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海子赏析
『壹』 关于海子的《历史》一诗
楼上网络错了,是嘴唇,不是最初
原文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回罐答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
最初忧伤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又太老
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那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岁月呵
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贰』 海子解析
海子,原名查海生,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西川撰文)(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80年代中后期,在普遍以放逐抒情为一大宗旨的“后新诗潮”中,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在整个新诗史上,没有哪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海子诗的强烈浪漫精神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屏弃与蔑视上(如《祖国——或以梦为马》)。同时,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与高度,极大地丰富了抒情诗的内涵。海子的艺术天才表现在他土地般旺盛、卓越的原始创造力,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它在客观上强调了独创性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海子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凸现了诗作为一门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启示。(节选自《中国新诗300首》序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然而,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因此,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选自吴晓东《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诗歌篇》)
『叁』 海子的历史 求赏析
最初读这首诗,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的,公元元年,耶稣诞生的日子,西方宗教中全人类的救世主。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之前我们太小,后来我们太老,不无悲凉。但我还是举手敲门,带来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为什么撒落?因为撞击,悲情、努力、抗争,都在言外。
到家了,回归到爱中,不再漂泊。墙壁中间的铜像,是整个民族,是作者,也是每一个人,浸透了辛酸的泪水,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帽子,在他的意象中是漂泊,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
历史的开端则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发现第一枝植物,黑色衣服,黑暗,黑夜,原始的蒙昧状态,也意味着孕育和开端,发现第一枝植物,进入农耕社会,脚就此插入土地,再也拔不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花朵,意味着女人,艺术,诗歌,爱,是嘴唇,也是歌颂春天的嗓子,但被忽略和遗失了,寂寞的嘴唇渴望亲吻和歌唱。
最难解的是第一段,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火种,最初忧伤的别离。
是否指两种文化的最初相遇呢?嘴唇,是浪漫的,用来亲吻的,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代指。蓝色的水,一般概念里的蓝色海洋,代指西方文明,也可引伸为梦想。陶罐,中国的象征,或者物质文明的开端。南方的星辰,是最初点燃思想火花的启蒙运动者,或者理想的天空指明方向的神祉?点燃火种照亮天空,也照着最初忧伤的别离,是指我们与自己文化的告别吗?
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如果这样解诗,这首诗完全可以从其它领域解通,例如爱情,例如游子的漂泊,例如一个人的成长。从爱情的角度来解,嘴唇拥有,意味着相爱,星辰,是理想的召唤,理想的火种燃起后,发生了最初忧伤的别离。黑色的蒙昧中发现植物,扎根土地实现理想,遗忘了春天,那寂寞的嘴唇与花朵。当爱觉醒时,发现真正的美丽已经错过,但还是顽强地举手敲门,一任自己的过去洒落。终于,到家了,与爱人相依,合上眼睛安息,而那过去的岁月如悲悯的铜像,浸透了辛酸与泪水……
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拥有众多的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子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不同,但都到达了一种神秘多解的美学境界,也许正因为多解,才会触动不同的通感与联想,才会有回味不尽的神秘之美。就我个人而言,每次读《历史》这首诗,各种纷至沓来的感受会如电流一般,在心中汇成安静的湖泊。重温,是与这些感受约会,与文化、爱情,成长的辛酸与苦痛,还有太多的过去和未来。因为他写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
『肆』 海子九月赏析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孤单寂寞地走向绚美
海子诗《九月》赏析
诗中的主人公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望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一位是峨冠博带的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一位是有着一琴一马、戴着眼镜、留着络腮胡子的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但是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
他们的诗同样创设了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但如果说陈子昂的诗给我们更多的理性的思考,而海子的诗却借助美妙的意象,简洁凝重的语言攫住了我们的感官,“草原”、“野花”、“明月”、“琴”、“马”、“只身打马过草原”的诗人,色彩鲜明,有物有人融合为天地,这么让人眷恋的世界,反而倍添一分寂寥而悲戚。
海子是一个有奇才华的青年,有一颗不染尘滓的心灵,少年智慧和成熟,极端的理想主义,使他少有朋友,少被认同,那种理想的美在他诗中反复出现,“给每一条河每一条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的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明花开》)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与那经泪洗面的唐代诗人李贺寄托于鬼神的奇思异想一样,海子心中的神祗是死亡,象那众神一样,这样才能有“众神死亡的草原鲜花一片”,从而接近绚美,“接近太阳”。
如果说陈子昂是在哭泣,那么我们衷爱的海子却“泪水全无”,痛彻心扉,追求诗歌,追求爱情,追求理想,而这一切的结果是:“远方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远方除了远一无所有,“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而他”打马过草原“的身影那么无助、孤单,不知飘向何处……
『伍』 如何理解海子的《历史》
哪来的孤独迷惘,哪来的急切渴望,哪来的战栗不安。无所依祜的灵魂,找不专到定位的罗盘。属在冰凉坚硬的铁轨上,是否抓住了永恒的幻光。咣当,咣当,咣当,带走这人生的热恼吧!你是否找到了那份清凉?看,这里有一副臭皮囊。
『陆』 如何理解海子的《历史》
海子是一名充满悲情主义色彩的旷世诗人,在他身上很容易看到屈原的影子。对于自己的信仰,他同样有看屈原的民族情结与不屈不挠的抗争心理。可以这么说,海子的人与诗始终放在民生民计之上。他活看的时候没有多少人注意他的文字,他死了之后,他的诗歌才被人们所关注。笔者不想问,在中国文坛到底要出现多少个“海子”才能使人觉。多么可惜!海子完全可以引领诗歌走向象形模式的鼎盛。然而,世事弄人。
《历史》一诗是子的又一代表之作。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嘴唇不仅仅是五官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不仅仅用来说话或吃饭。它更是用来表达某种复杂情感的方式。比喻亲吻,比喻缄默而传神。“蓝色”往往代表的是忧郁,蓝色的忧郁。诗人是不是想告诉我们:当我第一次有机会用嘴唇表达自己的情感之时,而我的忧虑接踵而来,并永将注入陶罐,成为历史?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脚插进土地/也拔不出/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遗失的嘴唇”全身黑衣,是祭奠的一种特殊装束。诗人所言明的植物必然与当时氛围合拍的色彩,有一种植物叫“三蕊楠”,其果实就是由绿而黑的过程。还有一种植物叫“龙葵”,同样是由绿而黑的过程。我们不揣摩,诗人为什么将不言明的植物展现给我们,是不是对全诗起到一种氛围的衬托作用?诗歌的表现方式就是情感与物象相互配合的作用。由此我们不难解诗人的最后几句了。而“花”往往代表的是女性,“春天”则是对心情的一种释放,至于“遗失的嘴唇”是不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缅怀?
“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太老/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但我还是举手敲门/带来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公元前可推至一千年或两千年,或五百年,三百年。如此遥远的历史进程,又有多少的事物不会灰飞烟灭!诗人当然看不到当时的世事变迁。而公元后另当别论了。这个时间跨度也许是一百年前或五十年,三十年前。这么短距离的事物还是可以记忆犹新的,但诗人恰恰出我们之所料“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微笑让诗人如此的刻骨铭心,不能释怀?从”美丽”二字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端倪。美丽只能是女性化的产物,诗人或许曾经经历过这样美丽的微笑,而随看时间的变迁与人性的变迁,这种“微笑”已然不存在了。诗人将最后几句作为全段诗歌的总结:我追求的是一种洁净的世界,但这个世界无法让我用行动来表达愤慨,我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哀叹!
“到家了/摘下帽子/靠着爱我的人/合上眼睛/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青铜浸透了泪水”末段的文字给了笔者以强烈的共鸣:我到家了,很累,很累!这个时候我多么希望有一双温柔的眼睛来抚平我内心的苍凉与苦痛,并且能靠在她身上作为心灵的避风港。然而,面对我的却是空空的印象与无尽地思念。也许在那一刻,“我”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
《历史》一诗,诗人看重表达的是一种对过去情感历程的回想与缅怀。
『柒』 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赏析~
想给八十年代青春找一首“代表性”的诗,找来找去,找到海子的这首写于1987年的代表作。
八十年代后期已产生变奏音。后现代到来了。时代在转角,变得纷纭、繁复,多元和捉摸不定,诗人碰到后现代来临的复杂感受:抵御、或进入的艰难抉择……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远方”指理想,“物质”指生存。古今没有一个诗人单写物质能获成功。为什么?!
诗人走的路上,已只剩三个人:烈士在前,诗人(人民)居中,小丑殿后。一笔勾勒出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气质上海子是独立不羁的,但在精神上他受到北岛一代七十年代青春的深深影响,祖国命题,被他列为最高命题可为例证。
这首诗开篇与北岛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入主题,一语中的,给八十年代作了提纲挈领式哲学综述。
这首诗不太长,但磅礴,气势,激情饱满,令人读后久久萦回。诗中都说了什么呢?对祖国的昨、今观感、对革新诗歌语言的理念、历史观、以及一个诗人梦想……
一首八十年代青春的祭歌。六十年代出生的,到了八十年代就进入准青春期。他们突遭精神空前狭小,物质空前膨胀,节节败退,左手试图抓那些抓不到的欲望,右手还托举着熊熊的理想火炬……海子的诗,就是这代人“青春的绝唱“。
海子与其他诗人迥异处,他用诗篇完成了诗人的一半,用生命完成了另一半。(至八十年代,现代诗已进入写作与行动连为一体),你不能生得轰烈,就要死得轰烈,总之你必须完成一次“诗歌行动”!!(4字为海子语)
现代诗人的典型,俄罗斯的布罗茨基、中国的北岛,都是积极参与70年代社会变革的。与北岛一代不同的是,80年代的海子不是提出疑问,给出答案式的;而是试探询问,留下许多甚尔神秘性的思索。他这一代已不相信“神造“历史,但对历史的浪漫性仍深著迷恋,那一个瑰丽的天空,还浮满拆解前的白云……
《祖国,或以梦为马》诗中有许多符号,如梦,马,粮食,日,雪山,周天子,稻田等,这些神秘符号是八十年代青春探路纠缠不清的例证。海子这首诗已上升哲理层面,如已开始探究贫困与财富的关系,人类困惑,矛盾种种,等。
今再读,《祖国,或以梦为马》,倍增感慨!她可谓八十年代青春最深处的哀与伤。辉煌而颓然的阳春白雪。八十年代青春诸多浪漫理想被九十年代物质彻底击溃。
2006年10月31日 北京
附: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籍次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此火为大 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上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白雪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 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 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 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众神创造物中只有我最易朽
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
只有粮食是我的珍爱 我将她紧紧抱住
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
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岁月易逝 一滴不剩 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命归天
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
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 和周天子的雪山 天马
赐踏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捌』 海子的九月赏析,不要Bai,个人理解
关于《九月》的解读不计其数,但好像都没有草原生活的经验。个人以为理解海子的《九月》,关键在于头一句的两个意象:众神的死亡和草原上的野花。
这里的众神,不是我们传说中的各路神仙,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希腊神话将人类历史分为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五个时代,即人类自身的品质与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呈反比。按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观点:神创造了四五代人类,发现不满意就销毁,但最后一代人不但没有被销毁,他们反而销毁了众神。这样,神性的高贵就没有了,人类退化到群氓的黑铁时代。
草原上野花一片。有过草原经验的都知道,草原上如果长满野花,就意味着草场的退化。就好像竹子开花,随即就死亡了。因此,海子的《九月》,是感时伤世。如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样同样创设了一种空旷、悠远的意境,但面对天地、人生却流露出同样的渺小无奈、情思难酬。
海子诗里的这一片野花,乍看似乎很美丽,其中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上草一样,寓意群小的蓬勃而又邪恶的力量。真正高贵的是众神和王孙,王孙被得志的群小贬得离开长安了,野花盛开的草原上众神也只有死亡一条路。
陈寅恪在悼王国维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
依稀廿载忆光宣,
犹是开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娱旦暮,
京华冠盖萃英贤。
……
清末苟延残喘终至挺尸的光绪宣统两朝,在陈寅恪眼里,直是开元盛世。陈寅恪当然不是在歌颂晚清的强大。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民国,陈寅恪和孔子一样,觉得礼崩乐坏了,他是在怀念道统体面的贵族时代,而海子的《九月》,是往者不可追的感喟。
《九月》诗里的木头和马尾,是制作马头琴的基本材料,这种蒙古人的乐器,由静止的木头与飘逸的马尾组合在一起,当它呜咽地响起来的时候,张力之下,提示的也是一种本来的局限。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这个时候的海子,骑着张承志的《黑骏马》,高亢悲怆的长调响起来了,它叩击着大地的胸膛,冲撞着低巡的流云。在强烈扭曲的、疾飞向上和低哑呻吟的节拍上,新的一句在追赶着前一句的回声。众神死亡,孤独的先知,只身打马,走过凝聚着野花一片的草原,看到无知的人们在为野花盛开而赞叹,而留影。先知无法言说,就把远方的风和远方的死亡都留给草原,来到山海关。海子无路可走,火车迎面而来……
『玖』 求海子的诗<历史>
历史
海子
我们复的嘴唇第一制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罐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
最初由上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最初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又太老
没有谁见过
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但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洒落一地
岁月呵
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这首诗写了诗人对历史(岁月)易逝的一种感喟。
诗人对时光匆匆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如白驹过隙”“常恐秋节至,火昆黄华叶衰”是惯常的表达,而海子却用“公元前我们还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来表达他自己对时光易逝的独特感受,的确令人惊讶——时光的飞逝,使我们来不及长大就已经老去,因而不能感受一瞬间的美——这是多么可怕!
『拾』 找不到海子的《历史》谁有啊,还要赏析哦~~~全面点的,谢啦
《历史》
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
蓝色的水
盛满陶罐
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
火种 最初忧伤的别离
岁月呵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
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枝植物
脚插进土地
再也拔不出
那些寂寞的花朵
是春天遗失的嘴唇
岁月呵,岁月
公元前我们太小
公元后我们太老
没有人见到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但我还是举手敲门
带来的象形文字
撒落一地
岁月呵,岁月
到家了
我缓缓摘下帽子
靠着爱我的人
合上眼睛
一座古老的铜像坐在墙壁中间
青铜浸透了泪水
岁月呵
和诗评家不同,海子诗歌中最打动我的,不是《亚洲铜》,而是《历史》。一个人时默诵诗歌,海子的诗里,能背出的,也是这首。
一直不知道它为什么吸引我,也没有看到一篇解析的文字,如同一个美丽的谜没有谜底,每个人所能奉献的,也许只是自己的阅读经验。
在海子身上,有着强烈的文化冲突、民族悲情和心灵孤独。苇岸曾说,海子最恨中国文人的气质,说他们把一切都变成了趣味,独独缺少与天地共荣辱的灵魂。
最初读这首诗,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的,公元元年,耶稣诞生的日子,西方宗教中全人类的救世主。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之前我们太小,后来我们太老,不无悲凉。但我还是举手敲门,带来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为什么撒落?因为撞击,悲情、努力、抗争,都在言外。
到家了,回归到爱中,不再漂泊。墙壁中间的铜像,是整个民族,是作者,也是每一个人,浸透了辛酸的泪水,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帽子,在他的意象中是漂泊,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
历史的开端则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发现第一枝植物,黑色衣服,黑暗,黑夜,原始的蒙昧状态,也意味着孕育和开端,发现第一枝植物,进入农耕社会,脚就此插入土地,再也拔不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花朵,意味着女人,艺术,诗歌,爱,是嘴唇,也是歌颂春天的嗓子,但被忽略和遗失了,寂寞的嘴唇渴望亲吻和歌唱。
最难解的是第一段,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还有十几只南方的星辰,火种,最初忧伤的别离。
是否指两种文化的最初相遇呢?嘴唇,是浪漫的,用来亲吻的,也是每个人身体的代指。蓝色的水,一般概念里的蓝色海洋,代指西方文明,也可引伸为梦想。陶罐,中国的象征,或者物质文明的开端。南方的星辰,是最初点燃思想火花的启蒙运动者,或者理想的天空指明方向的神祉?点燃火种照亮天空,也照着最初忧伤的别离,是指我们与自己文化的告别吗?
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如果这样解诗,这首诗完全可以从其它领域解通,例如爱情,例如游子的漂泊,例如一个人的成长。从爱情的角度来解,嘴唇拥有,意味着相爱,星辰,是理想的召唤,理想的火种燃起后,发生了最初忧伤的别离。黑色的蒙昧中发现植物,扎根土地实现理想,遗忘了春天,那寂寞的嘴唇与花朵。当爱觉醒时,发现真正的美丽已经错过,但还是顽强地举手敲门,一任自己的过去洒落。终于,到家了,与爱人相依,合上眼睛安息,而那过去的岁月如悲悯的铜像,浸透了辛酸与泪水……
同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拥有众多的解读。从这个角度来讲,海子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不同,但都到达了一种神秘多解的美学境界,也许正因为多解,才会触动不同的通感与联想,才会有回味不尽的神秘之美。就我个人而言,每次读《历史》这首诗,各种纷至沓来的感受会如电流一般,在心中汇成安静的湖泊。重温,是与这些感受约会,与文化、爱情,成长的辛酸与苦痛,还有太多的过去和未来。因为他写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历史。
常读泰戈尔,也常读海子,前者读后心情会阳光平和,而每次放下海子,却有着说不清的复杂与悲凉,但还是会读,如同不断出发寻找自己,寻找久违的感受,被遗忘的精神血管。
海子死于1989年,一个富有理想色彩的特殊年份,他的生命结束了,但诗歌长存,精神之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