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艾青北方赏析

艾青北方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3-10 16:20:47

❶ 艾青《北方》的中心思想

艾青《北方》的中心思想:

此诗中,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多用意象抒情写意,勾勒出一幅幅富动感的北国乡土画面。

《北方》

艾青

原文: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艾青北方赏析扩展阅读

《北方》创作背景: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艾青在中国北方山西、陕西等地流离,路过潼关之时写下这首《北方》。

《北方》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❷ 艾青《北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色彩

方表现了诗人很重的感觉是啥?因为它是以凄凉寒冷的色彩渲染了这种氛围,要么被伤质感

❸ 艾青《北方》的赏析

对侵略战争的控诉

解读欣赏《北方》时,提到了艾青写的自由体诗,在抒发情感和开创艺术境界等方面,都体现了高度的控制和朴素自然的特点,他的诗从整体形态到段落、节奏、气氛,以及分行,都不是随意制作的。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从形到神,一次生成,并且最完美地达到了这个艺术生命的审美意象的要求。我自己写诗尽力地想做到这一点,但是很难达到这个近乎天然的境界。读《乞丐》这首短诗,我深深感知,这首诗达到了这个境界。它是整块岩石雕的,准确地说,是用岩石般的不可动摇和不可更改的语言创作而成的。艾青的许多诗都有这种完美的生命感,如《他起来了》、《生命》、《吹号者》等等。

这首诗每读一次,总让我痛苦地回忆起战争的灾难,它是对万恶的侵略战争的有力的控诉。1938年春天,我从战火连天的家乡逃出,正流落在陇海线上,我看到过艾青见到的这些饥寒交迫从战区来的乞丐。我当时也有过近似乞讨的经历。因此,我理解那些乞丐的苦难和绝望的心情。他们“呐喊着痛苦”,他们凝视着你吃“任何食物”,他们伸出“乌黑的手”……这都是由于饥饿,都是由于战争。感谢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这幅战争的真实的图像,使我们永远憎恨和反对不义的战争。我国已故著名画家蒋兆和画过一幅长卷《流民图》,也是记录这次战争的罪恶行迹的,画的都是被战争驱赶和戕害的流浪者的悲苦的形象,与艾青的《乞丐》的情境异常相似。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写过一首诗《穷人们》,刻画了穷人如“棕色的陋室的屋顶”的可怜的背部,如“家畜的眼睛”,如”枯黄落叶的手”,这些细微的部分,最能显示出穷人内心的苦痛,因此,多少年过去,它们仍深深地镂刻在读者的心上。记得还有一位外国著名诗人韩波写过《捉虱子的人》,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的诗篇。艾青的《乞丐》可与世界上这类不朽的诗篇相媲美。

前面说这首诗给人的感受是一次完成的艺术生命。一次完成的诗,往往要在诗人心中孕育很久。艾青回忆写这首诗时说,乞丐伸出的永不缩回的手的细微动作,他是观察了很久之后才捕捉到这个体现痛苦的动作的,说明《乞丐》这首诗孕育的时间是很长的。这首诗全部是用切实的语言和细微准确的动作表现的,没有夸张和虚构,这些朴实的语言都是绝对不能改动一个字的。正是这些生命的语言,才诞生了一个活的悲痛的正在乞讨的乞丐。

中国有另一位诗人也写过一首题名“乞丐”的诗:“蔷薇路上/走来乞丐一个。/口里唱着山歌/手里握着花朵。/明朝不得食/便死在蔷薇花下。”这首诗里这个乞丐,从内心到细微的动作,绝不是真正的饥寒交迫的乞丐,而是一个虚假的“美”化了的乞丐,实际上歪曲了乞丐这个痛苦的意象。或许这位诗人写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乞丐”,所谓的“花丐”:求爱的名士,但这与乞丐这个真实的名称有何相干?艾青的《乞丐》才是真实的谁都祈望人间早一天绝迹的乞丐。

艾青的《乞丐》发表后不久,有论者却说这首诗写得过于悲伤和忧郁,而且进一步说这种悲伤和忧郁是根源于诗人主观的情绪,以及受了意象派和象征派的阴影的毒害。这就令人奇怪了,难道写乞丐的悲伤和忧郁还有写过头的问题吗?艾青的《乞丐》中所写的悲伤和灾难不论从思想意义还是从审美角度上看,它都是对侵略战争的有力的控诉,如果诗人没有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那种属于乞丐的痛苦和悲愤,是绝写不出这首诗的。

当我们读到下面三行诗,我们能不清醒地深思吗?

“饥饿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学会憎恨”。乞丐憎恨的是什么?他憎恨的当然是侵略战争和万恶的民族敌人。这里绝对找不到一点象征派的阴影,它是一个真实的被战争的血泪塑造成的乞丐,它也是中国新诗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乞丐形象。

❹ 《北方》艾青

1.首先应该明白,标点的作用,即“语气和停顿,或将句子分开,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诗中断开却没有使用标点的地方,如“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我看见/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等等,仔细读,楼主会发现,无论在意思或是表达上,它们本来就是一句话,这些断开只是为了诗的语感节奏。如果使用了标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不是“一句话”了,或者说并不是在表达的一个意思。
2.第一个:表示对上文的词语的解释。第二个:表示语意某种变化,语意的跃进。第三个:解释说明。第四个:语意的跃进 我没有找到楼主所说的第五个
3. 一,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埋葬。二.他们(祖先)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并传给我们。三.这国土养育了/那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❺ 鉴赏艾青的《北方》

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一年之后我看到这首长诗,当时我幸运地得到了一本诗集《北方》。这本诗集除去这首长诗外,还收入十几首短诗。开本很小,六十四开的,但装帧却异常的朴素大方,几乎没有什么花饰图案,其风格正与艾青诗的气质相符合。因此我珍爱这本小小的诗集,日夜装在衣兜里。就是这本巴掌大小的诗集,在那个长长的艰难的战争年代里,曾经强烈地感动过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我也是受了它的影响和启迪开始认真学习写诗,并且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诗。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 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❻ 《北方》赏析

http://www.xbgyw.com/bbs/cgi-bin/topic.cgi?forum=41&topic=772

这里有,但不知全不全。
北方

作者:艾青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字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2月4日 潼关
==========================================================
朴素的情操

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一年之后我看到这首长诗,当时我幸运地得到了一本诗集《北方》。这本诗集除去这首长诗外,还收入十几首短诗。开本很小,六十四开的,但装帧却异常的朴素大方,几乎没有什么花饰图案,其风格正与艾青诗的气质相符合。因此我珍爱这本小小的诗集,日夜装在衣兜里。就是这本巴掌大小的诗集,在那个长长的艰难的战争年代里,曾经强烈地感动过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我也是受了它的影响和启迪开始认真学习写诗,并且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诗。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 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❼ 艾青在《北方》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艾青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深忧虑,对战乱烽烟中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对古老中国的无以言说的热爱,他相信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这块土地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会有强大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并取得胜利。
以北方为题材的诗中,《北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艾青以舒缓、忧郁而流畅的调子,宣泄了那弥漫在他心头的浓得化不开的悲哀。牛汉先生说他在五十年前,一读此诗的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
因为灰色阴郁的色调实际是当时中国现实的一个缩影,这个伤痕累累的祖国,这个曾经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祖国,如今却是一片悲凉的景象,反复的渲染和强调显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沉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
(7)艾青北方赏析扩展阅读:
《北方》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38年2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正和萧红、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张仃等一批文化界朋友,应聘赴山西民族革大学执教,旅经陕西潼关。
诗人目睹战争阴云笼罩下北国大地一派荒凉、郁和纷乱的景色,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一位朋友感叹“北方是悲哀的”,更触发了他的思绪,因而诗人路过潼关之时写下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北方》

❽ 艾青在《北方》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艾青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深忧虑,对战乱烽烟中人民处境的深刻同情,对古老中国的无以言说的热爱,他相信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这块土地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会有强大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并取得胜利。

全诗用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北方图景构成意象,而沙漠风,荒漠的原野,孤单行进的行人,重负的驴子,干涸的河道,失群的大雁等等,描画出色彩暗淡的北方画图,那是“北方的悲哀”,它们一幅幅跳动在读者面前,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

(8)艾青北方赏析扩展阅读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诗右前方四行小字,为题记,叙述写诗的缘由。第二部分由三节构成,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灾难深重的北国环境,从自然环境衬托出北方人民承受的深重悲哀。第一节由五个层次构成,极写北方的悲哀。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悲哀不仅仅是环境的可怕,而是在长期战乱和日寇铁蹄下的人的悲哀,作者借大环境的冷漠可怕来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异常艰苦地度日挣扎的困境。

第二节则用枯干小河上的车辙显示人民渴求生命的源泉,用成群的大雁逃往南方来写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第三节是复唱,借黄河来写北方所承受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和不幸。

第三部分突出了诗的内在含义。写在这悲哀之下诗人对这块土地强大生命力的礼赞。作者在这里,从古代苍茫中讲述这块土地所蕴有的力量和人民从未屈辱的顽强抗争精神,他表达了北方永远不会灭亡和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念。

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❾ 艾青《北方》的赏析,O(∩_∩)O谢谢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字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2月4日 潼关
==========================================================
朴素的情操

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一年之后我看到这首长诗,当时我幸运地得到了一本诗集《北方》。这本诗集除去这首长诗外,还收入十几首短诗。开本很小,六十四开的,但装帧却异常的朴素大方,几乎没有什么花饰图案,其风格正与艾青诗的气质相符合。因此我珍爱这本小小的诗集,日夜装在衣兜里。就是这本巴掌大小的诗集,在那个长长的艰难的战争年代里,曾经强烈地感动过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我也是受了它的影响和启迪开始认真学习写诗,并且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诗。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 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 ,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牛汉)
-

❿ 《北方》赏析100字

《北方》是现代诗人抄艾青于1938年袭2月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中,诗人既悲叹北方的贫瘠落后以及战争给北方民众带来的苦难,又讴歌北国民众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全诗多用意象抒情写意,勾勒出一幅幅富动感的北国乡土画面,形象生动,准确传神。此诗是典型的自由体诗,遵循语言和情感的自然节奏,不受外在格律限制,具有散文美,风格凝重深沉。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