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及赏析
❶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____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__边贡《午日观竞渡》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____赵蕃《端午三首》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____舒頔《小重山·端午》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____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____文天祥《端午即事》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____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____贝琼《已酉端午》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____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____殷尧藩《同州端午》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____殷尧藩《端午日》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____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____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____陆游《乙卯重五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____卢肇《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____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____杜甫《端午日赐衣》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____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律·端午
殷尧藩(唐)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李隆基(唐)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菩萨蛮
陈义(宋)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欧阳修(宋)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浣溪沙
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花心动
史浩(宋)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❸ 端午节的诗歌鉴赏
这三首诗同为端午来感怀自的诗篇。
第三首《和端午》
张耒。北宋著名诗人。一生多坎坷。但始终不忘操文。
这首诗。首句即以激烈的情感摄人心魄。“深悲”“千载怨”。虽是“竞渡”二字给人营造在端午龙舟赛的热烈气氛,可是在这样的热烈的气氛之下,陡然情绪一转,给人强烈的的冲击感。立即会想到一个悲壮的形象。首句即奠定了全诗的沉重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开头“忠”字又一次深化了形象。表现了士大夫的另一个人生标度。忠而冤,短短两句诗就已经描写出了一个悲剧的人物。
第三句。转承。从古人开始写到今世。今何有?一个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现在政坛的失望。也埋下了自己情绪宣泄的伏笔。
最后一句,人已亡,只留下离骚传阅后世。满是诗人的对于忠良之士反遭排挤的无奈和不满。
联系诗人本身,屡遭排挤,仕途坎坷。
诗人端午节怀想三闾大夫,感慨自身的悲惨仕途,借对古人的歌咏婊子对自己身世的无奈。
❹ 求有关端午节的几首古诗的翻译和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迁莺 (宋·黄裳)
(1)梅霖:梅雨。这三句意谓,梅雨刚刚停歇,正是深红色的石榴花争开的时节。写时令之美。
(2)角黍:粽子,因以芦叶裹成角状,故名。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极言其精致、珍贵。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这几句写宴会之盛。
(3)斗巧:比赛技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丝双结:把彩丝连结在手腕上。《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两句意谓青年男女用五彩丝缠了手臂在一起斗草游戏。
(4)舣彩舫:把彩船停靠在岸边,舣船拢岸。两两:一双双,一对对。
(5)喧雷:喧响声如雷。方彻:才完结。
(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观竞渡。
(7)钩:形容新月如钩。
此词上片先写端午自然风光,接着铺述种种风俗: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全词有点有面,有叙有议,声与色齐作,景与情交融。音节浏亮,造语清圆,色泽艳丽,感情欢快,仿佛一幅太平治世的端午风俗画。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年代】:宋
【作者】: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内容】
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鉴赏】:
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诗云:“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莫忧持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要取得功名富贵,就不应不择手段,以致为舆论所非议,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其后陆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只改”兄“字为”弟“字。两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其党羽遭受贬逐,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孝宗隆兴元年(1163),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还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
是时两人相遇,对床夜话。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仲高升,任此职却是不幸。在大节上,陆游仍不苟且,但口气却委婉多了;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能“落其浮华,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学习。陆游入蜀后,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有诗记其事。据《山阴陆氏族谱》,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六月,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
这一首《寄仲高》的词,当是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递久别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无须再说了。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如今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❺ 端午节诗句欣赏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❻ 端午节的诗歌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❼ 求助!!端午节诗词 赏析
第一首诗好理解,来是唐代文秀在自端午节感怀屈原而做的一首诗。诗的意思很直白,大体就是说“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以前的人们都传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他站在楚江边上怅然而笑,这涛涛的江水竞不能洗去臣身上的冤屈!”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屈原投江后,江边的百姓怕鱼儿糟蹋屈原的尸体,边用棕叶包起粽子投入江中,以祭亡灵。
第二首诗很有趣味,他写的是平常人家的端午生活。在端午节的,除了要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白娘子传奇里面有一段就是端午节时,白蛇喝了雄黄酒而现出原型),有些地方还吃桑葚。且家家户户都要贴符水,以祛邪。诗的最后两句说他在自家门口贴了黄符,为的是怕债主来收账,用灵符使他避开。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描写的是山村自然的景色。意思大概说的是座落在五重山(深山)里的村落古朴自然,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漫山的石榴花忽然茂盛地开放了。至于它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全诗和出处,也不好枉自评论。
❽ 古诗端午唐文秀赏析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回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答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8)端午节的诗及赏析扩展阅读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翻译:
端午节日就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作者:
江南诗僧。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与郑谷、齐己为诗友。曾游南五台。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四、《唐才子传》卷三。《全唐诗》存诗1首。另《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四存文秀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