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曹刿论战的名句
『壹』 文言文《曹刿论战》中有哪些名句
最有名的要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含义: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差不多就耗竭了。
还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含义:当官的浅薄鄙陋,不能深谋远虑。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含义:小恩小惠无法遍及人民,人民不会跟从的。
『贰』 来自古代作品名句的成语 比如千锤百炼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出师表中诸葛亮语;2.巴山夜雨。出自古诗《夜雨寄北》3.力拔盖世。出自《史记》4.白虹贯日。出自《战国策》5.抱布贸丝,窈窕淑女,逃之夭夭,七月流火,蒹葭苍苍,在水一方,信誓旦旦,二三其德,遇人不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孔武有力,高山仰止等出自《诗经》6.抱薪救火。出自《六国论》7.悲欢离合。出自苏轼《水调歌头》8.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秋》9.曲径通幽,万籁俱寂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10.一鼓作气,彼竭我盈,。出自《左传·曹刿论战》11.别抱琵琶,半遮半掩,司马青衫,千呼万唤,门前冷落,呕哑嘲哳。出自白居易《琵琶行》12.逝者如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巧言令色,温故知新,道听途说,患得患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鸡焉用牛刀,杀身成仁,君子固穷,怨天尤人,欲速则不达,成人之美,过犹不及,后生可畏,功亏一篑,文质彬彬,不念旧恶,无欲则刚,言而有信,三省吾身,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出自《论语》。13.五十步笑百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缘木求鱼,寡不敌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民同乐,箪食壶浆,舍生取义,事半功倍,舍我其谁,同流合污,当务之急,不言而喻,杯水车薪,独善其身,自怨自艾,左右逢源,不虞之誉,乱臣贼子等出自《孟子》。14.冯唐易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出自《滕王阁序》15.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16.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出自《浣溪沙》17.折戟沉沙出自《赤壁》18.长风破浪出自《行路难》19 老骥伏枥出自《龟虽寿》20.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21.山回路转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2.杳如黄鹤出自《黄鹤楼》
『叁』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肆』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再衰三竭。
1、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再衰三竭
释义:竭: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彼竭我盈
释义: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 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出处: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4、辙乱旗靡
释义:辙:车辙;靡: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出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出自曹刿论战的名句扩展阅读:
《曹刿论战》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伍』 左传曹刿论战的重点语句
1.重点语句如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2.曹刿[guì],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3.《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4.原文:【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陆』 出自曹刿论战 的四个成语
出自曹刿论战 的四个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柒』 曹刿论战一个名句的翻译!!
是这个意思吧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 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 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
『捌』 曹刿论战的名句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含义:当官的浅薄鄙陋,没有深谋远略的才能.
应用:表示对权势者的轻蔑与鄙视.如:尸位素餐、饱食终日,不劳而获;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含义:小恩小惠无法遍及人民,人民不会跟从的……小的诚信不能彰显诚心,自然不会降福于人的.
应用:表示管理者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做最有利于人民的事.也就是说管理者要最大程度地为人民服务,取信于人民.如:泽被苍生;以信取民;等.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含义: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差不多就耗竭了.
应用:表示刚开始、蓄势待发的巨大力量.如:一气呵成;乘热打铁;师老兵疲;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等.
『玖』 曹刿论战出自哪里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春秋左氏传》(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