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李白的作品赏析

李白的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3-09 04:46:26

㈠ 求李白的全部作品,不要生平简介和赏析

李白诗集 怨情 明月度关山 春思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送别 月下独酌 远别离 公无渡河 蜀道难 梁甫吟 鸟夜啼 乌栖曲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行游且猎篇 飞龙引二首 天马歌 行路难三首 长相思 上留田行 春日行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夜坐吟 野田黄雀行 箜篌谣 雉朝飞 上云乐 白鸠辞 日出入行 胡无人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秋夜独坐怀故山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月下独酌四首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寻山僧不遇作 过汪氏别业二首 待酒不至 独酌 友人会宿 春日独酌二首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对酒 春日醉起言志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独坐敬亭山 忆东山二首 望月有怀 对酒忆贺监二首 落日忆山中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侠客行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下途归石门旧居 客中行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郢门秋怀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上三峡 金陵三首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宿虾湖 西施 王右军 上元夫人 苏台览古 越中览古 商山四皓 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 苏武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庐江主人妇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望鹦鹉洲怀祢衡 宿巫山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谢公亭盖谢眺范云之所游 纪南陵题五松山 夜泊牛渚怀古 姑孰十咏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嵋山 大庭库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天台晓望 早望海霞边 焦山望松寥山 杜陵绝句 登太白峰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登新平楼 谒老君庙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登瓦官阁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眺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登庐山五老峰 江上望皖公山 望黄鹤楼 鹦鹉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秋登巴陵望洞庭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北风行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金陵望汉江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望天门山 望木瓜山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过崔八丈水亭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东鲁门泛舟二首 游泰山六首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游南阳清泠泉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邯郸南亭观妓 春日游罗敷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游谢氏山亭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宴郑参卿山池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铜官山醉后绝句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宣城青溪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九日登山 九日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九日龙山歌 游水西简郑明府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宴陶家亭子 金陵凤凰台置酒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九月十日即事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邕湖

㈡ 李白的作品分析

《行路难》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只找到这么多了~~

㈢ 李白代表作是什么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李白的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身世之谜

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

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丝路学刊》1997年第4期),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

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㈣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1、《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2、《蜀道难》。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难》寓意旧说,认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中“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即已说明此诗的主题。《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恶,又写了“人恶”。陈人阴铿《蜀道难》中有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已说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将“人恶”与“无成”联系,则主题逐步明朗化。诗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正是李白一再碰壁之后的愤激之词。作者推断此诗是初入长安或诏赴长安后不久的作品。
3、《行路难》。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4、《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长期以来,编者和教者都将其定为游仙诗,诗的主旨是通过对光明欢乐的仙境描写,反衬黑暗龌龊现实,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梦游天姥吟留别》并非游仙之作,而是曲折地反映现实的诗篇,诗的主旨也绝非教参所言的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而是诗人官场历险后的济世理想幻灭的失落。从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本身可寻蛛丝马迹。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经人举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年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从二十五岁出蜀,到六十二岁病逝,李白一直都没有放弃他“乘风破浪、挂帆济海”的政治理想。而唐代知识分子要想实现理想,应举入仕应为正路,可李白偏偏不屑。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举荐李白,玄宗对李白之名也早有耳闻,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显然,李白是想在长安有一番作为,要像苏秦那样佩六国相印,实现济世怀抱。这样看来,李白的基本思想是入世,不是出世。
再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本身,可谓暗示多多。天姥山上的洞天仙境,是李白心目中的长安宫廷,从耳闻之到心向往之,从心向往之到梦游之,从凭借“谢公屐”登上“青云之梯”到置身于其间,领略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世界:神仙洞府时而气象非凡,令人迷恋;时而阴云密布,令人震恐;时而丘峦崩摧,惊心动魄;时而光辉灿烂,仙人云集。所有这一切,最终归于一梦,一下子到从云端抛入地面,眼前唯余枕席,所有繁华,如“烟霞”般顷刻化为乌有,至此怎能不心生“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嗟叹。从神往到梦游到坠落的天姥山之行,刚好与李白凭道士吴筠的举荐二入长安,一度得意殿前,后因一身傲骨遭权贵排挤,仅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相似。“攀龙堕天”的经历,使李白觉得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破灭,而理想幻灭后的极度失望和无比愤激,只能借助诗歌来表达。但毕竟,事涉朝政,语干禁忌,李白巧妙地借助比兴言志的手法,将郁积于胸的激情倾吐出来,借游仙之酒杯浇失意之块垒,这才是李白创作此诗的用意所在。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运用浪漫的手法曲折地反映现实之作,决非游仙诗;诗的主旨也不是向往神仙世界,表达出世愿望,而是表达济世理想幻灭后的嗟叹与愤激之情。 5、《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一首五言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境内,宣州是六朝以来的江南名城,南朝著名的两位诗人,人称大、小谢都在这里当过太守,这两位都是李白心仪的诗坛前辈,特别是小谢,更是一再于诗中提及。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李白一个人呆在山中,身边既无亲人,也无朋友,甚至连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离开了他,"众鸟高飞尽",连鸟儿也迫不及待,不约而同地远走高飞了,高高地飞开,统统地离去,最后,连一只鸟都没有剩下,"高飞尽",把鸟儿的飞去写得这么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真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悲剧色彩,但这还不算,不但是有生命的飞鸟不肯留下,哪怕连会动的云彩也不例外,"孤云独去闲",天上只剩下一片孤单的云彩,留在这里不是还有李白可以做个伴吗,但是,不,那孤云虽然孤独,却也羞于和李白同流合污,而要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独去闲",虽然不像鸟儿那样可以展翅高飞,但是也从容地、义无反顾地飘走了,……当一个人身边无人作伴时,大概内心总希望有什么东西来陪伴他,或者是看天上云卷云舒也好,或者是听树上鸟鸣鸟唱也好,但现在却都离他而去了,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了。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似乎还有一些期盼和希冀,而此时的李白真可谓是"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了。那么李白既然不但被世人所冷落,甚至不管是有生命的"众鸟",还是无知觉的"孤云",总之是世间一切能动弹的全都厌弃了李白,周围万籁俱寂,没有一声鸟鸣,没有丝毫动静,在这种清幽宁静之中,李白在想什么?有没有反思,或者后悔自己这大半生来的作为举止呢?他没有,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找到灵魂的寄托,在大千世界中找到知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世上还有一个对自己情有独钟的伙伴,就是那对面的敬亭山,这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是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这座山是他的知音,知音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我行我素,有鸟也好,无云也罢,都奈何不了我一丝半毫!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这是在写自己的孤独,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在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寄托,正如《诗经》中所说的,"我心匪(匪即非)石,不可卷也。"或者如庄子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所称道的那样,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难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要赞此诗为"传'独坐'之神"了。 6、《将进酒》。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李白和他的两位朋友岑勋、元丹丘相聚于嵩山,煮酒论时世、谈人生,在酒酣耳热、胸胆开张之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将进酒》。
李白自称“酒中仙”,一生不仅爱喝酒,而且还写下了无数篇与酒有关的诗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既是“酒仙”,又是“诗仙”,不知是诗成就了李白的“酒名”,还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诗名”,酒与诗,成了李白的生命。正因了这层特殊的关系,由李白写出的劝酒歌也就更加的非同凡响。
这一年,李白被“赐金放还”、远离政治中心已有八年多了。八年来,李白忧国忧民的的心情一直未变,可是又无用武之地,52岁的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得朋友岑勋相邀,“登岭宴碧霄”,然席间“对酒忽思我”,不由得使诗人涕泪纵横、长啸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英雄老去,世多纷扰,于是李白借《将进酒》之调,吟出了这千古绝唱。
李诗开篇就写出了一个典型的意象:黄河之水。想起那滚滚滔滔的黄河水,历史不过是一个瞬间,人生也无非是浪花一朵。人生是渺小的,亦是短暂的。如何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有所作为,成为一个瞬间的永恒,使李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起句虽曰“天上来”,见其豪迈;但只那句“不复回”,便让人顿生苍凉之感,使人不由得悲从中来。紧接着李白就写出了第二个意象:镜中白发。历史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每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应该去做的。在这里,诗人并非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对时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暂的哀叹惋惜,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注着自我存在的价值。从25岁仗剑东游,至44岁“赐金放还”,到如今的满头白发、一脸皱纹而流离落拓,如何不让人嚎啕痛哭!一腔的抱负,满腹的才华,多年的漫游,半生的追逐,算而今才恍然惊醒,可叹,可叹!想起他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梁父吟》),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叫人如锥刺骨、痛入骨髓!但李白并没有停留在这痛楚与悲伤之上,人生的风雨中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谁见过流泪的李白?即使流泪也要流在心里,所以此时的他即而把笔墨转向了激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既是对朋友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安慰,更是对那个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控诉!人生得意之时就尽情欢乐吧,莫让这杯中酒空对了一弯明月!更何况人生得意之时真是少之又少,千万不要辜负了这般美好的一刻啊!终于,李白在情感迂回百折之后,发出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声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它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充分展示了自我深藏着的那颗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积极用世的痛苦心灵。其精神,何其乐观自信;其气概,何其慷慨激昂!然而在这乐观慷慨的背后,我们更深深触摸到了他那颗痛苦的心:“必有用”正说明此时“无有用”,虽“天生我材”,又有何用?“还复来”正说明此时“未复来”,想李白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而现在呢,“千金散尽”、流离江湖,竟不知所以!岂不悲哉!还是不要去想这些“劳什子”吧,只管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暂且忘却政治人生的烦恼吧,索性在醉眼朦胧中纵情放歌,“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酒筵上劝酒的场面与话语,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而放声高歌,又把诗情推入高潮,诗人终于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激情终于似火山喷发。李白醉矣!而此时的李白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真切的自我;而此时的言语才真是“掏肝掏肺”,无所避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自己是想“封侯拜相”,但并不是羡慕荣华、贪图富贵,而是想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而一旦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自己就宁愿长醉而永远不再醒来,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他面对国家命运和自身理想的无奈和悲哀时,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而这所有的一切,又有谁能理解呢?李白是寂寞的,可自古以来寂寞之人又何止李白一个?“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想想陈王的遭遇,不妨在有生之年喝个痛快!何必去想那些让人心痛又心碎的事呢?那样只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至读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真是让人肝胆欲裂!此语写尽了李白内心的痛楚,把一种绝望之感推向了极致!诗篇落脚一个“愁”字,把所有勃发之情都凝聚成“愁”了,这也正是李白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个真实写照。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虽用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身世的悲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综观此诗,可见出诗人在作疏狂语的同时,更有一种力透纸背的苍凉与悲愤,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忧愁与哀怨,使人读之,虽掩卷而久久难以释怀。
严羽评太白诗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严羽评本李太白诗集》)可喷出的,却是句句血,字字泪!不妨以四句诗对李白及其《将进酒》作一个小结,那便是:飘零一生东西南,总把世事看不穿;满腔豪情且化诗,不作圣贤作酒仙。
7、本文从“明镜”等语词的考释、诗人的构思与诗歌意蕴的探析等方面着手,主要对松浦友久先生对《秋浦歌》的新见解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诗中“明镜”非是喻指秋浦河光亮如镜,而应解读为“明亮的铜镜”;秋浦的命名不是以“秋天的水边”之意来命名,而应可能是从“府西白山下江成的注入大江的水流”之义来命名的;《秋浦歌》创作不是由“秋浦”的地名与秋景触发所致,其主旨也非“一般的叹老”,而应是作者内心蓄积的巨大的忧愁的喷发或转移,诗中的愁愤之情,应是李白幽州之行后产生的忧念天下将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又无处倾诉的极度悲愤之情。

㈤ 舞剧李白作品赏析

舞剧《李白》用当代的视角,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徐徐展开李白在“道”与“势”之间挣扎徘徊的一生。

该剧通过李白“入世”与“出世”的抉择,揭示李白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李白的热情、才华和胆识,令观众感受到李白所散发出的一种诗性情怀以及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向往,希望当下每一个人都能在李白身上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5)李白的作品赏析扩展阅读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㈥ 李白的有关作品以及对作品的评价和感悟800字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你可知道他的名、字、号有什么来历吗?
原来李白的母亲在将要生他的时候梦见过太白星。太白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金星。李白的父母用“太白”星来给孩子取名为“白”,取字为“太白”,寄托着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因为古代人认为,杰出人物一定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
唐代还流行用兄弟的排行作为人们的代称,李白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李十二”。难道李白有十几个弟兄?非也。原来唐人是根据共曾祖的兄弟的长幼排序的,人家白居易还叫“白二十二”呢!
李白自幼熟读诸子百家,下笔作诗又潇洒不群,故初到长安,当时地位甚高的诗人贺知章就为李白的才情倾倒了。他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思是此等人才必是天上的仙人下凡。因此李白又落了个“李谪仙”的称号。
李白才思飘逸,豪放无羁,加之贺知章又称他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就以“诗仙”作为李白的美称。
那么李白的自号“青莲居子”又有什么来历呢?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自称“居士”,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本是在家信佛的人的称呼,自称“居士”,意在表白自己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品格的情怀。
李白自号“青莲居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的家乡是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从青年时代告别故乡盛开的青莲花,到远方寻求理想,竟然再也没有回到过这块生他养他的地方。李白是个乡情很浓的诗人,他以“青莲”为号寄托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是李白以“青莲”自况,表现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又是佛教中的圣花。在佛教中,有青、黄、赤、白四色莲花,青莲花位居首位。李白不仅在诗歌中写“出水芙蓉”,还多次写到了佛教活动中的“青莲”。在现实中四面碰壁的诗人,晚年有时只能用佛教思想来麻醉自己。
李白的自号,就这样寄予着儿时在故乡的美好回忆,成年时对高洁人格的执著追求,以及晚年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世事的洞彻……

㈦ 李白的古诗加赏析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㈧ 李白诗词赏析

0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诗。一个人把守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开。后为成语,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02.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东汉末年刘璋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时称三巴,这里概指蜀地。杜鹃不停地啼叫,每叫一声,都使人肝肠欲断,暮春三月,更令人强烈地思念自己的故乡。
0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李白《将进酒》诗。人生得意应尽量欢乐,不要使酒杯空对着美好的月光。有及时行乐之意,带有一定的消极成分。同时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忿懑心情。
04.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描写诗人站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景色。三山巍峨,云雾缭绕,远远望去,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长江、秦淮河滔滔而流,一片沙洲横居其间。
05.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李白《梁甫吟》诗。虎变,指虎的皮毛秋后更新,文采炳焕。句意:圣贤在未建立功勋之前,一般人是不了解他的,他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06.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唐李白《行路难》诗。大路象天空一样的广阔,而我独独找不到门路,走不出去。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07.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诗。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直泻而下的奇观。
0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诗。天生我于世,必然有用处,今天破费一点算什么,千斤散尽还会再来的。后人常引用上句用以劝人不要自暴自弃。
09. 云想衣裳花想容
李白《清平调》词之一。以云彩的飘逸可以想象杨贵妃衣服的华美,以牡丹花的艳丽可以想象杨贵妃容貌的娇媚。
10.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诗之一。天山五月仍是积雪满山,没有花,只有寒冷。
11.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望着万里长风送鸿雁的壮阔景色,对此可以酣饮高楼。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怀。
1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诗之一。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是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实现理想的信心。
13.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诗之三。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
14.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更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载舟为我送行。
15.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诗。现在的人们不曾见古时的月亮,今天这轮明月曾经照过古代人。诗人把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感叹抒发得淋漓尽致,且造语极备回环往复之美,又具互文、错综之妙。
16.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妾薄命》诗。以长得漂亮来获得他人的宠爱,这种宠爱能维持多少时间呢?
17.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白发有三千丈,只是因为愁苦才这么长。极写愁之深。
18.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李白《塞下曲》诗其五。边塞的月光常常伴着战士的弓影,宝剑上拂着一层霜花。
19.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李白《春思》诗。当你看到碧草而想到还家时,正是我见到桑树枝繁叶茂,思念你断肠的时候。描写出两地的相思之苦。

㈨ 李白名作赏析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太阳是自然界中光明绚丽的形象,明月是清澈纯洁的象征。尤其是明月,清新、明丽、宁静、温柔,因而诗人和它相亲相近。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古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有所创造的例证。 《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丽婉转,真切感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赏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说自己早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光景,“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可见李白是一位轻财重义,交游极广的诗人。这次,当他即将离开金陵,前往扬州时,朋友相送,在饯别的酒度上,李白写了这首诗,作为临别纪念。这些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不过是些年轻的朋友,彼此虽意气相投,但在政治理想上未必一致,因此这首诗就很不好写。说多了虚词,没有实际内容,只能流于浅薄、空泛。然而朋友相处,一旦分离,总是令人留恋的。现在如此写来,恰到好处,它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诗的开头两句,就写得很欢畅、豪爽,形象生动,意境丰美。暮春三月,杨花飞舞,金陵酒肆,吴姬劝尝。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无论是“欲行”还是“不行”的人,都是兴奋的、愉快的。所以接下去的两句,用叙述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总写一笔惜别的热烈场面。这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意。于是最后两句,以设问方式,用眼前景物,十分贴切而自然地抒发了这离情别意的深切: 请朋友们不妨问一问啊, 向东奔流而去的滔滔江水, 我们惜别的情意和它相比, 究竟是谁短啊又谁长? 如此作结,不仅形象生动,巧思巧妙,而且情真意切,余韵悠然。全诗语言清新流利,具有质朴的民歌风味,是李白诗中的名篇。 谢榛说:“太白《金陵留别》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妙在结语。”(《四溟诗话》)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行路难》共三首,是李白天宝三年(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时作的。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满腔的悲愤,深深的感叹着世路的艰难,从而抒发了他久久郁积于心的痛苦和忧伤。一向嗜酒成癖的诗人,面对这“金樽清酒”,竟然喝不进了,“玉盘珍羞”,也咽不下了,拔剑四顾,心意茫然。虽然壮志犹在,但是啊,欲渡黄河,冰已塞川;将登太行,雪又满山。人生世路,竟是这样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道路纵然如此崎岖,诗人也并没有就此意冷心灰,还是希望将来能有一天,象姜尚遇文王、伊尹见商汤那样,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可是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是怎样撕裂人心的一声呐喊。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有抱负的诗人,在那政治黑暗的封建时代,是怎样的欲罢不能而又前路茫茫啊。最后两句,虽然是以豪迈的气概,写出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渺茫的希望。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它支配着诗人在难以平静的感情的激流里,急剧地起伏跳荡,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雄伟气势,扣人心弦。 这首诗语言高华,但又自然明畅,音节高亢,但又抑扬宛转。在短短的篇幅里,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字眼,化成了一个个鲜明突出的形象,如“金樽”、“玉盘”、“冰川”、“雪山”“碧溪”、“红日”、“云帆”“沧海”,把诗人的感情映衬得更加炽热而强烈。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和感人力量。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疏帘,那明晃晃的秋月又正照射着,又该增添多少愁绪啊。她在那里呆呆地望着和她相伴的孤月,通宵不眠。这里没有正面着一怨字,而是通过形象本身的细节描写,抒发了宫女的深深怨情,正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任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李白于天宝初年入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到长安后,受到玄宗非常的礼遇。玄宗曾亲自“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把李白置于翰林院,赐以天马驹,宫中宴会,玄宗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真是直上青云。李白对唐玄宗的礼遇,以及当时的生活也是感到满意的,所以写了一些思想内容贫乏,歌咏宫廷生活的诗篇。这三首《清平调辞》,就是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李白奉命而作。 第一首是赞颂杨贵妃的美丽。起句连用两个比喻,一比杨贵妃的服饰,一比她的容貌姣美。通过两个贴切的比喻就把杨贵妃的形象勾画出来。次句进一步用牡丹花带露颜色更鲜艳,来形容杨贵的艳丽和光彩照人。第三句笔锋一转赞颂象杨贵妃那样的丽质和姿容,只能在神仙所居的“玉山”见到。结句更一层说明杨贵妃有如“瑶台”仙女,只应在皎洁的月光下于“瑶台”中相遇。全诗以妥贴的比喻,奇妙的想象竭力描绘、歌颂杨贵妃之美。 第二首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得宠。首句以带露香艳的牡丹花来比杨贵妃,但又含有牡丹花承露,也好象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一样。次句用楚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的梦境,来衬托杨贵妃被玄宗宠爱之深。巫山神女和楚王只是梦中欢会,而现实中的杨贵妃则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后两句又用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和杨贵妃相比,赞美杨贵妃远胜赵飞燕。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颂扬了杨贵妃,又突出了她备受恩宠。 第三首正面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无比宠爱。首句写玄宗和杨贵妃共赏牡丹,但诗人突出玄宗对名花和有“倾国”之美的杨贵妃的欢爱,同时还包含着只有“名花”才能和杨贵妃相配,只有“倾国”之色的杨贵妃才配得到玄宗宠幸之意。次句明确点出唐玄宗面对“名花”和“倾国”佳丽的欢悦惬意。第三句具体叙写只有名花与美人,能消除唐玄宗的春愁春恨。结句写赏牡丹的地点和唐玄宗倚着阑干欣赏的神态。 这三首诗反复歌咏杨贵妃的美丽和唐玄宗的宫廷生活,虽写得雍容华贵,但实际上表现了李白这一时期作为宫廷侍臣的庸俗方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㈩ 李白的作品赏析

将进酒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106.html

行路难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107.html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内叔云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