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名句词书法

名句词书法

发布时间: 2021-03-10 08:28:51

Ⅰ 书法名言名句

1、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2、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3、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4、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5、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6、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7、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8、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9、“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作书须有此气象。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10、 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11、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余未之能也。

13、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15、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6、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黄山谷曰:“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Ⅱ 名言名句-书法 书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 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 ——《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Ⅲ 关于书法的名言警句,有诗意的。

1、生命不可能从谎抄言中开出灿袭烂的鲜花——海涅
2、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5、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7、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财富。没有信用积累的青年,非成为失败者不可——池田大作
8、民无信不立——孔子

Ⅳ 关于书法的名言有哪些

1、古抄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袭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Ⅳ 经典励志成语名言书法大全

1、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 多一分收获
2、海纳百川:豁达大度 心胸宽阔
3、学无止境专: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4、志存属高远:心存远大志向
5、积健为雄:日积月累方能成就霸业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作品《天道酬勤》
6、金石为开:心诚志坚 力量无穷
7、精益求精:在好的基础上要求更好
8、业精于勤:学业精深的基础是勤奋
9、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弥补不足
10、自强不息:努力向上 永不松懈

Ⅵ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中〕扬雄:《法言?问神》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蔡邕:《九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中〕孙过庭:《书谱》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
用笔须手腕轻虚。〔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中〕林蕴:《拨镫序》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中〕苏轼:《论书》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中〕丰坊:《书诀》
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中〕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中〕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中〕欧阳询:《传授诀》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中〕孙过庭:《书谱》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中〕丰坊:《书诀》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中〕笪重光:《书筏》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中〕笪重光:《书筏》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中〕王澎:《论书剩语?运笔》
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书家贵下笔者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中〕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中》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包世臣:《艺舟双揖?历下笔谭》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中〕周星莲:《临地管见》
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中〕欧阳询:《用笔论》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中〕孙过庭:《书谱》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中〕笪重光:《书茂》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中〕蔡邕:《九势》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事实,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中〕蔡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中〕蔡邕:《笔论》
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中〕王羲之:《书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中〕王僧虔:《笔意赞》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中〕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中〕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中〕孙过庭:《书谱》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中〕孙过庭:《书谱》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中〕柳公权:《旧唐书?柳公绰传》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中〕黄庭坚:《论书》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中〕冯班:《钝吟书要》
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以法为主,气以辅之,则任笔所之,无不如志矣。〔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Ⅶ 有什么关于书法的名言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得志不如得道。)——唐.孙过庭《书谱》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东汉.赵壹《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试以人品喻之,谋猷谙练,学识宏深,必称黄发之彦。词气清亮,举动利便,恒数俊髦之英。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姿颜。筋力尚强健,姿颜贵美悦,会之则并善,折之则两乖。融而通焉,书其几矣。若其规模宏远,意思窈窕,抑扬旋折,恬旷雍容,元老无少,难乎名状,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视虽少,强观实老,丰采秀润,符束巍峨,引拂轻飏,气度凛毅,世所谓少年老成,乘之次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刚柔禀殊,手之运用,乖合互形。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者,惊急无缊;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道;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多节;标险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愧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明.项穆《书法雅言》

▲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诸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今古,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楷墨……太白书新鲜活泼,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挺劲不遭,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赛钝,轻琐者染于俗吏。——唐.孙过庭《书谱》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元遗山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 钝吟书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灌《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灌《书议》

Ⅷ 书法的名句

博雅达观、宠辱不惊、道法自然

淡泊明志、大智若愚、清气若兰

福由心造、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观海听涛、厚德载物、厚德载福

厚积薄发、海纳百川、积健为雄

境由心造、境随心转、虚怀若竹

兰气随风、敏事慎言、妙造自然

宁静致远、品茗抚琴、品茗听琴

气若幽兰、曲径通幽、素心若雪天道酬勤、万事随缘、唯善是宝

闲心逸趣、从善如流、喫亏是福

抱檏守眞、云鹤游天、韵雅趣幽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

悠然雅静、知足常乐、知足者富

刚健笃实、笃礼崇义、竹影清风

笃行致远、以德为邻、惟善为宝

养德泽福、鹏程万里、见贤思齐崇德尚贤、学贵心悟、开卷有益

卧云听泉、琴韵书声、积学储宝

怡然自乐、翰逸神飞、返檏归眞

耕云种月、谨言愼行、景气和畅

百福具臻、鸿喜云集、和气致祥

惠风和畅、福夀康宁、清风朗月

室雅兰香、和风祥云、和风朗月

天朗气清、万福无极、物华天宝鸿业远圗、骏业肇兴、骏业宏开

大业鼎盛、敬业乐羣

二、八字佳句

花间酒气 ;竹裏棋声。

山奔海立 ;沙起雷行。

诵赤壁赋 ;聼广陵涛。

心无物趣 ;坐有琴书。

聼鸟说甚 ;问花笑谁。

有容廼大 ;无欲则刚。

流水无意 ;落花有声。

尺璧非宝 ;寸隂无价。

静观世态 ;细品人生。

流水无意 ;落花有声。

云水风度 ;松柏气节。

风云论道 ;笔墨通天。

江山入画 ;意气淩云。

花晨月夕 ;茶半香初。

松风高洁 ;兰气幽芳。

事理通达 ;心气和平。

荡思八荒 ;游神万古。

倚剑天外 ;射雕云中。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