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建安七子名句

建安七子名句

发布时间: 2021-02-19 19:40:42

1. 阮籍名言名句

阮籍字嗣宗,是三国时曹魏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喜爱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和嵇康、刘伶等人为友,世称“竹林七贤”,代表作有《大人先生歌》《咏怀八十二首》等。
1.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一。战士们吃的是酒糟和糠麸,智慧贤能人士沦没在草野之中。诗句指出东汉末年由于上层腐朽、军阀混战,底层士兵、天下贤才过着贫贱生活的社会状况。
2.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二十一。袂:衣袖。挥动衣袖,按抚长剑,抬头仰望白云,心随着白云飘向远方。诗句表达作者怀有凌云壮志。
3.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十六。小人十分计较他的功利得失,君子总是坚持他的信念和规范。诗句是说小人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君子则总是按照他固有的信念和正确的规范来行动。
4.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九。危难关头不顾生命,身体死了魂魄仍在飞扬。岂能学那苟活保命的人,壮士宁愿拼力效命死在与敌人争胜负的战场。诗句歌颂壮士面临国家危难、不顾一己生命、为国捐躯在所不惜的慷慨激烈的情怀。
5. 视彼桃李花,谁能久荧荧。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十八。荧荧:本义是形容星光或灯烛光。看那盛开的桃花李花是多么艳丽,但它们哪个能像星星似的久久地发着光辉呢。诗句认为再美艳的花朵也只能盛开于一时;作者以此喻指和伤悼人生的幸福与辉煌的脆弱易败。
6.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三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五。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游玩得还没有尽兴,大白天忽地就过去了。诗句作者感叹时光流逝得很快,到处悠游没有什么结果。
7.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出自阮籍《达庄论》。自以为是的人是糊涂的,自我夸耀的人,是不会建立功勋的。
8.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出自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三首》之八。鹄(hú),天鹅。此以燕雀比平民,以黄鹄比权贵,借此表明诗人宁愿仰首做平民,而不愿屈膝附权贵的志向。

2. 建安七子之王粲《登楼赋》赏析

名篇赏析——《登楼赋》
登 楼 赋
王 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残荷曰:开篇就直接介绍楼宇所具有的气势以及所处的环境,层次分明,没有一句废话。最可贵的是,描述楼宇的气势还是从登上楼以后才开始!既没有写楼宇的高,也没有写楼宇的雄,但楼宇的雄峻却跃然纸上。)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残荷曰: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写景则画龙点睛,抒情则悲从心来,议论则达古通今。)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残荷曰:发思古之情怀,悲当今之忧愤!)

残荷曰: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到当时大学者蔡邕的赏识。因李、郭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他相貌丑陋,又不拘小节,不予重用,长达十五年之久。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代表有《七哀诗》和《登楼赋》。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

3. 论建安七子的历史地位

建安七子与建安诗歌

发布时间:2005-11-06 19:55:26 点击:684 次

名称: 建安七子
产生文学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七子 建安诗歌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籍元瑜、汝南应炀德琏、东平刘桢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在散文方面,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籍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籍《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安诗歌

孙静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些时期的文学,不仅以它的杰出的创作丰富了文学宝藏,而且形成一种优良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歌便是如此。
建安诗歌的传统,锺嵘《诗品》称之为“建安风力”,严羽《沧浪诗话》称之为“建安风骨”,它和“风”“骚”——即《诗经》《楚辞》的传统一样,常常成为后代诗歌革新运动标举的旗帜。初唐的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诗风时,即提倡“汉魏风骨”;继承其革新事业的盛唐诗人李白,也高唱“蓬莱文章建安骨”。
用“风力”或“风骨”概括建安诗歌传统,不免有些抽象;但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却颇为中肯、传神。什么是“风力”或“风骨”呢?锺嵘说“干之以风力”的诗歌能使“闻之者动心”,即有震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他把左思猛烈地冲击门阀制度的《咏史》称之为“左思风力”。刘勰说:“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他把有“风骨”的文学比作“征鸟之使翼”,即有如雄鹰振翅高翔。可见所谓“风力”或“风骨”,都是指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建安诗歌产生于汉末动乱时期,诗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难,慷慨悲歌,正如《文心雕龙》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恰恰指的是情绪激昂,风骨内充。“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建安诗歌正是以它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遒劲浑成的风格,铸就了自己的刚健“风骨”,继两汉寂寞诗坛之后,奇峰突起,屹立在我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诗歌是诗人们的歌唱,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回声。好的诗歌应该是奔腾的历史巨流翻卷起的浪花。建安诗歌所以具有“风骨”,就在于它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出建安时代的面貌和精神来。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建安前后是汉末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时期。从建安前十多年黄巾大起义起,中经豪强军阀的剧烈混战,到基本奠定魏蜀吴天下三分的局面,几十年中,整个中原地区铁骑奔驰,兵戈交加,广大人民被推入水深火热的深渊。
在汉末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曹操代表与豪强大地主不同的进步势力。建安诗人基本上是围绕在曹氏周围的一个进步文人集团,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其中除孔融政治上不属于曹氏集团,文学成就也主要不在诗歌方面外,其余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蔡琰是汉末著名文人蔡邕的女儿,汉末大乱中被掳入南匈奴,后为曹操赎回。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的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所以作品有浓郁的社会气息,清晰地反映出时代的面影。
在建安诗坛上开风气之先的是曹操,他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乐府旧题而不袭古意,直接“叙汉末时事”。《薤露行》写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军阀董卓入京作乱的事。何进的庸才误国,董卓的暴虐专横,都直接摄入诗篇。《蒿里行》是继前篇之后,写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而联军因为利害相争发生内哄的事。诗人对袁绍、袁术等军阀的腐朽本质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这些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它们以时事入诗,写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直接抨击同时人物,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后来杜甫写“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都是直写现实情事,其间显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建安诗歌在反映汉末动乱和人民苦难方面,有相当的深度。曹操的《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史书记载,汉末经过董卓之乱,繁华的东都洛阳变得“数百里无烟火”,西京长安也是“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曹操的诗是其形象写照。在这样的浩劫中,人民的遭遇往往是惨不忍睹的。王粲《七哀诗》写他避乱荆州时所见:“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蔡琰《悲愤诗》写董卓部众洗劫城邑:“斩戮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又是多么凄惨的景象!建安诗歌很善于选择典型事例反映现实,既形象又深刻。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借筑长城的历史题材,从家庭的角度控诉了汉末繁重的徭役:“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沉重的徭役负担不知摧残了多少幸福家庭;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那连绵不绝的长城就是无尽无休的徭役的象征。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建安诗人虽然面对凋残破败、扰攘不宁的现实,却没有被动乱窒息,被苦难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重整乾坤的气概。他们对前途有展望,对未来有信心。他们的诗歌是伤时悯乱的感慨,不是绝望颓唐的哀鸣,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显得十分可贵。
作为建安时期领袖群伦的人物曹操,在《观沧海》中以朴实淡远的笔墨描绘了大海的形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涵裹日月星汉的大海,也就是诗人气吞宇宙、囊括九州的胸怀。寓情于景,情明景真,读之使人心胸为之扩展。在《龟虽寿》中,诗人又以金石铮铮的字句表现了老当益壮的顽强进取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世说新语》记载王敦每逢酒后便吟咏这四句诗,“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可见其激动人心的力量。《短歌行》尤其富有典型性。深重的苦难,给全诗蒙上一层凄怆忧郁的气氛;执着的追求,又使全诗回荡着扬厉图治的壮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虽不免凄苦感伤,可是诗人“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不是纠缠于人生的穷途,而是忧虑于天下的不宁。所以整首诗是紧紧围绕收揽人才、创建功业的基调旋转的。最后归结为以周公为榜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网罗尽天下英雄,再造山河,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
被《诗品》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样一生都以统一天下为职志。他在《白马篇》中塑造一个“羽檄以北来,厉马登高堤”,“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士形象,联系到作者在《求自试表》中说,如能准许他参与平吴灭蜀的事业,那么,“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可知这个形象实在是寄寓了作者自己为国献身的壮烈情怀。黄初四年,诗人到京师朝见魏文帝曹丕,上书提出“甘赴江湘,奋戈吴越”,愿意万里赴敌,不料曹丕不准许他参予国事活动,命他东返封地闲居。诗人在著名的《杂诗》其五中愤怒地提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是由!”“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诗中那种铅刀贵一割的精神,呼之欲出,十分动人。曹植后期不少诗歌抒写受文帝、明帝压抑的痛苦,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其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其中含有壮志不伸的深沉感慨。
有壮志,有理想,有追求,有抗争,鲲鹏抟风,鲸鲵冲波,构成“建安风骨”的重要的特色。

“文以气为主”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文学观念,反映了建安诗歌的重要特质和变化。
曹丕常以“气”论当代作家,他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刘桢“有逸气”。又说“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可见他所说的“气”是指不同作家的不同风貌,是指文学的不同个性与风格。虽然曹丕还不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却是对建安诗歌个性化、抒情化在理论上的很好概括。建安诗歌的这一突出倾向,对两汉诗歌是一个解放和飞跃。
在建安以前,传统的文学观念是《尚书》和《毛诗序》中提出的“诗言志”。“志”本来也可以包括广泛的思想感情内容,可是汉代自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志”便被捆上一条儒家的绳索。如对“诗三百”,汉人尊之为“经”,又用儒家思想解说,把周代这部诗歌总集解说成了儒家政治和伦理规范的教科书。《诗经》开篇的《关雎》,本是一首生动的恋歌,而《毛诗》却解说道:“《关雎》,后妃之德也。”说关雎鸟是雌雄“挚而有别”的,所以后妃与君子也是“夫妇有别”的,而“夫妇有别”便能化成天下,使“父子亲”,“君臣敬”,“朝廷正”,“王化成”。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所谓“言志”便成为言儒家之志。孔子的“思无邪”成为不可违逆的教条,“温柔敦厚”成为不可逾越的诗教。汉诗也就出现象韦孟《讽谏诗》、傅毅《迪志诗》, 充满了道德说教,把诗歌创作引入死胡同。建安时期,儒家思想统治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发生了根本的动摇,法、名、兵、纵横诸家思想应运而起,思想呈现自由解放的趋势。建安诗人借此东风,一反汉诗的趋向,直接以汉乐府为榜样,汲取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从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活泼个性的文学。
建安诗歌这一解放和飞跃,不仅重新打开了诗歌反映现实、抒发感情的道路,而且使诗歌出现个性与风格的差异。如曹操的诗古直苍劲,恰如敖陶孙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清丽激越,长于言情,诗又“鄙质如偶语”,所以“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植的诗比起曹操、曹丕来,语言要华美一些,王世贞说他“天才流丽”,陈沆说他“美秀而文”,但并不柔弱,华丽其容,风骨其实,其风格正象《诗品》所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如刘桢,我们只要读他的《赠从弟》第二首,吟玩一下那迎风傲霜兀立不凋的松柏,便可体会到他那“仗气爱奇”、“真骨凌霜”的风格。建安诗歌的这一成就,为五七言古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此后,人们沿着这种趋势,不断开拓五七言诗的领域,创造不同的风格,从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郭璞的《游仙》、陶渊明的田园、鲍照的《拟行路难》、谢灵运与谢朓的山水,直到庾信的《拟咏怀》,都以各具特色、丰富多姿的创作,充实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

“五言腾踊”

《文心雕龙》说:“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建安诗歌在五言诗的发展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五言诗不始于建安时代,东汉班固已有《咏史》,到汉末无名氏古诗,艺术上也已相当成熟。但直到建安时代,它仍然属于新起的形式。如果说传统的四言是雅调,那么,它只能算是俗调。到晋代挚虞还说:“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韵之正也。”直到南朝的刘勰,仍称四言为“正体”,五言为“流调”。汉末五言古诗全是佚名之作,便透露了这种诗体地位的卑下。建安诗人敢于无视雅音正体,大量采用五言“流调”,终于使它成为诗坛的主体形式,这是一个历史的功绩。此其一。
汉末五言古诗虽然具有艺术魅力,但题材狭窄,内容单薄,不足以开启一代诗风。建安诗人以丰富的内容,高远的志怀,慷慨的激情,为五言诗输入峥嵘的“风骨”,使它足以成为后人景慕效法的榜样,此后五言诗人便跟踵而起。此其二。
第三,建安的五言诗,不仅抒情极为高妙,叙事也很杰出。蔡琰的《悲愤诗》代表了本时期叙事诗的成就。这首诗以五百多字的篇幅记叙诗人的悲惨遭遇,把被掳途中所受的凌辱,流落异域的思绪悲怀,被赎回时的别子之痛,归来后面对荒凉家园的孤独之感,直至再嫁以后的“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的惶惶心境,都刻画得情景逼真。上述这些成就为五言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开启一个五言诗长足发展的时代。
内容上勇于冲破樊篱,形式上勇于尝试探索,反映了建安诗人的创造精神。除五言体外,曹髦还曾“首创九言诗”。《古文苑》所载孔融六言诗虽不可信,曹丕在《答群臣劝进书》中却记载下了自己的六言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六言一直不甚发达,但直到唐宋还时时有人继作。曹丕的《大墙上蒿行》则为杂言长篇,对歌行体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王夫之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七言,在建安以前,只有相传的柏梁诗,不仅真伪尚有争议,而且充其量不过是联句体,而曹丕的《燕歌行》则已是声情摇曳、艺术完美的七言诗了,后来鲍照将句句用韵改革为隔句用韵,这一体制便最后定型。五七言诗是汉以后我国古典诗歌的基本体式,一直持续到近代新诗的起来,而追溯其源,实在应该说是肇端、或者奠基于建安时代。

4. 历史上,“建安七子”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杀害呢

“建安七子”孔融乃儒学大家孔子的后人,传承了孔子身上的明德大智,一身儒家风范。世间向来就流传着孔融让梨美谈,可见孔融自小展现出来的品格也是让世人钦佩的。

一、传承儒家,独特风范

三国混战,孔融死前哀求曹操发过他年幼的儿子,但他年仅九岁九岁的儿子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却没有半点胆怯。他十分镇定地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小小年纪,就能有这样的深明大义也是十分难得的,因此,这短短的八个字也被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而最让孔融被忍的是,他那尚且年幼的儿子也要因为自己的罪行而无端杀害,于是他在死前苦苦央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儿子。但他九岁的儿子见到父亲哀求的场面时,却毅然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以表示家里没了顶梁柱,自己也难以苟活的心境。而这也流传下来成为了千古名句。

5. 三国时代的名人名言

1、对酒当歌,人来生几何。源作者:曹操,现代汉语译文:对着美酒,伴随着歌舞,人生时间有限。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诸葛亮,现代汉语译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作者:鲁肃,现代汉语译文:形容大有长进、焕然一新。

4、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现代汉语译文: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作者:曹髦,现代汉语译文: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6. 求有关建安七子的名言

楼上那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父亲曹操的名言

7. 建安七子是谁建安文学又是怎么一会事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文学与建安七子

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伐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伐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建安七子简介:

孔融
(153-208)
孔融,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孔融其实家学渊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鲁国曲阜人,后来为曹操所用。

陈琳
(? -- 217)
陈琳(? -- 二一七年)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177-217)
王粲子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并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干
(171-217)
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

阮瑀
(?-212)
阮瑀,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应玚
(?-217)
应玚(? -- 二一七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

刘桢
(?-217)
刘桢,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与。
-------------------------------------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建都的邺城(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8. 中国历史上文武全才君王有哪些,不仅打仗厉害,且个个都有千古名句

中国历史上文武全才的君王非常的多,留下的千古名句更是数不胜数。其实出了开国的君王外,其他的君王从小就有一群名师对其进行教育,别说是那些认真学习的,就是不太喜欢学习的人在文采上面也都远远的超过了普通人。至于武这方面,只要是那些君王小时候喜欢舞刀弄枪的,那肯定也是有很多的名师对其进行传授。

唐太宗李世民在古代的君王里面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李世民年少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李渊一起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唐朝。而且,李世民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指导今天依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9. 想问下在汉朝的时候比较有名的名言和诗句快速回答一下哈

汉朝历史:(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随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并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共历400多年,24位帝王。220年被魏国曹丕篡权而灭亡。
心广体胖。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汉朝名言
无征不信。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中庸》
教学相长。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学记》
因时施宜。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韦贤传》 汉朝名人名言
至廉而威。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至诚无息。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中庸》 汉朝名言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至诚如神。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西汉·戴圣《礼记》至诚:极其真诚诚恳。指精神所至,可以推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如同神仙一样。
同志为友。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 许慎 《说文》
食鸡敬鹄。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汉朝名人名言
把鸡杀了吃掉以此来吓唬吓唬鹄(一种鸟)
谦而四益。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怒如烈冬。 ——西汉学者 扬雄 《太玄经》
韦编三绝。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汉朝名言
后来者居上。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汲黯列传》
民以食为天。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苛政猛于虎。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檀弓下》 汉朝名人名言
安步以当车。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齐策四》
辩讼愕愕然。 ——汉代文学家 桓宽 《盐铁论·国病》
友邪则己僻。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书肇于自然。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
人生各有志。 ——东汉末年文学家 王粲 汉朝名人名言
举贤贤于贤。 ——西汉学者 韩婴
爱国如饥渴。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逐鹿者不顾兔。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 汉朝名言
欲投鼠而忌器。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贾谊传》
誉人不增其美。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艺增篇》
戴盆何以望天。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汉朝名人名言
《诗》无达诂。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
疾雷不及掩耳。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兵略训》
彼可取而代也。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 汉朝名言
肠一日而九回。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不食嗟来之食。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檀弓下》
期期以为不可。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张丞相列传》 汉朝
口惠之人鲜信。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口惠而实不至。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
止谤莫如修身。 ——汉魏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 《中论》 汉朝名言
贤母使子贤也。 ——西汉学者 韩婴 《韩诗外传》
仁者义之本也。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君子诚之为贵。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汉朝名人名言
荷天下之重任。 ——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 张衡
不可同日而语。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汉书》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匿病者不得良医。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执贽》 汉朝名言
君子必慎其独也。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大学》
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汉后期学者 刘歆 《西京杂记》
前车覆,后车诫。 ——西汉文学家 贾谊 《治安策》 汉朝名人名言
成大功者不小苛。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政理》
无验而言之谓妄。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问神》
情欲信,辞欲巧。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表记》 汉朝名言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毋剿说,毋雷同。
腐术不可以为桂。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刘辅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 ——东汉末年文学家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累累若丧家之狗。
阳春白日风花香。 —— 《乐府诗》 《晋白纻舞歌诗三首》 汉朝名言
智士者,国之器。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新序》
汉·刘向《新序》智士:有才智的人。器:人才。
用人不以私害公。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务学不如务求师。 ——西汉学者 扬雄 汉朝名人名言
时难得而易失也。 ——西汉文学家 贾谊
仁者莫大于爱人。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人背信则名不达。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汉朝名言
其德薄者其志轻。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攀龙鳞,附凤翼。 ——西汉学者 扬雄 《法言·渊骞》
汉·扬雄《法言·渊骞》指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明主治吏不治民。 ——汉王朝第7位天子 刘彻 汉朝名人名言
廉者昌,贪者亡。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
宽而栗,严而温。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汜论训》
君子不以私害公。 ——西汉学者 韩婴 汉朝名言
观其舞,知其德。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工不出则农用乏。 ——汉代文学家 桓宽
富润屋,德润身。 ——西汉学者 戴圣 汉朝名人名言
诚无垢,思无辱。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气寿篇》
天不变,道亦不变。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 汉朝名言
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赞学》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东汉政论家、文学家 王符 《潜夫论·务本》
师者,人之模范也。 ——西汉学者 扬雄 汉朝名人名言
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西汉哲学家 董仲舒
仁义者,治之本也。 ——西汉皇族淮南王 刘安 《淮南子》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西汉诸侯王 刘濞 汉朝名言
农,天下之大业也。 ——汉代文学家 桓宽
民者,万世之本也。 ——西汉文学家 贾谊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汉朝名人名言
父母者,人之本也。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
不知其人,视其友。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 《史记》
物有车末,事有终始。 ——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太学》 汉朝名言

10. 王粲登楼赋名句

登楼赋

作者: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