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赏析
❶ 鲁迅《祝福》文章鉴赏
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仇一物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2: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脸色表黄----生活艰辛,红润----青春的活力,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可以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明确3: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❷ 谁有鲁迅祝福的赏析
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鲁迅的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抛弃选择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
“我”这个角色做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
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2)祝福赏析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作品主题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导致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出现。通过祥林嫂和富人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富人的生活热闹忙碌来烘托祥林嫂的悲惨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和思想。
❸ 祝福短信及赏析
1、除夕夜,快乐逗你开怀,欢喜连连;开心为你舞蹈,神采飞扬;美好为你歌唱,意满心足;吉祥为你祈福,吉星高照;平安为你守夜,福运冲天;健康为你纳福,福寿绵绵;财神为你开道,财运亨通;朋友则为你祝福,八面玲珑。祝你除夕夜心花怒放,万事逍遥!
2、欢乐在缠绕,幸福在打滚,吉祥在升华,甜蜜在酝酿,美好在发酵,喜气在蔓延,心情在开怀,脸颊在微笑,快乐在倒数,祝福在送达:除夕夜,祝你开心永远,幸福永远,好运永远!
3、快乐在这一刻点燃,喜悦在这一刻沸腾;幸福在这一刻升华,美好在这一刻定格;笑容在这一刻绽放,吉祥在这一刻闪耀;心灵在这一刻祈福,祝福则在这一刻发送:除夕夜,默默的祝福你健康幸福永远!
4、除夕夜,真热闹,合家团圆多热销;迎新年,烦恼消,一生平安乐逍遥;铃儿响,短信到,朋友祝福又送到。愿你年年岁岁有今朝,快快乐乐直到老!
5、大红楹联门上贴,喜庆气息在蔓延;红烛映照微笑脸,团圆感觉心荡漾;美酒飘香醉欢腾,幸福快乐来接力;炮竹噼啪响彻天,瑞安祥和辞旧岁。美妙热闹除夕夜,祝你蛇年添岁又增福,财源滚滚万年长。
除夕夜祝福短信
6、春联贴起字字喜庆,鞭炮响起声声振耳,烟花燃起朵朵耀眼,灯笼挂起盏盏暖心,祝福传递缕缕思念,短信传来份份关怀,问候凝聚深深情爱,除夕满载美美甜蜜。除夕夜祝亲爱的你,新的一年快乐每一天!
7、开心的档口为你开,吉祥的星光为你灿,幸福的歌谣为你哼,平安的大道为你铺,健康的档案为你建,无边的财气围你转,真挚的祝福则为你来发:祝除夕夜开心无限,幸福永远!
8、喜庆的时刻在倒数,幸福的指针在拨动;平安的钟声在敲响,绚烂的礼花在绽放;喜悦的心情在蔓延,吉祥的年份在开张;热闹的人群在喧哗,真挚的祝福在启航:祝除夕夜开心,好运无限!
9、爆竹炸响,空气中弥漫新年的味道;锣鼓喧天,生活中充满快乐的欢笑;吉祥传递,短信中发送祝福的话语;乐享除夕,年三十守候幸福的来到。除夕夜,吉祥飘落,幸福来临,今夜无眠,快乐开心!
10、让灿烂的烟花,燃烧一年的烦恼,升腾新年的美好;让喧闹的鞭炮,驱赶独处的冷清,点燃新年的热情;让可口的年夜饭,辞别旧日的忧烦,品出快乐的味道,在外要保重,家人才安心,送给除夕夜不回家的人!
给力蛇年到,问问元芳过年怎么看,元芳说:“亲,2013木有坑爹,挺过了世界末日,还有什么事情伤不起?”so,最美的ladies and 乡亲们,中国式的新年是喜庆style,感到幸福的你千万别hold住,和鸟叔一起跳跳骑马舞,抛开一切压力山大,让正能量如火山般迸发,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赞。开心富足的2013,走你!
纯原创,结合2012流行语写的,本人自己也发给亲朋好友,请采纳~
❹ 关于鲁迅 《祝福》的赏析
小说基本情况
作者: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❺ 祝福中的细节描写赏析
1、《背影》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
作者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显示出父亲的行动不便,形象的刻画出父亲吃力的样子,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普通父亲形象鲜活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2、《藤野先生》
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赏析:
是留级学生讲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一方面表现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
3、《我的叔叔于勒》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赏析:
表现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4、《孔乙己》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赏析:
“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
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❻ 彷徨中《祝福》的赏析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版开了我们。为什么权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❼ 如何赏析:为自己祝福。点评的好会加赏
如果没有人为你祝福,那就自己祝福自己。很多事要自己做决定,自己去独立完成,或许众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你,但是你要相信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祝福,希望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❽ 鲁迅《祝福》文章鉴赏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内四老爷作为小说容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❾ 求 鲁迅 祝福的赏析
参考答案: 人心之所以不安,往往就是把自己寄托在了那些不稳定和不真实的东西上。
❿ 有关《祝福》的鉴赏
一 背景及意义《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 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如同鲁迅所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从此开始。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牲畜一样被婆婆卖掉,于是逃了出来。她被介绍至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她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一路上只是嚎,骂”,“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然后她又“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最后被男人用强力成婚。祥林嫂为什么这么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为抗议夫家卖掉她,更不是贺老六的问题。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最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尽了最大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地再嫁后,相反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她“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现实生活的满足使她暂时抛开了精神上的负担。“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运”。
两年之后,祥林嫂的丈夫死了。丈夫死了,虽然不幸,但是还有儿子,这是她的希望。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的规矩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吃了。祥林嫂没有了依靠,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又流浪到鲁镇来。
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她现在是“不洁”之人了,嫁了两个男人,“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不仅对封建理学深有研究的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她倍加歧视。祥林嫂背负着这样的精神压力,疑神疑鬼,恐惧无比。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能洗脱自己的“滔天大罪”,祥林嫂精神崩溃了,最终走向生命的毁灭。
三 冷漠的社会环境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祥林嫂人生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就因为她身边的人们的冷漠、无同情心,甚至残忍。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表现的呢?
1.祥林嫂再嫁: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
2.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同情心也算有些,“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剂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
3.祥林嫂头上的疤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希望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4.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的诅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再看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表现:
5.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维护帝制。而当时已经是共和时代了,可见鲁四老爷还停留在什么时代。他开始对祥林嫂,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了。即使祥林嫂被扫地出门,穷困而死,他也要骂一声“谬种”。
7.柳妈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不是自相矛盾吗?然后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也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吧。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看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心里很满足吧。
8.“我”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他问三个问题时,他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9.鲁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用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四 封建思想 1.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目为“罪人”。
4.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五 祥林嫂的心理 1.贞节观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六、可讨论的问题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