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思玄赋名句

思玄赋名句

发布时间: 2021-02-28 18:59:09

①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名言、生平、相片等

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2,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3,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4,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5,张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东汉时代的大画家,他当过太史令,因而对史学也有许多研究。他还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著有《周官训诂》一书。他又是个大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文辞优美,脍炙人口,其中讽刺批评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他创作的《四愁诗》受到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不易得见的杰作”。他的《思玄赋》中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游于众星之间,可说是一篇优雅的科学幻想诗。遗留至今的还有《温泉赋》、《归田赋》等20多篇,都是辞、义俱佳的力作。
6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这二句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了他不慕势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
7精神: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渴求知识、敢于和鄙弃知识的社会愚昧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更坚持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鲜明品格的实事求是原则。
8故事;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常常仰望着星空,观察北斗星的变化,日积月累,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

② 试简要论述唐诗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在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程中,诗歌无疑是备具华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完备形式,甚至成为整个诗歌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这一文明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先秦诗歌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诗歌的繁盛,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那么,自有诗以来至唐诗之前,诗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是怎样的变化使诗歌逐渐展现出唐时的风貌?

一、诗歌形式的演变

(一)五言诗的出现与定型

作为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形式来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这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唐诗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五言诗最早为当时民间流行的五言歌谣,如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诗,有五句为五言,成帝时长安流传的歌谣《尹赏歌》《邪经败良田》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其中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虽为长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见在民歌中五言句的应用已趋成熟。这种五言歌谣虽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当时文人创作的并不多,乐府诗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杂言诗。直到东汉,才开始有较多的文人创作五言诗,如班固、张衡、秦嘉等。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则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而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对后世文人如曹植、陆机、鲍照等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五言诗的大量创作并最终取代四言诗而基本定型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这种自觉表现在:一、作家主体自身的自觉;二、对五言、七言诗规律的把握。(2)这一时期,一方面文人主体意识觉醒,个人意识开始介入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对五言诗、七言诗进行了大量自觉创作。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3).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其时的建安七子对五言诗的创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诗歌题材的开拓,这在后面将会讲到。作为文人创作,邺下诗歌使五言诗第一次获得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新声起于邺中”(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邺下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正在进行着汉诗走向近体诗的历史大转变。在这之后,五言诗的创作明显增多而渐趋成熟,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全为五言;陆机的《拟古诗》、左思的《咏史》、刘琨的《扶风歌》、郭璞的《游仙诗》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钟嵘《诗品序》)。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自成风格,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到南朝,五言诗则真正取代四言诗,成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独立文学样式。经过南朝诗人的努力,特别是齐梁时期“永明体”的兴起与发展,讲究声律与对偶,符合近体格律的律、绝形式,已经产生并被普遍运用,出现了不少基本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如谢朓的《离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竹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这首诗除个别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诗。而这时的绝句,不仅已经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编《玉台新咏》,卷十基本选录绝句,明确称呼的就有《古绝句》四首,所选诗皆五言四句,其风格、意味已与近体绝句无大差异,如陶弘景《诏问山中向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歌发展到这时,虽然声律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已可窥见唐诗风貌。

五言诗之所以取代四言诗并长期发展而兴盛不衰的原因,钟嵘《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4)即是说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达意。而随着时代发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不适合时代需求,而“居文词之要”的五言诗则能够满足“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需要,故最终取而代之。对于这一问题,傅刚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的绪论中曾有明确阐释,他根据台湾学者郑靖时的“诗歌句型节奏说”及杨国枢先生的《中国旧诗每句字数及其快感价值之关系》一文,认为《诗经》时代由于去古未远,还因袭着原始劳动诗歌一反一复的两拍子节奏,故诗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而汉魏及整个封建社会,五言诗、七言诗则因其体制最符合当时士庶人民传情达意的需要被最终选择。(5)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艺术源于生活,正是由于生活中的语言结构与节奏的变化,诗歌才表现出四言与五言的不同,才表现出由四言到无言的发展趋势。

(二)七言诗的发展

同五言的发展一样,七言诗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七言诗的发展也是从汉代开始的。西汉时七言诗句已开始大量出现,只不过当时多是在杂言中出现七言。东汉时不仅五言开始发展,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出现,班固的《竹扇赋》今存残篇,就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当时的七言诗或系于赋尾,如《竹扇赋》、张衡《思玄赋》的结尾;或带有“兮”字结构,如张衡《四愁诗》即是一首骚体七言诗,全诗皆为七言句,每章首句中间带有“兮”字。虽然这时的七言诗并不完善,但已开始独立成篇。

魏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手完整的七言作品。《燕歌行》有二,最著名的是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已是比较成熟的七言诗,且这种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体一直影响到南朝才略有变化,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认为是唐人歌行之祖。

七言诗自曹丕之后并没有得到多大发展,直到南朝诗人鲍照出现。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创作了大量七言诗歌,特别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不仅充实了七言诗体的形式,而且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七言诗在鲍照手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同样与五言诗的发展相适应,七言诗在经历了“永明体”的新变后,南朝也开始走向格律化,如庚信有一首诗《乌夜啼》:“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前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哦啼乌恒夜啼。”在这首诗中已可初见七言律诗的雏形。而萧纲的《夜望单飞雁》,则是七言绝句的雏形。(6)

其实诗歌的七言句式远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与《诗经》同为中国诗歌源头的楚辞,即包含大量的六言和七言句,如《越人歌》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屈原《离骚》中也有大量七言句式。当然,这些句式中含有大量语气词,并不是真正的七言诗句。直到汉代受先秦楚声的影响,七言诗句才真正出现。但七言诗的语言节奏却是在先秦就已奠定的。七言诗虽不如五言诗那样文约质美,但其抑扬顿挫的语调却更符合诗歌的音乐美,因而成为唐诗中与五言相当的另一诗歌样式。

二、声律与对偶

(一)诗的律化

声律与对偶的出现其实也是诗歌形式变化的一种。诗歌最初是用来祭祀祷祝的,因此,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使诗歌的音乐美成为必然。从古至今,文人对诗歌声律的追求从未断绝。如果说秦汉时期这种追求还是不自觉的,那么魏晋则是文人自觉追求诗歌声律的开始。据《隋书·经籍志》载,“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李登、吕静分别为魏、晋之人,可见当时对声韵的研究已经颇见成绩(7)。据说曹植也深爱声律,曹植的《情诗》,就被认为是“暗合声律”的佳作。至太康时期,音律的要求已成文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出现骈俪化的趋势,近体诗进入历史行程。此外,魏晋诗人的清淡之风,对诗歌的声律化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南朝诗人的作品里,诗歌表现出的声律特征则更为明显,如使事用典、巧用文字、对仗工整等符合声律要求的写作技法,俯拾即见,如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莲”,“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对仗工整,语言精练。再如鲍照“流连入京引,踯躅望乡歌”,“岫远云烟绵,谷屈泉靡迤”,前者双声,后者叠韵。这一时期此类诗歌非常多见。

中国古诗真正走上格律化的道路是在永明年间。《梁书·庾肩吾传》说:“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南齐书·陆厥传》记载:“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以四声八病为特征,形成一套严格的声律标准,标志着诗歌格律化的正式形式。从此以后,近体诗走出帷幕,开始了由“新变体”向近体格律诗发展的新历程。(8)到唐代,诗人们在此基础上抛弃了“八病”,完成了句子间“粘”“对”关系的确定,符合起、承、转、合精巧韵制的律诗正式形成了。

(二)对偶

对偶是诗歌声律的一个重要特征,律诗就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偶。诗歌之前,对偶在文、赋中就已出现,而诗的声律必然也会受到文、赋的影响。到魏晋,诗人已开始有意追求对偶,如曹植《情诗》中“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平仄谐调,俨然律句。但这时对仗对在诗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到太康时期,随着音律思想的提高,对对偶的重视渐成风气。时人陆机、潘岳等人继承汉魏诗人的轨辙,诗中出现了更多对偶句。陆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中已出现了比较合律的对偶,如《挽歌诗》:“含言言哽咽,挥涕涕流离。”《园葵诗》:“丰条并春盛,落叶后秋衰。”《长歌行》:“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这些都是比较严格的用律对偶,虽已出现但仍很少。魏晋诗歌中对偶句的位置也并不固定,非常自由,句首、句尾、句中都可使用,且更多的是一首诗歌中既有句首对偶,又有句尾对偶,同时还有句中对偶。陆机有一首诗《从军行》,即全篇为对:“隆暑固已惨,凉风严且苛,夏条焦鲜藻,寒冰结冲波。胡马如云屯,越旗亦星罗。飞锋无绝影,鸣镝自相和。”

魏晋之后,刘宋诗人对对偶的热忱更为高涨,其运用也蔚为大观,其中尤以谢灵运为甚。据统计,在谢灵运的八十九首五言诗中,除了《苦寒行》、《豫章行》、《东阳溪中赠答二首》、《山家诗》、《岁暮诗》、《作离合诗》等七首外,其余八十二首都用了对偶句,且他的对偶绝大多数密集地分布在诗歌当中,首联和尾联对偶的非常少见。谢诗还将对偶与声律结合起来,不仅对偶工整,而且音律和谐,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此外,谢灵运非常注重名句的锤炼,诗中颇多名言佳句,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等,不胜枚举。雕琢名句,在唐诗中也很多见,而有意识地大量锤炼字句,乃自谢灵运始。

永明新诗体的主要特征即讲究声律和对偶,因此在“四声八病”用于实践、诗体不断律化的基础上,对偶更为精工,也更合声律。这一时期的诗人笔下多警句,且对仗工整,和谐流畅,如沈约的“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水康江》);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融的“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临高台》)等。而何逊的五言八句诗《与胡兴安夜别》,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直逼唐诗气象,俨然已是唐律了。

三、诗歌意境与题材的拓展

(一)从“诗言志”到“缘情以绮靡”

中国古代诗歌自先秦以来就建立了完整的言志传统。(9)自《尚书·尧典》提出“诗言志”到《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阐发,都将言志作为诗歌的唯一功能。《毛诗序》尽管也提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这个情又必须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因此,自先秦起,诗一直是用来言志而非畅情的,“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歌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显然是与“情”冲突的。再加上汉代儒学的引申,诗歌的政治功能更为明显,个人性情受到束缚。到魏晋南北朝,由于时代的变革,文学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文学主题由政治教化美刺讽谏变为关注个人的悲欢遭际,开始考察独立的人的意义,主体意识开始介入文学创作。这时,陆机提出了“诗缘情以绮靡”的口号。“缘情”,即诗歌是用来表现个人感情的;“绮靡”,即诗的文辞要华丽,而且文辞美要建立在情意的基础上。“诗缘情以绮靡”的提出,突破了“诗言志”对个人性情的束缚,使诗歌进入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诗缘情以绮靡”,个人感情成为诗歌创作的依据,诗歌成为抒发情志的重要体裁。到南朝,随着山水诗的出现,诗歌又表现出“体物”的功用,这是从抒发情志到吟咏情性的自然转变。在这一基础上,后世诗歌发展出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独特风貌。

(二)古诗题材的拓展

诗歌发展到唐代,题材已非常丰富。兰翠先生在其《唐诗题材与文化》一书中将唐诗分为田园、山水、征戍、爱情、咏史怀古、咏物、寄赠酬答、政事八类(10),几乎囊括了唐诗的全部题材。诗歌的这些题材,正是经由魏晋南北朝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诗歌最初是用来祭祀祷祝的。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11)《诗经》中已有反映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的诗。五言诗出现之后,在汉代比较成熟的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主要为游子思妇诗。邺下时期,五言诗题材出现了较大拓展,包括赠别、公宴、从军、咏怀、咏史等多个方面,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这时的诗与唐诗相比,很多题材都已相类似。两晋诗坛又有游仙诗、玄言诗,并出现了一种新的题材,即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南北朝时期,南朝诗人又开辟了不同于魏晋诗人的写作领域,主要是山水、咏物以及艳情题材的宫体诗,此外还有梁代诗人吴均以游侠、戍边等为题材的边塞诗。至此,唐诗中的题材已基本完备。

诗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发展,五、七言诗基本定型,诗歌格律化道路开始,内容也得到丰富,最终在唐代大放异彩。

③ 哪一句名句中包含了"岑"字

岑,山小而高也。――《说文》
可使高于岑楼。――《孟子》。注:“岑楼,山之锐岭内者。”按容,谓山之层叠似楼也。”
未始离于岑。――《庄子·徐无鬼》。注:“岸也。”
饮青岑之王醴兮。――张衡《思玄赋》
托九成之孤岑兮。――马融《长笛赋》
古观岑且寂,幽人情自怡。――皮日休《三宿神景宫》

④ 归田赋大学会考哪几句

《归田赋》是汉代辞赋家张衡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一篇小赋。全文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自己功业难就,决心抽身退隐;第二层写自己归田后的欣喜心情;第三层又顿作转折,反映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悲愤与心酸之情;最后一段写出真正的旷达语。这是一篇短小明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语言自然清新,洗练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难得的赋作佳篇。
基本信息
中文名:归田赋
作者:张衡
朝代:东汉
文学体裁:赋
原文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
《归田赋》
《归田赋》
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王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举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食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 。
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
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归田赋》
《归田赋》
正是仲春二月,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鱼儿。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创作背景
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在司马相如时代,赋的讽喻效果同赋家的主观愿望之间就存在着差距,以至于后来引起扬雄的批评。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用问题。
《归田赋》
张衡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世风的变化不仅导致赋的创作在题材选择和宗旨的设定方面出现新的取向,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异。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张衡是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见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张衡不仅创作了《二京赋》那样表现出传统特色的京都大赋,同时,他还写作了《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和帝、顺帝时,衡以特殊才能受到亲幸,宦官共进谗言诬蔑之。他每为自己的处境苦恼,经常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遂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思玄赋》。此赋篇幅较长,采用骚体句式,表现手法也较多地学习《离骚》。陈述自己遭诋毁却不肯屈从俗辈,遂驰骋想象,遍访古圣先贤,以探求人生玄妙之理,此赋带有较明显的摹拟成分。
张衡的《归田赋》则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使其成为文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家。仕途的污浊使张衡郁郁不快,想游于纷乱的尘世以外又作不到,于是他憧憬那与官场形成鲜明对比的田园。他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这百草和禽鸟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园,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境界,怎能不令他心驰神往!在这里可以获得赏览自然景物的欢乐,还可以轻松自由地射钓。他的蓬庐远离尘嚣之外,在这里弹奏前代名曲,读圣贤之书,挥毫奋藻,尽情地陈述其对人生、社会的感受。他笔下的田园充溢着浓厚的生活兴趣,体现出身心同

⑤ 张衡的生平、作品、名言、成就(影响、地位)、故事、图片、精神,告诉我,急呀!明天要啊!急急急。

1,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2,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3,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4,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5,张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东汉时代的大画家,他当过太史令,因而对史学也有许多研究。他还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著有《周官训诂》一书。他又是个大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文辞优美,脍炙人口,其中讽刺批评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他创作的《四愁诗》受到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不易得见的杰作”。他的《思玄赋》中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游于众星之间,可说是一篇优雅的科学幻想诗。遗留至今的还有《温泉赋》、《归田赋》等20多篇,都是辞、义俱佳的力作。
6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这二句掷地有声的话,表明了他不慕势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
7精神: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渴求知识、敢于和鄙弃知识的社会愚昧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更坚持作为一个科学家的鲜明品格的实事求是原则。
8故事;张衡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常常仰望着星空,观察北斗星的变化,日积月累,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

⑥ 姓徐,女孩子,出生2008.4.9中午12点,从古诗词或古文名句中取意,中间带“子”字。谢谢!

美玉:子瑜 子瑗来 子瑶 子瑄 子珞自 子珩 子璇
聪明:子敏 子颖 子嘉
快乐:子怡 子悦 子欣 子馨 子嫣 子奕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子倩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子娉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子倾(清卿)
子纾 子默 子墨 子铮 子若 子宁 子颐 子熙 子曦
子沁 子凌 子清 子然 子桑 子伊

徐语婧——笑语嫣然;婧,妍婧也。女子有才能 ——《思玄赋》
徐婧琪——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徐彦颖:彦,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徐梓熙
徐彦妮 彦:古时候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⑦ 《滕王阁序》中流传千年的送别名句是

滕王阁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

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

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

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

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

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

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

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

得仙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

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

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盱其骇瞩。

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轴。

虹销雨霁,

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

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

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

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

指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济,

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安贫,

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

空怀报国之心;

阮藉猖狂,

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

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

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

叨陪鲤对;

今晨捧袂,

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

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

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

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

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

各倾陆海云尔。

⑧ 有哪些关于舍与得的古诗

1、《建溪精舍得本字》

年代: 宋 作者: 戴表元

四山翛翛风日暖,白发看花惜春晚。

当时衰草牧羊坡,今日池台红雾满。

最邻幽篁手所植,儿戏成业亦千本。

旧游聚散万事拙,客梦悲欢百年短。

荒凉处处经战马,寒食家家浇祭碗。

隃知地下不识醉,祗合生前寻酒伴。

苍苔白石堪枕籍,野鸟清溪自弦管。

同游飘扬正捷步,老我摧颓甘负眼。

风床溽暑新候浊,江树飞云故人远。

出城少事幸纵恣,赌令争欢君莫懒。

2、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

年代:唐作者:韩愈

晋人目二子,其犹吹一吷。区区自其下,顾肯挂牙舌。
春秋书王法,不诛其人身。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湜也困公安,不自闲穷年。枉智思掎抚,
粪壤污秽岂有臧。诚不如两忘,但以一概量。
我有一池水,蒲苇生其间。虫鱼沸相嚼,日夜不得闲。
我初往观之,其后益不观。观之乱我意,不如不观完。
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百年讵几时,君子不可闲。

3、

《题李上谟壁》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旧著思玄赋,新编杂拟诗。江庭犹近别,山舍得幽期。
嫩割周颙韭,肥烹鲍照葵。饱闻南烛酒,仍及拨醅时。

4、

《提刑察院王丈挽词》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

谕蜀三年戍,还吴万里船。
云归双节後,雪白短檠前。
百世春秋传,一丘阳羡田。
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
日者悲离索,公今又眇冥。
门人办韩集,子舍得韦经。
此去念筑室,空来闻过庭。
平生无路见,终古泣松铭。

5、

《三椽休斧陈开祖有诗次韵》

年代:宋作者:林季仲

经营草舍得能难,甫及斜川八九间。
傍砌更移墙后竹,钩帘独盼雨余山。
月投窗隙如相觅,云过檐端却复还。
长忆少陵规画远,要令寒士总欢颜。

6、

《山斋疏陋每焚香旁舍闻之而斋中不甚觉盖香随》

年代:宋作者:郑刚中

闻时清透骨,聚处细成緺。
灰厚火得所,山深风奈何。
四窗都纸破,比舍得香多。
利彼与自利,吾心宁有他。

⑨ 遵规守纪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先秦管子《管子版法》

译文:国家专有要求的属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2、固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错。——西汉东方朔《七谏》

译文:抛弃彭咸以伏节死直为乐的高贵品德,废除了巧倕用以规矩曲直的绳墨。

3、俗迁渝而事化兮,泯规矩之圜方。——东汉张衡《思玄赋》

译文:恭敬谨慎顺应礼法啊,遵循法度规矩而不失误。

4、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先秦韩非子《韩非子》

译文:如果有个天平,就能准确的衡量两个物体的重量是否持平;如果用圆规来画画,那画出的圆形一定是固定的。

5、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吕不韦 《吕氏春秋》

译文: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否平直,那么一定要用准绳量一量;想要知道一个物体是方还是圆,那就要用规矩来测一测。

⑩ <腾王阁序>词中的成语典故!急!谢谢!

成语

俊采星驰抄、钟鸣鼎食、物华天袭宝、人杰地灵、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秋水长天、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桑榆晚景、萍水相逢、白首之心。

典故

http://..com/question/5928850.html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