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到底是上海人赏析

到底是上海人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21 01:25:29

A.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原文

七、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胎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嗯,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熏风’的‘熏’。”《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开骄散并行的阳湖派①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

①阳溯源,清代散文流派。乾隆、嘉庆间,挥敬、张惠言等人开创。挥敬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响应者亦多为该县人氏,故名。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罢!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罢!——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比道:“回到童话里去!”在《自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

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荣莉香片》、《心经》、《玻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原刊1943年8月《杂志》月刊第11卷第5期)

B. 结合张爱玲的文章《到底是上海人》谈谈上海的人情味是怎么样的用作作文素材100字: )

人情味搬了新家,新家装修得很精致。我的小房间舒适、整洁,墙面刷着我所喜爱的蓝色,我该开心。望着他们奋斗了半生的成果,我的父母也该开心。可是,我们的心头仿佛都压着重重的什么……放学回来。饭桌上妈妈问:“学校学习还行吗?”我应了一句“还可以”,似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对白。饭菜热腾腾的,但腾腾的热气下只有沉闷、压抑的夹菜声。爸爸早早地睡了,我听到他那张因舍不得扔下而强搬进新房的旧木床发出的一声又一声叹息。妈妈兀自看她那没完没了的肥皂剧,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哈欠连连。门铃响了。妈妈兴冲冲地去开门。“对不起,走错了”,这句冰冷的话浇灭了这一天里最后的精力,客厅等洗了,房内有些冷寂,只留下旧木床的叹息。那一刻,想哭,终于明白心头重压着的是新生活中冷漠的一切。日子就这么过着,每天的变化只有墙上日历的翻新。走进电梯靠在角落,突然有一种想让他停下来的冲动。门开了,门合了;人来了,人走了……生活中这种冷漠填赛了脑袋的全部,头怔怔地痛……开门,眼前的景象令人心动。走进爸妈的房间,他们在理东西,揩去汗水,兴冲冲地讲,“快,去打包”。嘴角都挤满笑,“我们回家”。我有些怔怔地,却又马上反应过来,急急地应声“哦”。那晚,关上新家的门,爸爸握着手中的钥匙苦笑,却又无所依恋地走进电梯。我知道,我的生活将不再只有冰冷的墙壁。我在想,我想要的究竟是怎样一份情意。路边的一切都那么熟悉,那一颗老榕树上,有我和伙伴玩耍过的痕迹;那一方小池塘边,留下过妈妈搂紧我时的盈盈笑意;那一排紧挨在一起的平房下呵,都是我那纯朴厚道的乡里乡亲……邻居们知道我们回来了,敢来串门。曾跟我家闹过别扭的张阿姨说,“平常老跟你吵吵,你不在我心里反倒空落落的。”妈妈笑笑说,新房子不好。其实我明白,我们是为这些舍不下的左邻右舍和舍不下的其他一切一切而回来的。说到底,我们是为这不可或缺的人情味回来的。日子一如既往,有欢乐,有矛盾……还有,人情味。 人情味既生而为人,便自是带情,众人攒聚,众情便交杂,久而久之,世界便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既非胭脂水粉的香味,亦非米盐酱醋的油味,曰:人情味。有人存在的地方,便可寻着人情味。记得我去北京参赛,去宾馆路上在休息站休息时,领队错数人数,竟将我落在当场。当我发觉,人生地不熟,现金手机均在车上,当即急下两粒豆大的泪。一旁等着揽客的司机大叔见状便来问询。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便让我上车,愿意免费载我。路上,热心的大叔见我仍是焦急,便将车上的零嘴给了我,然后与我天南地北聊起天来。我至今仍记得那口可爱的京片子,有粗犷的北方味道,和教人心底温暖的人情味。那样大的社会,总会有人逢着困难,这时候,无论是否相识,无论是否有回报,都有人伸出援助的手,那便是最浓最香的人情味。不仅人们具有人情味,法也具有人情味。法是一个社会诞生后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用以规范这个社会的准则。既是准则,当然得秉公执行,毫不马虎。其实不全然,俗语有云:王法不外乎人情。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妇女犯了法,理应判罚五年牢狱之刑,但该妇女腹中有着两个月大的胎儿,于是,法院最后竟判她罚款数万外加剥夺政治权利五年,而牢狱之刑就此免去。毕竟,她犯法与胎儿无关,而幼儿诞下后又不可无母,那牢房,终归不是个教养孩子的好地方。那母亲不禁感恩戴德,洗心革面,最后倒也皆大欢喜。这便是法的人情味。法是人定的,自是带了些许人情。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法也是有眼的,一只始终圆瞪着那些违法乱纪之事,而另一只则是半闭的,那便是带了人情的网开一面。人情味也不尽善然。有人视利大于天,便昧着良心将本该单纯的人情做了黑心买卖,使社会失了公平,没了秩序。如凭人情关系走后门、靠人情牟利等,此等人情,散发的不再是馥郁的淳味,而是恶气冲天、过路皆掩鼻的恶臭。这样的人情味,实则是一个社会的疮疤、脓包,可惜是无法除尽的。幸好,世界总是光明居多,这样,便不至于无法生活,只愿人人能将人情单纯看待,将人情味单纯酝酿,有道是:世间冷暖,各自斗量,惟有真情,最是芬芳。 人情味我走在路上,身边时忽闪而过的人群,他们有的笑着,有的面容呆滞,还有的流着泪。我在寻找,一种叫做“人情味”的东西。我来到了一片金黄的原野,秋风夹着麦香迎面扑来。我惬意地走在长满野菊花的田埂上,两边是阵阵翻滚的麦浪。田野里,一个身着粗布衣服的壮年正在挥刀收割粮食。他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散发着奇异的光泽。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下来,他直起身来,望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活动了下酸疼的腰肢,继续埋头苦干。远远走来一个妇女,哦,那是他的妻子,为他送饭来了。他们相视一笑,也不说话,在路旁的树荫下,男子打开可口的饭菜,狼吞虎咽起来,妻子在一旁温和地笑着,偶尔为他擦去额头细密的汗珠。眼前的这一幕,让我倍受感动。我找到了,这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的亲情。我继续前行,离开了乡村小镇,来到了一片繁华的都市。眼前是车水马龙,刺耳的车鸣。我走向了公交车站台。我环顾四周,周围的人群衣着光鲜,有的手提公文包,西装笔挺,有的塞着耳机,嘴里“吧唧吧唧”嚼着口香糖,有的盯着手中的手机,一刻不停的拨着按键,有的面无表情,低头看手指发呆……一辆公交车缓缓驶进站台,刚才还在闭目养神、各干各事的人们,一下子像清醒了过来,蜂拥至车门口,推搡着挤进门。我在艰难中挤上了车。到了车里,刚才还精神着的人们,进了车便又各顾各的。我顿时疑惑了,这里哪里存在人情味呢?这时,上来一个拄着拐杖的年过花甲的老人,车里已被挤得满满当当,老人环顾了四周,见没有座位,便只能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干站着。人们依旧面无表情。突然,一个青年站起来,微笑着把座位让给了老人。人们像回过神来似的,用赞许的目光看着这个青年。哦,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便是人情最佳的表现。即使在这个冷冰冰的城市里,也能像一盆炭火一样,温暖人心。海德格尔说,这时一个不再思考的年代。不再思考的人们,物质的提升削减了人情。但人世间的这份情感,总是会渗透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时一种永恒的情感。 人情味朱自清曾说过:“一人生在世,倘只有极少极少的所谓得失相关者顾念着,岂不是太孤寂又太狭隘了么?狭隘,孤寂的人间,哪有善良的生活?”可见,世间需要人情味。生活若没有了人情味,将毫无色彩可言。人情味不是一种伪善。在当今这个分分秒秒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社会,人们都忙于在快节奏中为自己赢得利益的最大化,还能有多少人愿意放慢脚步,俯身照看下身边的失意者?纵使有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的现实主义,但总难免会有几家欢喜几家愁,总会有人生活受挫、事业受阻、感情受困,若这时连个真心安慰或支持的人都没有,这样的现实未免也太残酷了。然而比起一个人承受失落打击,若这时再出现一个人虚伪地同情你,还是选择“残酷的一人现实”的好了。人们总是在构筑自己的利益世界,冷冰冰的现实让人渴望温暖,渴望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温馨感,但这绝不是在渴求别人的同情,绝不是要人们去学会伪善。没有什么比站在幸福的位置去看待不幸的人更残忍的事了。人情味的缺失,绝不是可以用伪善来滥竽充数的,宁缺毋滥。人情味是一种济世仁心。真正的人情味往往是从真情实感中流露的。唯有对身边的失意人群深入体会,感同身受地去开导,才能给人真正的开导。构建人情味的世界,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总会有不计益的付出将这个世界注入人情味的。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到如今一个个感动着中国的人物,他们无不是以自己的一颗济世之心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对社会的责任的。充满人情味的世界,必将是人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如今人们极力宣传共建和谐社会,不就是在呼吁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人情么?当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地去关心呵护身边的弱势群体时,当每个人都能主动去付出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必能在将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你传递了这份人情味,带给对方的不单是温暖,更激起了对方的感恩之心,当这种感恩再次将这种人情味传递时,走到哪里不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呢?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关怀,让我们共建和谐社会,让人情味回家!

C. 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 的赏析

觉得张爱玲来所写的上海源人,似乎比较真切,上海朋友倒是有一些,觉得好聪明都,和北方人差别明显,又和福建广东一带的南方人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大有不同,不过张说的“新旧文化的交流”这些描述,确是很真切地。
张爱玲安于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寻常人事的品味,这与她的性别不无关系。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决定的。
读张爱玲的书有如看一条小溪,娓娓流过满是青草红花的两岸,即使遇着一两处突兀的山石、三五个湍急的湾,那碰击也是极温柔婉转——但你又绝不会觉得它肤浅,因为溪底有柔长的水草和招摇的小鱼……又如沐浴在夜深时的月色中,宁静、苍凉、缥缈,偶起的冷风吹在脸上,禁不住打个寒颤。、
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候,我们渴望一种俗而雅,雅而俗,思之泪落而又穿越灵魂的感动——象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

D. 到底是上海人的内容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
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
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
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
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
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骈散
并行的阳湖派(1)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
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
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
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
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
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
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
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
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
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
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
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
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
幼稚。
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
《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
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E. 张爱玲有写过关于上海人的文章吗

你指的是小说还是散文呢。额。。张爱玲文集第一卷的序 就叫《到底是上海人》。小说的话,那就很多啦~著名的《倾城之恋》啊《半生缘》啊《传奇》啊《金锁记》啊~~~~很多都是以上海为背景描写的故事。 下面附上《到底是上海人》的全文: 到 底 是 上 海 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 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 瓠,像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 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 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 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骈散 并行的阳湖派(1)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 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 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 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 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 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 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 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 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 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 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 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 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 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 幼稚。 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 《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 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原刊1943年8月《杂志》月刊第11卷第5期)

F. 张爱玲散文到底是上海人里的“骈散并行”是什么意思

骈散结合是写作手法的一种:指文章中使用骈句和散句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一般的说,一篇文章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骈散并行”。

G. 媒体为何丑化上海人

看着看着,看出点特别门道来。如果屋里厢矛盾双方有一方是上海人,另一方是外地人。那双方在唇枪舌剑中,外地来沪一方如果因为理亏处于劣势,关键时刻必定会抛出一个杀手锏,大声控诉:你们上海人就是看不起我们外地人。最好同时配合声泪俱下,委屈万分地反复多次强调。此时无论对方再辩说任何道理,可 以充耳不闻,死死咬住这一句就可以。可以马上以弱势群体的身份自动对号入住,好像所有的道理立刻站在他们一边,他们的所作所为马上情有可原。 上海电视台绝对是从来不偏袒本地居民,同样的场景经常可以在很多本埠节目中出现。有趣的是面对这样横插进来不搭界的无理公开指责,作为观众的我们常常愤愤不平,然而节目中上海人一方却从来不会有人去辩解,经常是你骂你的,我还是说我的道理事实。 从这个现象,清晰地可以看出上海人和外地人在处理矛盾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完全是因为双方在不同的环境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上海人最讲究是“做事做人要讲道理”。 所以上海人如果发生争执,即便脸红耳赤,吃相很难看,他们也绝不会动手的,因为他们还是在用争吵的方式以事实讲道理。如果有旁观的人,也一定会自动充当老娘舅,来判断谁有道理,谁是不讲道理的,以此来做出是非论断,并同时主动帮助“有道理的”一方来劝说“没道理”的另一方。“侬是没道理,是不对呀。”我们上海人从小到大听得很多,自己也说的很多。如果是被认定没道理,最好乖乖偃旗息鼓算了,如果继续纠缠,那就要被鄙夷斥责:“各人欢喜污搞百叶结。”那就是不懂规矩,人品差到要被排斥的边缘了。 理性的根据事实来判断是非曲直,是在海派的生活环境造就上海人共同认同和遵守基本准则之一。不屑于纠缠于无谓的谩骂和指责的原因,是因为这根本无益解于问题的解决。何必浪费口舌和精力呢。然而,这样的“清者自清”的韬略,现实结果来看是完全适得其反的。 放眼到整个社会现象中,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以谩骂和丑化上海人的言行为生活的重要乐趣。很长一段时间来,上海人一直沉默和忍受应对,从来不做任何直接回应。而且从来不拒绝此类妖魔上海人的作品和表演在本埠登陆。最近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剧中特意刻画了一个北方人心目中幻化的一个“标准上海小男人“形象---阿忆;〈潜伏〉中突出表演了马奎太太---一个外插花,小气俗气,扭捏作态的上海女人;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青楚的妈妈又被强调成一个从北京到上海过了几十年后,被浸润成一个虚荣做作,充满”上海小市民“气质的触气女人。奇怪的是本埠电视台不但以溢美之词帮腔宣传,拿出黄金时间段来播放。还特别大度地还给这几部北方人拍的电视剧褒奖以兹鼓励。 就是这样。上海人和上海媒体的长时间的沉默,不回应和接纳,就好似认同了所有的谬论和污蔑。上海人的“形象”在被不懈地口诛笔伐中,在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得到了可怕的高度的统一。使得真实生活中的上海人经常会得到非正常的夸奖“你不象上海人。”(我个人认为这是对上海人的侮辱。) 无聊地设想一下,如果调过来,上海人在某个电视剧中同样设计丑化一个北方某地某人的角色,我没有信心当地电视台会象本埠电视台那样,拥有同样非常人的气量来接纳。合理的结果应该是北方某地很多人看后立马拍桌子,跳起来骂娘,连接着一连串伤人的滔滔不绝,这倒是更符合他们一直以来对待上海人极度排斥的偏激做法。 上海人只好不断的在本埠,灰头土脸地看着电视里努力演绎着的模式化的令人恶心的“上海人”。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问题,因为实在不象电视中的“上海人”。到底谁才是上海人。 当然现在全国观众脑子里都被深刻的植入了模式化的标准化的“上海小男人”和“上海俗女人”程序。因此一直以来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至少在上海自己的家里--上海人可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真实的还原。

H. 求一篇300字以上的文化苦旅之上海人赏析

●在文化人格结构上,他们是缺少皈依的一群。靠传统?靠新潮?靠内地?靠版国际?靠经济?靠权文化?靠美誉?靠实力?靠人情?靠效率?他们的靠山似乎很多,但每一座都有点依稀朦胧。他们最容易洒脱出去,但又常常感到一种洒脱的孤独。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赏析:这段话采用一连串的反问,表现上海人这个群体自身的矛盾。上海人依附的东西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作者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上海人洒脱的孤独,带着点冷嘲热讽的味道。
●可惜,讥刺上海人的锋芒,常常来自一种更落后的规范:说上海人崇洋媚外、各行其是、离经叛道;要上海人重归朴拙、重返驯顺、重组一统。对此,胸襟中贮满了海风的上海人倒是有点固执,并不整个儿幡然悔悟。暂时宁肯这样,不要匆忙趋附。困惑迷惘一阵子,说不定不久就会站出像模像样的一群。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
赏析:将至尾声,作者的笔触似乎没那么冰冷了。作者写其他人的目光和上海人的态度,表现上海人并不随波逐流的特性,为下文期待上海人更广阔的视野更独立的人格做铺垫。

I. 说到底 上海人真的很坏

上海人很好啊

J. 上海人在全国的其他省市的人们的心中是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我是外地的!上海人喊我们这些外地人叫"硬盘"(就是和上海不兼容)!这个让我很不爽!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