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古瓮颂的英文赏析
A. the solitary peaper 的赏析
重点词句注释
1) behold: 古代诗歌用法,相当于今日的look,古英语诗歌的hark相当于今日的listen;但意思上则更加古雅。
2) yon=yonder, over there
3) lass少女,也是多用于古代诗歌,对应的是lad(少年)
4) melancholy strain,这里strain相当于tone,说明歌唱的曲调是忧伤的
5) Vale profound .Vale=valley,古代诗歌用法, profound, 悠长的山谷
6) chaunt, 即chant, 歌唱
7) welcome notes. pleasing and pleasant songs
8) shady haunt, dark and horrible places
9) Arabian sands. Arabian deserts
10) thrilling歌声的感染力
11) Hebrides: 苏格兰最北部的一片群岛
12) plaintive numbers: 倾诉的歌声,numbers-歌声,旋律
13) humble Lay 朴素平常的小调
14)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
15) sickle 英国农村常用的大割镰
一、诵读提示:这首诗的标题,英文是“The Solitary Reaper”,中文有多种译法,“孤独的割麦女”(飞白译)“孤独的刈女”“孤独的收割者”等等,从中可以窥见诗难翻译之一斑。全诗八行一节,共四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写作背景:
华兹华斯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了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这首诗据说就是他游历时的收获;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三、赏析点评:
第一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注意很多抒发情感的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都大量使用祈使句句式。第一节里面用了很多表示 孤独的词语来形容割麦女,其实也是在反映诗人自己的孤独,恰似在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咏水仙》)里,诗人一处场也是一句“我像云一样,孤独的漂泊”。用例如lonely, wander, cloud,solitary, highland,alone, melancholy等词语表达一种孤独感。“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这句和Christina Rossetti的“If thou wilt, remember/ If thou wilt, forget.”以及中国诗人徐志摩的“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表达手法相似。都给读者一个取舍,一个割舍不下的取舍。我们当然更愿意stop here。
第二节,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荒凉的 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 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从侧面赞美女子歌声的悠扬,给漂泊者以慰藉和前行的动力。请比较 《咏水仙》中诗人看到欢乐的水仙时,大篇幅对水仙欢乐情形的描写。
第三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词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场,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 的想象余地。请把“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与Keats的《希腊古瓮颂》最后一节的“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r/ Thou shalt remain, in midst of other woe/ Than ours. ”相比照,表达的思想何等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也可能不同,但是世世代代人类的情感是相似或者相同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阅读 百年前的诗歌的原因之一。
第四节,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已消失,音乐长留心头。诗人在这里抒发了浓重的感情,女子的歌声使得旅途中的人忘却了疲惫 ,可以继续走向远方。请比较《咏水仙》的最后一节。在诗人百无聊赖,烦躁不安之时,那对昔日水仙美景的回忆使得他的心境转变,也 开始快乐起来。
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此诗行文结构和《咏水仙》如出一辙,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亦是近似。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诗和莎士比亚的第29 首十四行诗相比较。那首诗也是讲自己在时运不济遭人白眼之时,想起美好的所爱之人,心境变好,如早晨的鹊鸟飞向天堂之门而高歌一 曲。所以,这些诗歌都走讲个人情感的变化,变化的动因有的是来自自然中的水仙美景,有的是高原女子的悠扬歌声,有的是娇媚的爱人 。其实从莎士比亚的第29首十四行诗,从爱情那里找到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想到Mathew Arnold的 Dover Beach,在面对人类的精神荒芜失望之时,他亦是呼吁一声“ah, love! Let us be true to one another”,从爱这里寻找力量。从这些诗歌中我们都能体验到不管是“爱”,“自然”还是代表艺术的“歌声”等,我们都能找到healing effect。今天我们总是抱怨是生活的“郁闷”的年代,我们可不可以从这些诗歌告诉我们的源泉中来寻找自我的精神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呢?
B. 威廉布莱克的老虎象征意义分析
以诗论诗”
——对布莱克诗作《老虎》的新解读
安晓红
《老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一首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著名诗作。《老虎》鲜活的诗歌意象、独特的铿锵节奏为读者所喜爱,“老虎”如谜的象征意义为文学批评者所关注。评论界一般倾向于认为《老虎》是写法国大革命的, 因为该诗出版于法国大革命之后不久,加上诗中充满了诸如“火”“铁锤”“锁链”“熔炉”和“矛”等和革命有关的意象。如果以传统批评中阶级分析的视角来解读,老虎理所当然被当作强大革命力量的象征。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歌颂了造物主上帝的伟大。该诗确实对造虎者表示了敬畏:“什么样不朽的手和神眼/能够构建成你那么可怕的对称[1]?” 事实上,该诗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第三种解读它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试图以新批评与原形批评更深刻地解读这首诗,会发现布莱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关于诗歌创作的理念以及浪漫主义的诗风。
一、《老虎》吻合“老虎”形象
布莱克集铜板雕刻与诗歌创作为一身,在他为《老虎》做的版画摹本中,标题“老虎”占了画面的九分之一,其中每个字体是诗中字体的五倍,标题的底部又是老虎的画像,从而一个来势凶猛、令人生畏的老虎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而标题“老虎”一词的拼写却用得是旧体拼写的“Tyger” 而不是“Tiger”。布莱克在当时两种拼写都可接受的情况下有意选择了前者,暗示诗中的老虎不仅是具体的实物,更是一个极具 “独特性和神秘性”[2](106)的形象,是一个象征。紧随陌生、可怕的老虎形象的就是诗歌第一行对称的、抒发强烈感情的两个“Tyger!Tyger!”。这样,标题、画与诗共同勾勒出了“可怕对称”的“老虎”形象。“可怕的对称”这个描述老虎外形的关键词在他第一诗节和最后一个诗节的最后一行均出现了,它成为揭开诗歌《老虎》象征意义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很明显,“可怕的对称”是一对矛盾修饰语。“对称”一词是一个与视觉艺术相关连的词汇,指老虎的体形与花纹含有一种比例恰当的平衡美与形式美。而“可怕”一词则意在强调老虎均衡的美令人生畏,“老虎”的意象“内涵了一种惊涛骇浪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的恐怖”[2](106)。总之,“可怕的对称”成为“老虎”形象的本质特征。
“老虎” 意象首先与《老虎》诗形一致。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在第一诗节中存在于想像中的、神秘的“Tyger!”“Tyger!”意象在最后一个诗节演变成了诗人的现实作品“Tiger”“Tiger”,暗示创作过程已经完成。另外,第一诗节的“能”(could)与最后一个诗节的“敢”(dare)对称的出现在了诗歌的开始与结尾,意在点明创造者要坚忍、勇敢地完成创作,这两种对立的状态与风格必需遥相呼应。至此,这一在意义与形式两个层面上的环行结构标志着《老虎》诗形上的“对称”。
其次,在《老虎》这个“对称”的诗形包裹下的是弥漫在《老虎》中间四个诗节的“可怕”的诗境。承接了第一诗节对“老虎”的揣度和玄想:“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诗歌的第二诗节继续讨论第一诗节的疑问,“从何处取得你眼中之火?/ 凭什么敢攫取这火光?”,但进一步加深了与令人敬畏的老虎相对应的“火”的视觉意象。关于火这个原形意象,威尔赖特在《原形性的象征》一文中指出火的“非理性的突发性和蔓延性”[3],即火具有巨大的毁灭性。在极具可怕的火光中,在第三诗节创造者开始以巨臂“扭动老虎心脏的筋健”。“扭动”(twist)一词暗含“暴力”,在动作上回应第二诗节可怕的火,为第三诗节末出现的令人畏惧的“威猛的手脚”打下伏笔。“威猛”(dread)一词在英语中有“令人敬畏的”和“可怕的”双重意义。威猛”(dread)在第四诗节中已完全演变成了“可怕”:“可怕的握力”直至“死一般的恐怖”。在第五诗节中,创造者却对自己恐怖的作品报以微笑,创造者不但没有被极具致命威力的被造所吓倒,反而呈现满足的微笑,表明老虎的创造者比老虎更令人敬畏,“可怕”的诗境被推向了高潮。
同时,他的微笑因为他在创造象征邪恶和毁灭的老虎的同时也创造了象征善良温顺的绵羊,使这个世界在“可怕的对称”拥有了永久的原动力。就象布莱克在《天堂与地狱的婚姻》中指出的那样:“没有对比的事物就没有前进。吸引与排斥、理性与活力、爱与恨,这些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4]。”《老虎》的主题,“可怕的对称”从而也被点化。
我们解读出了《老虎》诗形、诗境与诗歌主题均与“老虎”“可怕对称”的形象吻合。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老虎》与诗歌创作有关。
二、“老虎”的形象蕴涵诗学主张
在得出 “老虎”形象是关于诗歌创作的结论之后,我们慢慢走进“老虎”的创造过程,试图进一步细致解读其中蕴涵的诗学主张。首先,破解《老虎》中“老虎”的创造者。在第一诗节“什么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可怕对称?”(“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这一全诗的中心句中寻找突破点。“immorta”一词既表达了对“老虎”本质的追问,也有对老虎创造者不朽性的沉思。同时,我们知道“老虎”在诗画中的形象都出自布莱克的的“手”与“眼”,那作为雕刻家与诗人的他是不是这个“不朽者”呢?接着看下一行的“frame”,它有“定型”(shape)与“构想”(conceive)两个内涵意义。如果把前后两行连贯起来,也就是说“老虎”的画像经神手造就(shape),诗歌《老虎》由天眼灵视(conceive),而把诗画统一在一起的独创者恰恰非布莱克莫属。第二诗节继续了对创造者特征的探究:“凭怎样的翅膀他敢于奋力拼搏?”(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英文词“aspire”暗含热切盼望、勇于追求难以实现的伟大抱负。具有这种特质的创造者不应是上帝,因为在基督教中的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谓是否勇于追求高不可及的事物。而这一“敢于奋力拼搏”的精神不恰恰是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者形象的最好概括吗!诗歌《老虎》对于“老虎”创造者的追问一直持续到第五诗节:“是制造羔羊的人制造的你吗?”在这里,羔羊除了使人想到上帝之子外,也使人联想到诗人的《天真之歌》,与此同时,它也可以指当时的读者[5](43)。在19世纪,诗人一般将读者也认为羔羊面对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宗教活动。依此推理,“你”则可以理解为收在《经验之歌》里的《老虎》这首诗了。另外,整首诗中的“他”(he)都是小写的,“他”指的不是上帝,而是象上帝的诗人布莱克。对于《老虎》中“老虎”的创造者的确认明晰布莱克对于诗人的界定:诗人不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但他确是象上帝一样的不朽者。
而诗人布莱克为什么能有象上帝一样的“神手或天眼”(immortal hand or eye)呢?“凭怎样的翅膀他敢于奋力拼搏”?布莱克在《书信集》中写到:“在沙粒中看到宇宙,在野花中看都天堂,在栎树里看到天使大军在欢唱[6](1576)。”对于别人狭窄的肉眼所看到的东西,布莱克的视野却可以无限地伸延,“把其灵光和尖锐抛向万物,它穿透隐藏的事物,搜寻复杂的本质,不需要其他任何借以观看的光亮,只是凭借它自身的灵光”[7](55)这就是“布莱克由想像力左右的灵视世界”[7](56)。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的布莱克,视想像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把想像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在《没有自然宗教》和《一切宗教皆为一体》中,布莱克宣称“把诗的或创造的能力与预言的力量等同视之” [6](1576),而这种包罗万象、洞察一切的力量就是布莱克所谓的想像力。这里,“想像与布莱克宗教中的上帝合二为一”[7](54)。基于这样的诗歌理念,布莱克在《老虎》第三、四、五诗节才有了《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万物的创作灵感。插上想像的翅膀,诗人布莱克具有了神性,具有了象造物主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力。“什么样的臂力、什么样的神工,/把你的心脏拧制成功”。在在第三诗节创造者擒住被造后,第四诗节创造者又把自己想像成了一个“铁匠”:“什么样的铁锤?什么样的铁链?/ 什么样的熔炉把你的脑子烧炼?这里的“心脏”(heart)与“脑筋”(brain)象征了想像力发挥时感知与理智的并存与对立,他的《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天真”与“经验”两种哲学信条的并存与对立。至此,布莱克完成了“老虎”的创造、《老虎》的创作过程,把浪漫主义诗歌理念蕴涵在了“老虎”的形象中。
三、布莱克“以诗论诗”
布莱克是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所张扬的典雅、适度、理性的诗歌创作标准是布莱克所不齿的。他认为这“无疑于对白痴讲很清晰的东西”。他抛开理性,视灵感与想像为“永恒的安身之处”。《老虎》中的“老虎”如谜般的丰富象征意义使这首18世纪的诗歌酷似20世纪的意象派诗歌,就凭这一点就充分表明了布莱克与充满警言格句的新古典主义的彻底决裂。同时在艺术上他更是大胆打破古典主义诗歌的清规戒律。《老虎》从头到尾使用的四音部抑扬格或扬抑格双行体取代了新古典主义所规定的五音部抑扬格英雄双行体。不仅如此,绝大部分诗行的四音部还不完整,以额外的一个重读音节结尾,这在新古典主义看来是明显不符合规范的。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另外,新古典主义追求和谐、对称、富有美感的价值观念,而布莱克似乎更钟情于一种崇高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一种恐惧,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虎》中跃然纸上的是一个令人望然生畏的老虎形象。在伯克(Edmund Burk)的《对崇高与美的哲学思想探源》一文中认为:“未经驯服的力量是崇高的,因为它从阴郁的森林中来,从充满吼声的荒野中以狮子、老虎、豹或犀牛的形式向我们走来[8]。”
“以诗论诗”并不为布莱克所独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确存在着一个“以诗论诗”的现象[5](43),只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它一直视而不见。因为它作为一个隐含的主题并不象诗人们所关注的自然、民主和自由等问题那么明显,又不是任何一个诗人永恒关注的话题,所以恐怕只有细心的读者才能发现它。比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柯尔津治的《抑郁颂》,雪莱的《西风颂》和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都堪称诗人们诗学理论的载体。
本文只是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老虎》为例,解读其中的“以诗论诗”的现象。当然,诗歌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固定和有限的释义,本文所作的解读只是许许多多解读中的一种罢了。
参考文献
[1] 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 张炽恒,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45
[2] 唐梅秀.布莱克的二元对立运思方式与反传统意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2003,(5):106.
[3] 叶舒宪.神话与原形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7.
[4] 王守仁.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0
[5]] 杜维平.以诗论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解读[J].外国文学,2003,(4):43
[6] G.E.Bentley. Wiliam Blake’s Writings[M]. London: Picking &Chattto,1978:1576
[7] 袁宪军.布莱克的灵视世界[J].国外文学,1998,(1):55,56,54
[8] Maurice Cranston. The Romantic Movement[M].Liphoo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4:49.
网上找到的,可以上一些阅读网或找教案看详细的。
C. 西风颂英文赏析
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这是1819年的事情。
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1819年8月,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反动当局竟出动军队野蛮镇压,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雪莱满怀悲愤,写下了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对资产阶级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严正抗议。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人民正酝酿着反对封建复辟势力的革命斗争。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为西班牙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面对着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这时,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
你怒吼咆哮的雄浑交响乐中,
将有树林和我的深沉的歌唱,
我们将唱出秋声,婉转而忧愁。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给全世界的人,
犹如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以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破败的残叶,无情地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垃圾扫除干净;他歌唱西风“在动乱的太空中掀起激流”,搅动着“浓云密雾”,呼唤着“电火、冰雹和黑的雨水”,“为这将逝的残年唱起挽歌”;他歌唱西风唤醒沉睡的浩翰大海,波涛汹涌,把一丛丛躲藏在海底深处的海树海花,吓得惊恐色变,“瑟瑟地发抖,纷纷凋谢”。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歌唱革命运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横扫旧世界一切黑暗反动势力。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一顶顶皇冠随风落地,一群群妖魔鬼怪望风逃遁,这正是当时欧洲革命形势的生动写照。
雪莱在歌唱西风。他歌唱西风“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他歌唱西风不仅扫除了残枝败叶,而且“送飞翔的种籽到它们的冬床”。待到来年春天,西风的妹妹——东风驾临大地,就会“蓓蕾儿吐馨”,“漫山遍野铺上了姹紫嫣红”,出现一个春光明媚的新世界。雪莱歌唱西风,同时也在歌唱革命。他和那些资产阶级凡夫俗子不同,他没有把革命简单地看作消极的破坏力量。他看到了革命一方面在扫除腐朽,无情地摧毁旧世界,另一方面又在“鼓舞新生”,积极地在创建着美好的新世界。尽管雪莱对新世界的理解还比较空泛,还不可能突破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
雪莱在歌唱西风。但他不是冷眼旁观的歌者,他强烈地热爱西风,向往西风,他以西风自喻,西风是他的灵魂,他的肉体,诗人和西风合而为一:
如果我是任你吹的落叶一片;
如果我是随着你飞翔的云块;
如果是波浪,在你威力下急湍,
享受你神力的推动,自由自在
几乎与你一样,啊,你难制的力!
再不然,如果能回返童年时代,
常陪伴着你在太空任意飘飞,
以为要比你更神速也非幻想;
那我就不致处此窘迫的境地,
向你苦苦求告:啊,快使我高扬,
像一片树叶、一朵云、一阵浪涛!
我碰上人生的荆棘,鲜血直淌!
时光的重负困住我,把我压倒,
我太像你了:难驯、迅速而骄傲。
这是雪莱在歌唱西风,同时在激励和鞭策自己。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他早年就赴爱尔兰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回到英国后继续抨击暴政,鼓吹革命,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因而受到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愤然离开自己的祖国。在旅居意大利期间,他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和希腊革命志士来往密切,同情和支持他们的革命活动。在《西风颂》里,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西风颂》是秋天的歌,是时代的声音。19世纪初叶,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诞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还处在自发阶段,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神圣同盟”的魔影正在到处游荡着。大地还没有苏醒,寒冬还在后头。所以,《西风颂》不免带有“婉转而忧愁”的调子。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雪莱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代替黑暗。从总的倾向来看,《西风颂》的旋律又是“猛烈、刚强”的。诗人以“天才的预言家”的姿态向全世界大声宣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因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是《西风颂》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其次,《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整首诗从头至尾环绕着秋天的西风作文章,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然而读了这首短诗以后,我们却深深感受到,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籽、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D.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 play on
这句话是来自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济慈强调用想象比现实表达的景象更能带给人美的感受内:音乐你听容到可能是好听的;但是你不曾听的音乐在你的想象下可以更好听,只因有你的想象,你可以想成比你听过的更好听。在《希腊古瓮颂》里,济慈用这一句话来描述希腊古瓮上一位男子为一位女子演奏鸣管的图像,这只能看到图像,你并不能听到这位男子演奏的音乐,此时正是你用想象力来感受音乐的美。
E. 济慈夜莺颂的赏析
赏析:总观全诗,《夜莺颂》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痛苦的感受,也诗意地描写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态度。诗歌融合了现实的忧郁和想象性的解脱,充分表达了人类生活经验的双重性。作者虽然因现实痛苦而倍感孤独,但创造性的想象和诗艺的心醉沉迷使他内心的生活极为丰富。
借助想象,主人公在第四、五节中平抑了痛苦,但最后两节又和开始相应,回到这痛苦。现实总代表着失意,想象则给诗人幸福,但无论是被引到哪一个方向,作者始终在反思,而反思总处于迷惑之中。
在这生命状态的流动转换中,夜莺的歌声不仅表现为生命的理想、美的理想,也有了更为丰富的探索生命意义的内涵。
(5)希腊古瓮颂的英文赏析扩展阅读
《夜莺颂》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全诗共八节。开始写诗人自己听莺歌而置身瑰丽的幻想境界。继而写纵饮美酒,诗兴大发,凭诗意遐想,随夜莺飘然而去,深夜醉卧花丛,缕缕芳香袭面而来,诗人陶然自乐,心旷神怡,愿就此离别人世。
人都有一死,而夜莺的歌却永世不灭。想到此,梦幻结束,重返现实。在济慈看来,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庸俗、虚伪和污浊肮脏的,而永恒的大自然则绮丽秀美、清新可爱。因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评论家认为诗人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大自然中永恒的欢乐,并与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诗人把主观感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以情写景,以景传情,意境独特新奇,不落俗套。通篇由奇妙的想象引领,写来自然、流畅。另外此诗也是浪漫主义抒情诗歌中的力作。
作者简介: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出身贫苦。曾学医,做过医生助手。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厌恶资产阶级社会;向往古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
在一部分作品中也涉及社会政治问题,如十四行诗《致考苏斯科》、《写于李·亨特出狱之日》等。其诗优美,如《夜莺颂》、《秋颂》和《希腊古瓮颂》等。还运用希腊神话题材写有长诗《恩底弥翁》和《赫披里昂》。
F. 有人知道济慈的秋颂的英文赏析哪里有啊老师的作业,急急急,请高手帮帮忙!
《秋颂》赏析
王佐良
《秋颂》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几首颂歌里最完美的一首,它的主题是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人皆颂春天的美丽,而济慈则感到秋天的成熟更可爱。1819年9月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就写成此诗。
诗的第一节用一系列的水果的形象,点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第二节写人在秋天劳动、休息、榨果酿酒的快乐。第三节写秋天的各种声音,诗的音乐美发挥无遗。这样,从秋景、秋收,写到秋声,诗本身也像秋天一样丰满了。
这新诗段的叠音重奏,正好可以拿来写秋天的丰足。《秋颂》写于1819年9月19日左右。9月21日济慈在给雷诺兹的信里说:
这季节太美了――空气多好!有一种适度的冷劲。真的是,不开玩笑,贞净的天气――戴安娜(贞操之神――编者)般的天空。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喜欢残梗散碎的田野――真的,它比春天的那种冷冷的绿色好多了。不知怎的,残梗的田野给人以温暖感,就像有些绘画给人以温暖感一样。这一点在星期天早晨我散步时给了我强烈印象,于是我写了一首诗。
所谓贞净的天气和戴安娜般的天空,就是没有男女间爱情的境界。济慈这位多情种子暂时忘掉了以范妮?勃朗为代表的众多美人,走在残梗散碎的金色田野里,得到了温暖和灵感。这个颂歌在济慈作品里是不同一般的,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哀愁的倾诉,也没有任何神话人物,只有秋天景物的描写――一切具体,实在,诗人控制住了所有细节,也控制住了自己,不让不相干的闲话、感慨进入诗篇。这也是一种纯洁,一种贞净。
但是在诗的内部,却有运动,有温暖的感情。
运动见于诗的情景的转移。第一段写秋景――但不是高天云树之类,而是农家丰收在即的秋景,以各种果子为描写对象。第二段进了一步,展露出收割刚完的情景,重点在写人,人在开仓,打麦,捡穗,运粮,在田垅边美美地打盹,在榨果机上看葡萄变成酒浆。这二段几乎全是写实,到了第三段才又来了抒情,美丽动人的抒情,但早晨的“雾气洋溢”变成了这里的落日映照――这也是一种运动――而重点变成了秋声:小飞虫同奏的哀音,蟋蟀的歌唱,知更鸟的呼哨,羊的咩叫,燕子的呢喃,仍然是实在的虫鸟动物,但各有各的动听歌声,合起来成为秋天的交响乐。
温暖见于对于自然和人世的深情的观察。济慈的写实不是纯客观的,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充满了感情,他用的形容词和形象就是温暖的:“果实圆熟的秋”,“成熟的太阳”,“甜核”,“永远暖和”,“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这当中还有幽默。济慈本是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人,虽然在诗里不常表露,但在这里,特别在第二段里,庄稼人在秋收之后的各种有趣姿态都写出来了。那一句“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既写实,又使读者的心也随着“轻飘”,就是英国诗里以前少见的传神之笔!
这运动,这温暖,就使这颂歌特别耐读。一读再读,我们就发现:这首诗里细节之多,超过济慈前作。具体事物一个接着一个,异常紧凑,但又没有一点账单式的呆滞,因为充满了动作,洋溢着生气,在音韵上也是曲尽变化之妙。
有早晨和中午的丰收的喜悦和迷醉,才显出停晚的闲适心情,同时空间也扩大了,从累累果实的葡萄架下到了夕照的胭红所涂抹的田野,河流,河边的树,树后面高高的云天。人的精神也经历了一种清醒,一种解放。收割是人的最原始的行动之一,而收割的所得――特别是精神上的丰足――则是人的文化能有的最高成就。无怪乎《秋颂》是人人喜爱的诗篇,连轻易不作溢美之词的学者们也称它为“完美之作”(例如哈佛大学的W.J.培特就说:“由于《秋颂》是这样独一无二的精华,而且在许多不同层次上都是精华,所以每一代人都发现它是英文最接近完美的作品之一。”(《济慈传》,第581页)
To Autumn《秋颂》
John Keats J.
济慈(1795-1821)
作者简介:
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出生在伦敦一个马车店主之家。父母早丧,少年辍学。曾学医谋生,后弃医从文。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8年长诗《安狄米恩》出版,遭到保守派的尖锐的评击,也受到著名诗人拜伦和雪莱的重视与鼓励。从此,他诗情奔放,一泻千里,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长诗《伊莎贝拉》和抒情诗,《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等,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时,诗人身患肺结核,1820-1821年赴意大利旅游养病,不幸早逝,葬于罗马。死时年仅25岁。
作品赏析:
诗人开篇就抓住了秋的实质—成熟,然后他再由此展开想象,把读者的目光从湛蓝的晴空带到挂着藤蔓的屋檐,从房前的老树到成熟的田野。诗人着力描写秋天成熟的果实:紫色的葡萄,鲜红的苹果,金黄的葫芦,黑褐的榛子,伴随着欢唱的蜜蜂和迟开的花朵,一幅绚丽多姿的初秋美景就鲜明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To Autumn
1
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⑴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⑵
Conspiring with him ⑶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⑷
To bend with apples the moss'd cottage-trees,
And fill all fruit with ripeness to the core;
To swell the gourd, and plump the hazel shells
With a sweet kernel; to 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 later flowers for the bees,
Until they think warm days will never cease,
For Summer has o'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
2
Who hath not seen thee oft⑸ amid thy store?
Sometimes whoever seeks abroad⑹ may find
Thee sitting careless on a granary floor,
Thy hair sort-lifted by the winnowing wind;
Or on a half-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⑺
Dows'd with the fume of poppies, while thy hook
Spares the next swath and all its twined flowers.
And sometimes like a gleaner thou dost keep
Steady thy laden head across a brook;
Or by a cyder-press, with patient look,
Thou watchest the last oozings ⑻hours by hours.
3
Where are the songs of Spring? Ay, where are they?
Think not of them, thou hast thy music too,
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⑼
And touch the stubble-plains with rosy hue;
Then in a waiful choir the small gnats mourn
Among the river sallows,⑽ borne aloft⑾
Or sinking as the light wind lives or dies;
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⑿
Hedge-crickets sing; and now with treble ⒀soft
The red-breast whistles form a garden-croft;⒁
And gathering swallows twitter in the skies.
注释:
(1)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雾气弥漫、果实成熟丰饶的季节(指秋天)。
(2)Maturing sun:使万物成熟的太阳。
(3)him:指太阳。在这里,诗人把秋天和太阳都人格化,因此,conspiring这词的运用就颇具幽默感。
(4)bless/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这半句的正常语序是:bless the vines that run round the thatch-eves with fruit,意为:赐福给屋檐周围的葡萄藤累累的果实。
(5)oft: 即为often(古英语词)。
(6)seeks abroad:到户外去走一走。
(7)on a half reap'd furrow sound asleep: 这个句子的前半句在第二、三行,即whoever/may find/Thee sound asleep on a half reaped furrow。
(8)oozings: 徐徐滴下的果汁。
(9)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 dying day:傍晚的天空飘动着艳丽的带状云彩.barrow带状的,条形的,the soft dying day,白昼静静地逝去,bloom,使艳丽;开花。
(10)Sallows: 柳树,柳枝。
(11)Borne alft:高飞。Borne 是bear的过去式,意为:运动,转向:aflot,高高地。
(12)And full-grown lambs loud bleat from hilly bourn:意为羔羊篚了, 在山坡上大专地吁吁叫。Bourn,地区,领地。
(13)Treble:最高音。
(14)Garden-croft:宅旁的园地。
G. 请分析济慈《希腊古瓮颂》诗歌的韵脚的变化和声韵之美
听听这首诗朗诵吧: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2586200
能听出声韵之美来了吗?
附上诗词共同学习一下吧:
希腊古瓮颂
1
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
怎样的风笛和鼓铙!怎样的狂喜!
2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
3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4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赴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塞的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
5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像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H. 秋颂 赏析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版珠球,
缀满权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 ...
I. 济慈 《忧郁颂》赏析
女人会永远为济慈迷醉
正如济慈看女人的眼神
不吝啬美丽词汇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