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的名句
A. <六国论> <游褒蝉山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梦游天姆吟留别>经常考的名句默写有哪些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游褒蝉山记>>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伶官传序>>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梦游天姆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及描写刘兰芝外貌的一段和刘兰芝与焦仲卿离别时对话的那二三段需背涌
需全篇背诵
《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离骚(屈原)
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陶渊明)
山居秋暝(王维)
登高(杜甫)
蜀相(杜甫)
石头城(刘禹锡)
锦瑟(李商隐)
书愤(陆游)
虞美人(李煜)
雨霖铃(柳永)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鹊桥仙(秦观)
声声慢(李清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扬州慢(姜夔)
B. 唐宋八大家的名句
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名句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一、韩愈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2.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原毁》
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原毁》
4.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毁》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6.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
7.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
8.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进学解》
9.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送李愿归盘谷序》
10.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送李愿归盘谷序》
1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12.故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圬者王承福传》
13.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
1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祭十二郎文》
15.士穷乃见节义。 ——《柳子厚墓志铭》
二、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1.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骂尸虫文》
2.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谤誉》
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
4.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5.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三、欧阳修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朋党论》
2.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朋党论》
3.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丰乐亭记》
4.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
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7.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泷冈阡表》
8.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答李诩第二书》
9.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四、苏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1.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论上》
2.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心术》
3.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心术》
4.天下无内忧必有外惧。 ——《审敌》
5.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用间》
6.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管仲论》
7.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 ——《上韩枢密书》
8.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上文丞相书》
五、苏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2.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日喻》
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后赤壁赋》
5.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教战守策》
六、苏辙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宋史》称: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1.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上皇帝书》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黄州快哉亭记》
3.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4.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5.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七、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2.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3.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4.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祭欧阳文忠公文》
5.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
八、曾巩
曾巩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1.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战国策目录序》
2.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战国策目录序》
3.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战国策目录序》
4.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赠黎安二生序》
C. 名句默写 ________,________;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答案: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D. 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句子翻译 10句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
【舍,名作动,筑屋定居;名,名作动,命名。】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阳,南面;名,名作动,命名。】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侧,名作状,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翻译: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穷尽。】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翻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而,表转折,但;见,动作名,见到的东西,看到的景象。】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咎,责怪;悔其,后悔自己;极,尽兴。】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对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于,对;得,动作名,心得,收货。】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非常,不平凡;险远,形作名,险阻僻远的地方。】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
10、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翻译:可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省略“焉”后的“而未至”;后一“而”,表并列,并且。】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翻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失传,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悲,感叹;谬,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明白。】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
【判断句;所以,这(就是)……的缘故】
刚好写到就顺便整理了、虽然这问题有点久远了
E. 《游褒禅山记》中的名言有哪些
古人之观于天地抄、山袭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F.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内容。(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从“仆碑”还引出了一个做学问的道
(1)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只是当时已惘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G. 求诸子喻山水 秋水 前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4篇古文名句!
我们老师怎么还要我们被上学期的...- -|
H. 《游褒禅山记》中的名言有哪些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版近,则游者众;权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I. 请问秋水(庄子)节选,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这3篇文章中容易考默写的句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内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容于己—秋水;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褒禅山记
补充一句,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很多的哲学道理,我们真的可以在这方面下下功夫,而不是应付考试,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多读读庄子,有好处的
J. 游褒禅山记常考句子
《游褒禅山记》重点句子翻译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翻译: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舍定居,死后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
【舍,名作动,筑屋定居;名,名作动,命名.】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翻译: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阳,南面;名,名作动,命名.】
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侧,名作状,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翻译: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深远幽暗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深,形作名,深度;穷,形作动,穷尽.】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翻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而,表转折,但;见,动作名,见到的东西,看到的景象.】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翻译: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想要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咎,责怪;悔其,后悔自己;极,尽兴.】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对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于,对;得,动作名,心得,收货.】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非常,不平凡;险远,形作名,险阻僻远的地方.】
9、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翻译: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
10、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翻译:可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省略“焉”后的“而未至”;后一“而”,表并列,并且.】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翻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失传,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
【悲,感叹;谬,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明白.】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翻译: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
【判断句;所以,这(就是)……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