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名句
1. 十大元帅名言
朱德同志: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彭德怀:说大话,说假话,一害自己,二害国家。
2. 如果用一句名言来夸夸陈毅,怎么夸
如果用一句名言来夸夸陈毅,那就是一身正气
3. 陈毅的咏兰诗的大意,至于哪首诗,看下面。
这句话的大意是:兰花生长在幽远的山谷之中,本来不为人所知,只是由于她的芬芳,寻找她的人遍布高山。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3)陈毅元帅名句扩展阅读:
陈毅主要功绩
1、黄桥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
新四军伤亡900余名。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2、孟良崮战役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作战,歼灭国民党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
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国民党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陈毅率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虏国民党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
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陈毅率军再次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党被迫西撤。
3、淮海战役(1949年)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这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4、上海战役(1949年)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军队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共产党军队极力将国民党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得了胜利,前后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其余15.3万人全部阵亡。
4. 中国十大元帅说过的名言有什么要经典的!
叶剑英:“不怕不做事前诸葛亮,就怕不做事后诸葛亮”。“不怕事前不研究,就怕临事不研究”。陈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徐向前:端正党风,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
5. 陈毅诗歌代表作是什么
陈毅诗歌代表作是:
《梅岭三章》
陈毅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闻名中外的军队将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的马上诗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大无畏英雄主义的战斗豪情;热情的歌颂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火如荼斗争,表现了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昂扬斗志,显现出他彻底的无产阶级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崇高气节。毛泽东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他的诗具有“大气磅礴”的特色。
(一)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应向国门悬。
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崖。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
组诗《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字字句句闪烁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第一首是由一问一答构成:“断头今日意如何?”------第一句是设问;“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三句是回答。一问一答,问得惊心动魄,答得豪情冲天。根据作者前面的小序,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处于生死关头,“断头今日意如何?”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极为凶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人面临“断头”,所悬念的当然是认为人生最紧要的事情。作为身经百战的革命家陈毅此时“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在这里毫无遗憾的做了回答。诗人回顾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创立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面对死的处境,毫无惧色,没有丝毫的悲观和失望,在极为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视死如归,坚信革命必然胜利。当然诗人不是没有一点遗憾,他的遗憾是理想没有完成,事业未竞,死不能泯目,这一句为后面的诗表达的内容作了铺陈。“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雷霆万均之声,喷发出的是革命的烈火,不是战斗结束而是继续革命到底!这种虽百战不懈,死后还要在“阴间”召集已经牺牲的旧部,再树旌旗十万豪豪荡荡斩杀阎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真是气吞山河。体现了革命家致死不渝,坚贞如一的伟大情操。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应向国门悬。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梅岭三章》的第二首.这里的第一句“南国烽烟正十年"呼应了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满怀豪情的回顾了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从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从第五次反围剿的腥风血雨到刀光剑影的南方赣南游击战的艰苦斗争,这十年的南国烽烟,就在诗人的眼前浮现.十年的革命战争实践,使诗人钢如铁石,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新生革命力量,任何血雨腥风阻挡不住前行的革命航船.诗人想到这里,引用了“此头应向国门悬”的典故。陈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也要看国民党被消灭的下场,强烈的表达了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和极端鄙视的感情,凸显人民必胜,敌人必败的坚定信念。“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面诗句的自然引申;诗人告戒同志们,不要哀痛于悼念之中,化悲痛为力量,努力的多杀敌人,把你们不断的胜利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钱。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和哀悼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说出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也说明和最大体现诗人革命乐观主义和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崖。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梅岭三章》第三首。首句与前两首第一句的表达的内容一脉相承,都是表现诗人与革命的血肉关系。充分体现诗人以革命队伍为家,使自己融化在集体革命大家庭之内的精神境界,这样一句寓意深刻,因为这样揭示了前面诗里所表达的炙热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生死观的思想基础,回答了诗人为什么有这样高的革命情操根源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虽然已经处于敌人包围围剿生死一线的危局中,但是坚信:“血雨腥风应有崖”,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已经会来到,表达了诗人的必胜信念。“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人语言来抒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情怀。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诗人巧取:“取义成仁”更加闪烁着马列主义的光芒,这句诗充满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的崇高气节;第四句“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歌颂自由,取义成仁就是要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表达作者对于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热烈向往,对自己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讴歌。正是有了这种理想,革命战士才含辛茹苦,历尽艰难磨砺,一直到为之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总之,《梅岭三章》是大气磅礴的无产阶级诗作,是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战歌,可以说是共产党人革命者的生死观。目前我们中华民族在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飞速发展举世瞩目,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革命家陈毅《梅岭三章》,具有新的历史意义,更加激励我们用革命战争时代那股干劲,那股拼命精神,跟着党中央跟着胡锦涛书记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奋勇前进!
(三)
陈毅元帅的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珍品、国之瑰宝。《梅岭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第一个特点:构思新颖神奇、想象奇伟、合理夸张、巧妙大胆、激情磅礴、音调昂扬、不落俗套。
诗中反映出的是诗人强烈的感情活动,飞驰着丰富奇伟的想象.在短短十二句里,古往今来,日月风云、地上阴间,神仙鬼嵬,都通过诗人激动的感情而联系到一起。第一首的后两句,诗人大胆而巧妙地以“地府”来写人间,把死后写得跟活着一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从局部战场来看,梅山被围,虑不得脱,完全居于劣势.被动的地位,但是诗人放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全局特别是革命战争发展前景,充满着信心.诗人发挥着大胆合理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来描绘悲壮的特定场面,借用神话,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被动写成主动,不因暂时的失利而灰心,写出革命终必胜利;诗人没有去写孤军残部,瘦马空壕的不利局面,而是凸显旌旗十万,军威赫赫的革命声势;诗句没有写敌人一时猖獗,把红军赶尽杀绝的狰狞,而是写重招旧部,誓斩阎罗的伟大进军。这奇伟壮烈的想象,传达了诗人的炽热磅礴激情,给作品带来了勾魂夺魄,荡人胸怀、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使人荡气回肠!
就其诗的本质而言,在于给不具体的思想以生动感性的,鲜活而美丽的形象。在组诗里,陈毅元帅正是借助于奇伟壮美的想象,生动鲜活的写出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战斗不熄顽强意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显示出了崇高的革命思想和品质。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运用神话传说故事描写死后化为厉鬼进行复仇,但是没有一个象陈毅元帅这样构思新颖奇特,想象出死后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战斗集体,仍然在他的指挥之下,威风凛凛,荡平地府,直捣阎罗。这种技高一筹的创作方法,属于革命浪漫主义的范畴。
艺术上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我们已经知道这一组诗是在一个特定情况下进行的,构思于危难之际,命笔于凶险之中,生死关头。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能够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好诗,在危难之际,诗人还能够写成这样一组布局严谨,独具匠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好诗: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窥见陈毅元帅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元帅风度,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上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到诗人驾御文字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功力。你想诗人可不是花前月下的吟诗,桃花园里觅诗,而是在生死关头啊!真是:愤怒出诗人,危难出诗人啊。《梅岭三章》一气呵成,有机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现的主题是抒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熄的顽强战斗意志,气势压倒敌人蔑视敌人,相信革命一定胜利的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三首诗里各有侧重又互相配合:第一首着重表现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雄伟气魄,显示出死为鬼雄的执着斗争精神;第二首进一步体现诗人对敌人的大恨,突出了不消灭敌人不眠目的强烈无产阶级感情,并勉励生者继续战斗,去夺取革命胜利;第三首正面抒发对于革命队伍的无限眷恋和对于革命前景的展望,并集中表达对于献身共产主义理想的热烈向往的感情.是前两首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生死观的思想基础。
艺术上的第三个特点:语言精练,含蓄蕴籍,善用古词和古典,化平淡为神奇,使人回味无穷。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宋朝的梅圣俞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求诗的语言精练含蓄,用最少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完美的内容。使人读后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回味。《梅岭三章》仅仅八十四字,就表达了与党与人民诀别时刻,心头潮涌起的澎湃仇恨敌人,热爱革命的丰富感情;表现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赤胆之心;追忆他一生投身革命驰骋沙场的战斗历程;反映出诗人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生死观.这样复杂而广泛的内容,就这样被泛泛八十四字而包揽,没有炽热的革命热情,没有高超的驾御文字功底,没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绝不能够表达出来的;组诗语言精练主要得力于诗人善于吸收运用古代词语和典故。这些词语和典故到了陈毅的手里,经过再创造就能够焕发出活力,一经进到陈毅的诗词里,便光彩夺目,成为化平淡为神奇的佳句。如有伍子胥的故事,写出“此头应向国门悬”的诗句,表达的是不灭敌人死不泯目的强烈感情,显得十分的含蓄,生动活泼,鲜活有力,也是陈毅元帅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一个典范.
6. 请教陈毅元帅著名的诗词给出诗词名和其中名句即可,谢谢
红梅
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7. 陈毅元帅的咏兰诗什么意思急哦~~
陈毅《幽兰》赏析
【原作】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注释】 幽兰:即兰花。幽,深远,安静。
馨(xīn)香重:香气很浓。
山隅(yú):角落。
【诗译】 兰花原本生长在偏远幽深的山谷之中,没有人知道它。只是由于它芳香浓郁,才使得循香而来的求花之人遍布山野。
【赏析】 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他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同时更是闻名中外的诗人。他从少年时到参加革命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曾经是一名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后来,他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仍然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战斗诗篇。建国后,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依然挥毫吟诗作赋不已。现存诗章三百五十余首,包括了他早年、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时期的一系列作品,大多收录于其夫人张茜临终前编辑的《陈毅诗词选集》。
本作从兰香送远,引人探胜,使得本来寂静荒凉的山谷,引来了四面八方觅花的人这一事实中道出了兰花的雅洁神韵,这是一首饱含哲理意味的诗,是一首赞颂兰花幽香的绝唱!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兰花是我们中国人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她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神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宋代苏辙曾有“兰生山谷无人识”的名句,若说“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当是本句的扩展与延伸应该不为过。“幽兰在山谷”说的是兰花固有的生长习性,是兰花原本就喜欢生长在幽深的深山空谷之中,不与世俗相争,不与百花争艳,自甘寂寞,生生不息的本性。正因为这一本性,才使得兰花不为众人知晓。因此,诗人接下来说“本自无人识”。“本自无人识”不仅说明了兰花原本没人认识这一意思,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一个伏笔,做了一个铺垫。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只为”,即只是因为,“馨香重”,即芳香浓郁,散发得很远很远,令人飘然陶醉。“求者”,寻找散发这种浓郁芳香的兰花的人们。就是说,兰花是因其芳香浓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好奇,因而才引来了漫山遍野寻花的人。人们喜爱兰花,最初应该如此,但后来人们喜爱兰花则不仅仅是因其芳香浓郁这一个方面了,人们更多的是喜欢她的“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深山楚世家”之君子隐士之风度,还有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和淡雅宜人的外在美感和内在神韵。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不追求词句的精深典雅,而是在平淡中呈现一种意境,诠释一种哲理。读来令人深思,给人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此诗蕴涵着做人的哲理:华美的衣着,漂亮的言辞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为人民放出“馨香”。
8. 陈赓名言
忠于民族,孝于国家
——陈 赓
[简介]
陈赓,原名庶康,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贫寒的旧行伍之家。他小时曾入东山学堂,高小未读完便到旧军队中当兵,四年后升为上士,对军阀部队的黑暗和相互混战深感厌恶。他18岁时离队到铁路当办事员,业余时间进过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在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于1922年加入共产党。
1923年末,陈赓受党组织派遣,赴广东入讲武学堂,翌年夏天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年底毕业任连长,1925年参加东征,因立战功在黄埔生中声名显赫。之后,他又赴苏联远东,学习保卫工作和暴动经验,1927年初回国,到武汉担任特务营长并指挥工人纠察队。同年7月下旬,他陪周恩来赴南昌,在起义中担任保卫任务。
南昌起义后,受伤的陈赓潜回上海,伤愈后到中央特科主管情报工作。1931年春,在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的紧要关头,他协助周恩来迅速疏散中央机关,随后赴鄂豫皖根据地,在红军中任团长、师长。翌年,他因腿部再度负伤,化装回上海治疗,伤愈时去电影院被叛徒发现而被捕,拒绝蒋介石的劝降,从南京逃出,进入中央苏区。
长征时,他任干部团团长、红一师师长。
抗日战争期间,陈赓任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以灵活的游击战连挫日寇。日军恼怒万分,“扫荡”时在装甲车外面贴上“专打三八六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考察时,称赞“三八六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1943年秋,陈赓在指挥太岳山区反“扫荡”中,曾一举歼灭日本“皇军观战团”,击毙服部直臣少将和六名大佐。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陈赓当选候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陈谢兵团,从晋西南一路凯歌,直下云南。
1950年,他作为中央代表赴越南,受胡志明委托指挥边界战役,打败法国侵略军。翌年,他又赴朝鲜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在彭德怀离职时还代理司令员。志愿军能一再挫败有最先进技术装备的美军,但欲扩展胜利时却受到限制,这使他深受刺激。陈赓认为,应尽快在中国建立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1952年夏,他回到哈尔滨,主持组建军事工程学院并任院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50年代中期以后,陈赓任副总参谋长,主管国防科技,仍兼“哈军工”院长。在他主持下,“哈军工”只经过四五年就成为远东最大的军事院校。钱学森称:“这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61年3月,陈赓在上海病逝。
中共中央在悼词中称他是“卓越的军事天才”。
陈毅元帅曾称赞说:“他像一个玻璃杯,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陈赓同志就是我们党的一门炮。”
9. 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有什么名言警句
朱德同志: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