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论死亡名句

论死亡名句

发布时间: 2021-03-10 10:39:33

1. 培根随笔 内容梗概 精彩片段及赏析

《培根随笔》的名句
· 知识就是力量。 --- 培根
·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 --- 培根
·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 培根
·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 培根
·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 培根
·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
·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根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 《培根论说文集》
·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 《培根论说文集》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 《培根论说文集》
·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 《培根论说文集》
·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 《培根论说文集》
·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培根
·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 培根:《论美》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 培根
·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 培根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 《培根论说文集》
· 饶舌的人多虚妄。 --- 培根
[编辑本段]《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读书的名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培根(英国)
5.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培根(英国)
培根
Bacon, John
(1740.11.24,英格兰 伦敦∼1799.8.4,伦敦)
英国新古典派雕刻家,曾使某些雕刻技巧臻於完善。1754年在伦敦兰贝斯(Lambeth)一家瓷器厂当徒工,学徒期间曾改进人造石雕像的方法,后又使这一工艺达到完善地步。1763年左右开始尝试用大理石雕刻,并改进了照模型雕刻大理石的方法,为此发明了一种比较完善的仪器,这种仪器比较精确,能准确衡量各个方向的尺寸,装在小罗盘内,既可用於模型,又可用於大理石。1769年荣获皇家美术院为雕刻颁发的第一枚金质奖章,获奖作品是描绘埃涅阿斯(Aeneas)逃出特洛伊城的浅浮雕。1770年展出战神雕像,荣获美术协会的金质奖章,并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非正式院士。西敏寺中的一些纪念碑也是他的优秀作品。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职称:散文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经验主义哲学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编辑本段]培根随笔的名言整理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Bacon ,Of Studies ,Essays
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须通过学习加以修整;然而学习本身如若不由实践去约束,必然方向纷杂而漫无目的。
培根:《随笔·论学习》 Seek not proud riches, but such as thou mayest get justly ,use soberly ,distribute cheerfully ,and leave contentedly.
Bacon ,Of Riches ,Essays
不要寻求令人称羡的财富,应当追求这样的境界:对财富正当地获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舍并能知足地放弃。
培根:《随笔·论财富》
《培根随笔》读后感
论论论一共六十个论,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论了个明白,论哲学,论政治,论经济,论宗教,论教育,论生活,论爱情,论友谊,论情趣,论艺术,论命运,论心计。虽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这样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了,也可以说培根的话语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吧。
这本《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们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页树苗,总希望能够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润,早晨的太阳一样给我们的温暖.当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必须有经历暴风雨的思想准备。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

2. 周国平 刘庸名言名句名段

周国平名言:

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友谊是宽容的,因为宽容而长久。 类别:爱情

爱是苛求的,因为苛求而短暂。友谊是宽容的,因为宽容而长久。 类别:友谊

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 类别:爱情

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类别:人生

周国平经典哲理语句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诚然,抱着过时的信仰不放,或者无信仰而装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调而侃之,哈哈一笑。可是,当我看见有人把无信仰当作一种光荣来炫耀时,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昆德拉:“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未完成让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很完美。包括文学作品,也有婚姻爱情。很多东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义,魅力也随之而去。

不要试图求得别人的理解也不要试图去完全了解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在我看来,后者倒像是把对方当成了研究对象。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给予对他人的信任,岂不落的双方都轻松?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去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又问他(苏格拉底)葬礼如何举行,他笑到:“如果你们能够抓住我,愿意怎么埋葬就怎么埋葬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也许可以称这种晕眩为一种虚弱的自我迷醉。一个人自觉软弱时,决定宁可屈从而不再坚挺,就是被这种软弱醉倒了,甚至会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大庭广众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孤儿。

韩愈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

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刘庸的这些话是否值得你深思

1、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态度,即使是看起来不明显的影响,都有可能造成无乐弥补的伤害。

2、什么幸福是永恒的呢?生与死常在一线之间,有与无没人能保险。只是生长在幸福中的人,常不知道世间会有不幸这件事,直到有一天他真正的失去。当我们在一起时愈不相惜、相守,分手之后就愈会遗憾思念!

3、一个人如果二十岁时不美丽、三十岁时不健壮、四十岁时不富有、五十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了这些!

4、年轻人,“无心”往往就是一种错误!

5、父母不能帮你走未来的路!

6、人可以多情,但不能滥情;可以交很多朋友,但不能**朋友。

7、痛苦的打击,难道能吧许多已经淡化的东西,再染上一层深重的色彩吗?

8、有时候你需要的不是聪明,而是那甘愿重新来过的傻劲!

9、不能客服自己天生的弱点,如何战胜别人。

10、添花的毕竟要比送炭的多。

11、最困苦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流泪;最危机的情况,没有时间去迟疑。

12、不是被爱得愈多的人,愈懂得回报爱,反而是爱的愈多的人,愈会加深地去爱!

13、这世界美好的东西真的太多了,你要学会衡量和取舍!

14、真正“识人”的人必定是抛弃表面,观察到内里。

15、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

16、顶天立地,谁要靠药来撑着?清明澄澈,谁会被败类欺骗?

17、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是能从头到尾负责的人。

18、人是为活而生,不是为死而生。

19、人就这么一辈子。

20、得人难,失人易。

21、哭走的,是心情;看新的,是生活。日子总要过下去,对不对?

22、谁心里的最爱会是唯一的最爱。

23、怎么说不去想,不去想,在我们的心地,那个小小的角落,还是可能藏着“他”的影子。让我们看到每个与“他”相关、相似的人与物,就怦然一惊,可能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会找到一个自己很爱很爱的人。

24、人生观是我们的第二个灵魂,当第一个灵魂跌倒时,第二个灵魂还可以把我们扶起来。——刘墉

25、人就因为不知足,就因为要追求超越,所以会好上加好,精益求精,就因为有内在那股自制的力量,所以能在想吃的时候不吃,想睡的时候不睡,想玩的时候不玩,人不是跟别人战斗,是在跟自己战斗,就算没有外面的敌人,人也应该在心里以自己的惰性为敌,不信自己办不到。——刘墉

3. 《童年》点评主要人物形象

姥姥的为人就像她所信奉的上帝一样,慈爱而又是宽厚,有种博爱精神,不管对谁都有是笑眯眯的。

姥姥生了十多个孩子,但最终只保住了三个。当他看到被父母抛弃的茨冈时,她不顾姥爷的反对,收养了茨冈,并像亲生儿子那样对待。姥姥是多么的善良。每当姥爷收拾我之后,她总会前来安慰我,给我讲好听的故事。也许是她经历的苦难较多的缘故,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却很会讲故事。有她的陪伴,我的心情会很快好起来。姥姥对邻居也是非常的和顺。每天都有人来烦扰姥姥,让她帮忙。姥姥对谁都不烦,总是很有耐心。她也爱自己那不孝顺的儿子。儿子像对待仇人一样对待她,把她打伤了,可姥姥在关键时刻,提醒儿子快逃。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高尔基的妈妈,更是关怀备至。

可别小看了姥姥,她有着姥爷也不曾拥有的冷静头脑。有一次,染坊起火了,全家人都不知所措,可姥姥却裹上棉被,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搬出了能导致爆炸的一桶硫酸。然后,指挥大家救火。

尽管如此,她还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骨子里镌刻着男尊女卑的观念。她对姥爷一直是逆来顺受。姥爷教训孙子,姥姥心里舍不得,可又不敢上前阻止,只在边上轻声埋怨何苦来哉。脾气暴躁的姥爷动不动就会讴打姥姥。有一次,姥爷又发疯了,把姥姥痛打一顿。姥姥头上的发卡深深地嵌进了头皮,渗出血来。可姥姥还是默默地忍受着。只说着:“恶有恶报。”

残暴的姥爷

姥爷的脾气很大,情义很淡,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专门惩罚人的。

自己的外孙因为好奇把白桌布染成了蓝布,就用柳条打。外孙再怎么喊,他也不停手。姥姥多说了几句话,姥爷就拳打脚踢,甚至把发卡打进了姥姥的头皮,毫不客气。他又把每周四定为“收拾”孩子的“法定日”。对十九岁的养子茨冈也是一样,他做错了事,姥爷也用柳条儿狠抽。在那次抬十字架时,茨冈被十字架给轧死了。姥爷并不感到悲伤,只说舅舅们把他的财路给断了。

姥爷虽然脾气很大,但很勤劳、简朴。他虽为一村之长,但他天天待在染坊里干活,胳膊上被硫酸溅得好一块坏一块的。裤子和背心都有补丁了,但还不换。

造就姥爷这一个性的,是时代使然。男尊女卑,男的对女的可以随便打。对孩子则遵循这一观念:孩子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

得力助手茨冈

茨冈是一个佣人,但他并不全是佣人。因为他小时候就是被姥姥收养的。就像是一个养子。他的工作能力很强。一到节日,茨冈就是个大忙人,忙里忙外,几乎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他工作时也勤劳。大家都说他好,长大定有出息。当他因帮二舅搬二字架去二舅妈坟前,却被十字架砸死后,姥爷说:“二舅是断了他的财路了。”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很有义气,对我非常好。每次我被姥爷打的时候,他总是很巧妙地保护我,他那粗壮的胳膊便总是青一道紫一道。说过不帮我了,可每次都会无所求地护着我,只因为他喜欢我。

但他也有缺点,那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所致。每次,姥爷会给茨冈五卢布,但茨冈总会拿回十五卢布左右的东西来,还有剩余。那些是他偷来的。虽然他知道偷不好,但因为旁人都因此夸他,所以让他染上了这一恶习。真是环境渲染人。茨冈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的生命在二舅他们眼里是那么的一文不值,让我感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惨遭无人道的舅舅

我的两位舅舅是个贪财的人。为了分得财产,他们不顾手足之情,大打出手。后来又为了得到我妈妈的嫁妆,二舅挑拨离间,教唆大舅在酒后杀了姥爷,自己呢,则跑去当好人。大舅听了二舅的教唆,明目张胆地带人去砸姥爷的店铺,扬言要杀老爷。在他们眼中,除了钱以外,没有其它亲人了。

舅舅们不仅贪财,而且很残暴。他们只要有一点点的不顺心,就把妻子折磨个半死,后来竟然把善良的妻子给活活打死。他们对工人更是残暴。他们拿格里高里开玩笑,随意辱骂格里高里,根本不把他当人看。即使是对他们的干弟弟茨冈——一个由姥姥收养的孩子也不例外。二舅让茨冈一个人抬十字架到他老婆的坟上。雪地里,茨冈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被十字架给压死了。二舅没有因为自己没有帮忙而内疚,还在庆幸:“幸好我躲得快,要不也要被轧死了。”真是没有人性的两个人。

是什么导致大舅、二舅如此的惨无人性。第一,我想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太黑暗的缘故,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中,人也变得黑暗起来了。第二,姥爷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童年的“我”

“我”是一个爱“惹麻烦”的人。因为发现把黄色布放进黑水就变成了蓝宝石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疑惑不已,想亲自染一下。萨沙提议让我把柜子里的白桌布偷出来,然后把它染成蓝色。结果被姥爷发现,挨了一顿痛打。但是我还未记住教训,不知又挨了多少次的鞭子,都是因为“不乖“的缘故。

我特别爱问问题。但我也懂得察言观色,大人有兴致跟我讲时,我才问。

我的学习能力很强,姥爷第一天教我《圣经》,我就很快记住了,也因此改变了姥爷对我的态度。后来我上了学,即使我很不用功,我的成绩还是不错,还拿到了奖状,奖到了三本书。

我还是个懂事的孩子。姥爷把家分了以后,经济条件就每况愈下,到最后沦到了叫花子的地步。姥姥生病了,没钱看医生。我就把奖到的三本书卖了,得了钱,给奶奶看医生。为了贴补家用,我还会去帮奶奶捡废品。

童年的我,并不幸福,充其量也只能说是沉闷的幸福。

4. 一篇文章的佳句摘抄 要有文章题目

好词佳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课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5. 叔本华关于爱情的名言

叔本华关于爱情的名言

1.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2.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3.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4.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5.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6.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7.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8.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9.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10.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人生的智慧》

11.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人生的智慧》

12.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13.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14.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15.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16.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17.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18.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人生的智慧》

19.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20.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关于朋友》

21.遗忘比绝望更强有力。

22.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人生的智慧》

23.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24.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读书与书籍》

25.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26.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伟大的天才那样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27.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28.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人生的智慧》

29.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30.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像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人生的智慧》

31.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人生的智慧》

32.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33.许多人在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这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欢心。但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妙,并从哈姆莱特的不朽名句中认识到这一道理: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4.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35.每当人远航归来,他总有故事可说。

36.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人生的智慧》

37.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人生的智慧》

38.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39.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40.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人生的智慧》

4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人生的智慧》

42.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43.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44.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

45.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

46.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47.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48.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49.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人生的智慧》

50.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人生的智慧》

6. 叔本华是谁呀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辑本段生平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厌恶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渡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1837年,他首个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第一版和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之后他出版了多种著述,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的合集,由于这两篇是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于是他郑重的说明,第一篇论文获科学院褒奖,第二篇未获科学院褒奖,在之后的书中他一再对丹麦科学院冷嘲热讽,在他成名后,丹麦科学院也成了一时间的笑柄。但这本书也几乎无人问津。1844年,在他坚持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二版。第一版此时已早已绝版,且未能引起评论家和学术界丝毫兴趣,第二版的购者结果也寥寥无几。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结果就是这篇以格言体写成的《附录与补遗》使他获得了声誉,使他瞬间成了名人。有人写了《叔本华大辞典》和《叔本华全集》,有人评论说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事事陷入主观”。
编辑本段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这篇博士论文写于1813年,当时叔本华25岁。在1847年被重新修订过一次。
编辑本段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可以被概括地表达为: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
叔本华首先对充足理由律的本质作出了描述,他说在他之前这条定律的被不明其理的人们滥用了,从而常常使人陷入谬误和混乱。在他看来,充足理由律的两种基本性质被混淆了,一是将它用于判断,即判断为真的理由,其次是将它用于对象的变化,即事物变化的原因,这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事实上,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在叔本华那里具有一种先验的地位,即它是不能证明的。叔本华认为康德等人试图证明它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为了证明一个特定命题,就必须假定一个给它正确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正是充足理由律。为了证明它,就必须假定它成立,所以证明这个命题将陷入不可避免的循环论证。他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特根斯坦。此外叔本华将充足理由律和矛盾律、同一律、排他律并列,把它看成第四个思维规律。
编辑本段四重根
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分别是: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这四种形式并不作为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原因,而是充足理由律在这四者中表现其自身。
叔本华认为因果律只作用于表象之间而和物自体没有丝毫联系,而且一切表象间都受到因果律影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先前的一个原因。象上帝这样一个不动的动者或者不存在的东西进入存在被叔本华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基于这个立场,叔本华既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又是一个完全的宿命论者。
逻辑真理的成立必然存在一个先验的、在它之前的真理,这是充足理由律的表现形式的第二个形式。叔本华将引导至真理的途径分为逻辑的,经验的,超验的,超逻辑的。这四种理由和根据证明真理本身的同时也表现了充足理由律。
因果律中的表象被认为是时间和空间中纯粹直观的表象,而时间和空间本身是在对表象观察中被感性地连续知觉到的表象,两者间的本质区别是物质。这里叔本华沿用了康德的看法,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于数学和几何。时空中的表象是数学证明的前提而不是它可证明的依据。
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释。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部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它的伦理学说。
编辑本段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叔本华对康德是充满赞美之情的。在对康德哲学批判的附录标题上,他引用了伏尔泰的话:真正的天才可以犯错而不受责难,这是他们的特权。
叔本华认为康德的最大功绩不是他的认识论,而在于他划分了表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康德错误地假定知觉包括想象,将直观和思维混淆起来。康德构造了将感性直观和知性十二范畴共同构成经验对象的理论。叔本华发现若按照这种理论,表象世界就成了既是直观又是思维,既非直观又非思维的东西。而且这样一来动物要么就具有思维,要么就连外在世界的表象也没有了,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在康德那里,因果律是先验的,所有的经验知觉都是处于主观之上,不可能区别或认识物自体。而叔本华认为仅用直观我们就能获得经验对象。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这种内在感觉而获得的,它只在时间的形式中被认识。
编辑本段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这里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既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意志无关。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的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己现身。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编辑本段美学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等都有研究。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的痛苦一个可能途径。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部分,他对柏拉图表示了敬意,在这里他讨论了艺术以及艺术的积极意义。他认为艺术是独立于充足理由律之外的表象,所以它能摆脱意志无处不在的诉求。而这种艺术的表象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遇到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与另一些如此相似,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个体性就几乎分辨不了。于是就有了共相和殊相的问题,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念是永恒的,而经验世界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康德的物自体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认为知识只是在认识表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认识的经验世界不是真正的认识对象,只有理念才有意义。
叔本华借鉴了他们两者的思想。康德的物自体不能被完全认识但能被直接认识。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从属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因此不是个体化地被认识。柏拉图的理念则可以在作为意志的客体化在客体化的对象中被找到。所以一切艺术就是对理念的直接把握,是理念的一个具体显示。这种把握和显示同样具有一种绝对的普遍性和超时间或空间的本质,所以它就具有这样一种能量,能将人类从永不休止的欲求中解脱出来。于是美也就具有了极高的价值。艺术家作为天才,可以把握殊相中的共相,通过理念把现象和意志相分离,这种能力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品具有一种超时间的本质,而音乐同时具备超时间和超空间的本质,所以音乐不只是对理念的复制,它还更接近意志其本身。所以它也就具有一种更高的价值。对叔本华来说,音乐和表象世界几乎是并列的存在。但这种美都只能使人们从意志那里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种对于美的诉求只能使人陷入意志其本身的陷阱中去,所以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编辑本段伦理学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编辑本段利己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况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编辑本段恶毒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
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编辑本段同情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编辑本段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编辑本段悲观主义和禁欲主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构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叔本华的这种论调有时候使他被认为是虚无主义者,但事实上叔本华认为生命具有某种意义,虽然它是一种消极的意义。意志本身虽然无法逃避,但意志本身却体现了某种意义。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第四部分中,叔本华提供了一种以禁欲主义的方式来找到希望的可能。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冲动的时候才能获得其根本上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某种幸福的可能。但叔本华却又强调这种禁欲主义的行为方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苦行。
编辑本段论命运
叔本华是一个彻底的宿命论者和决定论者。表象间受到因果律的影响,而表象和意志间没有联系。意志通过某种超因果律的却又基于因果律的法则和表象世界发生关系。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按照其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我们所感觉到的自由意志仍是处于表象世界的活动,而我们所观察到的任何表象以及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意志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控制。这种观点可以被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
叔本华的这种决定论受到了两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的强烈认同,他们都认为这种对自由意志的解释给予了他们莫大的安慰。
编辑本段论死亡
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志本身的显现。同时他也认为死亡并非什么不好的事情,他的论点基于他的形而上学,即一切事物必有其生成的原因。他认为人们对于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事实:我死了,但这个世界却仍然运行着,而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人们认为死亡代表了自己的表象归于无。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编辑本段论教育
叔本华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直观感觉对于客体一种直接把握,然后经由抽象思维将它概括为某种概念。因此人们在学习时应该遵循直观知识先于概念知识的顺序。他认为现实中的教育则完全相反,小孩们往往先被灌输许多不曾接触过的概念,只有在他们成年后才能接触到直观知识,这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力直到很晚才成熟起来。这种观点被他挪用到人际交往中,他认为孩子们只听到那些美好的故事,对真实生活的痛苦却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导致了人们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没有随之有更多的增长,而只是通过直观知识来排除已有的错误概念。
编辑本段论宗教
各种宗教之间的基本差别不在于它们是一神教或多神教,泛神论的还是无神论的(佛教是无神论的),而在于它们是乐观主义的还是悲观主义的。
正如多神教乃许多自然势力的人格化一样,一神教也是整个自然势力整个的人格化。 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我自己的哲学以及对印度思想研究的结果,我脑子里无法容纳这种思想。
耶和华乃波斯教中善神的化身,而撒旦则为波斯教中恶神的化身,善之神和恶之神是不能相离的。可是,善之神又是因陀罗的化身。
信仰和智识不可能在同一个头脑中相安无事,它们像一狼一羊同处一笼,智识势将吃掉同伴的狼。在宗教所作的死亡挣扎中,我们看到宗教抓住道德不放,想要表示自己是道德的根源。没有用!真正的道德并非基于宗教,尽管宗教认可道德因此也支持道德。 信仰有如爱,爱是不能强迫的;如果要强迫别人去爱,便会产生恨,因此,最先产生不信仰的,就是这种强迫别人信仰的企图。
我们可以从下述事实来看看宗教所具有的是什么样的恶心,即谁是要嘲笑宗教,谁就会遭受严厉的制裁。
编辑本段批判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旨在论证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纯粹意志的真实世界,他的整本书以及之后的几乎全部作品都试图使他的读者们相信存在这样一个意志的世界。但这样的世界观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他的世界是由充足理由律建立起来的,二是他是以一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来建立世界的。这样,他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就是建立在一种主体客体两分的基础之上。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事实上正是世界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而人只是一种作为世界主体的一种被造物,也就是纯粹的客体。这样他所描绘的世界就不是以一种超越人性的观点所建立起来的,而只是从人性本身对世界所作的诠释。
此外对于早期的叔本华来说,一种更高维度的、关于物自体的知识是可能的,但随着他的年龄增长,他也慢慢变得康德式的了。在接触了印度哲学以后,他更倾向于透过一种神秘主义经验来通达关于物自体的知识,它不再是通过一种理智直观,而是通过某种所谓的顿悟。
编辑本段影响和评价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被认为受到他影响的著名人物有
哲学家: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柏格森、波普尔、霍克海默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
作家:托尔斯泰、莫泊桑、托马斯曼、贝克特、斯韦沃
艺术家:萧伯纳、瓦格纳、马勒
诗人: 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
科学家: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

7. 不朽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除了不朽本身。〔英〕布朗:《晚近发现的诺福克墓葬研究》
让我回归静谧的西方,/夕阳的余辉,灿烂的光芒,/呵,这就是死亡!〔英〕欧?亨利:《钟爱的女友》
除了留在世人心中记忆外,并无任何不朽之物。〔法〕拿破仑:《世界文明史?拿破仑的升沉》
灵魂不死是因为害怕死亡或对死亡的惋惜而臆造出来的。〔法〕福楼拜:《日记》
死亡是不朽的开端。〔法〕罗伯斯庇尔:《最后的演说》
不朽——永恒的孪生姐妹。〔美〕乔?吉?霍兰:《金箔?走向衰老之道》
呵!不要写我“在痛苦中死去”,而要写我“移居到别一个星球”。〔美〕海?亨?杰克逊:《移居》
只有死亡是不死的。〔美〕约?佩恩:《主啊!》
长寿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但是只要可能,总是希望活得长久一些,这也是很自然的;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毕竟有着比生存更有意义的东西,……〔日〕大久光:《松下幸之助》
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印〕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没有爱,对个人而言,死亡就是最后的结局。然而,持有爱的人可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所爱的人。那么,他的死就不是终局。〔回〕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
死者的生命长存在生者的记忆。〔古罗马〕西塞罗:《反腓力辞》
死者的美好德行倘能为/每一个哀悼者深深地怀念,/他就堪称“永垂不朽”。〔英〕哈代:《永垂不朽》
死者不为生者所忘——虽死犹生。〔英〕托?坎贝尔:《洼池》
建立丰功伟绩的人,虽死犹生,流芳千古。〔注〕沃夫纳格:《随感录》
人生短暂,我们应当善终天年;/一旦到了阴间便可以永享神圣的安逸。〔英〕詹?汤姆森:《恐怖的夜幕笼罩下的城市》
谁为时代的伟大目标服务,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为人类兄弟而进行的斗争,谁才是不朽的……〔俄〕涅克拉索夫:《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
将来胜利之日,我们可能活着,可能已死去,但我们的纲领是永存的,它将使全人类获得解放。〔德〕李卜克内西:《世界历史人物小传》
高尚的生和光荣的死,要比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骄傲、昌盛与荣耀更伟大,更能流芳百世。〔美〕加菲尔德:《在众议院的演讲》
对于那些其精神足以在他的国家,在他的著作中永垂不朽的人们,死亡毋宁是一件幸运可喜的事。它显示了行动的光芒四射的力量和思想的悠久无疆的目标。〔美〕乔?桑塔亚那:《理性生活》
我赞美这位天才有两次生命:/一次,生的伟大;/一次,死后永生。〔埃〕凯马勒?迈拉赫:《征服黑暗的人》
死亡使一个伟大的声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无味的话,都成了至理名言。〔英〕勃朗宁:《人格》
在大地中有过宏伟嘹亮的声音的生命,决不会在静寂的坟墓中立即泯灭的。〔法〕安?莫鲁瓦:《伏尔泰传》
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的伟大的孩提时代给了世界。〔印〕泰戈尔:《飞鸟集》
伟大的死者是不朽的:他们永远不会死亡。〔古〕纪廉:《赫苏斯?梅南德斯挽歌》
我即使死了,我的使命仍然长存!日后将结出你们意想不到的果实。〔法〕杜加尔《蒂博一家》
对我们来说,人死后不会立即消逝,他们仍沐浴在一种生命的辉光中。〔法〕马?普鲁斯特:《被禁闭的女人》
好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而对他的记忆能留几个世纪。〔日〕谚语
豪杰也会死,英名万古存。〔阿富汗〕谚语
死亡征服不了伟大的灵魂。〔英〕弗?培根:《随笔?论死亡》
得人心者永生。〔非洲〕谚语
英雄的遗芳是他的第二生命。〔波斯〕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绪言》
记住他们的英名,让他们的业绩千古永垂,让他们的荣光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英〕弗?夸尔斯:《为德莱顿纪念碑题辞》
人性和不朽既不存在于理智,也不存于爱情;既不存在于肉体,也不存在于肉体对心灵的鼓舞;既不存在于思想,也不存在于思想对人脑的激励,——而存在于至死不渝的人对它们的无保留的奉献。〔英〕约?罗斯金:《威尼斯之石》
人之所以不朽,不仅因为生物中只有人才有永不中断的语言,而且还由于有灵魂,就是说,具有同情,有特性,有忍耐精神的缘故。〔美〕威?福克纳:《诺贝尔授奖式的演讲》
只有那些值得纪念的人,才会留在时间的记忆中。〔埃〕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
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而每一个妄图阻挡革命洪流的腐朽过时的人,即使他现在带着金色的肩章,也只能是一个朽木雕成的木偶。〔捷〕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
人人都渴望得到永生。〔美〕西?帕克:《布道文》
奇怪的是,一个人越是接近死亡,就越是留恋“尘世”。〔德〕燕妮?马克思:《给斐迪南医生》
越是离死不远的人对死越不甘心。〔法〕拉封丹:《死神和垂死的人》
谁能不无痛苦地和自己的一生告别?/谁愿意在自己身后被人遗忘?/谁又能在最后的时刻不留恋人世,/并用悲凉的眼睛回顾往昔?〔俄〕茹科夫斯基:《乡村墓地》
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为之战斗,我多么不愿离开这个世界啊!〔美〕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有两类人将饮恨而死:一类是空有钱财而未受用;一类是空有知识而未实践。〔波斯〕萨迪:《蔷薇园》
临死的人所说的话,意味特别来得深长。〔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
临死的人是不会说谎的。〔委内瑞拉〕罗?力口列戈斯:《显灵节》
一个人在他告别生命之前,发现有待会做的事竟有那么多。〔芬〕西贝柳斯
同志们,要知道,在你们举着向共产主义胜利迈进的旗帜上,也有我的一滴血。〔苏〕布哈林:《布哈林遗书》
他临终前对他的医生说:“人生如梦,但是我的梦却是美好的。”〔德〕萨克斯:《梦想》
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法〕拉伯雷临终之言。
死亡,对我来说是挺自然的事。〔比〕梅特林克
再见,我们还会相逢呀!〔美〕马克?吐温临终之言。
啊!所有爱我的人,请别忘了我下面的话:一切诞生的东西,都有死亡的一天,为了解脱自己,务必努力,不得休止。〔印〕释迦牟尼临终之言。

8. 20条培根随笔格言警句,并说明各条说明了哪些人生哲理。(简略)

20条培根随笔格言警句,并说明各条说明了哪些人生哲理。(简略)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1。培根随笔中的知识就是力量人生哲理:
英国哲学家培根坚信,以掌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为内容的人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著名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所说的人的知识是指自然知识,他指出科学技术的一切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因为“发明的利益可以扩及于全人类,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带.后者经不了几代,前者则永垂无穷。”
2。《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人生哲理: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即“学问改变气质”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
3。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5。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6。《论美》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7。《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9。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0。“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
11。求知: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论爱情: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给人以帮助。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啊!

论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须通过学习加以修整;然而学习本身如若不由实践去约束,必然方向纷杂而漫无目的。
12。天生的能力好像天然生成的植物,必须通过学习加以修整;然而学习本身如若不由实践去约束,必然方向纷杂而漫无目的。
13。知识就是力量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形成“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除了皇帝的开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得以充分发展。国内人才济济,国家力量强大、威震四海。
由此可见,国家的繁荣、富强是离不开知识的。
14。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15。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16。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17。、《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18。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19。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20。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

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

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

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

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象他们嗜爱饮酒一样,

是因为危险的生活更需要欢乐的补偿。

培 根

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

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

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

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

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

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

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

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

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

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

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

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

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

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

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论爱情

舞台上的爱情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

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象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象

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

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

情。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

多谋的人。这说明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

--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间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戏台。”似乎本应努力追求高

尚事业的人类,却只应象玩偶般地逢场作戏。虽然爱情的奴隶并不同于那班只顾吃喝

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

那种浮夸谄媚的词令。而在其它场合,同样的辞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

“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的。”----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

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

持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会很

明显----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

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

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

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

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

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

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

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象他们嗜爱饮酒一样,

是因为危险的生活更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身上,就必然施

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给人以帮助。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

人堕落毁灭啊!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

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

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

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

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

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

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

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

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

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

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论学习》
不要寻求令人称羡的财富,应当追求这样的境界:对财富正当地获取,清醒地使用,愉快地施舍并能知足地放弃。
培根:《随笔·论财富》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前要象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象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象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象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 太过重视行为规则与拘泥形式,以致在事业上坐失良机,那损失是很大的。
·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培根随笔三则

--------------------------------------------------------------------------------

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论爱情

舞台上的爱情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象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象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多谋的人。这说明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间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戏台。”似乎本应努力追求高尚事业的人类,却只应象玩偶般地逢场作戏。虽然爱情的奴隶并不同于那班只顾吃喝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那种浮夸谄媚的词令。而在其它场合,同样的辞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的。”----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会很明显----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象他们嗜爱饮酒一样,是因为危险的生活更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身上,就必然施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给人以帮助。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啊!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9. 美文佳句摘抄 要有文章题目

《培根随笔集》[英]弗兰西斯·培根
《论真理》——世人喜欢虚假,不是因为很难找到真理,也同样不是因为一旦掌握了真理,人的思想就会受到约束,而是因为人对自身的那种堕落的迷恋虚假的天性的不舍。……真理就像毫无遮掩的目光,是一切在烛光下颇显庄重、优雅的装饰,表演和庆典黯然失色。
《论死亡》——复仇的欲望压倒死亡,爱恋的情感蔑视死亡,尊贵的荣誉高于死亡,极度的悲伤趋向死亡,畏惧的心灵期待死亡。
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

--毛姆《人生的枷锁》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明朝那些事儿》

无论多么难的事,如果你当一个旁观者,就觉得肯定很难,但如果身体力行,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慢慢过去。

--刘畅《搭车去柏林》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梭罗《种子的信念》

在精神世界经历既久,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实在无足惊异,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素履之往》

我们应该去读那些能刺中和伤害我们的书,如果所读的书无法带来当头一棒的惊醒,我们读它干什么呢?一本书必须是一把能劈开内心坚冰的斧头。”

——卡夫卡

直到我们完全迷失了,或者说直到完全失去了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开始发现自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才会意识到与我们无穷无尽的种种关联。

——梭罗

当你能念书时,你念书就是;当你能做事时,你做事就是;当你能恋爱时,你再去恋爱;当你能结婚时,你再去结婚。环境不许可时,强求不来;时机来临时,放弃不得。这便是一个人应有的生活哲学了。

——罗兰《我们的路》

我很少主动开口。过了三十岁以后,我就觉得向别人倾诉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在青少年时代,我曾疯狂地爱,整夜地哭。对于年轻时候的我而言,所有的矛盾都不是问题,无非是一种忙碌状态下的空虚。

——西蒙·范·布伊《爱,始于冬季》

怎样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我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周国平《把心安顿好》

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

——三毛《简单》

我们这一辈子,总是要看到很多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如果你看到的总是比你差劲的人,那你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不断地沉沦?如果你在前进的过程中,经常遭遇到让你难以望其项背的人,那么,恭喜你啊,你是在不断的进步中。

——《接纳自卑,感悟幸福》

无论是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从中获取幸福的关键似乎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诸如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有每一代人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

——白岩松《用理想和现实谈谈青春》

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www.fwsir.com)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本来的面目。

——《空谷幽兰》

我想很多人都有坐拥书城的梦想,不是装门面,不是显摆,而是证明自己不孤独。因为,与一本书的缘份还在,梦想就不曾离去。

——《如愿》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幸福是一段旅程》

我愿意与世界握手言和,温柔的向世界妥协。或许是目睹了生死才让能恍然大悟,自己有多么想要遇见一个人,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原则没那么重要,底线也没那么死板,妥协也不代表软弱。让自己松弛下来,才能从沉重的过往中解脱自己。

——《一晨一刻》莎拉·雷纳

一生中打动自己的,往往只有几个瞬间,好像,你活着,就是在等待这些瞬间,就是在等待把他们变成永恒。人们寻找不同的风景,最终,是为了寻找让自己眼睛一亮的身影,让自己耳目一新的心灵,当我们找不到,会失落,不能寻找,会想挣脱。

——姜竹青《盛夏扑面》

只有无法活出自己生命形式的人,会花许多时间关心他人的隐私比关心自己生活更多。那是多么悲惨的生命形式,一生没有真正活出自己,为父母活着,为爱人活着,到更老一点的时候,为工作、子女活着,在一切“道德”的借口里,唯独失去了真实为自己活着的诚实和勇气。

——蒋勋《欲爱书》

这世界只要还有心在,就有来寻找它的人。当我们离别时,不牵挂别的,只是牵挂三五颗好的心。当我含着微笑离去,那不是因为我赚取了金银或什么权柄,而仅仅是,我曾经和那些可爱的人,交换过可爱的心。

——李汉荣《心悦》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

当你长大,你慢慢学会几件事情;有些人不必理会,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多么幼稚又多么讨厌,真的不需要在乎。有些人永远成不了你的敌人,不必抬举他,这种人太看得起自己了,以为拼命攻击你伤害你,就能够被你所恨。有些人不必等待,你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个人不必再等了,只是你放不下。

——张小娴

人们以为天堂是乐园,他们可以在云头飘浮,在河里嬉戏,在山间漫游。但是景色再美,没有心灵的慰藉,也是毫无意义的。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失的一段。青春也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存之泉的清澈常新。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如果你是一个被遗弃的人,那么,一块朝你扔过来的石头,都可能是让你珍惜的东西。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10. 求培根随笔 论死亡的内容概括 佳句赏析 读后感。谢谢

个别篇目赏析
论美:
在这数十篇漫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言语简便,外延深入,充溢哲理.”美”自身是个很普遍的题目,本文偏重阐述人应该怎样看待内在美和内涵美的题目.天下上没有一团体是完美无缺的,以是,不要埋怨本人内在的缺陷,只要内涵的美才是永久的美.美德重于仙颜,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品德联合起来,美才干真正收回光芒.文中有如许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举动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团体的┞符体抽象,体形.颜色指五官容颜,次要是脸部,是部分的.而举动之美,指举手投足的举措模样形状,是后天的,是内涵美的┞粉射体现,在三者中最高.
现在,有些人只注意表面的优美,而疏忽了内涵,他们固然具有仙颜,却由于缺乏柔美的涵养而不配失掉赞誉.以是一个装扮并不华贵却端尊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寂然起敬的.
因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品德联合起来吧.只要如许,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芒.
论机遇:
他在篇中说到'当风险迫近时,擅长捉住机遇迎头邀击它要比犹疑躲闪更有利.由于犹疑的后果恰好是错过了克制它的时机.'
人的终身许多事变是不行能用确定论来精确描绘的,但机会确是乐成的主要要素,就人生而言,终身中大的机会能够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会是汗青和社会形成的,因而要想有所作为,肯定要擅长省时度势,看清开展的大趋向,有精良的洞察力去感知那边有'金矿'.另有一种机会是社会形成的,我国生存在六七十年月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会可以应用.机会每每是忽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呈现的,偶然乃至永久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顾往事时才看法到过来的那件事是个机会,光荣捉住了它或许懊悔得到了它.
擅长捉住机会的人应该具有以下根本本质:第一,要随时做好预备,不要机会来的时分暂时抱佛脚.不只要尽能够的获取林林总总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能够锤炼出很强的创新才能.我们要获得乐成,要害是要有创新才能,而不是光有念书才能.'假如工夫已使事物糜烂,而人却无伶俐使之改造,那么其了局将只要消灭'(《论改造》).有些人十分受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题目总是束手无策,这便是创新才能缺乏. 第二,要从大事做起,仔细地做好每一件事.原理很复杂,机会总是忽然地、不知不觉地呈现,偶然你乃至一辈子也不晓得哪个是机会. 第三,一旦呈现机会的时分,竭尽全力,谨小慎微地捉住它.我国第一个乒乓球天下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次搏!'便是很好的解释. 第四,要锤炼出敏锐的洞察力,擅长在庞大的状况下发明机会.很多先生读书时成果很好,但厥后,有的人成绩许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要害在于面临新呈现的庞大场面时,可否发明机会.
论妒忌:
《论妒忌》中,我也体会不少 相互越理解,妒忌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容许一个生疏人的发迹,却绝不克不及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向.一个按部就班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妒忌.由于这种人的提拔被看作是合理的.
妒忌在人的生活中是终究的路途, 怜悯心总是治疗妒忌的一味良药.但有几多人能明确文中的原理呢.?
妒忌使我们对热ナ类魂魄形成损伤,更有着肉体上的蜕化.它使人不克不及坚持苏醒,不论是对本人照旧妒忌的工具,后果都是对自身做出优良的判别.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晰他妒忌的事物,妒忌会蒙蔽头脑,击倒宽容,扫除心灵安静的任何能够,分歧终极心灵繁茂.我们晓得,无论那边,妒忌一旦发扬作用,判别力就会粗糙,变得一文不值.不管大脑怎样运转,妒忌还是它的一种超负荷,因而,必需辨识它而且与之战役,用我们独一的办法:坦诚的面临自我,分析本人,坚持判别力的均衡.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