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郑溧阳赏析
A. 什么 是空琴
“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
“素琴”,是与晋代的陶渊明相关的典故。版
《宋书•陶潜传》记载权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晋书•隐逸传•陶潜》也记载说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全梁文•卷二十》:“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作无弦素琴)一张,每酒知,辄抚弄以寄其意。”
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
例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李益《闻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
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乐考十》也指出:“陶渊明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每有酒辄抚弄以寄其意,可谓达君子无故不彻琴瑟之意矣。”
“素琴”实际上就是空琴,有名无实的琴。
由此可知,“素琴”是没有弦和徽(系弦的绳)的琴,抚弄这样的琴,是陶渊明的一种雅趣。
B. 用一句诗歌评价‘概括’一下陶渊明
个人认为陶渊明消极避世,向往完美生活,节气甚高,一句诗歌很难概括全方面内:
出淤泥容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的是高尚节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的是人生追求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则体现的消极避世,感叹人生短暂
如果要要一句诗歌来概括,只能用屈原这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C. 戏赠郑溧阳答案
《戏赠郑溧阳》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版。
素琴本权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前言】
《戏赠郑溧阳》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是《全唐诗》的第169卷第16首诗。此诗以东晋诗人陶潜喻郑晏,表现了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诗人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D. 读《桃花源记》后,写一封信给作者陶渊明
致陶渊明的一封信
尊敬的五柳先生:
尊敬的五柳先生,你一定想不到吧,你虽然隐居避世过着悠然自得的悠闲生活,但是你却广为后人所知.你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你笔下的桃花源又让多少人浮想联翩!
你一定是很痛苦的吧!不然,你为何会弃官隐居?你一心想为国家效力,但朝廷,政府,皇帝却那么的无能腐败.致使你只能弃官而去,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时,你的内心一定很痛苦吧?远大的理想无处实现,文人与生俱来的骄傲被侮辱.好想问您一句,那是,你可迷茫?
幸好,无论如何,您最后还是选择了隐居,避开纸醉金迷的腐败官场,逃离污浊现实,来到清新自然的田园之中,开始新的生活.
那时你一定是快乐的吧!呼吸的自由的空气,不必对小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这,才是你想要的生活!随之而来的耕作的劳累根本不算什么.
你对这个社会是不满的吧?否则怎会弃官不做写下《桃花源记》呢?你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那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桃花源可真是美好!那,就是你的梦想吧——把社会变成那样!生活在东晋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你满腹才华无处可施,对民间疾苦无力救援时,你躲到田园里,写下《桃花源记》——那个你笔下的美好的世界来寄托理想,抒发抱负,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感受到了你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孤军奋战,也感受到了你深深的渴望那一个“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但这些愿望,并没有在你有生之年完成.
但是不用担心,你所描述的“桃花源”并没有从此被埋没,而是勉励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为其而奋斗,直至1600多年后的今天,在全人类的努力下,一步步迈向了您笔下的“桃花源”时代,逐渐走向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在你的文字中看到了希望和梦想的美好生活!
除此之外,我还要告诉你:您不仅是我的偶像,还是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崇敬的对象,像是李白、杜甫、苏轼等等,但是我忘了,这些你都不认识啊!他们都是你之后,各代的名诗人,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十分仰慕你的卓然不群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行,以及其他优良品行.
像是唐代诗人李白,被后世成为“诗仙”的人,更是仰慕你的人品和诗作.曾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甚至于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就是师承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那真是个伟大的理想!可惜,可惜!若您生在当代真想和你做对忘年交!若有缘,他日再叙,先拜别了!
祝身体健康!
后辈xxx上
E. 按名时地作评总结陶渊明和唐宋诗人
名字:陶渊明时代:东晋出生地:江西九江作品:《饮酒二十首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评价:唐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无论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李白一方面欣赏“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溧阳》),“梦见五柳技,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却对陶渊明的归隐未必赞同,“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杜甫和王维几乎也是如此。杜甫既说过“焉得思如陶令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山值水如海势??》)。又嫌陶渊明不够“达道”:“陶潜避欲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遣兴》)。王维曾经想学陶渊明的归隐:“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早秋山中作》)。“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送六舅归陆浑》)。却又讥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惭之不忍”招来“屡乞而多惭”。(《与魏居士书》)在唐人心目中完全赞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的是遭受政治挫折之后,阅历丰富的白居易,他心目中的陶渊明是“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效陶潜体十六首》)对陶诗及陶的为人更是敬佩不已:“常爱陶彭泽,文恩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题寻阳楼》)
宋代对陶渊明基本上是待肯定和颂扬态度的,把陶渊明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予以颂扬,对于他的艺术造诣更是推崇备至,苏轼《与苏辙书》中认为中国诗人中只有陶渊明最为独立特行:“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正是由于他对陶渊明有这样的偏爱,居然写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诗,成为中国诗歌中史上的一大奇观。布衣终老的诗人林逋则认为:“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省心录》)。并且身体力行地隐于孤山,以陶渊明作为自己效法的楷模。至于具有强烈建功立业之心的辛弃疾,也是把陶渊明看成是孔明一流的历史人物:“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贺新郎》)。陆游对陶也是极为心仪赞誉不已的:“陶谢文章造化侔,诗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还许他人更道不?”(《读陶渊明诗》)朱熹也把陶渊明视为高士忠臣:“先生人物魏晋间,题诗便欲倾天悭。向来天地识眉宇,今日天遣窥波澜。平生尚友陶彭泽,未肯轻为折腰客”(《题霜杰集》)。遍览宋人对陶渊明的评论,无论对其人格和文品几乎是无保留地赞美。苏轼推尊陶渊明为迥出众家之上的唯一诗人,指出他的风格“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之美。真德秀更主张:“以余观之,渊明之学,正是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渊明之作,宜自为一编,以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为诗之根本准则”(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曾纮更有陶渊明的作品“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的盛誉(同上)。和上述评论相映衬的是蔡倏《西清诗话》中的一段话:“渊明意趣真古,清谈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回答完毕。
F. 戏赠郑溧阳 李白诗中的陶令是指谁请结合诗句谈谈其形象特点
戏赠郑溧阳(唐·李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典故:陶令醉、无弦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典故:五柳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诗中的陶令是指晋代文学家、诗人陶潜陶渊明,是饮酒必醉,著文自娱,忘怀得失的性情中人。
G. 如何理解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却又将他列为中品
钟嵘之前,文论家并未注重陶潜。
《诗品序》标举历代优秀的五言诗,其中所举优秀五言诗作家, 均由上品和中品诗人组成,中品十人。在三十九位中品诗人中标举的十位诗人, 大多以感恨之气和清丽之词为钟嵘所赞赏。如嵇康、刘琨、郭璞、颜延之、鲍照、谢惠连等人, 其中张华即置之上品疑弱而屈处中品的诗人。陶渊明以《咏贫》之制被钟嵘誉为“ 五言警策” , 自入标举者之列。从陶渊明虽列中品, 而在中品诸家中实居上乘地位, 可见钟嵘对陶渊明的重视。
钟嵘对近世诗人要求严格,上品十二人中, 汉三人、魏三人, 晋五人, 宋仅谢灵运一人, 齐梁均无人, 这也是原因之一。
钟嵘在《诗品》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滋味说”、“直寻说”以及“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笃意真古”的陶诗自然符合“滋味说”、“直寻说”,但却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方面有所欠缺,与钟嵘所标榜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诗歌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必然是钟嵘将陶渊明置于中品的原因之一。
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观也影响着钟嵘。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的黄金时期。从曹丕的《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的“衔华佩实”以及钟嵘《诗品》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都说明了此时以华丽为美的文学主张,生活在这一时期的钟嵘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的主流文学观,因此,在大部分人都认为陶诗没有被评论资格的时代,钟嵘独具慧眼发现他,并将其置于中品,是十分具有超越意义的。
在钟嵘以前,刘勰、沈约、萧子显都未提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钟嵘在此种情况下,将陶渊明列为中品,且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可谓真正将陶渊明推向中国文学史主流的开端。因此,钟嵘对陶渊明的品第评价十分公正,站在他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说,是十分不易的。
后世学者认为钟嵘将陶渊明贬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宋以来,文人对陶渊明的不断推崇。例如,李白在《戏赠郑溧阳》、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都曾推崇陶潜。历代文人士大夫中,对陶潜最为推崇的当属北宋苏轼。他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之后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评陶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王士祯《渔洋诗话》曰:“陶潜宜在上品”。唐宋以后的文人对陶渊明的了解建立在如此高的基础之上,他们诟病钟嵘将陶潜列为中品,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评价一个观点的对错,应该将此观点放置在产生它的时代背景中评论。后人单方面的站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衡量处在南朝梁时期的钟嵘的观点,必然会造成误解。因此,对钟嵘《诗品》中陶渊明品第问题的诟病,是后人出发点错误导致的,钟嵘《诗品》的观点本身没有问题。
H. 求有关陶渊明的书籍目录和相关学术论文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汉族,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晋代诗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词赏析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身陷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大发,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抗议,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存世记载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历史地位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传世诗词: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咏贫士 其七
2. 饮酒 十九
3. 拟挽歌辞 其二
4. 归鸟 其四
5. 饮酒 其九
6. 杂诗 其三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8. 命子 其九
9. 饮酒 其八
10. 劝农 其三
11. 停云 其三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13. 和郭主簿 其一
14. 读《山海经》 其二
15. 饮酒 其十
16. 拟古 其一
17. 答庞参军 其一
18. 命子 其一
19. 赠长沙公 其二
20.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21. 移居 其一
22. 时运 其三
23. 咏贫士 其二
24. 饮酒 其八
25. 责子
26. 答庞参军 其六
27.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28. 归园田居 其四
29. 饮酒 十五
30. 形赠神
31. 游斜川
32. 饮酒 其五
33. 和刘柴桑
34. 命子 其七
35. 答庞参军 其三
36. 归鸟 其一
37.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38. 拟古 其四
39.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40. 命子 其九
41. 饮酒 其九
42.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43. 读《山海经》 其五
44. 读《山海经》 其九
45. 饮酒 其七
46. 饮酒 十一
4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48. 荣木 其三
49. 读《山海经》 其十三
50. 饮酒 其一
51. 读《山海经》 其七
52. 赠长沙公 其一
53. 拟古 其八
54. 杂诗 其八
55. 饮酒 十三
56. 归鸟 其四
57. 影答形
58. 归园田居 其三
59. 答庞参军 其四
60. 饮酒 十九
61. 咏贫士 其三
62.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63. 咏贫士 其四
64. 读《山海经》 其十一
65. 赠长沙公 其四
66. 杂诗 其三
67. 拟古 其三
68. 饮酒 十八
69. 神释
70. 咏贫士 其五
71. 拟古 其八
72. 荣木 其一
73. 止酒
74. 杂诗 其三
75. 归鸟 其四
76. 连雨独饮
77. 影答形
78. 杂诗 其五
79. 还旧居
80. 和郭主簿 其一
81. 读《山海经》 其一
82. 拟古 其二
83. 饮酒 其十
84. 劝农 其五
85.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
86. 拟古 其六
87. 咏贫士 其三
88. 劝农 其一
89. 停云 其二
90. 咏二疏
91. 归鸟 其一
92. 咏贫士 其二
93. 饮酒 其五
94. 赠长沙公 其三
95. 答庞参军 其五
96. 杂诗 其二
97. 时运 其四
98. 劝农 其四
99. 饮酒 十七
100. 饮酒 十二
101.四时
102.归去来兮辞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自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I. 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五适俗韵》,曾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wang
J. 各个诗人的特点!!!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内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容号。不是像字、号等等可以随意起的。
举例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说起李白,诗仙,好像还有一个雅号“酒仙”,李白的大量诗作,都飘出了酒香。
王维:字摩诘,没号。因为曾任太乐丞,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摩诘的山水五言诗,真的令人拍案叫绝!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没字(估计是古代女士们不实行有字?)读她的词令人悲戚,封建时代的妇女种种怨恨在心头。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提起他的名字让人想起了讽喻诗,深刻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范仲淹,字希文,似无号。提起他的大名,就令人想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传扬千古的名句,激励后人,尤其是为官者当常常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