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赏析
⑴ 李斯特的《钟》是表达什么意思
《钟》表达了李斯特当时的雄心壮志以及对未来事业的热切追求。
此钢琴曲创作于1831年,当时一场扣人心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会使李斯特被受感染,恢复了他在演奏和创作上的激情,并且有了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念头。于是他选用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 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作品中的第三首。
(1)李斯特赏析扩展阅读
李斯特的《La Campanella》(钟)此曲原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为其帕格尼尼练习曲中的一首。此曲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
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
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演奏时间约4分钟。
⑵ 肖邦与李斯特,你更欣赏哪一个
呵呵,问个人的感受的话,我更喜欢肖邦吧。即便是从作品上面来说的话,李斯特的作品也很诱人。但是在比较权威的音乐艺术家贡献排行榜里面,肖邦也在李斯特前面一位,记得好像是13和14位吧。
其实李斯特很也崇拜肖邦的哟。不单是作品上面来说,李斯特后来的每次音乐会都会演奏肖邦的一首曲子(好像是英雄波罗奈此)。肖邦其实钢琴技艺非常强大的。在《钢琴艺术》有一期的一篇评论里面看到有说,李斯特只有在水平的鼎盛时期才能和肖邦的钢琴演奏相媲美,但是因为肖邦的演奏会实在太少了(他更多地是在沙龙里面演奏的,听到的人并不多),而李斯特演奏会很多,又有魅力(很多富有的欧洲女人都追求他的,被视为最最有人气有魅力的音乐家),而且,肖邦流落巴黎的时候是李斯特发现并帮助了他,所以人们更加推崇而已。
而音乐史上面对李斯特的评价最高的似乎是他发明的“标题交响诗”。而且李斯特比较长寿,晚年的时候别的音乐大师纷纷去世,元老级的就剩下他了,所以他成了当时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虽然现在的人们大都是通过“钢琴之王”的名号和他传世的超炫丽的作品认识李斯特的,但是,其实他并不只是钢琴弹得好那么简单。
对于他们谁钢琴更精髓这个问题,我们谁也没有听过,不敢说什么,所以从留世的作品上面来说的话,我更加喜欢肖邦的作品多一些。呵呵,但是话说回来,李斯特的《钟》,《爱之梦》,《匈牙利狂想曲》,《侏儒舞》,《鬼火》等等都是我最最喜爱的钢琴曲。
每个人都应该会有不同的喜好,不过都是对的,因为对什么的喜好都是纯主观的,因此没有对错,各抒己见而已。
⑶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背景 体裁及赏析是什么
背景是匈牙利人民生活的颠沛流离与能歌善舞、乐观的特点
⑷ 详细赏析李斯特的练习曲NO.5《鬼火》
轻巧,双音清晰,不好弹
⑸ 急!求关于李斯特《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的论文!重赏!
您好,
相关的论文不是很好找,以下是与裴特拉克十四行诗相关的一些论文:
1 试探十四行诗的音乐特性——解读《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 王伶伶 沧桑 2006-08-28 期刊 0 23 29
2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主题中的戏剧性特征——对1-126首十四行诗的戏剧元素的新解读 张霞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4-08-30 期刊 1 109 69
3 两首优美的抒情十四行诗——兼谈十四行诗的艺术特点 方平 名作欣赏 1982-05-01 期刊 1 17 15
4 中国十四行诗的昨天与今天——《中国十四行诗选》序言 钱光培 北京社会科学 1989-10-01 期刊 0 5 4
5 小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谭晓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15 期刊 0 20 23
6 诗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评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翻译 郑元会; 苗兴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01-25 期刊 0 35 41
7 真的追求——浅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范冬梅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20 期刊 0 8 14
8 给奥菲莉亚的十四行诗(外一首) 奎泽石头 诗探索 2007-11-15 期刊 0 1 0
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不同译本评析 陈珊茗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15 期刊 0 18 27
10 李斯特三首《裴特拉克十四行诗》演奏中的踏板运用 王健 民族音乐 2007-12-20 期刊 0 2 5
11 美诗美韵——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赏析 毛海涛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15 期刊 0 0 0
12 斯宾塞的十四行诗与“斯宾塞诗体”浅论 韩小卫; 郭娜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8-04-15 期刊 0 0 0
13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友谊主题之我见 李雪芹 财经界(中旬刊) 2008-02-15 期刊 0 0 0
14 英诗汉译诗律探索历程的缩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三种译文诗律特点分析 董晓华 社科纵横 2008-04-15 期刊 0 0 0
15 从十四行诗与中国律诗的比较看建立新诗格律的必要性 任岩岩 宜宾学院学报 2008-02-25 期刊 0 0 0
1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浅论 董旭; 刘焕朝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08-15 期刊 0 0 0
1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s(s’)…”词组的翻译 洪斌; 方汉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25 期刊 0 0 0
18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学之美 胡光宇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3-25 期刊 0 0 0
19 生命易逝,艺术长存——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主题探微 覃承华; 郭小娟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9-25 期刊 0 41 35
20 十四行诗音韵的演变——从彼特拉克到莎士比亚 田俊武; 张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0-30 期刊 0 57 55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您可以到当地的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期刊书籍。(网上基本都是需要钱的电子版)
⑹ 求李斯特的夜莺钢琴曲演奏赏析
夜莺 The Nightingale - 根据阿拉比耶夫的同名歌曲改编
李斯特根据俄罗斯作曲家阿版拉比耶夫(Alabieff)的同名歌曲改权编的《夜莺》The Nightingale ,是同类改编中最为华丽者。作品为升c小调,2/4拍,带随想性质的慢板。
⑺ 贝多芬月光曲赏析
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把上面这个优美感人的传说与事实本身等同起来,实际上,据音乐史学家研究,贝多芬从未有此经历。他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标题,是由于音乐评论家莱尔施塔伯认为,此曲的开头让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⑻ 如何欣赏李斯特著名的《b小调奏鸣曲》
这个是我的最爱之一。半个小时长总是很像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 chopin b minor sonata也是这种感觉。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很多别的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