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赏析
㈠ 牧野流星的点评鉴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正是“一曲悲歌吊知己,十年隐痛隔幽冥。”十年光阴一弹指,江山代有人才出,谁还记起十年前小金川上缪长风、云紫萝与北宫望那一场生与死的决战?北宫望终元凶授首,缪长风大仇得报,云紫萝带着对孟元超的爱意、缪长风的情义而长埋于小金川,留下的是孟元超那无尽思念、缪长风那深深的哀痛。然而这段情感悲剧并不随着云紫萝的离去而烟消云散,孟元超、缪长风、杨牧依然活在人间,云紫萝同孟元超、杨牧所生的儿子终将长大,这段爱情悲剧也于十年后伴随着下一代的孟华、杨炎的长大而再掀波澜,上一代的爱恨终于波及下一代,差点又酿成了新的悲剧,作为孟元超和云紫萝所生的儿子孟华,自小在迷茫中远离了母亲,十多年间,伴随着内心的迷惑、自身情感的波折、武学境界的探索、侠义精神的践行,终成为一代大侠,于此也可告慰着云紫萝的在天之灵。
七年前于一场意外间离开了母亲,自此之后,相信那一幕幕往事不时困扰着孟华的幼小心灵。幼时父亲对他的并不疼爱的态度、父亲的突然间自缢、母亲与姑姑的争斗、不速之客将其从灵堂带走、落入了两位师父之手、大师父的惨死、落入崆峒道士之手、再度被三师父相救、隐身石林学艺,一幕幕的往事莫不困扰着这位七岁大孩子的幼小心灵,而七年后二师父的突然出现带来了《孟家刀谱》,带来了比武之约,无疑更让内心的困惑更为增加。两位师父的受伤后突然失踪,加剧了他身边的谜团,他只有靠自己去揭开那一个个的谜团,欣慰的是母亲是抗清的英雄,为小金川的百姓献身于战场之上,这让孟华足感自豪,种种发生的事又表明孟元超与其有着莫大的关系,于是有了小金川之行。遗憾的是,意外相逢那以为“死去多年”的名义上父亲杨牧的一番挑拨言语彻底毒害了他那迷惑的心灵,真相宛若“揭开”,带着“谜团解开的痛苦”,更伴随着“父亲”是鹰犬的自卑,为“父亲”他势必找孟元超报仇,然杀了孟元超无疑是为虎作怅,侠义道和爱人都不会原谅他的。他渴望找孟元超了结恩仇,他又怕真正面对着孟元超那一刻;独个内心间在“报仇”的欲望和逃避的茫然中痛苦挣扎着,而这一切无从倾诉,只能独个默默地承受;另一方面,因杨牧的原因他更受着金碧峰、江上云般名门出身的子弟误解和鄙视,名门子弟那高高在上态度又深深伤害着他,“为什么江上云可以托生于名门,他却注定了要做杨牧的儿子”,这一切让他自卑、让他灰心失意。而那一场父子间的决斗终将这场悲剧推向高潮,一场父子相残甚至是同归于尽的人间悲剧于一瞬间将要发生,所幸的是这场悲剧于最后关头终被阻止,恶梦醒来了,真相也大白了,父子相认了,心中的云翳吹散了,他终于解脱了心头的迷茫困惑,带着自信走向人生的未来。
孟华在内心的迷茫的同时,也经受着爱情的波澜,他在内心最为痛苦迷离中,遇到了深爱着他的女子金碧漪。如果说,唐经天与冰川天女的爱情故事宛如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般纯洁,那么孟华和金碧漪的爱情故事更似公主与流落与民间的王子的爱情,天下第一剑客金逐流和六合帮主史红英的爱女,以金家在武林的地位,金碧漪称得上武林中的“公主”可说是不过分,而孟华作为义军领袖孟元超的儿子,一定程度上与金家也称得上“门当户对”,可惜相逢、相爱之时,孟华的公开身份却是清廷鹰犬杨牧的儿子,这就如同童话中那流落民间而不知身世的王子颇有相似之处。孟华的身世一天未揭开,两个之间的爱情宛如隔着一条深深的阶级鸿沟,金碧漪这一边的金碧峰、江上云甚至关东大侠尉迟炯也都讥讽着,观此深觉等级观念其实存在于世间的每个角落,武林中也不例外,俨然成为武林贵族的金碧峰和江上云公然渺视着“出身不好”的孟华,多少眼中孟华仿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切种种都为这场爱情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更深深地伤害着孟华的自尊心,让他于高贵如江上云面前感到自卑,甚至灰心失意般的想放弃。而惟其如此,更显现了这段爱情的可贵,是真正的爱情终能战胜一切,还是金碧漪“慧眼识英雄”,在所有人都怀疑孟华时只有她相信着孟华;在所有人认为她同江上云才是“天生一对”时,她却感受到与江上云的格格不入及孟华才是她的所爱,初次相见,她眼中是一个既帮助了百姓恶战清廷高手的孟华,又是口口声声要杀了孟元超的孟华,眼前究竟是什么人无疑使她感到好奇,好奇的心令得她慢慢走近孟华,终被吸引而产生爱意,她不辞辛劳千里奔波,只为了揭开孟华身上的谜团,避免那一场即将来临的悲剧决斗,最终一番辛劳没有白费,她终于在最危急的关头阻止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于孟华而言,他于内心最痛苦、茫然而无法自处之际遇到了金碧漪,既在他受清廷高手包围地助他脱险,又给予他痛苦心灵以关怀,这一切令他痛苦的心得到了爱情的安慰,也让他除“报仇”之外更多了几分爱情的渴求,一定程度上令得他多了一份理智,不致于让精神于心灵的痛苦挣扎间崩溃,也许姻缘总是天生注定的,爱人间的相互吸引是不需要理由的,尽管他曾因自卑而想黯然离去,然内心间这份真爱却能冲破一切令得两人最终走到一起,结局自然是美好的,随着孟华的身世之谜揭开,“王子”的身份恢复了,于是一切障碍于一夜间不复存在,随着金逐流对这段爱情的认可为这段爱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童话色彩般的王子和公主最终缔结世间最美好的良缘。孟华与金碧漪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悲剧,没有更多的第三者插足,两人之间没有什么误会而引发的波折,有着只是彼此内心间那无言却又执著的爱意,也是童话般纯洁的爱,让人读后泛起一丝感动或是会心一笑,如此足矣!
伴随着那一份内心的迷茫、感情的波折,是于武学境界中不断的求索和攀登,于孟华而言,其武学的进境同样激荡着人心。记得罗立群先生在评价“梁派武功”中曾有过这样的评语:“梁派武功的获得者,其武功修炼过程,书中往往不予介绍,或只是简单地予以描述,缺乏其他新派武功大家(如金庸)那种细细叙述主人公的练功成长的经历段落,其实,这类主人公练功成长的经历是不应忽视和遗漏的,因为在这类练功过程中,往往包含对主人公惨痛经历的叙述和人物本身坚韧性格的表达,同时,还蕴含了那种因祸得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哲理意境。缺少了这一点,势必影响在武功描写中发掘人性,开阔意境,从而减弱了梁派武功震撼人心的吸引力。罗立群先生的说法当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实即就金庸而言,15部小说也不见得每一部都详细叙述了主人公的练功历程,同时练功历程势必伴随着太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奇遇,用得多了颇有俗套之嫌。就“梁派武功”而言,其实也有不少练功的成长的历程,如霍天都父子两代苦心创立“天山剑派”,虽然没有多少奇遇,似乎更能表达出人物性格的坚韧,同时奇遇太多了似乎更增添了小说的虚幻色彩。在描述上,“梁派武功”似乎更重视于通过磨练而不断开阔眼界,在自身武学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楼,从而最终战胜对手,当然在羽生先生的35部小说其实也是各种描述的手法并用,至于效果好与不好,那自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本书中孟华的练功历程及武学进境应是综合了以上两种描述的手法,既是“细细叙述了他的练功成长”,也让其通过不断的历练而开不、阔自身的武学境界,一方面是不断获得奇遇,如自小拜得三位当世高手为师,后从段仇世手中获得《孟家刀谱》,石林剑峰意外得到张丹枫留下的《玄功要诀》、《无名剑法》,得缪长风、金逐流等当世高手指点,步入上乘剑法之境界,绝处获得古波斯的武功,又与天竺高僧交流武学而得天竺的上乘武学,再从唐经天处得到天山剑法的精髓,孟华身上奇遇之多,于梁著的全部主角中可谓不多见。与此同时,伴随着孟华奇遇的获得的同时,也让孟华先后与正邪顶尖高手的对抗而不断获得武学的进境,在全书中,孟华先后交战过洞冥子、缪长风、“四僧四道五官”、金碧峰、江上云、卫托平、孟元超、金逐流、欧阳冲、劳超伯、奢罗上人、钟展、海兰察、诸青崖等等,就梁著主角中,能与这么多一流交手交战而使到武学境界不断提高,孟华也算得上首屈一指了。综观全书中,孟华似乎有“三次奇遇”和“三场大战”对其武学进境有着重大的影响,“三次奇遇”之一为石林剑峰得到张丹枫遗下的《玄功要诀》和“无名剑法”,这可是中原武学中最上乘的武功,张丹枫的影响力于本书中再次显现,使其武学境界一下子得到飞升,这次奇遇使其武学超过了同时代的世家子弟金碧峰、江上云,直迫武林顶尖高手;奇遇之二为于天山一行奇得古波斯和天竺的上乘武学,使其在中土上乘武学外接触到不同的武学领域,开阔了武学眼界;奇遇之三为被囚禁于崆峒地下室绝境中,苦心参悟,最终融汇贯通了中土、波斯、天竺的上乘武学,从而步进了武学的顶峰。“三场大战”之一是石林中与洞冥子一战,这是武功初成与一流高手的一战,是一次对所学如何运用的磨练,败中取胜洞冥子,不但增强了自信心更增进对上乘武学的理解;大战之二是小金川与缪长风一战,第一次与武林中最顶尖的名家比剑,虽然败了但是在缪长风的指点下更加参悟了上乘剑法的要诀“重、拙、大”,于武学境界上更进一层;大战之三自是崆峒山上与海兰察那生与死的对决,这是代表侠义道与清廷的一场宣战,也是其融会贯通最上乘武学会的一战,这一战不仅让其名扬天下,更让其武学修为达到顶尖境界,以致当世第一剑客金逐流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再过三年孟华的剑术就将超过他。“三次奇遇”、“三场大战”最终成就了孟华,也成就了那独具一格的美感的“梁派武功”。
“他们的行踪飘忽,草原上的牧民把他们比作牧野流星,虽然是一闪而过,却带来了光亮。”这就是书的结局对孟华行踪的交待,也是给孟华的一个定位,“流星”虽然是一闪而过,但是在自身消失之后,那一束不灭的星辉将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而这束星辉就是孟华带来的那种“侠义”精神,其实这不仅是对孟华结局的交待,贯穿于整部小说中,孟华所扮演的正是“流星”的角色,从踏出石林开始,孟华的足迹踏遍了西南、西北,小金川、柴达木、青海、西藏、回疆、天山、崆峒、回疆,每一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作长久的停留,但是每一次都留下了他的侠义事迹,小金川激战“四僧四道五官”,拉萨制止清廷挑动西藏内乱的阴谋,回疆上揭穿了欧阳冲、段剑青师徒的野心,天山上力助天山派抗击外魔来犯,崆峒山上名扬天下的一战,匆匆地经过,留下的是足以长久激荡人心的事迹,相信这些事迹多少年过去后依然有人记起,这就是那一闪而过的流星独有的魅力,也是孟华身上表现的魅力,而伴随着孟华匆匆而过的足迹,踏过是那西部大地的大好河山,且看那“临异境,林石涌奇峰”的石林之奇,西北大地上雪崩之险,青海草原之宏大,西藏喷泉的奇观,新疆天山的雄伟,回疆温泉的温暖,种种奇观异境莫不出现于书中,当然更有那“刁羊”的古老而又充满喜气的风俗,还有那民俗风情的回疆民歌,一切无不伴随着孟华走过的足迹而尽展于书中,读罢全书,仿佛在羽生先生带领下一游西北大地,从而得到另一种愉悦和美感。
伴随着孟华的成长这条主线,全书中另一条副线是那一场十八年前发生的崆峒派谜案,当年崆峒派两大后起之秀丹丘生和何洛,于一场迎亲途中,竟落得一惨死一被逐出门墙,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了十八年,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十八年后,一场早以安排妥当的“审判大会”上,却是风云突变,丹丘生辩无可辩而更拒绝争辩的情形中,当年的当事人和证人竟是一一现身,一步步揭开谜案的真相,这场 谜案背后竟是清廷与侠义道围绕义军军饷的争夺,在这场争夺的背后隐藏的又是牟丽珠的继母毒害生父之仇,清廷安排夺取义军军饷的毒计,何洛借机残害同门,争夺掌门的残忍,洞玄子嫁祸丹丘生,忍让儿子尸体再添创伤的狠心,洞妙真人被毒害之真相,一面是海兰察、洞玄子、何洛的狠毒卑劣,另一面却是牟丽珠飞剑复仇的痛快、丹丘生忍辱负重,缄默不语的苦心,正邪之间本不两立,于这场谜案中更表现得入木三分。整整十八年,丹丘生几度生死,始终拒绝说出真相,为的是顾全崆峒一派的声名;牟丽珠隐忍十八年,为的也是丹丘生的名声,更为的是在适当的时机公布当年的真相。三个月的快乐时光,十八年的漫长等待,遗憾的是当年都缺乏了那一份勇气,这或许是顾全大局之举,也未尝不是一种自我的压抑的残忍,同时也为着等待那手刃仇人的一刻,丹丘生和牟丽珠为此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审判大会上,正是牟丽珠的突然出现,惊震了洞真子、洞冥子,彻底扭转了丹丘生的不利局面,当年缺乏的那一份勇气于“审判大会”中表露出来,面对种种的责难非议,牟丽珠以自身的遭遇揭开了当年的谜案,驳斥了种种的非议,其表现出来的勇气让人肃然起敬,甚至压倒了丹丘生。让人欣慰的是,最终两人找回了当年所没有的勇气,走到了一起,相随共伴走完未来的人生道路,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前失去的未来总会得到补偿,这一对历尽苦难的爱侣终得到所有人的祝福。
作为孟元超和云紫萝所生的儿子,孟华在经历了不解、迷茫,终于解开心中一切谜团,父子相认,自此走上侠义道的坦途。那么云紫萝与杨牧所生儿子的杨炎,人生道路又将何如?毕竟杨牧不同于孟元超,孟元超终是义军领袖,而杨牧还是清廷鹰犬,这注定了七年后杨炎与孟华不同的人生历程。 一切正如羽生先生于卷尾词所书: 大地忍令浮劫火,风霜历尽订三生。少年豪气任纵横。 折戟消兵歌牧野,沉沙洗甲看流星。难忘最是兄弟情。
——出自天山游龙的《折戟消兵歌牧野,沉沙洗甲看流星》
㈡ 《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岳飞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赏析二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原作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死。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岁。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边。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据上面这句话。因为岳飞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即渡过黄河向东北进军,不会向西北进军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是岳飞的进军路线。因为对这句词的解释牵涉到这首词是不是岳飞写的问题,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原来这是用典。《西清诗话》载姚嗣宗《崆峒山》诗:“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这两句诗是针对西夏讲的,所以用“贺兰石”。姚嗣宗是北宋人,岳飞借用这个典故,借用他要打败西夏的壮志来表达他要打败金兵的豪情,所以这句词没有问题。“山缺”,指山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指年轻时的理想。“胡虏”是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的称呼。“虏”,指俘虏。这里所谓的“胡虏”、“匈奴”,皆代指金贵族掠夺者。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句说,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时候,就去报捷。“旧山河”,指沦陷区。“阙”,宫殿。”天阙”,指朝廷。我国古代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民族矛盾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所表露的忠于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着的。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背景
岳飞 (1103-1141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建炎三年(1129年)秋,兀术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今武昌)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满江红》创作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词中有多处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历来是考证《满江红》作者问题最为关键的内容,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不够准确。 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都把时间定于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 这一观点其实是错误的,理由有五: 一是当时的岳飞无论就其阅历资历还是心境,根本不具备写出像《满江红》那样悲愤交加、气势磅礴的内涵与底气。那时的岳飞正仕途辉煌踌躇满志,怎么可能满腔悲愤“怒发冲冠”?怎么可能觉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又何来气度“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二是岳飞当时对功名非常重视,并在其诗词中经常有所流露。如写于绍兴二、三年秋屯驻江州时的《题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镇边圻”,以后的《小重山》中“白首为功名”,表明当时岳飞头发已白,仍然有心功名。直至绍兴十年大破金军前,岳飞在《寄浮图慧海》中依然表明“功业要刊燕石上”。这些同期及以后的诗词表明,当时的岳飞非常重视功名。 三是《满江红》一经问世即广泛流传,如此非同寻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飞三十岁青云直上之时所作,岂能就此湮没不见踪影? 四是不理解“三十”与“八千”。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研究此词的学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岁”,因此认定此词作于岳飞30岁出头。实际上这里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封建社会的功名是从幼时求学开始的,并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岳飞自幼时习武读书到入狱前,正好30年上下,是个约数。“八千”也是个约数,只是表示征战路程的艰辛和漫长。 五是不理解“尘与土”与“云和月”的含义。前者是指一钱不值,因为岳飞到入狱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历来非常重视的功名原来毫无价值。后者是指竹篮打水,岳飞十年征战,功毁一旦。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实一钱不值,一生漫长的征战最后前功尽弃。 由此可以大致框定:《满江红》应该诞生在岳飞于绍兴十年七月下旬奉诏被迫班师到入狱之间的一年多时间里。 “怒发冲冠”和“仰天长啸”。此二句从未有人做过详细考证,却是界定《满江红》具体创作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字面看,显示岳飞的愤怒到了极致。在那段时间里,岳飞究竟何时最为愤怒?在班师途中,岳飞撕心裂肺悲愤交加:“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随后,岳飞又被剥夺了兵权,听命于可耻屈辱的和谈。但真正令岳飞“怒发冲冠”的,当是得知对自己的陷害之时。有位好心的部将设法通知正在庐山的岳飞关于王俊上告张宪“背叛”的消息。岳飞立刻明白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不许胜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时的岳飞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而“仰天长啸”,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查张宪入狱应该是在绍兴十一年九月上旬后,岳飞是十月上旬下庐山的。因此,《满江红》的诞生理当就在其间的二十多天里。 “潇潇雨歇”。此句亦从未有人考证,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潇雨”一词诗人总是用来形容秋天的冷雨,“歇”显然是指雨的断断续续。于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绵绵时断时续。此句既点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创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郁闷和沉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们历来总是把“等闲”看作虚词,其实不然,它应该是岳飞当时真实处境的具体写照。在此前数年岳飞所作的词中,已有“白首为功名”,表明岳飞那时的头发已经斑白。在随后军事上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击,显然在催白岳飞的头发。因此,岳飞当然不甘心少年时就有的理想就此破灭。查岳飞一生征战,三十岁时正忙得不可开交,谈何“等闲”,唯独到快四十岁时却成为一个无职无权之人而被迫闲散在野,其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激烈冲突可想而知。 上述考证表明,《满江红》的内容完全符合岳飞入狱前的年龄、心情和处境。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具体地点是在庐山东林寺,解读的密码,就隐藏在词的字里行间 东林寺建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环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岳飞与庐山有不解之缘。绍兴六年,岳飞因母亡守丧,岳母坟就在庐山。绍兴七年,也因故回到庐山。岳飞与东林寺主持慧海关系非常密切,曾专门作诗《寄浮图慧海》。《满江红》中有三处“密码”可以用来界定其诞生地点就在东林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历来都公认《满江红》是登高而作,却不知岳飞的具体所处,只得含糊解释成某处高楼,其实当时岳飞就在东林寺,因为《满江红》的开篇就隐藏着创作地点的秘密。 庐山东林寺有一则著名的典故。东林寺门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进东林寺就必须经小溪上的虎溪桥。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神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慧远与来访的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后山的神虎立刻就长吼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个文坛佳话,称为“虎溪三笑”,一直流传至今。由于此虎是守寺护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桥畔有一头石虎怒目而视凭栏而踞。了解了虎溪桥畔的神虎和这则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飞看着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触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护国看家的神虎,眼看着赵构们“越界”而“仰天长啸”,这才有后面的“饥餐胡虏肉”和“渴饮匈奴血”之词。 《满江红》的词韵隐藏着其诞生地点的第二个秘密。唐朝大诗人李白在游东林寺时有一首诗,名为《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绝断出没。李白写诗是抒怀,岳飞作词也是抒怀,而且《满江红》正是步了《庐山东林寺夜怀》的韵,特别是“阙”、“月”和“歇”这三个押韵的字都是来自李白的诗。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满江红》中有“壮怀”与“壮志”。按理说,同一首诗词中用两个相同的字是犯忌的,因此比较少见。但李白的诗却有“天香”与“天乐”。两个“壮”对两个“天”,显然绝非巧合。而且,还能明显看出《满江红》的“天阙”也应该是受到了李白两个“天”的影响。 李白在东林寺还写过另一首诗,名为《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满江红》中也可以看出追随这首诗的痕迹。“凭栏处”正是“送客处”的模仿,“长啸”无疑是“猿啼”的翻版。《满江红》中的神虎精神更是与李白“过虎溪”的畏惧形成鲜明比照。 “朝天(金)阙”。此句隐藏着解读《满江红》诞生地点的第三个秘密。此句自《满江红》现世以来从未见有人作出过合乎逻辑的解释,因为不了解其中也隐藏着一个东林寺的典故。 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相传慧远初到庐山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由此而来。 有了这则典故和前述的铺垫,此句就能理解了,其实很简单,也很直白,就是在功成之日再来朝拜东林寺的“神运宝殿”,因为神是天神,“神运宝殿”就象征着天上的宫阙。岳飞自比神虎,理当朝拜天阙。 还要解释一下,此句为何历来有“天”与“金”二说。很可能岳飞在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满江红》之际,于最后收笔时有了点犹豫。他先用了“金”字,当然决不是朝拜皇帝的金銮宝殿,而是朝拜金碧辉煌的神运宝殿。岳飞在诗词中把佛像称为“金仙”,如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中的“陪僧僚谒金仙”。毕竟是身在佛寺,理当朝拜佛祖金身。但岳飞继而又改为“天”字,一来以避深恶痛绝的“胡虏”之“金”,二来受李白的影响以映衬东林寺神运宝殿的典故,三来更能暗合自比的神虎形象。由于“天”与“金”在词中的基本含义相通,就不能排除岳飞原作中的修改,而抄者忠于原词照录的可能。由于后来者在誊抄或刻录时只能二选其一,于是有了“朝天阙”与“朝金阙”两种版本。 《满江红》蕴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诞生地就在庐山东林寺。 多少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为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费尽周折而不得。对《满江红》的上述破解,终于使人看到了岳飞真实的内心世界。
翻译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8分)崆 峒 ① 谭嗣同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
(1)本诗通过对崆峒山的描写,把崆峒山人格化了,抒发了诗人不逃避现实版、积极向上的壮志权豪情。
(2)(答案示例)这首诗用词富有表现力。首句用一“吞”字,极写“众峰”之高,而且点活了“众峰”,“众峰”仿佛伸长了脖子,张大了嘴巴,要把“斗星”吞没,一派气吞斗牛的气概,气势非凡。或:这首诗深得用典之妙。尾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还可从象征、映衬、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方面作答,分析具体合理即可) ㈣ 十首与雪有关的古诗,带赏析 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3.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赏析:“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4.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赏析:我想起旧事仍然感到有点惆怅,你初出远门一定非常辛苦。 5.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赏析: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6.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赏析: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7.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8.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赏析:《苑中遇雪应制》诗中说:“不知庭霰(xiàn)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他说他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庭院枝上开了花,比喻生动、贴切。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 唐·无可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4)崆峒赏析扩展阅读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有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关汉卿《大德歌·冬》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佚名《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㈤ 跪求赠黔南贾使君的原文翻译
原文: ㈥ 杜甫来麦积写了哪一首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者:杜甫【唐代】赏析 ㈦ 以下几首诗的欣赏与原文,急
出塞二首(其一) ㈧ 杜甫全诗鉴赏
怀才见弃,报国思用 ㈨ 诗句赏析摘抄
1、春夜喜雨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