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满江红怀子由作赏析

满江红怀子由作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22 18:31:47

A. 孤馆灯青苏轼 满江红 怀子由作 比较两首寄怀子由之作 谈谈看法

《沁园春(孤馆灯青)》
词的上阙先写羁旅情怀,化用唐朝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入词,以残灯、鸡鸣、孤枕勾画凌晨客店的清冷孤寂.凄清的境况最能钩起游子怅惘的情思.晨鸡初鸣,登程起路,眼前一片月色晨霜,云山朝露如锦铺展,显得清冽而明晰.世路茫茫,人生有限,终日劳顿奔波,令词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似此区区长鲜欢”的浩叹.前程未卜,生命苦短,往事历历,不由得浮想联翩.
下阕顺势联想到少年得志的往事和此时身居外任的现实.当年,苏轼兄弟随父进京应试,受到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同时中礼部进士第,名动京师.宋仁宗大喜云:“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遥想当年,壮怀激烈.词人以西晋陆机、陆云自况,自诩胸藏万卷,笔如铁椽,辅佐国君使之成为尧舜般的明主,经邦济世,又有何难.一腔逸怀浩气,倾荡磊落,壮志豪情喷薄而出.苏轼曾自谓“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也许,并非“无术”,而是政治生活本身残酷.他曾在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了“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的政治主张,他早期的政论、史论,深刻地总结了历史教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研究了治国的方略,可惜“论不适时”,雄才大略成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几番碰壁,令其满腹愤懑.面对失败,苏轼又是现实的,他胸怀旷达,“卿相之贵,千金之富,有所不屑”,“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对得失荣辱抱以超功利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化用《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话语,表达了被任用或被弃置取决于时运,奔走仕途或遁世隐身在我自己的超然的人生观.只要身强体健,优游岁月,“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前身”,我即便袖手旁观又有何妨呢?这是苏轼面对现实的愤激之辞,也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内心痛苦.
这首词内容丰富,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有形象的景象描写,有抽象地论说政治,又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文思连贯,一气呵成,深刻地展示了自己效命时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伤.

满江红 怀子由作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全词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滚滚东逝的河水和振翅远去的飞鸿,引发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这是写实。词人想象千山万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对过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隐的回忆和期待与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愿望,都属于从虚处落笔。

“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
观点一:认为怀想过去。由“孤负”(辜负)领起二句,意思是说白白的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也深有怀念当年兄弟二人在一起的快乐之意,虽然窗外的夜雨有些萧瑟,但兄弟二人一起卧听的快乐却难以忘怀。
观点二:认为是感伤现在。二句从语意关系上可以形成转折关系,意思是白白的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现如今连躺在床上听到的雨声都是那么萧索。既写出了自己一人的孤寂,又衬托出词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B. 满江红·怀子由作的作品鉴赏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全词苍劲淳厚,寄慨遥深,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
词人开篇以情驭景,以四处迁徙的孤鸿自比,充满了即将远行前的孤寂和惆怅。 “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这几句情景交融,颍州的自然景物与词人复杂的离情浑然融为了一体。“辜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只可惜我们两个至今仍陷身官场,不能像当年我们约好的那样归隐山林,一起对床倾听夜雨打叶的声音。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这三句是对不得相见的抱怨,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沧桑之感,蕴含着对兄弟的深厚情意。“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这四句开始转入对兄弟二人相会汴京的想象。“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这四句继续想象重逢时的喜悦情景。“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这三句想象与兄弟相见后共同游春赏景的情景,语言别致,意境清新优美,充满浓浓的诗意。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C. 苏轼的满江红·怀子由作的赏析

满江红·怀子由作
宋代:苏轼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文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愁苦。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赏析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平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一直贯到底,也照顾了上文。正因为自己宦游天涯,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终于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具体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首词的特别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兀而来,仿佛苏辙真的来到了黄河之侧,怀酒清话,无限缠绵。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往细处看,原来这是在写梦。
梦中兄弟相见,共饮于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实境写得如梦,而东坡这里,却是把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两句,上句是未见时相思之深,下句是写既见时衷心之喜。“添黄色”出于《玉管照神书》,这是一部谈命相术数的书,而苏轼晚年多读道书,诗词中也往往掺杂道家辞语,这里的“眉间喜气”云云即为一例。这两句一写衣上,一写眉间,充分写出了亲人相见之喜。而衣上的“旧痕”正反衬出眉间“喜气”之重,是写得浓墨重彩,非常感动人的。
这首词的下片写梦境,入梦时既未说破,到结尾也不写出梦,更不点明。只由梦中相见的喜气重重而回顾上片的辜负林下,“便”字轻轻一逗,用得很好。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辜负了当年的林下之约,现在居然在不自觉其为梦的梦境中相见了,当然要领略林下之约的情趣。于是便相携游赏,在故园的池台之上寻觅尚可追踪的“残春”。“春”而曰“残”,也很切合东坡暮年的心境。“便”,还有即便之意,在一气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丝凄凉的况味。池上的残春已近尾声,片片飞花如雪,即便相见相携相赏,也终究是相顾两衰翁了,词境颇为萧瑟。不过,“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无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萧瑟而并不衰飒。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据朱疆村引王文诰《苏诗总案》,谓此词为“壬申二月作”。按壬申为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元祐六年,苏轼知颍州,闰八月到任。七年二月,改知扬州,三月到任。二月还在颍州,与词的首句“清颍东流”正合。元祐五年,苏辙为御史中丞,六年为尚书右丞,七年为门下侍郎,一直在朝,和苏轼不在一起,与题“怀子由作”也相合。苏轼知颍州前,一度在京任翰林学士,知诏诰,兼侍读,是再次遭到政敌攻击才改求外任的。至此,与苏辙不相见也产些日子了。而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清非常深厚,不相见时经常有诗词互相怀念。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兼怀子由”的标目。但作《水调歌头》时苏轼还只有四十一岁,正值中年,豪气未除,纵横挥洒,词写得旷达高远,顾盼自雄。而此时苏轼已经五十七岁,饱经忧患,渐露出暮年光景来。虽兄弟之情依然如故,甚至系念更加殷切,但终究豪气消磨殆尽,无复往日情怀,所以词中便时时流露出倦意,染上陶渊明归隐的色彩了。

D. 满江红怀子由作苏轼“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表达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若有用,望采纳,谢谢。

E. 满江红 怀子由作 译文

满江红 怀子由作
苏轼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 情乱处, 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专当年林属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 一尊酒, 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文:
清澈的颖水向东流淌,满怀的愁绪送走离开的飞鸿。青黛的山下翻滚着白色的浪花,正是情思纷乱。白白的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现如今连躺在床上听到的雨声都是那么萧索。深憾这一生与你总是离别匆匆,催生白发。
在黄河边祭下一樽酒,将我们的无尽过往从头细数。相看着彷佛还是昨日的我们,却已经相隔许多年月。衣襟上我的愁苦泪痕仿佛还在,眉间的黄色(喜色)似乎在暗示你我不久即将重逢。待到重逢,便和你一同再到池边,在如雪的落花中寻觅春天的残迹吧。

F. 满江红·怀子由作的注释译文

⑴怀子由作:元祐七年(1092),苏辙(子由)为尚书右丞,二月癸酉,有《生日谢表》二首。苏轼此词作于其生日前后,词中表现了对苏辙深切的怀念。
⑵清颍(yǐng):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入淮而东流。
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
⑶征鸿:此代指作者。
翮(hé):翅膀。
宦(huàn)游:在外做官。
林下语: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生活的话。
萧瑟:指雨声。
“孤负”二句:写兄弟风雨之夜相聚谈心的乐趣。苏辙《遥逍堂会宿二首并引》:“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应物)诗,至‘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侧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日:‘夜雨何时听萧瑟’。”风翔至是时已二十余年,仍未实现“对床夜语”的愿望,故日“孤(辜)负”。
凋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黄河侧:指在汴京暂聚,黄河流经汴京。
“一尊酒”二句:此时苏辙在黄河边的汴京(开封),故苏轼向黄河侧遥举一杯酒,表示祝福。尊,通“樽”,酒杯。
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
“眉间”句:谓眉问出现黄色,有即将归去的征兆。韩愈《郾城晚饮赠马侍郎》诗:“眉间黄色见归期。”
池上觅残春:化用南朝宋谢灵运作(登池上楼)诗故事。相传谢灵运极爱从弟惠连,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佳句“池塘生春草”,以为神助。见《南史·谢方明传》附《谢惠连传》。
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清澈的颍水向东流淌,我满怀愁绪地看着江上若隐若现的孤帆远去。在这凄清的贬谪之地,青山之下白浪飞翻,你我万里相隔实难望见。想到就这样白白辜负当年的归隐之约,如今卧床听雨也是这般萧瑟。唉!深憾此生总与你匆匆相别,这种无奈的感觉不禁让我白发虚增。我在这黄河岸边祭下一樽美酒,将你我那无尽的过往从头细数。你我二人那日相见恍若眼前,但在不知不觉间却已过去了悠悠岁月。我衣襟上愁苦的泪痕隐约还在,但眉间喜气却已暗示你我重逢在即。待到重逢日,我定要和你同游池上,到如雪落花中寻觅春天的痕迹。

G. 满江红·怀子由作的诗词原文

满江红·怀子由来作⑴
北宋·苏轼自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辜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H. 求苏轼《满江红 怀子由作》分析鉴赏文字

满江红·怀子由作 满江红 怀子由作①
苏轼
清颍东流②,愁来送、征鸿去翮③。 情乱处, 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④。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⑤。 一尊酒, 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⑥。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⑦。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元年 (1056) 进士,主考欧阳修得之惊喜。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密、徐、湖等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时政,下狱受审,贬谪黄州,史称“乌台诗案”。哲宗朝任翰林学士, 官至礼部尚书, 其间曾先后出知杭、颖、扬、定等州,后又远谪惠州、儋耳(今海南儋县)。他是北宋大文学家,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均有杰出成就。文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都列入“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之风,时谓之“以诗为词” (陈师道《后山诗话》)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胡寅《酒边词序》称其“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然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然苏词风格多样,也有不少清丽婉约之作。有《苏东坡全集》、《东坡词》等。今人龙榆生有《东坡乐府笺》,石声淮、唐玲玲有《东坡乐府编年笺注》。
词牌释义
满江红 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拉
〔题考〕 【词学全书 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按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或以董谷【碧里杂存】载有“满江红”为江淮船名;则故事始自明太祖,当非词名所本也。
〔作法〕 本调九十三字。首句四字,不用韵,与[锦缠道]首句同。次句七字,起韵,上三字为豆,第一、三字可仄,下四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三、四句为四字两句,上加三字豆。“空”“怅”二字可仄可平;“山”“形”二字亦平仄不拘。其句法与[潇湘夜月]前阕末句相同;惟一为仄协,一为平协耳。第五、第六俱七言句,上句仄起仄收,不用韵,下句平起仄韵;宜用对偶。第十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实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上加一字豆也。末句三字,作平平仄,乃定格;而语气须与上句相贯。后阕换头。起四句皆三字仄句,第二、第四句协韵,第一句第二字,第三句第一、二字,俱不拘平仄。此四句既可一、二两句自为对偶,亦可以上二句对下二句。第五、六句亦为两四字句,上加一豆;上句“荒”字可仄,下句协韵而平仄不可移易。此八字宜用对偶。以下均与前阕第五句以下相同。
六代豪华,
⊙●○○(句)
春去也、
⊙⊙●(豆)
更无消息。
⊙○⊙▲(仄韵)
空怅望、
⊙⊙●(豆)
山川形胜,
⊙○⊙●(句)
已非畴昔。
●○○▲(协仄韵)
王谢堂前双燕子,
⊙●⊙○○●●(句)
乌衣巷口曾相识。
⊙○●●○○▲(协仄韵)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
●⊙○⊙●●○○(句)
春潮急。
○○▲(协仄韵)
思往事,
○⊙●(句)
愁如织。
○○▲(协仄韵)
怀故国,
⊙⊙●(句)
空陈迹。
○○▲(协仄韵)
但荒烟衰草,
●⊙○○●(句)
乱鸦斜日。
●○○▲(协仄韵)
玉树歌残秋露冷,
⊙●⊙○○●●(句)
胭脂井坏寒螿泣。
⊙○⊙●○○▲(协仄韵)
到而今只有蒋山青,
●⊙○⊙●●○○(句)
秦淮碧。
○○▲(协仄韵)
注解
①元佑七年(1092)为颍州 (州治今安徽阜阳) 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 ②颍:淮河支流颍水,颍州在其下游。 ③翮(hé):羽根。此指鸟翼。 ④孤负二句:追念过去兄弟一起生活——对床而卧,夜听雨声的情景,并叹息当时相约退隐之语未能实现。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 ⑤华发:花白头发。 ⑥相看二句:以前兄弟会面情景仿佛还像是昨天的事,但已过去了许多年月。 ⑦眉间句:古代有种说法, 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 这里借以预祝兄弟不久将回家相聚。
[编辑本段]另一版本
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清澈的颖水向东流淌,满怀的愁绪送走离开的飞鸿。青黛的山下翻滚着白色的浪花,正是情思纷乱。白白的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现如今连躺在床上听到的雨声都是那么萧索。深憾这一生与你总是离别匆匆,催生白发。
在黄河边祭下一樽酒,将我们的无尽过往从头细数。相看着彷佛还是昨日的我们,却已经相隔许多年月。衣襟上我的愁苦泪痕仿佛还在,眉间的黄色(喜色)似乎在暗示你我不久即将重逢。待到重逢,便和你一同再到池边,在如雪的落花中寻觅春天的残迹吧。

I. 苏轼的(满江红)怀子由作鉴赏 与(沁园春)孤馆灯青的对比 要求600字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今译 菊花谢落 堆积满地, 那憔悴的容颜, 有谁还会来采撷? 守着窗儿,一个人 怎能挨到天黑! 更兼有,细雨 敲打着桐叶, 滴滴嗒嗒 一直到昏黄暮色。 这光景,真让人 愁肠百结, 然而,又怎能 用一个“愁”字 了结! 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J. 《满江红 怀子由作》的赏析

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全词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专手法。滚滚属东逝的河水和振翅远去的飞鸿,引发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这是写实。词人想象千山万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对过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隐的回忆和期待与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愿望,都属于从虚处落笔。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