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诗词及赏析
A.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凭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作者: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早秋》
作者: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描写秋天的送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描写秋天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居秋暝①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③。
[注释]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随意”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歇:消歇,凋谢。
〔作者〕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闲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
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赏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秋登兰山寄张五①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③。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④。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⑤。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⑥。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注释]
①兰山:应为万山,在湖北襄阳,诗人的园庐在岘山附近,距万山不远,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边的白鹤山。
②北山:当指万山。隐者:指作者自己。
③薄暮:日将落之时。“薄暮”句:说忧愁由薄暮引起,其实是本身忧愁,见天色昏暗而触景生情。兴:秋兴。
④“时见”句:由山下看,见归村行人,有的还在沙道上行走,有的已在渡口休息。
⑤荠:一种野菜,形容远望所见无边树木的细小。
⑥何当:何时能够。重阳节:古代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
[赏析]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
秋夜将晓①出篱门②迎凉③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④东入海,
五千仞岳⑤上摩天。⑥
遗民⑦泪尽⑧胡尘⑨里
南望⑩王师(11)又一年。
【注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篱(l0)门——用树枝、竹竿或芦苇编成的门。
③迎凉——迎着凉风。
④三万里河——这里是指黄河,说它“三万里”是虚数,意思是极长。
⑤五千仞(r8n)岳——这里是指位于陕西省的华(hu2)山。说它“五千”也是虚数,意思是极高。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摩天——接触到天了,形容极高。
⑦遗民——指沦陷区被金军统治下的宋朝百姓。
⑧泪尽——流尽眼泪。
⑨胡尘——金兵入侵所扬起的沙尘,这里是指金军的统治。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⑩南望——南宋的国都建在临安(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所以沦陷区的人民要“南望”。
(11)王师——国家的军队。
【解说】
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从天边流来,直向东奔去注入大海。连连绵绵的华山峰,挺立在西北高原,高接云霄。陷入金军统治下的老百姓流尽了悲苦的眼泪。他们张大眼睛向着南边盼望着,盼望着国家的军队能北上抗敌,唉,这样的情景啊,又是一年了!
【欣赏】
本诗的前两句,写了黄河,写了华山,说黄河是“三万里河”,说华山是“五千仞岳”,气势一开始就极大。特别是说黄河“东入海”,说华山“上摩天”,其中“入”和“摩”两个动词,把河与山表现得虎虎有生气。但是这么美好壮丽的河山,却已经落在金军侵略者手中多年了!作者把祖国北半部的河山写得越好,就越突出了对它落入敌手的愤慨。本诗的第三句写老百姓在外敌统治下的悲苦,说他们是“泪尽”,一个“尽”字把无数的内容表达出来。第四句写老百姓对宋王朝军队的盼望——盼望他们能挥师北上驱逐敌人,收复失地,洗雪耻辱!而“又一年”的“又”字,说明这种企望已经是一年又一年了,这其中更包含着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注词释义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诗今译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已凉
韩翎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注解]:
1、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
[韵译]:
门外是碧绿的阑干,门上绣帘低垂;
狸红色的屏风,描画着曲折的花枝。
大床铺着八尺龙须草席,锦被缎褥;
天色正当转凉,却还未到寒冷之时!
[评析]:
这是写景寓情诗,诗人通过对一间华丽精致的金闺绣户和一年中最舒适的“已凉未寒之时”的描绘,点染了在深闺绣阁中的主人公,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布景种种,不仅写出了卧室的华贵气派,还增添了绮靡的氛围,并点明这是在一年中“已凉未寒之时”,便把主人公一种闺情绮思推到极点。故蘅塘退士批曰:“此亦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远。”此论确有见地。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注释】:
令狐郎中:指令狐綯,宣宗大中二年拜考功郎中,后累官至宰相。令狐,复姓。郎中,一部各司的主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之高级部员。
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
秦树:借指长安。
双鲤:指折成鲤鱼形的书信。
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
【赏析】:
李商隐曾受知于令狐綯之父令狐楚,又因令狐父子的推荐而登第。作者在收到令狐綯的来信后,以高妙的文笔,述说自己冷清与孤寂,希望令狐郎中别忘了他,却无乞怜之意。
这首诗以感谢故人关心之名籍以修好,意在不言,但用典非常贴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寄北:寄给家住北方的妻子。李商隐系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河内在巴蜀之北。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归期。意指一时难以相聚。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却话:重头谈起。
【赏析】:
B. 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C. 描写秋天的诗与赏析
描写秋天的诗: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本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含蓄蕴藉的闺怨诗,结句尤其精妙。前两句写秋夜微凉,风物凄清;后两句写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所谓“心怯空房”,实在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说辞罢了。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怯的感情遮蔽得结结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面前。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13年(754),李白从金陵(现在的南京)再度来到宣城时写的。宣城,现在属安徽省。谢朓,宇玄晖,是六朝南齐的著名诗人,与宋代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小谢大谢。谢眺曾当过宣城太守,在宣城城外陵阳山上建了北楼,又名谢公楼,唐时改称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李白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谢眺北楼的明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前代诗人的缅怀之情以及政治上的苦闷仿徨之感。
D. 关于秋的经典古诗,及赏析.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E. 描写秋天的诗句赏析
枫桥夜泊
唐代复:张继
月落乌啼制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F. 一段描写秋天的诗文并赏析
1、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2、秋夕
作者:杜牧
yín zhú qiū guāng lěng huà píng
银 烛 秋 光 冷 画 屏 ,
qīng luó xiǎo shàn pū liú yíng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
tiān jiē yè sè liáng rú shuǐ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
zuò kàn qiān niú zhī nǔ xīng
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白色的蜡烛.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古诗今译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3、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 “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G. 写关于秋天的诗句的名句及赏析
刘禹锡《秋抄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袭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H. 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写作背景及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译文: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I. 关于秋天的诗词并赏析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赏析
>在这深秋的遥远边寨,有谁在记挂我呢?落叶纷纷,乡路渺渺,归期无日只有在梦中才回故里#重阳佳节,故园正是风光美好时,想到这些,就更增离愁别绪,想到这些只觉黯然销魂,看大雁南归时更觉寂寞寥落*纳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