的额头向上生长,
你的相貌在微笑中经历着爱的乐章
那歌词,像落在某人脸上的
玫瑰花瓣一样轻盈,他
把书放到一旁,然后闭上眼睛:
设想着你:每条紧绷的腿仿佛一杆
装满弹药的枪,当你侧目静听
它们猛然跳起而不是射出:就好像
一名少女在幽僻之地戏水
忽然听见树叶沙沙作响,转身窥探:
林中的水塘已映照在她的脸上。
*瞪羚的拉丁文名目。
2006/7/29
The Gazelle
(Gazella Dorcas)
Enchanted thing: how can two chosen words
ever attain the harmony of pure rhyme
that pulses through you as your body stirs
Out of your forehead branch and lyre climb
and all your features pass in simile through
the songs of love whose words as light as rose-
petals rest on the face of someone who
has put his book away and shut his eyes:
to see you: tensed as if each leg were a gun
loaded with leaps but not fired while your neck
holds your head still listening: as when
while swimming in some isolated place
a girl hears leaves rustle and turns to look:
the forest pool reflected in her face.
天鹅
作者 里尔克译者 张华昌
在尚未完成的苦役中跋涉
仿佛双腿被捆绑着,我们一路蹒跚,
就像天鹅笨拙的步态。
然后死去,抛弃一切,不再感受
我们每日立足的坚实的大地——
就像天鹅降落湖面时的急切,
水温柔地迎接它,
仿佛带着敬畏和愉悦
然后又从它的两侧退下;
在天鹅的尊贵,甚至冷漠中
带着无限的漠然与清醒,它
俯身向前滑翔——
2006/ 7/ 30 凌晨
The Swan
The laboring through what is still undone
as though legs bound we hobbled along the way
is like the awkward walking of the sawn.
And dying-to let go no longer feel
the solid ground we stand on every day-
is like his anxious letting himself fall
into the water which receives him gently
and which as though with reverence and joy
draws back past him in streams on either side;
While infinitely silent and aware
in his full majesty and ever more
indifferent he condescends to glide.
成年人
作者 里尔克译者 张华昌
这一切伫立在她身上,整个世界
伫立在她身上,带着敬畏与优雅
她像树木一样站立,径直向上生长,没有形象
却又满是形象,仿佛上帝的约柜
庄严地,压在一个民族身上。
而她忍受了这一切:忍受了
光一般迅疾,短暂,消逝已久
无边辽阔以及尚待了解的一切:
平静地仿佛一个打水归来的妇人,扛着
满满的水罐。直到在人生的中途,
她改变形象,并为将来做准备,
第一条白色面纱缓缓降下,轻柔地
滑过她敞开的脸庞,几乎遮住了整张脸
再不能被掀起,以某种方式
只给她所有的问题一个答案:
在你里面,在那个曾是孩子的你里面。
2006/7/30 凌晨
The Grownup
All this stood upon her and was the world
and stood upon her with all its fear and grace
as trees stand,growing straight up,imageless
yet wholly image,like the Ark of God,
and solemn,as if imposed upon a race.
As she enred it all: bore up under
the swift-as-flight,the fleeting,the far-gone,
the inconceivably vast,the still-to-learn,
serenely as a woman carrying water
moves with a full jug. Till in the midst of play,
transfigur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the first white veil descended,gliding softly
over her opened face,almost opaque there,
never to be lifted off again,and somehow
giving to all her questions just one answer:
In you,who were a child once-in you.
『陆』 《宝剑记.夜奔》的翻译和赏析
翻译:
林冲的妻子为丈夫鸣冤,得到京城高官的帮助,林冲免除了死罪,但仍被发配沧州。流放途中,押解的差人根据高俅的指令,准备暗中害死林冲。
林冲的结义兄弟鲁智深及时赶到,将林冲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安全护送到沧州。高俅见阴谋再次失败,又派人到沧州纵火焚烧林冲看守的草料场。
面对步步升级的迫害,林冲忍无可忍,他杀死高俅派来的人,迫不得已投奔梁山,借来军队攻打京城。最后皇帝下令赦免林冲的罪过,提升他的官职,同时将高俅父子捆绑起来交给他处置。
赏析:
《宝剑记》中的人物性格很鲜明,文辞朴实无华,语言典丽而不雕琢。其中第三十七出描写林冲“夜奔”一场,写得很精彩,最为成功。
全剧中,以主人公林冲的形象最为突出,着重描写了他爱国忧民的思想和行动。写出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复杂心理,抒发了“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悲愤情怀。
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深刻细致地刻画了林冲“专心投水浒,回首望天朝”的矛盾心理,以及功名未就,壮志难酬的英雄襟怀。剧中写张真娘的坚贞、高俅的凶狠,也都很出色。
其他次要人物,诸如鲁智深、陆谦、富安等形象显得模糊,性格欠突出,远不如小说描写得成功。
(6)翻译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宝剑记》是豫剧大王陈素真先生的早期代表剧目之一,《夜奔》为此剧一折。
剧情:剧中主人公林冲是一位在疆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他具有公平正直的美德,因为看不惯奸佞大臣高俅等人专权误国,上疏弹劾,结果被降职为禁军教头。
但林冲仍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继续给皇帝上疏,揭露高俅等人的种种恶行。高俅恼羞成怒,用计谋陷害林冲,将他定成死罪。
参考资料:宝剑记——网络
『柒』 翻译并赏析《东山》
这是译文了,后面是赏析:)~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里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唉叹在屋里。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
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赏析:
《东山》是周公东征归来为慰问战士而作的,《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相传本诗和周公东征奄国有关。征人随军东征已经很久了, 在这个阴雨蒙蒙的日子, 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慆慆不归”一语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限感慨,而“零雨其蒙”的景色则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愁惨气氛。诗歌的第一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他一听说要离开东方,心儿就飞到了西方的家乡,兴奋地想象自己不再从事征战。第二章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无人修剪的瓜篓爬到房檐上结子,土鳖在屋里跑来跑去,蜘蛛在墙角结网,场院上印着鹿迹,磷火飞来飞去。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第三章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 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捌』 “作品赏析”英语应该怎么翻译
work review
『玖』 文学作品翻译的赏析和非文学作品翻译赏析的异同
中国不缺少能创作出达到获得诺贝尔奖水平的作品的作家,中国缺少的是能把中国文字翻译成西方文字达到获得诺贝尔奖水平的文学翻译家,或者说达到此类水平的翻译大师。可以这样说,文学翻译工作绝非一般的专业翻译可比,绝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在把中国话译成外国话这么简单,它是使东西方文化、文明能够到相互沟通达到水乳交融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讲,把中国文学介绍到西方的文学翻译工作,对于翻译人员来说是一次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过程,翻译人员不论是中文还是外文,只要其中有一项文字的写作功底达不到中国作家及西方同等水平作家的地步,那么他的翻译工作就是失败的,不管他是尽了多大的努力、花费多少的心血;同样的道理,翻译人员不管是中文还是外文欣赏水平,只要其中有一项达不到中国作家及西方同等水平作家的境界,他的翻译工作同样不算成功。那么,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学翻译工作就是中国作家难获诺贝尔奖的那块短木板,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通向诺贝尔奖之路的瓶颈,制约着古老的东方文明向西方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