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问仁名句
❶ 论语中弟子问仁的翻译
子贡说:“假若有来一个人,他源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❷ 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言,要孔子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回答者:五让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6 20:2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7 个人评价
好
85% (6) 不好
14%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88 条
真多,真够朋友
评论者: wangzeyu789 - 试用期 一级
谢谢了
评论者: wangzeyu789 - 试用期 一级
太好了
评论者: lhm2008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❸ 孔子关于"仁"的名言
1、君子抄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袭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❹ 有关仁义的古人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战国·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下》
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春秋·老子《道德经》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唐代·王建《赠王侍御》
译文:有德行的人怀抱仁义,就不惧天地倾覆。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5、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唐代·韩愈《原道》
译文: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❺ <弟子问仁>所有翻译.
一、子贡问仁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予救济,这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啊?简直就是圣人了啊!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要帮助人家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自己仕途通达,也要帮助人家仕途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身边的事情比附,能够推己及人或者能够换位思考,这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颜渊问仁
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教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愿意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三、仲弓问仁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四、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造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五、樊迟问仁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5)弟子问仁名句扩展阅读: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仁”就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仁”,主要指仁爱。
❻ 论文弟子问仁孔子对仁的看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贵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
❼ 弟子问仁词语解释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语词,在 句首起提挈作用。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 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 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 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为仁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乡---音xiàng,同“向”,过去。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远---动词,远离,远去。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❽ 《论语》中《弟子问仁》的现代文翻译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版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权:“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❾ 急求 高二《论语》选读 第一课弟子问仁的翻译
看看这个
http://blog.sina.com.cn/u/4b7bba93010007x6
❿ 孔子回答弟子问仁,为何说法不同都是选取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
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也是“仁”字最权威、最经典的解释了。颜回一听便心领神会,又问其具体条目。孔子便兴致勃勃地讲了仁的“四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论语》中这一章“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数称“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充分信任和嘉许,也能看出孔子十分满意自己对颜回的成功教育。
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名端木赐,利口巧辩,善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每天想要博施济众,但徒事高远,眼高手低,不知从何做起。孔子教他应该从自身做起,可以说教给子贡一个“仁之方”。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迟钝。司马牛问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却是“仁者”。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实际上是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促使他以后注意改正缺点罢了。
以上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其针对性的,所谓殊途而同归。这种教育方式具体到学生自身也是可行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种不理睬、不了解教育对象而只管闷头教书的做法是教育之大忌。不能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必然单调,教学过程必然呆板,教育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