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溪梅令赏析
1. 姜夔的恋爱史
就是这样。三年前,出差到合肥,以为能看到很多柳树,实际上,并没有。多柳的传说,是从一个叫姜夔的人那里知道的。他说:“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又说:“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我知道,这个地方,他曾居住过,恋爱过。有段时间,非常迷恋白石词,想象中,合肥应该是个比较荒僻的地方,人很少,街上女子走过,步态悠然,神色清冷。
这自然是一厢情愿的胡思乱想,合肥是个很普通的城市,热闹又拥挤,土气,建筑无特色。
那时候,在合肥我没有朋友。直到年前,认识了一位合肥女子,她说,喜欢一座城,是因为城里有着属于自己的回忆,有过去和现在,有自己爱的人。她说,你再来的时候,我带你去看赤阑桥。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作于1197年元夕之夜,当时姜夔已三十多岁,距初识他的恋人有了十余年光景,这些年沉沉吟吟,念念不忘,一直到老。翻开白石词,能确知为这段情感而写的有十余阙,而姜词现存也只八十余阙。
每一首都深情、寒冷。对,就是“寒冷”这个词。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深情虽在,不作一句绮艳语、激烈语,一例的用冷色调,象寒潭中倒映的青绿山水。他只管一句一句,清清楚楚,淡淡定定地说。
但无片刻能忘。对他的这段恋爱史,一直非常好奇。看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姜夔二十余岁时,客居合肥,在勾阑中认识了一对善弹筝琶的姐妹,相处甚欢,具体是与姐姐还是妹妹恋爱,不太清楚,也许与两人都有?后来为谋生计,不得不离开合肥,布衣周游于淮扬一带。期间虽时有来往,但终难厮守,十多年后,他大约三十五岁时,姐妹二人亦离开合肥。从此天各一方,音讯全无,他则终身足迹未再涉合肥。
姜夔是官宦子弟,早早娶妻,想来不好名正言顺地娶勾栏中女子。
父卒以后,家道中落,不知为何,应试总是不第,生活亦困苦。诗词音乐上的才华,年少时便为他赢得名气,也遇上不少惜才的人,比如把侄女嫁给他的千岩老人萧德藻,比如有钱有名望的诗人范成大,他与他们交游,其实也倚仗他们接济度日。这身份,半算江湖游士,半算豪门清客,以时人的眼光看,到底算不得什么有光彩。
纵然没有门第之见,从经济上说,要娶合肥的情人,估计很难。而且他又已有妻,妻家对他是有知遇之恩提携之义的,就算把情人娶进门,肯定是委屈她做小。生计艰辛,自己常年在外奔波,他若真心爱她,怎么肯让她跟着吃这种苦?不知道女方怎么考虑,从实际的角度说,不嫁他,比嫁他要轻松。燕好之际,两人想必会商量到终身之事,最终却选择了两地相思,各自沉吟。
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女子离开合肥远走。此时女方至少也该有三十余岁,青楼中人的结局,不外乎从良,落脚到某个男人家中,否则两个人不会从此再也未曾相见。
她等了他这么多年,只到人老珠黄,才给自己找了个收梢,而他呢,耗了这么多年,竟无力娶自己爱的女人,甚至不能给她什么实质的好处,对于一个男人的自尊,如果说不是种强烈刺激――我不相信。他为她写的情词中,除了相思,一句怨怅话也没有,表面上是她离他而去,其实,可能他才是怀着内疚的一方。
才华为世公认,却以布衣潦倒终生的人,还有个柳永。但柳生活在盛世,性情中自有种世俗化的落拓不羁,也没象白石这般寄人蓠下地过活。
很残忍地用了“寄人蓠下”这个词,却的确是事实。“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 又自承:“少日奔走,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字里行间颇有些自诩,且蓄着不甘。词赋之类毕竟为末技,挤身于庙堂才是文人的向往,也是堂堂正正的出路。白石为此努力过,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不了了知,最后好不容易以一篇《宋圣铙歌十二章》获得朝廷的“免解“恩旨,直赴礼部参加会试,又未被录用。
同时代人称他“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张羽的《白石道人传》中描写道:“体貌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虽内无儋石储,而每饭必食数人。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犹自若也。”
每饭必食数人,可见性格温厚大度。后面的话不太好解释:没有证据可认为白石内功深厚,如后世小说家笔下的武学高手,数九寒冬尤着单衣,当时名士又不再流行服食五石散之类的东西――流行他也吃不起,怎么会这样不怕冷?
而且遇到溪山清绝处,孤身深诣的那种狂热,不仅仅是文人传统中对山水的好感,倒象是要逃离什么。
前些天看叶嘉莹先生论正中的《鹊踏枝》二首,说到词人以外表的风露体肤之寒,写内心的凄寒孤寂,很有触动。能够置风露苦寒于无物,要么内心有太多郁热难消,要么就是心中之孤寒,较体肤之感触更冷上数倍。而郁热与孤寒,本来就互为因果,可以互相转换的。
为什么如此,设身处地想一想,也就很容易理解。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他这段话说得知已。
《人间词话》中说:“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固、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老夫子如是言。以性情看,苏辛与白石,都与中庸之道无关,平生行事,苏辛都有种“在所必为”的气概,这与他们的个人阅历和身份有莫大关系。而白石,一介布衣,潦倒终身,虽才华卓绝,心性孤高,为时代环境与自身气质所限,想积极进取,也找不到个借力点。《人间词话》对白石词评价不算太高,但这个“狷”字,给得非常体贴。
王国维嫌姜的词“隔”,于艺术技巧之外,也许还跟性情有关,静安先生是热情外泄的人,推崇后主以血书就的词句,偏好赤子之心。白石却理性,而且过于压抑,作词时敲敲打打,捧出来的东西,自行先就旁观玩味了许久,情感收收放放,吞吞吐吐,渐渐有似镜里看花。
他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倡写诗贵在含蓄得体,要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不可失于“欲、狂、露、轻”,自然高妙即出于天资,极为难遇,则以精修、涵养补之。而乐论中,又推崇“中正则雅”,总体大概是以“中”以“和”为汲汲所求。
可惜的是,仅从词上来看,字面上做到了,内里可见破绽,“隔”也“隔”在这里,这不能怪他。人一生下来,就被局限住,谁也逃不出的规律。词之风格,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的,他毕竟没有落到愤世嫉俗与放任流俗中去,已高于平庸之辈许多。
永远不能轻松自然,也不能畅快淋漓,然而一刀一刀,一寸一寸地戳在心上,只有自己知道。让也曾悍然微笑的人,看着看着,心中的疼痛,渐渐逼得紧了。仍然不得不含笑。如同“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让清角自去吹寒,我只镇定着。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只要喜欢,没什么好计较的。在局限中坚守自己,能够做到这种“狷”,已经很了不起了。
喜欢白石词,并喜欢白石这个人,是因为看到了在所谓“清空骚雅”背后,一颗敏感而克制的心,他的疼痛和无奈。
白石词(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赏析
序:自东沔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赏析:
姜白石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格调“清空峭拔”,犹如“野云孤飞,来去无迹”(张炎《词源》)。其生平亦如孤飞的野云,飘泊不定。他曾在安徽合肥居住过,“我家曾住赤栏桥”(《送范仲讷往合肥》。在这儿他有过一段恋爱史,他有好几首词便是为此而作,他写恋情,不同于一些艳词之以软媚纤丽取胜,而是以蕴藉深挚见长,在爱情词中别创一格。这首词,用记梦方式诉述内心深情,无论在艺术构思或者描写手段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十分引人注目。
白石二十多岁时在合肥结识了一位女子,“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淡黄柳》)由于他行踪不定,往往聚会以后又赋别离:“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箫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长亭怨慢》)。这里的小桥、玉萧,都是指他那位合肥的伊人。正因为别多会少,两地相思的离恨也就经常在他笔下出现。
小题指出本词写作时间是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地点是在金陵附近的江上舟中。词虽短小,但却写得纡回曲折,含蓄而多不尽之意。上片写梦境,但不先说破,却着力刻画伊人形象(莺莺、燕燕本为女子名,这儿即指伊人),且轻盈、娇软形容她的体态、举止和谈吐,真使人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接着点出上面两句乃是写梦中人,作者是在梦中(华胥国)和她相会。“夜长”两句补叙梦中情,两人互诉情怀的口吻宛然在目:她在埋怨薄情郎怎能想象她长夜怀念之苦,他则有感于相思情意比春天来得还快。这是交织着欢乐与痛苦的场面。
下片是梦醒以后。先写睹物思人,随即借用富于浪漫情调的倩女离魂故事,设想伊人亦如倩女一般,其离魂亦不远千里来与自己梦中相会、黯然归去的凄凉况味,借此展开新的境界。这种写法,做到了白石自己所说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也”(《诗说》)。
王国维对白石词多贬语:“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人间词话》)但对本词结尾两句却特别推重:“白石之词,余所最善者,亦仅二语:‘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同上)。月光皓洁,千山冷寂,在大自然静谧的气氛中,更突出了离魂踽踽独行、伶仃无依的姿影,而词人魂牵梦萦的怜念之情也随而徐徐流露。《人间词话》又指出:诗人“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花鸟本来不知人的忧乐,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乃是借花鸟以说明特定环境之下人的主观心情。白石此二语之受到激赏,恐怕也在于其能使客观的“外物”(冷月千山)与自己主观的内心活动相互映照衬托,从而暗示出词人蕴藏于心底的无限深情。
2. 疏影·苔枝缀玉的作品鉴赏
《疏影》一词集中描绘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托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
上片写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开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幽雅清丽的“双栖图”。它描绘了一株古老的梅树,树上缀满晶莹如玉的梅花,与翠禽相伴同宿。苔枝与翠禽色相近,都是充满生机的“绿”,其间点缀着美玉般的梅花,就更显得光彩照人。字里行间不露半个梅字,而梅的形象却浮雕般突现出来了。
接着推出第二个画面,是“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这完全是用写人的手法来写梅。梅花就是佳人的幻化。相逢在“客里”,又是“篱角黄昏”这么一个典型环境,更突出了寂寞的氛围。在这么寂寞的氛围里,“佳人”“无言自倚修竹”。“无言”这神态,“自倚”这动作,突出了这位孤高的佳人形象;另一面,也折射了词人在“客里”怀念情人的孤寂心情。
在这种孤寂情绪的支配下,词人想到对方也一定会同自己一样孤寂难熬。下句就借昭君出塞、远嫁番邦之事来抒发这种情感。“不惯”“暗忆”这两个貌似平常的词,在这典型的语言环境里,就传达出了不寻常的深沉感情。“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就明写出人花幻化的艺术意境。放在“月夜”归来,就更突出“幽独”的气质。“月夜”与“黄昏”照应,“花”与“玉”照应,“幽独”与“无言自倚”照应,文字针线细密,情感脉络分明。而“幽独”一词又是总撮了上片的精髓而成为全词的基调。上片最后这几句是词中重点,写梅花的灵魂。
下片换头推开一笔,说明梅花不仅有美的容貌,美的灵魂,而且还有美的行为——美化和妆扮妇女。过片开头的“犹记深宫旧事”与上片的“暗忆江南江北”遥相呼应,这是词人想象自己心上人在远方孤寂中一定会时时想起美好的往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是借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宫女争相仿效,称为“梅花妆”的故事,喻往事之美好令人难忘。这美好的时光非常值得珍惜,千万不要像无情的东风一样,“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但到底往事已成空,如今只留下一片美好的追忆而已。这就正如梅花终于被东风吹落,而且“随波去”了,不能不怨恨那“玉龙哀曲”。
“却又怨、玉龙哀曲”,可以看作是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这是从音乐这一侧面来申明爱护梅花的重要性。再有,这儿的“玉龙”是与前篇的“梅边吹笛”相呼应的,临近收拍,作者着力使《疏影》的结尾与《暗香》的开头相呼应,显然是为了形成一种前勾后连之势,以便让他所独创的这种“连环体”在结构上完整起来。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又从绘画这一角度加以深化主题。《疏影》最后一句的“小窗横幅”应该是与《暗香》的开头一句“旧时月色”相呼应的,那么,“小窗横幅”就既可解释为图画又可解释为梅影了。月色日光映照在纸窗上的竹影梅影,也是一种“天然图画”,非常好看。《疏影》中所出现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灵魂,梅花的遭遇,寄托了作者身世飘零的感叹,表现了对美好事物应及时爱护的思想。
此词笔法极为奇特,连续铺排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从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遗貌取神”的笔法来又高出了一层。
“苔枝缀玉”三句用了此词的第一个典故。讲的是隋代赵师雄在罗浮山遇仙女的神话故事,见于曾慥《类说》所引《异人录》。作者用这个典故,入笔很俏,只用“翠禽”略略点出。读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缀玉”亦可描摹罗浮女神的风致情态,“枝上同宿”也是叙赵师雄的神仙奇遇。姜夔爱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句云:“谩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这个典故,使得梅花与罗浮神女融为一体,似花非花,似人非人,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迷离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三句由“同宿”转向孤独,于是引出第二个典故——诗人杜甫笔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诗,其首尾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用来比喻梅花,以显示它的品性高洁,绝俗超尘,宁肯孤芳自赏而绝不同流合污。北宋词人曹组《蓦山溪》咏梅词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苏诗和杜诗的典故。诗词用典,都要经过作者的重新组合与精心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这个艺术形象之前,先写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漂泊风尘的知遇情调,又写了“篱角黄昏”一句,这是与梅花非常相称的环境背景,透露了一点冷落与迟暮的感叹,显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
“昭君”至上片结句用王昭君的典故,作者的构思,主要是参照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句,被姜夔加以想象,强调昭君“但暗忆江南江北”,用思国怀乡把她的怨恨具体化了:“环佩空归”一句也得到了发挥,说昭君的月夜归魂“化作此花幽独”,化为了幽独的梅花。为昭君的魂灵找到了归宿,这对同情她的遭遇的人们是一种慰藉;同时,把她的哀怨身世赋予梅花,又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风致。
换头三句用的是寿阳公主的典故。“犹记深宫旧事”一句绾合两个典故,王昭君入宫久不见幸,积悲怨,乃请行,远嫁匈奴,也是“深宫旧事”,“犹记”二字一转,就引出“梅花妆”的故事来了。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写出了公主的娇憨之态,也写出了梅花随风飘落时的轻盈的样子。这个典故带来了一股活泼松快的情调,使全词的气氛得到了一点调剂。
最后一个典故是汉武帝“金屋藏娇”事。“莫似春风”三句由梅花的飘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进而联想到护花的措施。这与上片“昭君”等句遥相绾合,是全词的题旨所在。“莫似春风,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唤,“早与安排金屋”,更是热切的希望。可是到头来,“还教一片随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终于又一次凋零了。
五个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历史人物、传奇神话、文学形象;她们的身份地位各有不同,有神灵、有鬼魂,有富贵、有寒素,有得宠、有失意;在叙述描写上也有繁有简、有重点有映带,而其间的衔接与转换更是紧密而贴切。
姜夔作《暗香》《疏影》词,的确是“自立新意”。其新意在于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传统写法,不再是单线的、平面的描摹刻画,而是摄取事物的神理创造出了多线条、多层次、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和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作者调动众多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实有虚、有比喻有象征,进行纵横交错的描写;支撑起时间、空间的广阔范围,使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能够灵活地、跳跃地进行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说理交织在一起,并且用颜色、声音、动态作渲染描摹,并且多用领字起到化虚为实的作用,这样,姜夔就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传神写照。 宋·张炎《词源》卷下: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如白石《疏影》“犹记深宫旧事”三句,用寿阳事;“昭君不惯胡沙远”四句,用少陵诗;皆用事而不为事所使。
清·张惠言《词选》: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
清·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此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验,发言哀断。考唐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旁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词意当本此。近世读者多以意疏解,或有嫌其举典拟不于伦者,殆不自知其浅闇矣。词中数语,纯从少陵咏明妃诗义隐括,出以清健之笔,如闻空中笙鹤,飘飘欲仙,觉草窗、碧山所作吊雪香亭梅诸词,皆人间语,视此如隔一尘,宜当时传播吟口,为千古绝唱也。至下阕藉宋书寿阳公主故事,引申前意,寄情遥远,所谓怨深文绮,弥得风人温厚之旨已。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此词以“相逢”、“化作”、“莫似”六字作骨。不能换留,听其自为盛衰。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二词绛云在霄,舒卷自如。又如琪树玲珑,金芝布护。别有炉韛熔铸之妙,不仅以隐括旧人诗句为能。 (“昭君”四句)能转法华,不为法华所转。宋人咏梅,例以弄玉、太真为比,不若以明妃拟之,尤有情致也。胡澹庵诗,亦有“春风自识明妃面”之句。
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故才小。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与稼轩伯仲,余俱据事直书,不过手意近辣耳。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南渡以后,国事日非,白石目击心伤,多于词中寄慨,不独《暗香》、《疏影》二章发二帝之幽愤,伤在位之无人也。特感慨全在虚处,无迹可寻,人自不察耳。感慨时事,发为诗歌,便已力据上游,特不宜说破,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南宋词人,感时伤事,缠绵温厚者,无过碧山,次则白石。白石郁处不及碧山,而清虚过之。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此二词最有名,然语高品下,以其贪用典故也。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咏物至词,更难于诗。“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亦费解。
清·周尔墉《绝妙好词》:何逊、昭君皆属隶事,但运气空灵,变化虚实,不同獭祭钝机耳。
清·李佳《左庵词话》:白石笔致骚雅,非他人所及,最多佳作。石湖咏梅二词,尤为空前绝后,独有千古。……《疏影》云……清虚婉约,用典仪复不涉呆相。风雅如此,老倩小红低唱,吹箫和之,洵无愧色。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唐摭言》卷十载崔橹《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姜词数句,似衍此二语。”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此系白石自度曲,二首均咏梅花,蝉联而下,似画家的通景。……第二首即从梅花落英直说到画里的梅花。与周邦彦《红林檎近》两首,从初雪说到雪盛、残雪、再欲雪,章法相似,却不是纯粹写景咏物,多身世家国之感,与周词又不同。……下首写家国之恨居多,故引昭君、胡沙、深宫等等为喻。更有一点可注意的,“江南江北”之“北”字出韵,系用南方土音押韵。岂因主要意思所在,故不回避出韵失律之病?因之也更觉突出。窃谓旧说大致不误,惟亦不必穿凿比附以求之。至谓作词时离徽钦被虏已六十年,就未必再提旧话,此点却似无甚关系;因南渡以后,依然是个残局,而且更危险,自不妨有所感慨。词多比兴,虽字面上说梅花,却处处关到自己,关到家国,引用古句甚多,自是用心之作,虽稍有沉晦处,参看注文,大意可通。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咏梅,寄托亦深。起写梅花之貌,次写梅花之神;梅之美,梅之孤高,并于六句中写足。“昭君”两句,用王建咏梅诗意,抒寄怀二帝之情。“想佩环”两句,用杜诗意,拍到梅花,更见想望二帝之切,此玉田所谓“用事不为事所使”也。换头,用寿阳公主事,以喻昔时太平沈酣之状。“莫似”三句,申护花之情,即以申爱君之情。“还教”两句,言空劳爱护,终于随波飘流,但闻笛里梅花,吹出千里关山之怨来,又令人抱恨无限。“等恁时”两句,用崔橹诗,言幽香难觅,惟余幻影在横幅之上,语更沈痛。篇中虽隶事,然运气空灵,笔墨飞舞。下片虚字,如“犹记”、“莫似”、“早与”、“还教”、“又却怨”、“等恁时”、“已入”之类,皆能曲折传神。
沈祖棻《宋词赏析》:此词“昭君不惯胡沙远”之语,前人多谓乃指靖康之祸,徽钦二帝及后宫北徒。此咏物之作,而忽及二帝之愤者,则亦犹有人登栖霞、赏红叶,而忽忆及庚子之乱,珍妃投井,晚清词流多假咏落叶以吊之,于作词时,因亦阑入其事,逮其索句,遂亦涉笔及之。《文心雕龙·神思篇》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此之谓也。《暗香》、《疏影》虽同时所作,然前者多多写身世之感,后者则属兴亡之悲,用意小别,而其托物喻志则同。
3. 姜夔比较好的诗词
1、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过去昔日繁花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2、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宋代: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译文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3、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代: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4、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宋代: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译文
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
5、过垂虹
宋代: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译文
我自创的新调,音韵是如此和谐美妙;小红轻轻地唱着,我为她伴奏,吹着洞箫。一曲唱完,小船已摇过了吴江县城;回望经过的水路,轻烟绿波,还有那一座座美丽的石桥。
4. 新婚别的乐曲赏析
二胡叙事曲《新婚别》虽然不能像诗那样直截了当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然而它却以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运用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肺腑的音乐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古代新婚少妇的形象。乐曲以诗中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采用叙事的手法描述了唐朝夭宝年间“安史之乱”造成的刀兵四起,一位纯朴善良、忠于爱情的古代少女无可奈何遭受了战争给她带来的灾难“暮婚晨告别”。新娘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含泪送别丈夫,难分难舍,柔肠寸断的动人故事。该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南宋词人和音乐家姜夔(白石道人)的“鬲溪梅令”。此曲杜甫原诗的讲述,分为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迎亲)、第二乐段(惊变)、第三乐段(送别)。富于戏剧性的三段叙述使得这首乐曲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仿佛让人亲自耳闻目睹了发生在这位古代少妇身上不幸之事的全过程。
(注:图册来源 ) “迎亲”:明亮悠扬的竹笛声,展现了山青水秀的乡村美。接着,二胡以慢速奏出由《鬲溪梅令》发展成的主题,委婉质朴,刻画了少女新婚喜悦娇羞的神态。在迎亲欢快的鼓乐声后,二胡以自由舒展的曲调,细腻多变的技法,以及大革胡的对奏,钢片琴的点缀,形象地表现了洞房花烛之夜的情景。
这一乐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远方娶亲”或“闺房思君”来概括。舒缓平稳的节奏,婉转抒情的音调。既表现了娶亲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又表现了新娘即将与心爱的人成婚而涌起的阵阵喜悦之情。更把中国古代妇女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性格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表现的淋漓精致。音乐主题出现了三次,在演奏时特别注意运弓的柔和舒展与揉弦的弹性放松,并处理好强弱起伏的变化以及带有休止、延长、分号等乐句的节奏感。同时注意主题出现三次情感上的对比和变化,把辽阔与遥远,抒情与喜悦,沉思与向往的情绪表现的有板有眼,有条有理。
第二层的表现内容,可以用“花轿迎亲,婚礼酒宴”来概括。明快的节奏、轻快地音乐加上清脆的小锣小鼓,画出了鼓乐吹打、司仪张罗、新人拜天地、客人共庆贺的婚礼场景。这里二胡主题浓缩,发展为变奏,显得轻快活波。音乐从G调转变为C调,从羽调式转为微调式,更进一步地渲染了参加婚礼人们的欣喜之情和热闹的庆典场景。这里演奏要运用灵巧的小连弓、轻快地重音、欢乐的颤音等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迎新场面。 第二大段(15-135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迎亲”(15-39小节)是合头变奏性的三段体,第一乐段(15-22小节)是主题音调,二胡以中慢的速度奏出此主题,这八小节为方整性乐段;第二乐段(23-35小节)是第一段的扩充变奏,属于非方整性乐段,前面四小节是主题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后面的旋律由句尾扩充而来;第三乐段(36-39小节)是主题的减缩变奏,对其前部分重复后在句末紧缩,落在e羽音上。中间(40-49小节)扬琴过渡。
第二部分“小快板”(50-97小节):从调性对比上来看是带再现的单三部,从主题音调上来看是变化反复的三段体,第一乐段(50-57小节)是由4+4的结构,第二乐段(58-82小节)也是方整的乐段,是主题音调的减缩变奏而来,上句落在商音上,下句落在羽音上。演奏时速度不要太快,由于迎亲队是在颠簸不平的路上,所以音乐应该是欢快跳跃的,每一句的音头要奏的有弹性,切忌不要生硬,要拉的有动感,转调后亦如此,第92和93小节颤指的速度要快而轻巧,像是洞房里蜡烛火苗在空气中飘荡,很温馨的感觉,接下来的旋律好比男女主人公在对话,温馨甜蜜。
第三部分“洞房花烛夜”(98-135小节):幽静的慢板。要把那种甜蜜的意境拉出来。第一个长音sol要处理成由强渐弱,弓子的速度也要由快渐慢,接下来的六连音要拉的流畅,长音要多用迟到揉弦,使感情的表达更细腻,换弓要做到无痕迹,这段第2小节的第一拍用垫指滑音,第32小节二指的滑音要拉得轻松,注意音准,第33小节的速度稍微要紧凑一些,第35小节la的滑音要模仿古琴的滑音,最后渐慢渐弱结束此段。在这一段多次运用了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来表现新婚女的情绪。乐谱中的速度对于演奏者来说,与音高、节奏等要素不同,因为演奏者对于乐谱的速度转换成音响时,无法准确的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音响中赋予力度的变化,犹如生命中注入血液,则音乐的灵性或者活力就由此产生,力度虽然不是音乐的主要要素,但在乐谱转化成音响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由于力度变化的张力也引起了音乐较小的速度的变化。3在“新婚别”的创作中,作曲家使用了力度记号,如p、mp、f、ff、fff、sf、渐强、渐弱等,这些力度记号无疑赋予了这首二胡曲无限的魅力。在这段和接下了的惊变中作曲家使用了速度和力度记号来体现作品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要细心体会,力求领会作曲家的审美情趣。
“惊变”(136-270小节)这一段为展开性乐段,写的是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官兵来抓壮丁去服兵役,就连新婚之夜的新郎也在劫难逃,新婚女为此与士兵们进行了奋力抵抗,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6-188小节)开始三小节的定音鼓的演奏给人们一种不祥的预兆,从140小节开始为惊变的部分,二胡采用了散板的哭腔表现了新婚女的悲痛欲绝,乐队以连续十六分音符来衬托这种气氛。第二部分(189-270小节)转为快板,音调是采用了主题音调中的一些材料结合属调的调性和时值的扩大变奏展开而来,二胡奏出了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增加了紧张的气氛,从第249小节起经过八小节短小音符的上行模进,把全曲推向了高潮,第257-260小节连续的三连音反复强奏后,在第252小节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到了第267小节沉重的落在宫音上结束了本段,269-270小节的共同和弦为后面的转调作了铺垫。
在演奏上这段应注意弓子的力度,每个音都要有音头,这要靠手腕的爆发力。变化音升fa到sol是升fa要用滑揉。下一个乐句变化音升sol到la也要用滑揉,fa音在此要用大力度的压揉。每个乐句间不要间断,几个变化音滑揉到下个音要连接的自然,快板的前两小节力度是强,不要奏成中弱,它和下面“急促的快板”的速度和力度是相同的。第16到25小节和第49到58小节的四分音符要用上全身的力量,保持弓子的时值和力度,把新娘心中的愤怒瞬间爆发出来,第90小节起的八分与十六分音符的交替出现到后面的三连音,力度由p到ff,连续的三连音蕴藏着一种无穷的反抗力量,把情绪推向高潮。最后的长音do要拉成强音表现男主人公的悲壮情怀。 “送别”(271-375小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271-293小节)的音乐的素材取自主题,为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前面十六小节是g羽调式,为两个复乐段,后七小节转为f商调式,是属于新材料的展开。第二部分(294-293小节)开始的四小节转为降B宫,使之明朗起来,二胡与乐队用卡农的手法来模仿新婚夫妇间的对话,从298小节开始回到g羽调,第三部分(329-335小节)从降B宫的g羽到C宫的a羽,节奏为广板,表现了新郎要远赴边疆服兵役的坚定豪迈的形象,第四部分(336-375小节)调式回e羽调,是全曲的尾声,在四小节的间奏后二胡以中弱的力度奏出了主题音调,伴有军队行进的节奏音型,声音由强渐弱至消失,描绘了新婚女一人泪眼目送丈夫随军队远走的画面,给人留下无尽的留恋之情。
送别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似,但此段的情绪是深情,悲切的,描述的是经过了激烈的反抗后,新婚夫妇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要在新婚之夜生死离别。一开始不要太强不要弓头,第4小节的第一个3先拉成泛音再拉成实音并要揉弦,第13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用垫指滑音,力度由强到弱,速度由快到慢,第34小节第三拍以及第35小节第二拍的四指揉弦用压揉,力度要大,频率不要太快给人以抽泣的感觉,第54小节到58小节的速度较自由,在强的力度上结束此段。
转C调:广板,这段要拉得悲壮坚定,采用全弓演奏,描述了丈夫为了家乡的安定毅然从军,随军队远征的情景。
最后主旋律再现,采用雄壮威武的广板,回到主调。力度不要太强,弓子要拉的平稳,揉弦不能太多。演奏得更加悲惨,凄凉,渲染了新婚女含泪目送丈夫岁部队远去的场面,在渐弱中结束。
5. 经典的有描写"梦"的古文诗词文章
记梦的诗词文
诗歌: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居易《长恨歌》: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琵琶行》: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苏轼《记梦》: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词:
粗略统计,温庭筠系梦之作30余首,李煜13首,晏几道40余首,苏轼则有55首之多,其他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均有记梦之作。
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本词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词。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是乙正月二十日夜。当时苏轼知密州,不满自己的外迁,颇为失意。所居之地又距家千里的密州,他在这种情形下悼念亡妻,愈显悲凉。词中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方法,来表达怀念亡妻之间感情表达得深婉而执着。苏轼妻子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病逝于京师汴梁,次年归葬四川故里。至此正是十年。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也委婉地抒发了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慨叹。全词以梦为线索分为三层。上片写梦前的思念,表现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纵使”二句包含着仕途失意的感伤。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相逢。用生活小细节抒发伉俪间的深情。“小轩窗,正梳妆”如特写境头,含蓄地写出亡妻的美貌与多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感情容量很大。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感情沉挚,意境悲凉。
吴文英《夜游宫》: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周邦彦《夜游宫》: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姜夔《江梅引》: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鉴赏】
这首《江梅引》正是如此。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姜白石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因作此词,小序指出:“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说明这是藉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人间”三句,回想起五年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荡舟赏灯,移筝拨弦,其乐融融。“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白石写梦,多用提空描写,即不拘泥于对梦境本身的细腻描写,而是化实为虚跳出梦境,重在叙写对梦境的难以言传的独特感受。下片“湿红”三句,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俊游”四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先忆旧日携手同游之地,恐怕巷陌依稀而人事已非,那斜阳枯树,徒然增人悲思,正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白石一生布衣,虽不乏名公臣卿与之交游,但仍多有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之感。白石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故以蕴藉深挚见长,此词也不例外,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姜夔《鬲溪梅令》:
(仙吕调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5]。翠禽啼一春。
【鉴赏】
此词艺术造诣确有独到之处。论意境乃如梦如幻,梦中有梦,幻中有幻。好花象征美人,烟波象征离绝,此是词中第一境界。木兰双桨,梦中美人,乃梦中之梦,幻中之幻,是第二境界。第一境界实为词人平生遭际之写照,第二境界则为其平生理想之象征。营造出如此奇幻之意境,真是匪夷所思。论意脉则如裁云缝月,无迹可求。上片以玉钿喻好花,遂幻出如花之美人,下片用盈盈喻好花,又由美人幻为好花。故过片梦境之呈现,真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玲珑剔透,不可凑泊。论声韵则如敲金戛玉,极为美听。全词八拍,句句叶韵,用平声真文等韵,诵之如闻笙簧。句中兼采双声、叠韵、叠字,如好花、浪粼为双声,成阴、双桨、梦中为叠韵,粼粼、山山、盈盈为叠字,尤增音节之美。这是因为白石不仅精于填词,亦妙解音律,以音乐人的身份写词,自是千锤百炼,刻意求工了。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鉴赏】
据夏承焘先生《姜白石编年笺校》考证,作者年轻时在合肥与恋人相识相爱,此后为生计四处飘泊,与恋人离多聚少。但词人终生思念情人,词中时有所涉。这首词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最为显豁的一首。上片写因思而梦,醒来慨叹梦境依稀,识认恋人面貌不清;又梦境短暂,才相遇却被山鸟啼醒。下片由元夕春至换意,写出岁月蹉跎之叹。“人间别久不成悲”又出新意,反折而出。全词空灵蕴藉,耐人咀嚼。
姜夔《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3],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鉴赏】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合肥有过一位恋人,他的许多词都是写给这位恋人的。这首词是其中的名篇。词一开始写“燕燕”、“莺莺”的亲昵欢洽之情,然后一折,原来只是梦中见闻。顿挫之后再来一折,不说自已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思念自己,为了让“薄情”了解相思之苦,灵魂出窍,不远千里前来追随自己,并且托梦显现。说情人前来托梦,这是词人认为情人一定刻骨思恋自已,异地同心,彼此有此信念。接着词人又体贴而怜惜地感叹离魂托完梦回去时的孤单、冷清。千山苍冷,月光溶溶,离魂独自赶路,无人照料。词人痛惜情人的深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戏曲:
关汉卿《绯衣梦》、《窦娥冤》、《蝴蝶梦》、《西蜀梦》;马致远《黄粱梦》、《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乔吉《扬州梦》;吴昌龄《东坡梦》;史樟《》庄周梦;无名氏《云窗梦》;无名氏《神奴儿》;汤显祖《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叶宪祖《金锁记》;梅鼎祚《长命缕》;孟称舜《贞文记》;冯梦龙《女丈夫》、《风流梦》《梦磊记》;屠隆《修文记》;无名氏《鸣凤记》;
清代传奇剧、杂剧的数量也非常多。这里略。
小说:
《三国演义》中共有28个梦;《红楼梦》中共有32个梦;《水浒传》中共有22个梦;《金瓶梅》中共有16个梦;《聊斋志异》中共有70多个梦;《三言二拍》中共有110个梦(《三言》67、《二拍》43);……
现代小说家沈从文、张爱玲、鲁迅、阿来、亦舒等人的小说中也有很多梦。
6. 为什么说宋元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个转型
悠久的中国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厚底蕴,在此基础上孵化的中国古典音乐更是 长久响彻天籁。中国唱片总公司在中唱的大量古典音乐曲库中,精选出汉魏六朝、唐 、宋、元、明、清6张古乐CD,编成了一部现今少有的中国古典音乐「通史」。
这套作品首首经过斟选,均为每个朝代的代表之作,且每首都为当今国内古典音乐的演奏名家捉刀之作。所以,不论其作为古典音乐的专业研究例听,还是作为一般音乐爱好者欣赏,这套包装精美的礼品装都不失为典藏珍品。
★本辑为单张发行的《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系列的豪华典藏合辑版本。
★是以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历朝音乐作品为基本线索的普及性音响制品。
★全国首创第一黄金版本。建立比以往同类音响制品出版更高的学术标准,选题上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编选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
★不仅能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基本需要,在应用上直接服务于国民音乐教育而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极具收藏价值,一册在手,中国古典音乐精髓尽在掌握中,方便享听欣赏。除了个人收藏鉴赏外,还可以作为礼尚往来的赠礼佳品,共显文化品位,共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滋养熏陶,同时传继民族高级文明。
◆ 总序作者: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 历朝音乐状况概述、珍稀曲谱曲种歌曲重点推介、古典乐器介绍,专辑曲目一一扼要赏析介绍。
◆ 所有文字内容为中英文对照,中文为繁体。
● 开本:方正典雅,书香十足,具有典籍的厚实厚重感。尺寸:26.5CM X 26CM X 3.2CM
● 设计:仿古装帧排版,高雅质朴,古色古香,传统文化图像完美结合现代视觉艺术。
● 载体:6张高精CD+32页精美画册
转自开心家园,感谢原作者渡鸦。专辑介绍感谢liuruoyv提供
专辑曲目:
CD 1 先秦·汉魏六朝-《古乐遗响》
01. 楚商(曾侯乙编钟与乐队)
02. 哀郢(埙与乐队)
03. 流水(古琴独奏)
04. 屈原问渡(曾侯乙编钟与乐队)
05. 楚歌(埙与乐队)
06. 胡笳十八拍(琴曲演唱与琴箫伴奏)
07. 幽兰(古琴与编钟乐团)
08. 梅花三弄(古琴独奏)
09. 酒狂(古琴独奏)
10. 广陵散(古琴独奏)
11. 原始狩猎图(骨哨与乐队)
CD 2 唐-《霓裳羽衣》
01. 春莺啭(壹越调,原唐歌舞大曲)
02. 倾杯乐(弹拨乐, 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03. 撒金砂(合奏,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04. 霓裳中序第一(器乐合奏)
05. 阳关三迭(古琴独奏)
06. 菩萨蛮(歌曲演唱)壹越调
07. 离骚(古琴独奏)
08. 玉树后庭花(歌曲演唱)
09. 王昭君(筝齐秦)(大食调)
10. 春杨柳(丝弦合奏)(平调)
11. 泛龙舟(水调) 笛子独奏
12. 剑器浑脱(筝独奏) 般涉调
13. 酒胡子(壹越调) 丝弦合奏
14. 大漠抒怀(筚篥与乐队)
15. 秦王破阵乐(编钟乐队与歌队)
CD 3 宋-《杏花天影》
01. 潇湘水云(古琴独奏)
02. 鬲溪梅令(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3. 杏花天影(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04. 玉梅令(合奏,据宋词人范成大之谱曲改编)
05. 惜红衣(合奏,双声调)
06. 醉吟商小品(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07. 暗香(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8. 疏影(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9. 越九歌·帝舜楚调(词调歌曲)
10. 角招(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1. 徵招(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2. 扬州慢(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13. 长亭怨慢(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4. 越九歌·越相侧商调(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15. 淡黄柳(合奏,七弦琴弹奏,哑筚篥角吹奏)
16. 翠楼吟(词调歌曲)
17. 凄凉犯(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8. 秋宵吟(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19. 古怨(琴歌,民乐合奏)
20. 石湖仙(合奏,据祝寿词改编)
CD 4 元-《潼关怀古》
01. 海青拿天鹅(琵琶独奏)
02. 黄莺吟(古琴、箫与琵琶)
03. 乌夜啼·石榴(琴歌)
04. 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套曲(乐队与声乐)
05. 窦娥冤(古琴、箫、琵琶)
06. 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凭栏人缠令(〔美中美〕〔大圣乐〕唱段)
07. 诸宫调天宝遗事·马践杨妃(〔滚绣球〕唱段,人声演唱)
08. 九宫大城(<风雨像生货郎旦>(九转货郎儿)四转、五转、六转 唱段)
09. 潼关怀古·山坡羊(元散曲,人声演唱)
10. 事林广记·愿成双令(唱赚 配元顾德润《忆别》散曲词)
11. 秋思·离亭宴(元散曲,谱据《九宫大成》,人声演唱)
12. 闺怨·翠裙腰(元散曲,谱据《九宫大成》,人声演唱)
13. 题西湖(〔十八拍〕〔阿纳忽〕 元散曲,人声演唱)
14. 窦娥冤·斩娥(〔滚绣球〕 戏曲唱段)
CD 5 明-《洞庭秋思》
01. 洞庭秋思(古琴、箫、二胡合奏)
02. 阳春(古琴独奏)
03. 渔歌调(琴歌,据琴谱《太古遗音》改编,人声演唱)
04. 湘妃怨(古琴独奏)
05. 傍妆台(萧与乐队)
06. 佩兰古琴(独奏,据《春草堂琴谱》改编)
07. 朝元歌(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团演奏)
08. 乌夜啼(古琴独奏,据《神奇秘谱》改编)
09. 良宵引(古琴独奏,据《神奇秘谱》改编)
10. 琵琶记·口契糠(〔孝顺儿〕南戏唱段)
11. 浣纱记·打围(〔醉太平〕昆曲唱段,中国京剧院演唱)
12. 玉簪记·琴挑(昆曲唱段)
CD 6 清-《平沙落雁》
01. 沧海龙吟(合奏,又名《苍江夜雨》)
02. 平沙落雁(古琴独奏,据《学琴丛书琴谱》改编)
03. 凤凰台上忆吹箫(琴歌,据清《东皋琴谱》改编)
04. 秋风辞(双管独奏,据清《东皋琴谱》改编)
05. 板桥道情(琴歌,据清《望山堂琴谱》改编)
06. 行街四合(丝竹合奏,据清代民间乐曲改编)
07. 弦索备考·清音串(合奏,《弦索备考》13套乐曲之一)
08. 霸王卸甲(琵琶独奏)
09. 夜深沉(京胡与乐队)
10.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11. 弦索备考·十六板(合奏,《弦索备考》其中一部汇集谱)
7. 钱仁康的个人作品
1.《中学音乐教材》(上、中、下册),1947年上海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2.《风琴演奏法》,195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55年北京音乐出版社重版。
3.《柴科夫斯基主要作品选释》,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
4.《音乐常识讲话》(上册),1958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5.《世界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音乐欣赏讲话》(上、下册),1982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7.《外国名曲轶话》,198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8.《肖邦的叙事曲》,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9.《欧洲音乐史话》,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外国国歌史话》,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11.《中外国歌纵横谈》,198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2.《欧洲音乐简史》,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3.《外国音乐欣赏》,199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4.《钱仁康歌曲集》,1995年内部出版。
15.《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199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6.《黄自的生活与创作》,199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7.《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18.《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亦平合著),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0.《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1.《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编》,2004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22.《新编世界国歌博览》,201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辞海艺术分册》,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2.《辞海》,撰写音乐条目的释文,1980年8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版。
3.《音乐欣赏手册》,撰写条目44条及“怎样欣赏音乐”,1981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
4.《外国音乐曲名辞典》,郑显全编,钱仁康担任校订作序,1982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初版。
5.《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撰写“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论文,198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6.《美学与艺术》,上海市美学研究会编,钱仁康撰写“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一文,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7.《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撰写介绍现代作曲家及其名曲的文章13篇。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编,1985年2月出版。
8.《外国音乐词典》,担任全书校订工作,翻译H—J部分的条目,1988年8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9.《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编写国歌部分,1988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一版。
10.《中国大网络全书·音乐舞蹈卷》,担任音乐学科编辑委员、音乐体裁分支主编,撰写释文56条。1989年4月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1.《中国民族音乐大系·古代音乐卷》,撰写“词乐”部分19篇。1989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2.《音乐欣赏手册》续集,撰写条目73条及“世界各国国歌选介”。198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第一版。
13.《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笔名企释,撰写前言《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考》,1990年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初版。
14.《弘一大师歌曲集》,主编。199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15.《文化鉴赏大成》,撰写音乐条目45条。1995年7月上海文化出版社第一版。
16.《中国网络大辞典》,撰写“世界各国国歌”长条。1999年9月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第一版。
17.《简明牛津音乐史》,G·亚伯拉罕著,顾犇译,与杨燕迪合作校订。1999年12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释印象主义音乐》,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出版)。
2.《清末的爱国歌曲》,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号。
3.《旧国歌史料拾存》,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号。
4.《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笔名钱万选,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号。
5.《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一卷创刊号。
6.《宫调辩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
7.《宫调辩岐续(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
8.《忆黄师今吾》,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
9.《论民歌》,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
10.《解放区音乐一瞥》,笔名金戈,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
11.《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约1955年《华东师大学报》。
12.《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1958年第4期《音乐研究》。
13.《谈〈长征〉交响乐的音乐思维》,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
14.《德彪西评价初探》,笔名余大庚,1963年7月15日《文汇报》。
15.《反对沙俄奴役的爱国音乐家肖邦》,1978年第1辑《音乐论丛》。
16.《试论舒伯特》,1979年第1期《音乐艺术》。
17.《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1979年第2辑《音乐论丛》。
18.《贝多芬的交响曲》,1980年第3期《人民音乐》。
19.《试论威尔地的思想和创作》,1981年第2期《音乐艺术》。
20.《苜蓿生涯说海顿》,1982年第2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21.《〈清平调〉古谱的来历》,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22.《论顶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一》,1983年第2—3期《音乐艺术》。
23.《黄自先生八十诞辰感言》,1984年第3期《人民音乐》。
24.《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乐艺术》。
25.《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一),1988年第1期《音乐艺术》。
26.《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二),1988年第2期《音乐艺术》。
27.《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三),1988年第3期《音乐艺术》。
28.《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四),1988年第4期《音乐艺术》。
29.《赵元任的歌曲创作》,1988年第1期《中国音乐学》。
30.《〈老八板〉源流考》,1990年第2期《音乐艺术》。
31.《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1991年第1期《音乐艺术》。
32.《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1996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
33.《句句双 天下同》,1997年第4期《音乐艺术》。
34.《“双拽头”和“双拽尾”》, 1998年第1期《音乐艺术》。
35.《大地之歌唐诗谜 十七年前已解疑》,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报》。
36.《“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2003年第1期《音乐艺术》。 1.金仕唐(钱仁康的笔名)译P. W. Orem的《乐理与作曲》,前有“译者序”,后有“汉英译名对照表”,1936年12月中华书局初版,1941年5月第三版。
2.钱万选(钱仁康的笔名)译纽曼原著《歌剧小言》,见约1943年出版的《求是》月刊一卷六号。
3.钱仁康编译《当代大演奏家逸话》,1949年4月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
4.钱仁康译爱·阿·李普曼的《理查·瓦格纳的美学传统》,见1981年第6期《音乐译文》。
5.钱仁康译卢梭《音乐词典》中的“音乐”,见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6.钱仁康编译《莫扎特书信集》,2003年12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7.钱仁康编译《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2006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钱仁康教授从1946年编写《中学音乐教材》开始就致力于外国歌曲歌词的翻译,60多年来共翻译了800多首歌曲,如:
1.钱仁康编《中学音乐教材》三集,1947—1948年音乐教育协进会出版。其中由编者翻译歌词的外国歌曲有32首(上册10首,中册7首,下册15首)。
2.20世纪60年代翻译苏联歌曲100余首,在“文革”中被抄家遗失,只有硕果仅存的几首,如《有谁知道他》、《神圣的战争》、《等着我》等散见于后来出版的《苏联歌曲佳作选》(薛范编,198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爱的罗曼史》(199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苏联歌曲101首》(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歌曲集。
3.钱仁康编《各国国歌汇编》(1981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内部发行),包含154个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歌注,除我国国歌和少数国家的器乐曲国歌外,歌词均由编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
4.钱仁康、蔡良玉、仲仁合编的《欧美革命历史歌曲选释》(1989年9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包含钱仁康译词的外国革命歌曲61首。
5.钱仁康编《世界国歌博览》(1998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90个独立国家的国歌,各有歌谱和“国歌志”或“国歌简介”,叙述产生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新旧国歌的沿革。凡有歌词的外国现行国歌和旧国歌,都由编译者译为汉文,可以配谱演唱,共计译了164首现行国歌和71首旧国歌的歌词。
6.钱仁康译注《汉译德语传统歌曲荟萃》,(2000年9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包含176首德语传统歌曲。每首歌曲的歌词译为汉文,并有说明词、曲来源的歌注。
7.钱仁康注《学堂乐歌考源》,2001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引证钱仁康译词的外国歌曲84首。
8.钱仁康译注《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2003年3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36首舒伯特艺术歌曲,每首歌曲并列原文歌词和汉译歌词,并有说明歌曲创作年代、歌词来源、音乐形式和词曲关系的歌注。
9.钱仁康译注《舒曼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0.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1.钱仁康译注《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包含30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12.钱仁康译注《贝多芬艺术歌曲精选》,包含25首艺术歌曲,前有“前言”,后有歌注。2003年3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教材和外国音乐作品19种
(略) 一作曲:
1.歌剧
(1)歌剧《江村三拍》(蔡冰白编剧),包含《序幕》、《樵歌》、《渔歌》、《犁歌》和《尾声》。1940年4月8日由许幸之领导的大钟剧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卡尔登戏院(今黄河剧场),黄永熙指挥。
(2)歌剧《大地之歌》(蔡冰白编剧),分四幕,1939年—1940年作曲,1940年12月31日起由乐艺社组织演出于上海兰心大戏院(今艺术剧场),窦立勋导演,黄永熙指挥。
2.戏剧及电影插曲
3.钢琴曲6首
4.合唱歌曲9首
5.独唱(齐唱)歌曲72首
二编曲170余首
三谱写校歌、班级歌、纪念歌40首
九、翻译古谱170余首
1.1941年,译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的旁谱为五线谱。
2.1985年,把《魏氏乐谱》中的五十首古谱译为五线谱。
3.1985年,把《碎金词谱》和《碎金续谱》中的100多首南北工尺谱译为今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