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诗歌赏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简略的点评: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详细的分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Ⅱ 余光中《高楼对海》诗歌赏析
《高楼对海》
作者:余光中
高楼对海,长窗向西
黄昏之来多彩而神秘
落日去时,把海峡交给晚霞
晚霞去时,把海峡交给灯塔
我的桌灯也同时亮起
于是礼成,夜,便算开始了
灯塔是海上的一盏桌灯
桌灯,是桌上的一座灯塔
照着白发的心事在灯下
起伏如满满一海峡风浪
一波接一波来撼晚年
一生苍茫还留下什么呢
除了窗口这一盏孤灯
与我共守这一截长夜
无论写什么,日记,书信,诗篇
都与他,最亲的伙伴
第一位读者,共同商讨
迟寐的夜色,纷乱的世局
比一切知己,甚至家人
更能默默地为我分忧
有一天白发也不在灯下
一生苍茫还留下什么呢
除了把落日留给海峡
除了把灯塔留给风浪
除了把回不了头的世纪
留给下不了笔的历史
还留下什么呢,一生苍茫?
至于这一盏孤灯,寂寞的见证
亲爱的读者啊,就留给你们
1998年2月2日
现代诗的三度空间,或许便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吧。不肯进入民族特有的时空,便泛泛然要“超越时空”,只是一种逃避。以往的现代诗,太像抽象画了。《<白玉苦瓜>自序》
这首作品基本就是按照上面的三度空间写作的。通过高楼对海、晚霞、灯塔、桌灯、白发等一系列的视觉转换,依次营造出厚重的现实感、地域感、历史感。诗人的情感在空间和时间的置换中体现出一种错乱感。
暂时心情不好,先写到这里。未完待续……
Ⅲ 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海子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全诗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是由“喂马,劈柴”开始,经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海子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全诗末尾一句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这套押韵系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就外部意义而言,可以视作这套押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内部意义的探究与分析,十分显然,“面朝大海”与 “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也是存在押韵关系的。这套押韵系统以日常生活的画面的精心描绘,揭示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另一套系统由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开始,到“愿有情人皆成眷属”结束。这套系统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二小节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承继,又是第三小节倒数第二句的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先声。它所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与博爱的胸怀。
Ⅳ 海子诗歌的鉴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撇开海子的身世,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写作时间,将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这首诗的语言及意蕴揭示上。 一、题目 </B>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就其语言表层分析,一望便知,一看就懂,然而,我们心底总涌动着两种思维的焦虑: (1)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 (2)“面朝大海”如何看得见“春暖花开”?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海子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如“春暖花开”至少有(1)房子的布置(2)周围的景色(3)诗人的心情等日常意蕴,然而在这里被海子泛化为一种幸福感了,从而让我们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二、结构 </B>第一章:最核心的语言是两个“从明天起”,并点出“幸福”这个中心意念。很显然,今天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海子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 第一章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二三两章主要讲精神层面的事:通信,祝福。需要指出的是,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 三、语言 </B>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喂马,劈柴,如何能周游世界?海子是喜欢周游世界的,每每把身上的钱花得精光,因此他的周游,不是基于物质的,主要是精神的流浪。 (2)“幸福的闪电”。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 (3)“给每一条海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 (4)“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第一章:以两个“从明天起”对称引出幸福,明确点题。 第二章:以一个“从明天起”暗合第一章的幸福体验,以写信来阐释幸福,句法不是对称,而是以“幸福——幸福的闪电”进行内在的勾连。 第三章:未以“从明天起”引文,但以“取名”暗合新生,表示从明天起的新生式幸福和理想,且以陌生人与熟悉人对举,最后以我只愿落脚,一个傲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显得无比高大。句法采用的是外在的排比(亲人,陌生人,我)和内在的排比(三个愿你)布篇,非常富有气势。
Ⅳ 泰戈尔《海边》赏析
贝壳,海沙与浪花,在孩子们眼中,大海是唱着歌谣的母亲,带来无穷的欢乐。鱼、珍珠和贸易,在成人的眼中,大海是富含商机的凶险之地,随时涌起致死的波涛。这是泰戈尔在诗歌《孩子们在世界的海边聚会》中描绘的场景。从孩子到成人,我们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大海依旧,童年的快乐哪去了?
泰戈尔一生信奉生命的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以儿童为主题的诗歌,他把对儿童的爱倾注诗中,热情赞美童真之美与快乐,他把对儿童的爱当做事业,倾力创办让“心灵自由呼吸”的国际学院。在印度海港城市加尔各答有两个地方被称为泰戈尔“故居”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头上是静止的无垠的天空,不宁的海波奔腾喧闹。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
他们用沙子盖起房屋,用空贝壳来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飘浮在深远的海上。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
他们不会凫水,他们也不会撒网。采珠的人潜水寻珠,商人们奔波航行,孩子们收集了石子却又把它们丢弃了。他们不搜求宝藏,他们也不会撒网。
大海涌起了喧笑,海岸闪烁着苍白的微笑。致人死命的波涛,像一个母亲在摇着婴儿的摇篮一样,对孩子们唱着无意义的歌谣。大海在同孩子们游戏,海岸闪烁着苍白的微笑。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风暴在无路的天空中飘游,船舶在无轨的海上破碎,死亡在猖狂,孩子们却在游戏。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盛大地聚会着。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孩子们在海边嬉戏,与成年人在海上寻求财富的场景。在诗中,大海是孩子们的乐园,却是大人们的名利场。诗人将大海的宽容慈悲与狂暴无情分别对应于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对于海边聚会的孩子,大海是母亲,喧笑、微笑,唱着无意义的歌谣;对于在大海中奔波航行的成人,大海是风暴、破碎、致人死命的波涛。简单质朴的诗句在情感与语境中迅速转换交错,仿佛一页页对比强烈的画面翻过。以大海为背景,成年人的争名逐利的劳苦为衬托,使孩子们的游戏更见纯净与快乐。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言,一切世界文明最终都将被时间带走,在本诗中,海浪带走一切痕迹,只有孩子们纯真快乐的天性永存
Ⅵ 急求。写海的古诗(要加赏析)!!
(唐)刘禹锡《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湖。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著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曰龛,其北曰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起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Ⅶ 海的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的抒情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厂故乡的自然风貌,以深沉的感情歌颂了故乡母亲的养育之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
诗人的情思,寄托在海洋这个形象中。诗中的海洋有三种内含:第一个是回忆中的海洋即诗人的故乡。那里有乳汁般养育过诗人的海水,有催眠曲般动听的涛声,有波浪放出自的白光。第二个是现实中的洋。“浪一阵阵扑过来又退回去,远远地望见彼岸的白光。”诗人是在海边上望海兴叹,隔海思乡。第三个是诗人心中的海洋,它是由第一个海洋幻化而来,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到“在我的胸头荡漾”。一首诗中竞容得下三个海洋的形象,可见诗的容量之大,不愧是一首咏海诗。
这三个海洋,就如三颗明珠,然而它们并非各自孤立,互不相于。联结它们的,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同深沉的感情所织成的金线。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重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这是因为想象不受但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信马由缰,而是“神与物游”,必须以现实生为依据,起有起处,落有落点,起落之间合乎逻辑。诗中第二个海洋即现实中的海洋,是诗人展开联想的物质依据。诗人看到这“一阵阵扑过来又退回去”的海浪,不禁触景生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了:脑海中出现了第一个海洋即故乡的形象,它的出现,使诗人思乡之情得到充分的表达。由于这种思念的强烈,由于这思念的持久,相象中的故乡便自然而然地刻印在诗人的心中,第二个海洋又化成了第三个海洋,对故乡的思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由一时的回忆,变成了永久的铭记。诗到这里,诗人的思乡感情得到更深一步的体现,达到了刻骨铭心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这番的想象,由海而始,由海而终,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海的世界。诗人对故乡多少的情,多少的爱,多少的思念多少的回忆,统统化成了海的博大,海的深沉和海的永恒。
Ⅷ 海涛的诗歌赏析
夸西莫多曾在不止一篇的诗作中,用大海的形象,来抒发对故乡西西里岛和青年时代爱恋的少女的缅怀。《海涛》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篇佳作,收入抒情诗集《日复一日》。
多少个静夜,背井离乡,远离昔日钟爱的女郎,饱尝漂泊天涯的苦楚的诗人,沉浸在回忆之中。他耳畔仿佛又听见,西西里“大海的轻涛细浪”,轻轻地拍打着柔和的海滩;此时,从记忆的脑海里,仿佛又传来了心爱的人儿亲切的声音;他似乎听见了当年他和恋人在声声“海涛”的伴奏下,互相倾诉衷肠的“悄声细语”。那难忘的岁月里和心上人亲密相爱的幸福情景,又重新浮现在诗人的眼前。
诗人的构思十分新奇。他彩笔横飞,描绘了波涛拍打“海滩”的现实的画面,又驰骋丰富的想象,勾画了思绪起伏的“脑海”里,他和恋人两情相悦的幻景,并略加点染,以海鸥“悠长低徊的啼声”,“鸟儿”迎春的婉转歌唱,制造浓重的抒情氛围,烘托主旋律。这两幅“海”景,一虚一实,一远一近,巧妙地糅合起来,构成新鲜而富于美感的诗的意境,把诗人对魂牵梦萦的故乡和恋人的无比深沉的“怀念”,把他内心世界的强烈情感,凝聚在这具有双重意蕴的“海涛”形象之中,使这首诗情味隽永,动人心曲。
如果再说明一点,这首情景交融的诗篇写于法西斯统治的灾难岁月(“茫茫长夜”),那它就更显得耐人寻思。
Ⅸ 绿原 航海 诗歌赏析
爱与恨的人生风景
人们经常喜欢用海洋来形容对生活的感受。而生活本身的确也是如此博大。海洋有时千变万化,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风暴雨时。这里的深邃和神秘又同社会生活的多变难以捉摸。人生活在社会里,就如同在海洋中航行。所以绿原这首诗以“航海”命名,大概也是说出了他内心对于生活犹如海的一种感受。
此诗不仅只是把人生比做航海,此诗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的后二行,只有有恨有爱,敢恨敢爱,才能算是人生的真谛。所以把“风景”作为“恨”的形象化,把“云彩”作为“爱”的寄托物,不仅说明了这两种感情给人们的感受之迥异,也显示出诗人运用的比喻是一种“远取譬”,因而显示出其强度的力量。
当诗人把生活以航海作为比喻时,他看到的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制约和限制,所以生活本身显示出它的本色而不顾及人对它的态度如何。不管是波翻浪涌或平静镜,人只能在其波峰浪谷中沉浮,或在心平气和中荡漾。可是诗人在写到人的自身时,却又以海的遭遇风暴时的形象来形容“你的恨”以绚丽多变的云彩来形容“你的爱”。这样,航海中的人也成了海和无垠的天空了。
“比海洋更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所以,人的心灵又不止于海和天空的深邃与辽阔。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比喻。
Ⅹ 有关海的诗歌
1、望海楼晚景
宋代: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译文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赏析
在开头,他诗人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块,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价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里划着,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2、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
宋代:米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一海市。鏊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译文
千万年的涟漪仍荡漾在这片清净隔绝的地方,海岱楼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水天一色,仿佛水浸泡着天,天与水合为一体,像是从月亮上的广寒宫来看下面的人间一样。雾色蔼蔼中出现一个海市蜃楼,巨鳌托举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随着月亮一同出来。月亮圆的像宝珠一样的时候有很多异样的气息,现在的月亮就仿佛一颗夜明珠价值千金。
赏析
这首词的上阕,首先从海岱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手。“千古”一句,是对涟水全境的景色的总写。涟水为水乡,当时境内有中涟、西涟、东涟诸水,是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必经之地,且东濒大海,北临运河,水乡清绝,故以“涟漪”称之。然后特出一笔,写海岱楼之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形容楼高用了夸张手法。
“水浸”二句承“下瞰”而来,转而描写碧天浸沉在水中,然后又由如水的碧天联想到“广寒宫阙”,这便引出一个“月”字,从而为下阕写月出作好铺垫。但“广寒宫”是由水中碧天联想到的虚写,作者的笔墨仍然是倾注于“人间世”,上阕的全部重点均在“人间世”,“广寒宫”也是为修饰“人间世”而出现的。
词人在下阕所写“玩月”。但首句却不去写月,而是写“海市”。但这首词中的“海市”,并非实写,写海才是实际,从而再次为月出作铺垫。经过再三铺垫,曲曲折折,月亮终于在千呼万唤之后出海:“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这两句写月出,表面看来是写“三山”随月轮而至,月未出时“三山”暗,月出则“三山”明,月亮似乎瞬间移至眼前。
这实际上还是写月,“三山”只是作为月的反衬物出现的。看似“三山”至,实即月轮出,这种笔法实际是借此写彼。这两句不仅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写得神采飞动。“顷刻”一词,写出了月轮出海时的神气和凌厉。词中真正写“玩月”,只是最后两句:“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在其“异”,后句重在其“贵”,由于“异”所以“贵”。一轮明月,不知产生过多少神话,神奇之至,亦美妙之至,月也因此而提高了身价。月在古人眼中是群阴之宗,对其崇拜备至,所以这两句也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幻想与评价。
3、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
唐代: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译文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赏析
这首词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4、游赤石进帆海
南北朝:谢灵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译文
初夏仍然清爽暖和,小草也没有停止生长,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水上的舟船将晨暮连成一体分不清早晚,阴云和彩霞多次变换,时而阴云密布,时而彩霞满天。遍观海边岸上的景物已觉得厌倦,何况是漂游游览。波神使河流安静的流淌,水伯也不掀起波涛。张帆行舟去采石华,扬帆起航去捡海月。
大海无边无际,没有载物的空船超然漂行。鲁仲连轻视齐国的封赏,公子牟留恋王室的高官厚禄。崇尚功是有愧于道的,适己所安,物欲是可以摆脱的。将听从任公之言,弃功名利禄以全吾生。
赏析
这首诗分三个层次,由起句到“况乃陵穷发”为第一层,写倦游赤石,进而起帆海之想。由“川后”句至“虚舟”句为第二层次,正写帆海情状与心态变化。“仲连”句以下,为第三层次,即游生想,结出顺天适己,安养天年之旨。心情的变化则是贯串全诗的主线。
5、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唐代: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译文
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
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
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
赏析
这首借歌颂热海的奇特无比以壮朋友行色的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