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听潮鲁彦赏析

听潮鲁彦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20 10:30:20

① 鲁彦 听潮

鲁彦
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现代小说家、翻译家。

生平简介 鲁彦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 l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

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并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鲁彦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1926)、《黄金》(1928)、《童年的悲哀》(1931)、《小小的心》(1933)、《屋顶下》(1934)、《雀鼠集》(1935)、《河边》(1937)、《伤兵旅馆》(1938)和《我们的喇叭》(1942)等九集,以及中篇小说《乡下》(1936)和长篇《野火》(1934,又名《愤怒的乡村》),散文集有《驴子和骡子》(1934)、《婴儿日记》(1935)、《旅人的心》(1937)和《鲁彦散文集》(1947),译作主要有《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世界短篇小说集》(1927)等。

创作内容 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

有人指出,王鲁彦笔下的人物“多是被反动的地方政权,外来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人间习俗所压迫,所损害的农民、商人和其他小有产者,他们是背负着人生的重载在灰褐色的土地上汗流满面地苦苦挣扎着的生灵”,其中突出的是对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刻画。代表作《黄金》标志着鲁彦乡土写实小说走向成熟。陈四桥的如史伯伯本是一个小康人家,生活安定、受人敬重,只因儿子年终不曾汇款来,就遭到乡邻的偷窃、猜忌、鄙视和捉弄,令人不寒而栗。“黄金”的作祟,造成了世态的炎凉,小说揭露了在金钱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势利、冷酷的关系,正如茅盾在《王鲁彦论》中认为的那样,这篇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乡村小资产阶级的心理,和乡村的原始式的冷酷。”此外,《许是不至于吧》通过土财主对自家财产忧虑的描写,剖析了自私自利的灰暗心理;《桥上》的伊新叔是个经营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但在洋机器和大商家的竞争和挤压下却走上了亏本、破产的命运。同时,鲁彦小说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切,如从老实本分的农妇变为狡黠的上海姨娘的李妈(《李妈》),因对经济担忧而与媳妇发生激烈矛盾的本德婆婆(《屋顶下》),背负重任却百折不回的陈老奶(《陈老奶》),被恶势力欺压的青年劳动者阿毛(《乡下》)和华生(《愤怒的乡村》)等。

绵延不尽的乡恋、乡情、乡思和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在鲁彦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自制的胡琴,折射出与童年友伴的深厚情谊(《童年的悲哀》);钓鱼的日子,尽情享受着乡村的野趣和童年的欢乐(《钓鱼》);酸酸甜甜的杨梅,逗引得读者口舌生津(《杨梅》);而过年时节燃放花炮的紧张和乐趣(《开门炮》),清明扫墓乘船游山的急切和畅快(《清明》)更是历历在目。对家乡生活和地方风物的真实观照,使鲁彦作品具有感人的魅力。“这种留存在意念中的思乡的蛊惑,往往是乡土文学不可或缺的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中写得情深意浓,最充分地使人领受到美的愉悦的部分。”

对浙东滨海水乡间民众行事习惯和传袭信仰的描写,使鲁彦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风习,《岔路》讲述两个村庄抬关帝爷出巡驱除瘟神引起的械斗,《小小的心》记载拐卖儿童而世人却习以为常的野蛮村俗,《鼠牙》写用“老鼠嫁女儿”的方法将老鼠赶到邻家的邻里之争,这样的风俗画在他的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创作风格 细腻、朴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鲁彦总是用细腻的文笔描绘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旨在朴素的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泻,语言清新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这是抄了参考书的 打玩手都抽筋了给些悬赏分咋样?

② 鲁彦 《听潮》中心思想

通过海的愤怒、海的咆哮、海的凶猛的涛声
表达他的愤世嫉俗

③ 从语言修辞等方面赏析鲁彦的听潮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在回《听潮答》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副壮美的海韵图。特别是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摇曳多姿。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④ 鲁彦听潮读后感

读《听潮》有感
《听潮》鲁彦年代的作品,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作者抓住大海落潮、涨潮初起和涨潮达到高峰时,声音、情态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听”为中心,用细腻的笔触,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依次描绘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突出了“海的美,海的伟大”这一中心。
全文22个自然段,从第1段到第4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情景。从第5段到21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潮落、潮涨的情景,描述“当天晚上第一次欣赏海潮由落到涨的过程,描述海景和人物的感受,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从18段到21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作者借对比来突出海潮的凶猛是“伟大的乐章”。最后一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直抒胸臆 ,抒发他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标题一个“听”字,意境全出,“潮”本来是一种视觉形象,用听觉来写,别有一番韵味。鲁彦在文中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以抒情散文的语言,景语亦为情语,景中寓情,情融于景。从描写大海的角度看,人物的心情感受起了衬托作用;从表达人的心情角度看,描写大海正是表达对大海的溺爱之情。因而写景从来就不是单纯写景,而是要借景抒情。本文作者简直把大海写活了,这与其说是在写大海,毋宁说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人生见解。

⑤ 鲁彦《听潮》结构划分!急急急!!!

《听潮》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彦,王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县人,现代作家,本文原题为《听潮的故事》,节选自《驴子和骡子》。鲁彦出生于商人家庭,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以描写乡村小有产者和农民的生活见长,写当时的世态炎凉、悲惨的社会现实颇为深刻。他一生坚持“文艺为人生”“文艺为社会”的主张,写了不少好作品。短篇《柚子》是他五四时期的代表作,揭露了封建军阀的丑恶,表达了他的愤懑和不平;《黄金》是他五四以后的代表作;《童年的悲哀及其他》是他大革命以后的代表作,这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的第四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野火》,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反映了农民反抗力量的成长,是他创作的高峰。他著有《鲁彦选集》。

二、关于《听潮的故事》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不满,因此触怒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1929年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假。起初被安排在一座突出在海上的幽静的房子里,过了四天,来了两个肥胖的外国人,寺里当家的让鲁彦夫妇让出房间。鲁彦不搬。以后的几天,当家的不来打招呼,和尚的脸上也没了笑容,饭菜也变坏了,里面还有虫子。临走的那一天,鲁彦跟寺僧开了个玩笑,从箱子里取出军队的制服穿在身上,把符号和徽章特意露在外面,当家的见了非常吃惊,连忙口称鲁老爷。鲁彦给了香火钱,当家的就办了一桌酒席饯行,又送了佛国的特产和蔬菜。这就是听潮的故事。

三、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读准音:
fó líng jiàn àn pì xián
佛 国 窗 棂 赏 鉴 深 黯 辟开 琴 弦
lì háo xià bō la gǔ
战栗 嗥 叫 罅 隙 拨 剌 汩汩
2、写对字:
qióng mì mì nǎo yōu
琼 台 神 秘 蜜 语 恼 怒 幽 静
3、解释词:
战栗:颤抖,形容因害怕而发抖的样子。
罅隙:裂缝。
汩汩:水流动的声音。
酣梦:酣畅的睡梦。
欣幸:欣喜而庆幸。
云汀:指云白色的海面。汀,水边平地。
慵懒:懒。
香客:进香拜佛的人。
壁垒:泛指防御工事。

四、课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标题的特点:
本文主要是从听觉上写海潮的;用听潮作题目新颖并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从听的过程把文章划分段落,并且概括出段意:
第一部分:(1——4)写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潮来时的状况。
第二部分:(5——21)具体描述观赏海潮的过程。
第三部分:(22) 作者抒发喜欢大海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4、着重分析第二部分:(在读中体味)
这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5——12)
这一层描摹了大海哪些情态,突出了怎样的特点?给这一层加个小标题。
这一层描绘大海潮前的情态,温柔静谧——海睡图
作者是怎样描绘落潮时的情态的?
从听、视等感觉器官描写大海,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大海,第八段作者巧用通感的手法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沉睡的大海描写得细腻入微。

第二层:(13、14)
这是一幅海醒曲,同学们应反复朗诵,体味,突出兴奋有力的特点。

第三层(15—21)
这是一首大海怒吼歌,突出了大海的雄壮美,气势非凡,塑造了大海的伟大气魄。“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是作者对怒吼的大海的高度赞颂,妻子的惊叫反映了大海的狂暴可怕,“我”的欢呼则衬托出大海的雄伟有力。作者热烈赞扬大海的雄壮,寄托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海的气势。

小结:
1、景中寓情,情融于景。从描写大海的角度看,人物的心情感受起了衬托作用,从表达人物的心情角度看,描写大海正是表达对大海的溺爱之情。借景抒情。
2、多种感觉器官感受描写海景,以形显声的手法描写极为细腻。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大海写活了。

⑥ 听潮的故事-鲁彦散文精选读后感

读《听潮》有感
《听潮》鲁彦30年代的作品,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作者抓住大海落潮、涨潮初起和涨潮达到高峰时,声音、情态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听”为中心,用细腻的笔触,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依次描绘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突出了“海的美,海的伟大”这一中心。
全文22个自然段,从第1段到第4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情景。从第5段到21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潮落、潮涨的情景,描述“当天晚上第一次欣赏海潮由落到涨的过程,描述海景和人物的感受,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从18段到21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作者借对比来突出海潮的凶猛是“伟大的乐章”。最后一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直抒胸臆 ,抒发他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标题一个“听”字,意境全出,“潮”本来是一种视觉形象,用听觉来写,别有一番韵味。鲁彦在文中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以抒情散文的语言,景语亦为情语,景中寓情,情融于景。从描写大海的角度看,人物的心情感受起了衬托作用;从表达人的心情角度看,描写大海正是表达对大海的溺爱之情。因而写景从来就不是单纯写景,而是要借景抒情。本文作者简直把大海写活了,这与其说是在写大海,毋宁说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人生见解。
望采纳,谢谢。

⑦ 鲁彦 的听潮喜欢的句子3到5句赏析

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5:“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⑧ 听潮 鲁彦 读后感

读《听潮》有感
《听潮》鲁彦30年代的作品,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作者抓住大海落潮、涨潮初起和涨潮达到高峰时,声音、情态的不同,感受的不同,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听”为中心,用细腻的笔触,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依次描绘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具有音乐美,意境美,突出了“海的美,海的伟大”这一中心。
全文22个自然段,从第1段到第4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情景。从第5段到21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写潮落、潮涨的情景,描述“当天晚上第一次欣赏海潮由落到涨的过程,描述海景和人物的感受,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从18段到21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作者借对比来突出海潮的凶猛是“伟大的乐章”。最后一段是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直抒胸臆 ,抒发他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标题一个“听”字,意境全出,“潮”本来是一种视觉形象,用听觉来写,别有一番韵味。鲁彦在文中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以抒情散文的语言,景语亦为情语,景中寓情,情融于景。从描写大海的角度看,人物的心情感受起了衬托作用;从表达人的心情角度看,描写大海正是表达对大海的溺爱之情。因而写景从来就不是单纯写景,而是要借景抒情。本文作者简直把大海写活了,这与其说是在写大海,毋宁说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人生见解。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