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赏析
① 余光中的深山听夜及赏析
原诗:
山深夜永
万籁都浑然一梦
有什么比澈底的静
更加耐听呢?
再长,再忙的内历史
也总有这么一容刻
是无须争辩的吧?
可是那风呢?你说
风吗?那是时间的过境
引起的一点点,偶尔
一点点回音
1)“再长,再忙的历史,也总有这么一刻,是无须争辩的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阐释“风吗?那是时间的过境,引起的一点点,偶尔,一点点回音”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② 求 余光中《星之葬》的赏析 急急急!
这首诗从仰望星空感悟到对永恒者的敬畏,生命短促的感慨和些许隐约的无奈.
作者从万里无云仲夏之夜的星光,联想到同在夜色里闪亮的萤火虫.从萤火虫又联想到宫灯, 联想到处处宫灯的唐朝宫殿(不仅限于皇宫).作者使用道家鼻祖庄子(庄周)“庄生晓梦迷蝴蝶”(2)( 李商隐《锦瑟》),这典故相同的手法, 做梦迷萤火虫,藉由“萤火虫”的“梦”,进入时空迷离的梦境.穿梭时空,回到大唐盛世.在另一个时空的夏夜的星空下,观看明亮灿烂的一颗星的葬礼.从而产生敬畏.
作者以萤火虫自喻,自然有对生命如蝼蚁的感触.相对於人的寿命, 萤火虫的寿命是短暂的.相对於星的寿命,人的寿命,也何其短暂.在那“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一闪一灭的当中,可以是百年前的大英帝国,千年前的大唐盛世或千万年前的朱罗纪时代.然而,生为中国人,自然希望在那另一个夏夜里,同一个星空下,观看同一颗星的是一位国力强盛,文化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唐人.
作者以“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来描写大唐盛世,是神来之笔.轻罗(1),在当时代表“高科技”工业(纺织工业),同时,也代表艺术(彩绘),和富裕的生活.“追逐的轻罗小扇”是一幅生动的仕女嘻戏图.显示富裕,悠闲,安定的贵族生活和朝代. 可见作者功力之高.一句话就囊括了唐朝的盛况的精要.
此句里,作者没有放人物当主词,只有代表上流社会女性的服饰,表示这是一幅没有鲜明脸孔的画面, 犹如梦镜的朦胧,和远距离鸟瞰的模糊.同时也表示一般性和普及性.若把此句改成 “梦见追逐的一群宫娥(仕女)”或“梦见一群宫娥(仕女)相互追逐戏耍”都落于下乘和狭隘.作者把“追逐的”放在 “轻罗小扇”之前,除了强调动感,欢乐的,嘻戏的感觉之外,更有别于唐诗人杜牧《秋夕》(3)里的“轻罗小扇扑流萤” 那种无聊悲凉的情景. 杜牧诗里的小扇是用来拍飞虫的.余诗的小扇是一边追逐, 一边扇风用的.所以同样的“轻罗小扇”, 余诗所赋予的意义丰富而深远(4).
“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作者这句话要说的是:”在那另一个夏夜的星空下,观看到明亮灿烂的一颗星,实已悄悄地死亡”.只是星途遥远,在若干年之后,同一颗星,才被另一个时代,同样的星空之下,夜间的守望者看到的“那一灭的星”.当时感叹那颗明亮灿烂的星,实是感叹那颗星的死亡.所以虽然是葬礼,却没有死亡的哀愁. 只是这“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5),可以横跨世纪,朝代的更替,甚至人类的存亡,另人莫不感敬畏. “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这“回顾”不但指因惊呼的回头动做,更指自我一生的回顾,对生命的短暂,无奈和失落的反思,从而产生片刻的愀然无语.
③ 乡愁 余光中 赏析
1、此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形象而浓烈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土的感情。
2、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内心一种思念亲人、眷恋故土、渴望祖国统一的思乡爱国情怀。
3、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
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
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
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望。
4、最后一节中,作者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里。
5、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3)余光中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时,余光中随家人到了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④ 余光中 碧潭 赏析
碧潭
作者:余光中
十六柄桂浆敲碎青琉璃
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
我的,没带来的,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
八点半。吊桥还未醒
暑假刚开始,夏正年轻
大二女生的笑声在水上飞
飞来蜻蜓,飞去蜻蜓
飞来你。如果你栖在我船尾
这小舟该多轻
这双浆该忆起
谁是西施,谁是范蠡
那就划去太湖,划去洞庭
听唐朝的猿啼
划去潺潺的天河
看你发,在神话里
就覆舟。也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了
你在彼岸织你的锦
我在此岸弄我的笛
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
赏析余光中《碧潭》:
《碧潭》的意境是蒙胧的,蒙胧的文字里潜藏着的是掩饰不住的淡淡的愁和深深的爱。为什么是“潜藏”的?因为意象,更准确地说是因为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并且动用了化用诗句和嵌入动人传说的手段。
诗中最多的意象是“水”。从“碧潭”到“小舟”下的“青琉璃”、“太湖”、“洞庭”直至“天河”。似乎满眼都是水,可是这些与水有关的意象所要表现和传达的恰恰是诗人心中那完整的思恋者的内心图画。“没带来的罗曼史”在“河的下游”,多么契合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而它的愁与思又刚好带来思恋者的“忧伤的侧影”在翠色的碧潭上的倒映,独自“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小舟下的翠色是琉璃是情思之愁的另一个牵动者。在中国古典意象群中,“拾翠”常与年轻貌美的女子联系在一起,和水边迤逦的风景联系在一起,也和美好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这些美好使人产生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嵌入本诗,那么“青琉璃”不正是一语双关?而“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和“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所要表现的就变成了“如果碧潭的水不那么翠,我的愁就不会如现在这般深,忧伤也就少得可以用碧潭的水照见,如果没有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么即使是回到蚱蜢舟,哪怕更小一点的蚱蜢舟上,我的忧伤都会消失不见”,这不正是一个活脱脱为情所困的角色?有了“翠”引起的情思,回忆起“笑声在水上飞”也就显得自然了,涵义也就更明显而生动。水在诗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到此结束,诗人用“划去太湖,划去洞庭/听唐朝的猿啼/划去潺潺的天河”拓宽了时间与空间,使意象放大,意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而表露的爱恋的主题与更深一层的爱因此得到巩固并且变得深刻。因为水所载的本不限于愁,“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荡不尽的恨皆由爱的深而又深所衍生。水意象的扩大无疑是通过承载爱情之舟的意义将爱提升了,与此同时,对并不在眼前的情人的思念又一次加深。“载去西施岂无意?”一诗人对范蠡和西施同舟顺流而下离开越国之事如此感叹。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是流传广泛的,诗中把自己和“你”同舟暗借范蠡西施之舟时写道“这小舟该多轻”,这表现的正是诗人对情人的思念了。待到在天河“就覆舟”时,那蚱蜢舟载不动的愁与相思之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何谓“美丽的交通失事”?表面写的是牛郎织女爱情不能修成正果,但尚能彼此隔河相望,用云中锦、月下笛诉说自己的一片痴情,且“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永不会分离,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诗人内心痴情的再现?由此一点也足见诗人用情之深了。
⑤ 乡愁 余光中赏析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赏析:
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感受: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的长城,一方矮矮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流落到台湾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有了无尽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话:思蜀而不乐。
三、形式美
结构上,寓变化为统一
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⑥ 余光中现代诗歌加赏析
小时候
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风筝
我在这头
梦想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
我在这头
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座层层的牢笼
我在外头
思想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记忆
我在这头
童年在那头 小时候,友谊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我在这头,伙伴在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朋友在那头
后来呵,友谊是一片奢华的庭院,我在外头,知己在里头
而现在,友谊是一段淡淡的回忆,我在这头,童年在那头
年幼时
童年是一条清清的溪流
快乐在里头
烦恼在外头
稍大些
童年是一道弯弯的虹桥
稚嫩在后头
懂事在前头
成年了
童年是一场甜甜的美梦
单纯在心头
负担在肩头
年老了
童年是一张小小的照片
童心在那头
人生在这头
小时侯,
乡愁是一份浓浓的思念,
我思念家乡,
我思念家乡的一切。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洁白的信纸,
纸上什么也没有,
只有我对家乡的怀念。
后来啊,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书籍,
书里留下了我的回忆,
回忆是童年的往事。
而现在,乡愁是我对童年的留恋,
我不再需要它了,
因为,我长大了。
⑦ 余光中的鬼雨赏析
一九六三年冬天,余光中、范我存夫妇唯一的儿子诞生仅仅三天即夭折。死亡接专新生之踵而来,使属青壮年时期的诗人蓦然感到生命之脆弱与短暂,过早体验到死的迫近,“死就在你的肘边”。如果说一九五八年母亲的去世让诗人饱尝“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辛酸无奈,那么时隔五年,殇子竟然将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浓缩在三天之内,死亡的残酷和毫无逻辑带给诗人敏感的心灵至深的震撼和创痛。《鬼雨》以哀悼殇子控诉死亡阴影对生命的威胁,以沉郁凝重的悲悯慨叹追溯古今中外,从莎翁到李贺、到诗人课堂上朝气蓬勃的学生,无人能摆脱死亡的命运,诗人的目光超越时空历史的界限,关注在死亡威胁之下的整个人类生命,拥有极强的抒情性,其主题已超离一己的悲痛,转而为哀悼全人类的死亡,具有浓重的宿命意味。
⑧ 余光中诗我之固体化赏析
这是余光中在1959年的来作品,今日仍然源不失其味。近日将要面对友情离别,便又有一种愁思的寄托。
第一次读到客居海外的诗,却还是在海之“内”,临行前偶然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留美时的一首小诗,题为《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持
——《台港朦胧诗赏析》·第39页
不管是犹豫还是坚决,当我们跨出那一步时就在瞬间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文化板块之间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边缘人”。这种“拒绝溶化”的宣言,这种以“冷”和“坚硬”为特征的捍卫,我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然而“溶化”却是在所难免的,“溶化”并不等于“消溶”,因而即便这里掺杂着某种无奈的话至少还有着些许积极的意义。更大的无奈是理想在现实面前的滑坡。
⑨ 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
看看余光中的这首,很好的小诗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余光中是一位颇具爱国之心和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台湾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构思精妙,语句飘逸,性情真率、纯洁。一首《戏李白》,就颇能体现出他的艺术风格。
诗题“戏李白”,一个“戏”字,谐词庄用,亦庄亦谐,表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充满了个性化色彩。作者起句就仿照《将进酒》的气魄,化用了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将李白的天才比作滔滔江水,把读者带到一个雄伟的气势之中,也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大气的氛围,奠定了一个壮阔的基调。这是诗人创造性的表达,言近旨远,意味悠长。接下来的两句继续化用李白的诗句来写李白,李白在《公无渡河》中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人在李白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阴山动/龙门开”,在流畅的诗句与生动的画面中,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的人格。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究竟是黄河成就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就了黄河,这一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人让读者在自己仔细的品味中去解读李白与黄河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李白,黄河的“惊涛”与“豪笑”就缺少了自信一样,可见李白的浪漫诗风与豪放品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如此,余光中还仿照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与奇特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了对李白诗的想象奇崛与李白豪迈的人格由衷的赞美。“无中生有”“不止不休”,哪里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更多的还应是李白的诗意与他的才情。而“可是你倾侧的小酒壶”一句,则是用大胆的想像,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一个豪情奔放、嗜酒若狂的诗仙形象,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光中不仅借用、化用李白的诗句来颂扬李白,还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李白的伟大,一是借用五千年的沉寂来反衬李白的高扬,一是用“大瀑布”与“小酒壶”相互映衬,不仅诗情活泼,韵味无穷,还让人感到了诗仙胸中的豪情万丈;作者还用苏轼的豪迈来正面衬托李白的豪迈。正是这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李白的人格与诗风以及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一首《戏李白》,用极其夸张和浪漫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凸显了李白的绝世才华,抒发了对李白的由衷赞美与歌颂之情,也戏出了作者出众的艺术创作水平。
⑩ 余光中的《我之固体化》的赏析
这是余光中在1959年的作品,今日仍然不失其味。近日将要面对友情离别,便又有一种愁回思的寄托。答 第一次读到客居海外的诗,却还是在海之“内”,临行前偶然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留美时的一首小诗,题为《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持 ——《台港朦胧诗赏析》·第39页 不管是犹豫还是坚决,当我们跨出那一步时就在瞬间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文化板块之间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边缘人”。这种“拒绝溶化”的宣言,这种以“冷”和“坚硬”为特征的捍卫,我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然而“溶化”却是在所难免的,“溶化”并不等于“消溶”,因而即便这里掺杂着某种无奈的话至少还有着些许积极的意义。更大的无奈是理想在现实面前的滑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