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赏析
Ⅰ 《荀子》赏析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汉书赏析扩展阅读: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
Ⅱ 汉书 张敝传 译文 赏析
6月6日 08:54 大司空 王邑 听 严尤 汇报 ,听到杨雄死去的消息,就对 恒谭 说:“您曾经内称赞过杨雄的书,容难道它能传于后世吗?” 恒谭 说:“一定能流传,看来只是您和 恒谭 赶不上罢了。......从前老子著书鼓吹虚无之言,轻看仁义,非难礼学,(在当时不被理解)然而后世喜欢老子的人,尚且认为老子的学说已超越了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从汉文帝、汉景帝到司马迁都有这个说法。现在杨雄的著作其文义最深,但论述却不比古人晦涩难懂。如果后来遇到逢时的明君,再经历几个贤明的人的欣赏,那么我估计它(杨雄著作)必定要超过前辈诸子的。
Ⅲ 诗经赏析
作品鉴赏: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
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3)汉书赏析扩展阅读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
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
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Ⅳ 都门秋思 的赏析
都门秋思四首,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贫病交迫,仕途困顿,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黄景仁的人生写照.然而在诗歌领域,他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风格上有着"哀情"、"豪气"融为一体的特点.这在其名篇<都门秋思(四首)>中有极好的体现.本文试通过对四首诗作内涵的把握,来探讨"哀情"、"豪气"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作内涵及特色. http://www.ilib.cn/A-absfgdzkxxxb200301013.html
题名: 都门秋思
作者: 黄景仁
所属文学时期: 清代文学
所属朝代: 清代
作品体裁: 诗
正文
原文
原文
都门秋思①(四首选二)
一
侧身人海叹栖迟②,浪说文章擅色丝③。倦客马卿谁买赋④?诸生何武漫称诗⑤。一梳霜冷慈亲发⑥,半甑尘凝病妇炊⑦。为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⑧。
二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释
注释
①《都门秋思》凡四首,其二云:“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频。”作者于乾隆四十年(1775)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仍生活困顿,亦未得进取,诗即感此而作。此为第四首。
②侧身:犹“置身”,含忧惧不安意。《诗经·大雅·云汉》:“遇灾而惧,侧身修行。”孔颖达疏:“侧者,不正之言,谓反侧也。”栖迟:飘泊失意。《旧唐书·窦威传》:“昔孔丘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③浪说:空说,徒说。色丝:据《世说新语·捷悟》载,魏武帝尝过曹娥碑下,见上题“黄绢幼妇外孙齑(jì鸡)臼”八字,问杨修。杨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因以“色丝”指妙文。作者前此已有诗名,在北京应邀入翁方纲、王昶、程晋芳诸名家之都门诗社,极受称赏,故云“擅色丝”。
④马卿:西汉司马相如,字长卿,擅作赋。传说武帝陈皇后失宠,闻司马相如工于文,奉黄金百斤,求为之作文。相如作《长门赋》,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参看《文选·长门赋序》)此反用其意,说“谁买赋”,谓自己无司马相如之幸运。
⑤诸生:儒生。何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汉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之才,以王褒为待诏;何武时十四、五岁,得赐帛。(参看《汉书·何武传》)黄景仁曾赴召试,取二等,赐帛,故以何武为喻。漫:徒然。
⑥“一梳”句:谓老母亦受清贫之苦。霜,喻老母发白。时作者老母亦在京,故云。
⑦“半甑(zèng赠)”句:妻子贫病,难以为炊。甑,古代煮饭用的陶器。尘凝,尘土凝聚,喻无粟。《后汉书·独行传》载,范冉家贫,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诗本此。
③“为语”二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意,谓自己不愿攀附权贵。
http://whgx.library.sh.cn/datalib/2003/Literature/DL/DL-175580/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乾隆时期诗人.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年仅35岁,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有诗集<两当轩集>.
Ⅳ 赏析《后汉书,阴兴传》第二段的解析
建武九年,改任待中,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光武帝后来召请阴兴,准备封赏内他,把印绶都摆出来容了,阴兴坚决不接受,说:“我并没有冲锋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都蒙恩受封,令天下人为之倾慕向往,实在是过于满溢了。我蒙皇上及贵人的深恩,富贵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加了,我诚恳地请求您不要加封。”光武帝称许他的推让,遂了他的心愿。阴贵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您没有读过书吗?‘亢龙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灾难,这外戚之家苦于自己不知进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妇就盼着得公主,我心下实在不安。富贵总有个头,人应当知足,夸奢更为舆论所反对。”阴贵人对这番话深有感触,自觉地克制自己,始终不替家族亲友求官求爵。十九年,任卫尉,并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季,光武风眩病很重,后就以阴兴为待中,他在云台的广室里接受光武临终嘱托。很巧的是光武病好了,召见阴光,想让他代替吴汉任大司马。阴兴叩头流涕,坚决辞让说:“我不敢爱惜生命,只是实在害怕损伤了圣德,不敢随便冒领高位。”至诚发自肺腑,感动皇帝左右,皇帝就听从了他。
Ⅵ 岁暮的赏析
1)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③版诗人崇高的责任感权、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③双关。“岁暮”既指时序岁末,又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④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作者“济时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Ⅶ 《长歌行》(汉乐府)赏析
1、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
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
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
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
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
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2、原文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4、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7)汉书赏析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此诗是汉乐府诗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
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2、汉乐府分类
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华丽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乐主要采用秦国音乐和楚国音乐。
鼓吹曲辞:又叫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歌辞是后来补写的,内容庞杂。主要是民间创作。
相和歌辞:音乐是各地采来的俗乐,歌辞也多是“街陌谣讴”。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杂曲歌辞:其中乐调多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里面有一部分优秀民歌。
Ⅷ 古诗赏析 急!
1.豪放,报效祖国
2.第一句更好`因为第一句的愁更多
Ⅸ 成语赏析#弹冠相庆:《汉书
弹冠相庆
[读音][tán guān xiāng qìng]
[解释]《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内,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容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出处]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例句]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
[近义]贡禹弹冠粉墨登场鸡犬升天额手称庆
[反义]如丧考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