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绝粮赏析
Ⅰ 哑子得梦实难言 朦胧穿针更不然 九曲明珠穿不过 孔子绝粮陈蔡坑
哑子得梦口难开,瞎眼穿针更不然,九曲明珠穿捕 引,孔子绝粮陈后贤
蚂蚁
Ⅱ 孔子绝粮与陈蔡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途经蔡国被围绝粮几乎致死。
孔子离开陈国到楚国,陈国亲吴派害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便派兵胁迫孔子改道,不让孔子去楚国。孔子在蔡国的幽谷被他们追上围困长达七日,绝粮几乎致死,幸而楚国边防军赶到才得以解脱。
(一)孔子为什么要到楚国去
1、陈国地小兵微,处在吴、楚卵翼之下,外患难平,难有作为。
2、闻听楚昭王能纳臣谏,十分开明。孔子认为楚昭王遵天道,循纲常,行仁政,必雄峙于南方。
3、楚昭王也有意接纳孔子。
(二)孔子蔡地被围
1、幽谷被围。孔子师徒出了陈国都城宛丘,行了两日,走进一个幽谷,露天歇宿,第二天一觉醒来却发现已被众多囚徒和兵勇包围,不准他们往楚国去。原来陈国的贵族中,有亲吴与亲楚两派,亲吴派听说孔子师徒应楚昭王之邀而适楚,怕孔子辅佐楚昭王楚国更强大,于是派兵勇围困孔子,不改道绝不放行。孔子做事矢志不渝,决不妥协,双方对峙起来。
2、被围的第四天,孔子师徒所带的干粮已经吃完,大家饿得不行,有不少弟子已经病倒,情绪低落。而孔子依旧弹琴、唱歌,谈笑自若,坚持给弟子们讲学。孔子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弟子,鼓励弟子,实际上,他也饿,他也是肉体凡胎,只是他坚信自己的信仰,能够自抑。
3、孔子作《倚兰操》。绝粮的第五日,孔子在幽谷中发现了一片兰花,它们千姿百态,争芳斗艳,令人陶醉。孔子认为这些兰花生长在幽谷,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赏,不为人所赞,默默地迎朝晖,送晚霞,装点着荒山野岭,慷慨地抛洒着色与香,它们是真正的君子。孔子将弟子们召集过来,让大家观赏、品评,并操琴赞颂,即兴作《倚兰操》。孔子作《倚兰操》,已生归隐之心。
4、子贡想办法弄到了粮食。子贡暗中与二囚徒结交,二囚徒受感动,拿着子贡给的钱,偷偷出了幽谷,为孔子师徒买到了粮食。颜回掌勺做饭,洞壁上的灰掉进了锅内,颜回忙将弄脏的饭取出,舍不得扔掉,用嘴吹了吹灰,然后吃了。子贡远远看见,误认为颜回在窃食,便见孔子,问:穷困之时,君子亦改节吗?孔子回答:穷困改节,岂能称君子?子贡说:颜回素称仁廉,不该瞒过夫子,先行窃食充饥。于是将方才所见,告诉了孔子。孔子不信,召来颜回说到:丘昨夜梦到先人,想必是其佐我脱险,快将饭菜端来,丘将先祭而后食。颜回说:饭为回吹灰先食,已经不能用于祭祀了,待明晨再祭吧。
(三)楚国边防军救出了孔子师徒
围困孔子师徒的亲吴派军队,其中有两名兵勇,因被头目暴打,不堪忍受,气恨不过,悄悄逃走,并把孔子师徒被围的消息报告给了楚国的边防军。边防军的将军十分仰慕孔子,并且知道孔子是应楚昭王的邀请从陈国到楚国的,于是亲自率领部队到幽谷营救孔子师徒。绝粮的第七日,楚国的边防军赶到幽谷,打败了围困孔子师徒的军队,并护送孔子师徒平安经过蔡国,进入楚国境内。
Ⅲ 孔子绝粮陈妬贤 谁能帮我看看是什么典故
一、孔子绝粮
话说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周游列国,一路风光,好不畅怀。<BR>这一天,孔子一行取道乡野前往陈国都城濮阳,恰遇路边两位村姑正忙采桑。蓝天艳阳高照,村姑倩影婀娜,一闪一闪的,衬着桑田一片翠绿,优美的景色使孔子不禁脱口而歌:<BR> “北枝清秀南枝长……”<BR> 但马上有位村姑接唱了下来:<BR> “你去到陈国会绝粮;<BR> 九曲明珠穿不过,<BR> 定要来问我采桑娘!”<BR> “这么没见识!连我这个当今最有智慧最聪明的圣人都敢小看,真是愚不可及!”孔子闻歌皱了眉头,指着村姑背影数落道。<BR>众弟子有的随和,有的劝解。只有颜回暗暗思忖:“歌虽不中听,但口气却未必不有来头。想不到如此乡野乃藏龙卧虎之地。”<BR>在孔子师徒骚动与惊讶间,两位采桑姑娘已经向桑田远处的人家走去了。<BR> 孔子一行到濮阳的时候,陈王正为处理一件稀世珍宝而发愁:新近获得九曲明珠一颗,他想用丝线穿挂起来,满朝文武无一中用。接见孔子后,陈王便顺便将这个难题交给了他:<BR> “听说你是最有智慧的圣人,你和弟子们把我的九曲明珠穿好,我再好饭好菜招呼你。”<BR> 陈王早就闻说孔子大名,但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穿珠不行你就别想白吃!<BR> “初到贵境,承蒙错爱,愿效犬马之劳!”孔子连忙应诺。<BR> 但是,这九曲明珠不同一般珠子,九个曲忽左忽右的弯折,真的没法子穿过来。师徒几个一路风尘,再忙活了大半天,肚子有点顶不住了。颜回擦擦汗,对孔子说:<BR> “先生,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回头找找早上遇见的村姑,可能她们真有办法呢!”<BR> 孔子皱皱眉头,幽幽的说:“子渊你太没头脑。一介村姑,懂个屁事!她们真有能耐,何不早帮国王穿了?教你做,不如她们自己做了,还可获得重赏呢。”<BR> 子路、子贡他们也不置可否,继续拿着条线,往珠孔乱挤。<BR> 但颜回还不死心,自个偷偷跑出城,直向村姑家走去。进门不见村姑,只见她们的母亲。颜回说明来意,这农妇很表同情。说:“闺女刚出门了,你吃点东西再回城里!”<BR> 接着,招待他吃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番薯和米粥,临走还让他托了一个大南瓜,嘱他回去煮给先生他们充饥。<BR> 颜回谢了农妇,在夕阳下托着个大南瓜往濮阳城走,一会就觉得胳膊生痛。忽然一想:不对!村姑肯定在家!如果不是他们交代妈妈,不可能有现成的食物招待我,托南瓜也是有意警醒我的!于是,扭身转回村姑家,正遇上了说笑嬉闹着的姐妹俩。<BR>有感于诚意,村姑将穿九曲明珠的方法教给了颜回。<BR> 颜回拜别村姑一家,带上她们给的一点蜜糖,在路上捉了一个大蚂蚁,一路大步流星,很快就回到濮阳城。<BR> 进得门来,看到大家还是束手无策的样子,颜回一手拿过九曲明珠说:<BR> “我来!”<BR> 说着,他将蜜糖涂在珠的一端孔壁,再将脚上拴着细线的大蚂蚁从另一个珠孔口往里放。只见蚂蚁直往深处爬,一会儿已爬到另一端出口。大家这才舒展了眉头。原来,村姑就是利用蚂蚁对糖味的敏感,来穿过九曲明珠,为孔子一行解脱了一次磨难。<BR>听说后来陈王终于知道自己领地有这么聪明的村姑,特意请她们进宫做官,赏赐俸禄,但都被婉言谢绝了。路人经过村姑的桑田,经常可以听到她们愉快的歌声:<BR> “幽居乡野好风光,北枝清秀南枝长;平民自有平民乐,胜过做官万担粮!……
二、没查到
另外有在陈绝粮;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Ⅳ 孔子“陈蔡绝粮”是怎么回事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楚昭王知道孔子的德行声望非常的高,很希望见见孔子,看看能不能有机会让孔子这位圣贤给楚国提供些治国的方针。孔子想要去看看有没有可以为百姓服务的机会,就启程前往路上,沿途必须要经过两个国家,一个叫陈国、一个叫蔡国。孔子走在路上,刚好在陈蔡交界,陈蔡大夫就在那边起了计谋了,说孔子这一位圣贤才高八斗,智慧非常的深远,他每次有评论的地方,都切中诸侯缺失,如果楚国聘请孔子,孔子在那边当官,那么陈国、蔡国恐怕很快就会被楚国给并吞了。这纯粹是小人心度君子腹,坦白讲如果孔子在楚国出仕,陈、蔡才安全,任何国家都安全,因为他提倡是一个王政一个仁政,而不是一个霸道,所以陈蔡大夫就私下出了一些兵,然后跟孔子对距(距离的距就是抗拒的拒是一样的)。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
这就是著名的陈蔡绝粮,孔子被困住走不动了,因为外面被兵给围住了,兵手上都拿着刀枪,随时只要一有闪失就要出人命的。官兵困住不让孔子他们走,他们可以吃的都吃完了,然后饿了七日,叫绝粮七日,各位你曾经饿过几天?
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
外面的粮食进不来,藜羹那个"藜"是野菜,煮的汤叫藜羹,连最起码的野菜汤都喝不到啦。从者皆病,那个病,倒不是生病的病,是饿倒了。跟从的那些学生都饿倒了,这一场很重要,孔夫子是个圣贤,圣贤下面哲人有十哲,四配十哲,四个圣人,孔圣人、亚圣、复圣这四个,然后十哲,十哲都差不多是当时陈蔡绝粮跟在旁边的,没有叛变,然后跟孔子之间有一段对话还有一段心路历程。老天爷考人是这样考的,你要成个哲人要不要给你题目呀?这个题目肯定是性命交关的,你看被兵围起来是不是性命交关?逃不逃?有没有跪地求饶?有没有放弃你的气节?等等,这样就慢慢考出来…
孔子愈慷慨讲诵,
绝粮了,从者都饿倒了,孔子越是慷慨激昂在那边讲课,平天下大同之道,
讲弦歌不衰,
还在拉琴唱歌,孔子那个时候很老了,大家都饿得半死,外面兵荒马乱,拿着刀拿着枪对着他们。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是孔子那时候,外面被围起来,有一个学问被误会了,人家误会你要叛国,然后兵荒马乱把你围起来,你的学生都饿倒了,怒目嗔视,火爆的眼神看着你,心里可能在想都是你,如果不是为了你今天也不会这样…对不对?他还在那边讲诵慷慨激昂,还在那边拉弦,我在想如果我们在当时的情况被我们碰到,我们不跪地求饶才怪。
详细请看本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fb4f501011w44.html
望采纳,谢谢!!
Ⅳ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
孔子: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孟子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Ⅵ 签诗:哑子得似难言,瞎子穿针更不然,九曲明珠难穿过,孔子绝粮陈妬贤这几句解释什么意思(详细一点)
蚂蚁 这不是签 哑子虽有梦,有话亦难言。瞎子穿针,那不是做梦。一个九曲内明珠,摆在子路面前。子容路面对这长长绵绵的细丝线与九曲明珠,为难了,感到束手无策。他摇摇头,脸红脖子粗,很不好意思。心想:我这堂堂孔门高生,竟被两位小姑娘给难住了。老太婆看到子路那种憨厚可怜的状态,悄悄附耳对子路说道:“把丝线蜜涂之,蚁系之,火燎之,烟熏之,蚁过之,即串之。”子路照办了,果然穿通了“九曲明珠”。高个姑娘对子路说谁家有粮,路怎么走,子路赶去了。这个不是真的传说。最后一个孔子绝粮不就是七日断粮。而陈妬贤估计哪个蒙棍又拽了。 要说意思就是非常难要求求那个大蒙棍指点迷津。我感觉瞎扯
求采纳
Ⅶ “孔子绝粮与陈蔡”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接到楚国的邀请,便想要离开陈国,到楚国谋求发展。途中被围困七日,险些饿死。此事的起因和经过,《史记•孔子世家》有述。
Ⅷ 在陈绝粮的故事
在陈绝抄粮的故事: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出处】《论语》——先秦·孔子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孔子绝粮赏析扩展阅读
1、《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2、《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Ⅸ 解签:哑子得梦口难开,瞎眼穿针更不然,九曲明珠穿不过,孔子绝粮陈姤贤。问健康的。
哑巴得梦来,有口难言,瞎子要穿自针,那就更困难了,虽然有九曲明珠照耀,又有何用呢?穿不过还是穿不过。难怪像孔子那样的圣人,都还会碰到绝粮在陈的困境。如果有疾病,要趁早医治,求神庇佑,行善者可痊愈。若久病,则难愈。
望采纳
Ⅹ 孔子名句赏析300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缺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缺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八佾篇第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里仁篇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仿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公冶长篇第五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雍也篇第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述而篇第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泰伯篇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毋臆,毋必,毋固,毋我。”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逊与之言,能无悦乎,绎之为贵。悦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乡党篇第十
食不语,寝不言。
• 先进篇第十一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毋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括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 卫灵公篇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横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与仁也,甚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逸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阳货篇第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微子篇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子张篇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
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毋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尧曰篇第二十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