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族舞蹈赏析
① 维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维族舞蹈的特点:
1.强调昂首挺胸、腰板挺直、背部挺直的直立感,给人一种自豪、挺拔、外向的感觉。这种姿势是通过我们种族的第一个舞者,杰出的舞者和教育家可汗的规则形成的。
2.乌尔舞节奏以切分、附加节奏、弱拍为主,艺术处理较强。比如在舞蹈动作中,“绕手腕”、“挑头”、“三步一抬”的后踢腿都是在弱拍下,突出舞蹈的魅力和民族特色。
3.膝盖有规律的连续抖动,变化动作有短暂的微震,动作自然、自然、自然、优美。(善于使用头部、眼睛和手腕)
4.腰部动作和快速旋转。(腰部工作包括板腰、侧闪腰、快软腰、慢控腰等,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为常见和特色。旋转强调“急跳”,这意味着快速有力的开始,稳定和稳定的停止,不同于其他民间舞蹈。
5.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多郎”、“赛涅姆”、“手感”最为典型。
(1)维族舞蹈赏析扩展阅读: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参考资料网络_维吾尔舞蹈
② 民族民间舞蹈常识 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动律有什么特点
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
②旋转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
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2)维族舞蹈赏析扩展阅读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种类:
1、赛乃姆
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
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
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
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
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2、多朗舞
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
“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
3、萨玛舞
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拍的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
4、夏地亚纳
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
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宫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
5、纳孜尔库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流传于新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
表演分为两部分:
①对舞,节奏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为主,舞者以诙谐、幽默的动作模拟各种劳动或各种人物形象,如绱鞋、跛子走路等;
②竞技,节奏为拍,只以鼓声伴奏。技巧动作有跳蹲、跳转、动肩转等,舞者互以高难动作压倒对方,在观众有节奏的呼喊声中献艺表演。
6、盘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奏乐器为:艾捷克、弹拨尔、热瓦甫、手鼓、唢呐、铁鼓等。
7、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为舞台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③ 从维吾尔人的舞蹈中感受到什么
首先,维吾尔族的维吾尔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有自己内独特的文化艺术 从舞容蹈中感受到的要追溯到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以及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
最多感受到的就是维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好客的心情,无论你从哪里来,他们都会敞开手臂欢迎来客的到来,可以说是天涯若比邻的亲切之感!
以上是自己的感受。
④ 对维吾尔族舞蹈的欣赏,用上修辞手法。的作文800字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风格与特点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其特点还表现在:①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②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③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维吾尔族民间歌舞] 表演形式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赛乃姆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多朗舞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开始时唱散板序歌的部分无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麦(拍)、赛乃姆(拍)、赛乃凯斯(拍)、赛勒玛(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伴奏乐器有卡侬、多朗热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萨玛舞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拍的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至今,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前的广场上跳萨玛舞。萨玛舞的节奏有:、、、拍,拍较少见。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夏地亚纳是节日或盛大集会时在广场上表演的群众集体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亚纳原是乐曲名称,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过去曾用于王宫贵族的出巡、迎送等礼仪的乐舞中,后发展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舞蹈,多在集会开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间舞蹈之后表演,如跳萨玛舞时,一般以夏地亚纳结束。跳夏地亚纳舞人数不限,表演时无固定队形,动作不强求一致,步伐以小跳步为主,手的动作简单。节奏为、拍。伴奏可用弦乐或吹奏乐,几面直径不同的手鼓或铁鼓同时热烈击奏。
⑤ 描写维吾尔族舞蹈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内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容”、“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
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本特征: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维吾尔族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征腰功和快速旋转。(腰功包括板腰、侧闪腰、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常见也别具特色。旋转强调“乍动乍息”,既启动要快而强劲,停止要马聚然、稳健,区别于其他民间舞的旋转。)
⑥ 对维族舞蹈的认识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继承了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内回鹘的文化传统容,并吸收了古代西域乐舞的精华,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其特点是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与面部表情相配合,进行感情交流。舞蹈者的头、肩、腰、背、臂、腿和脚趾都有复杂的动作,常以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特点。
更多请参阅:http://user.qzone.qq.com/20183042/blog/1189992067
⑦ 新疆维吾尔舞蹈的赏析方法
新疆的舞蹈就是具有新疆名族特色喽
你了解下维吾尔族文化和维吾尔族音乐 也许会有灵感哦
⑧ 维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有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子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
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汗的规范而形成的。
节秦的基本特征:多用切分音附点节秦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弱拍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技巧的基本特征:腰功和快速旋转。腰功包括板腰侧闪腰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其中侧闪腰在舞蹈中较常见也别具特色。旋转强调“乍动乍息”,既启动要快而强劲,停止要马聚然,稳健区别于其他发间舞的旋转。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继承了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的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古代西域乐舞的精华,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与面部表情配合,进行感情交流。舞蹈者的头`肩`腰`背`臂`腿和脚趾都有复杂的动作,常以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稳重,细腻的风格特点。
练习的时候可以把下巴稍微的抬向你眼睛所看的方向也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想要学好维族舞比较重要的是它的节奏,要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和分配就能体现出组合中抑扬顿挫的感觉。再来是对维族蹈体态和神态的把握。很多时候觉得一个人其实跳得不怎么样,但就是吸引人,这就是他抓住了神态上的很多细节,只要做到这些,任何舞蹈学起来都不会觉得吃力了。
要懂歌曲的意思,如果是悲伤的不能太眼神。欢快的,庆祝性的或关于爱情的要看意思来表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双手在离头不远的眼珠跟着手动就可以。
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你所谓的“摆”脖子,在他们看来是“扭”。就象我们认为扭腰很性感很好看。他们觉得扭脖子好看,人显得很生动,这个动作作为他们民族的技巧动作,也是特点动作。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⑨ 维族舞蹈让我懂得了什么
维族舞蹈让我们懂得了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回民族。
通过维族舞答蹈,使我进一步了解了跳起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我们人人都可以跳的,只有扎根这个民族,经常跳,才会跳好维族舞。
维族舞蹈热情洋溢,充满了集体协作的热闹场面,不搞好团结协作,同样跳不好维族舞蹈。
⑩ 维族舞蹈群舞 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的作品赏析,求人了!
人们一直认为《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首只有成年人才喜欢唱的情歌。
其实不然,这首歌曲是王洛宾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为“青海儿童剧团”编写的一首儿歌,最初是由一群孩子在舞台上表演的。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王洛宾跟随“西北抗战剧团”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宣传演出时,从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商人那里记录了一首名叫《亚里亚》的新疆民歌。这是一支流传在新疆南疆地区的民歌。王洛宾在自己的“音乐札记”中,曾经记录了这支民歌的起源:“这个舞是南疆的一种乡土游戏。秋收时节,在麦场上休息的时候,由一年高的老汉,穿上妇女的服装、戴上盖头,然后故作扭捏。一个青年在他身旁边唱边跳,最后掀开盖头,大家哄场大笑,然后继续劳动。(一九三九年于河西走廊)。”这种乡土游戏,起源于南疆农村,是人们在劳动时为了逗乐解乏而发明的娱乐形式,本身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很多新疆人都会唱以掀起盖头为内容的原生态民歌,但是他们所唱的和王洛宾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完全不是不同一个版本。经过王洛宾改编之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无论是歌词的口语化,还是在旋法上都显得更加专业,更加艺术化,更加便于传唱。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成立不久,在西宁昆仑中学任音乐老师的王洛宾就忙着为孩子们编写演出节目,他找出了自己记录的那支民歌《亚里亚》,打算采用这个乡土游戏的音乐和舞蹈素材,为剧团的孩子们编写一个边唱边跳的歌舞节目。按照新疆少数民族在婚礼中掀开盖头的习俗,他凭借着丰富的想象,编写了四段歌词,并且取名位《掀起你的盖头来》
我们发现,他编写的四段歌词中,每段歌词都用“掀起你的盖头来”来作开头。
接下来,再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蒙在盖头里的那位新娘的眉毛、眼睛、脸儿和小嘴,分别描绘的栩栩如生。按照习俗,娶亲时新娘子的盖头只能掀开一次。可是王洛宾却别出心裁的创意出,让新娘子的盖头连续被掀起了四次。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每掀起一次盖头来,都会有一次不同的艺术效果,都会有一次全新的喜悦心情。原来民歌《亚里亚》中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要反复地唱上一句“亚里亚”,一口气唱下来,就要唱上十几个“亚里亚”。“亚里亚”是一个衬语,如果用汉语反复的唱,就会显得十分的枯燥和繁琐。在改编的过程中,王洛宾没有保留“亚里亚”这个衬语。而是将八段歌词的每段结尾都嵌入了一个韵味十足的词句——眉毛——弯月亮——眼睛——一般样——脸儿——到秋天——小嘴——红樱桃。这八个富有灵气的词句替代了原来的衬语“亚里亚”,将歌曲的意境变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烘托了舞台艺术效果。这样的改编,非但没有冲淡歌曲的民族风格,反而使汉语歌词与民歌旋律更加完美结合。《掀起你的盖头来》最初是“青海儿童剧团”的孩子们用群歌群舞的形式在舞台上表演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王洛宾因为积极宣传抗日,被人以“共党嫌疑”的罪名秘密逮捕,关进兰州监狱,囚禁四年。
就在这时,王洛宾改编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被人署名为“新疆民歌”发表在甘肃省出版的刊物《西北歌声》上。继而又有人将《掀起你的盖头来》连同《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一起带到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来传唱,这批来自大西北的民歌,立即受到重庆及国内音乐爱好者的欢迎。抗战胜利后,这些脍炙人口的西北民歌又漂洋过海,流传到了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