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邹荻帆无题赏析

邹荻帆无题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18 17:05:39

Ⅰ 邹荻帆 无题的赏析要详细一点的,时代背景,内容赏析,和写作特点

无题

整体感知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悲壮之情和希冀之意。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20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一、作者简介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别山、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0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和经济系学习。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化文艺工作,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等职。邹荻帆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属于政治抒情诗系列,但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更注重诗的艺术性。他的主要诗集有《在天门》(1937年)、《木厂》(1938年)、《尘土集》(1937年)、《雪与村庄》(1941年)、《青空与林》(1943年)和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1948年)、《跨过》(1949年)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同时,他还有一些小说和译作。

二、《无题》赏析(李玉昆、李滨)

诗人写这首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向着人民解放战争。诗名“无题”,其实是一首英雄颂歌,是一首新鲜别致的政治抒情诗。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这首诗的取材别具一格。它描写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大自然;它歌颂的不是英雄先烈们叱咤疆场的战斗业绩,而是英雄先烈流血牺牲的意义。而写这意义又不是着眼于如何除旧,而是着眼于怎样育新。这样的取材本身就脱出了一般“英雄颂”的窠臼,而使人觉得异样的新鲜,但同样达到了歌颂英雄先烈的目的。

这诗的写法也十分新颖。开头用写实的笔法突兀而来,自问自答,说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没有犹豫,没有悲哀,没有呼喊,没有修饰。在朴素无华的描写中,显示着英雄先烈的视死如归的本色。这种写法就大不同平常。而接着,笔调突转,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象征手法写了下去。作者撇开社会和人,而完全着眼于自然。说烈士的鲜血被大树、小草、河流所吸收,雪融化后的平原上,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形象,是独具意义的实体,同时又是象征性的。写的是自然,而象征的是社会。最后,以风吹拂着英雄的墓碑作结,留下袅袅余音。如果先烈们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么面对这一派和平、安乐、生趣盎然的新世界,也将会发出快慰的微笑吧!这就使整首诗摆脱了一般政治抒情诗的套数,有了全新的意境。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而含蓄。全诗表现着烈士牺牲的伟大意义,又没有一个直接表现这种意义的字眼;诗中写到英雄烈士的墓碑,但没有鲜花,没有默悼的人群,只有清风吹拂。诗人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平平常常,但在这平常中却包含着说不尽的意义。读者读了诗后,自会想到那“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明朗的世界,是烈士们的鲜血和生命的结晶,而不是造物主的恩赐;读者们更会想到,在青天下,绿水旁,在“英雄的墓碑”周围的草地上,还有人在凝望着“英雄的墓碑”沉思默想……一首不足百字的短诗,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它的含蓄是可想而知的。

“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这个诗派的特点,绿原在《〈白色花〉序》里说:

首先,他们认为,诗的生命不是格律、词藻、行数之类所可赋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在文字之外,诗在生活之中;诗在写出来之前就蕴藏在客观世界,在什么地方期待、吸引和诱发诗人去寻找,去捕捉,去把握。诗又不是现成的,不是可以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的;它执拗地在诗人眼前躲闪着,拒绝吹嘘“倚马千言”的神话,尤其拒绝虚假的热情和侥幸的心理,要求诗人去发掘,去淘汰,去酝酿,去进行呕心沥血的劳动。然而,诗人的主人公正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的性格在诗中必须坚定如磐石,弹跃如心脏,一切客观素材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转机,而后化为诗。不论字面有没有“我”字,任何真正的诗都不能向读者隐瞒诗人自己,不能排斥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抒情;排斥了主观抒情,也就排斥了诗,因此诗中有希望,有欢快,有喜悦,也有憎恨,有悲哀,有愤怒,却决没有冷淡的描绘或枯燥的议论。

其次,他们认为,自由诗的形式并非如它的反对者们所设想,没有规律可循,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恰巧相反,诗人十分重视形式,正因为他重视内容,重视诗本身。形式永远是活的内容的形象反映,必须为内容所约制,不可能脱离对内容进行发掘、淘汰、酝酿的创作过程而先验地存在。因此,诗的形式应当是随着内容一齐成熟,一齐产生的;如果把后者比做灵魂,形式便是诗的肉体,而不是可以随便穿着的服装。因此,诗的形式就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而是和内容不可分割地成为整个诗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容创造形式,有时也会破坏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有时也会窒息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才是诗的极致。

……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这一批文学青年,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对于他们,特别是那些直接生活在战斗行列中的诗人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诗就是激励、鞭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他们坚定地相信,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只要依靠时代的真实,加上诗人自己对于时代真实的里程和态度的真实,才能产生艺术的真实。

Ⅱ 王小丫撒贝宁罗京周涛等人朗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2005年·时代的记忆新诗会主题旨在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感染观众,让观众在新年来临之际,以聆听经典、感受历史的方式,重温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主持人:董卿陈铎天狗郭沫若(朗诵:罗京、刚强、康辉)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朗诵:朱军)再别康桥徐志摩(朗诵:杨福庆)雨巷戴望舒(朗诵:杨柳)预言何其芳(朗诵:周涛、崔永元)死水闻一多(朗诵:董浩)老马臧克家(朗诵:撒贝宁)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朗诵:王志)我爱这土地艾青(朗诵:任志宏)赞美穆旦(朗诵:李修平、沈冰、董卿、刘建宏、赵赫、李佳明)苹果树下闻捷(朗诵:鞠萍、文清、张泉灵)望星空郭小川(朗诵:王小丫)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朗诵:肖晓琳)悼念一棵枫树牛汉(朗诵:海霞、陈铎)乡愁余光中(朗诵:王世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朗诵:李瑞英、白岩松)神女峰舒婷(朗诵:王雪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朗诵:陈铎、周涛、李瑞英、白岩松、罗京、撒贝宁、王小丫、海霞、董卿)推荐年度诗人――梁小斌[3]2006年·我们的土地新诗会主题旨在在岁末年初以更强的号角唤起人们对土地的热忱和畅想,使人们对这块生死相依之土地的认识更加深刻。主持人:董卿杨柳第一章:泥土篇泥土的梦杜谷(朗诵:杨柳、欧阳夏丹)我爱这土地艾青(朗诵:任志宏)和平的春里康白情(朗诵:叶迎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朗诵:唐剑)地之子李广田(朗诵:康辉、方琼)金黄得稻束郑敏(朗诵:李修平)第二章:国土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朗诵:李宁)在寒冷腊月的夜里穆旦(朗诵:朱军、梦桐)无题邹荻帆(朗诵:海霞、张泽群)我用残存的手掌戴望舒(朗诵:沙桐)为祖国而歌陈辉(朗诵:刘建宏、郎永淳、姚雪松)给战斗者田间(朗诵:撒贝宁、王志、韩乔生)七月之歌·台湾闻一多(朗诵:陈铎)第三章:热土篇悬崖上的树曾卓(朗诵:曾湉)沉默的平原匡满(朗诵:梦桐、王世林)你的名字纪弦(朗诵:朱迅、杨柳)埋葬了的爱情苏金伞(朗诵:董浩)错误郑愁予(朗诵:王小丫)我眷恋这土地国风(朗诵:崔治刚、管彤)生活是多么广阔何其芳(朗诵:小鹿、月亮)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朗诵:赵赫、孙小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朗诵:央视主持人集体)推荐年度诗人――郑敏[4]2007年·情感的花朵新诗会主题旨在在辞旧迎新之际以诗为媒,唤起人们对于过去的一年中爱情、亲情、乡情、友情、爱国情的回味,让人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情感,并且有勇气与力量去追求更美好更真切的情感。主持人:朱军董卿第一章:美丽之吻蕙的风汪静之(朗诵:杨柳)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朗诵:张泽群)蛇冯至(朗诵:朱军)姑娘陈辉(朗诵:月亮)我是不会变心的何达(朗诵:马斌)那时杨晓民(朗诵:任志宏)第二章:人间至情纸船——寄母亲冰心(朗诵:鞠萍)干妈(节选)叶延滨(朗诵:敬一丹、李修平)我的记忆苏金伞(朗诵:赵忠祥)大堰河——我的褓姆艾青(朗诵:任志宏、海霞)第三章:望乡之路望大陆于右任(朗诵:陈铎)一片槐树叶纪弦(朗诵:方琼)红玉米痖弦(朗诵:董浩)第四章:家园之魂河何其芳(朗诵:徐俐)无题阿垅(朗诵:康辉)简历顾城(朗诵:曾湉)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西川(朗诵:李佳明)寄自高原林莽(朗诵:董卿)第五章:祖国之恋香山红叶国风(朗诵:欧阳夏丹、郎永淳、杨晨、长啸)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朗诵:赵赫)教我如何不爱她韩笑(朗诵:撒贝宁、管彤、小鹿)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曹汉俊(朗诵:罗京、李瑞英、王世林)年度推荐诗人――牛汉[5]2008年·我们的家园新诗会主题旨在歌唱我们的家园,吟诵心灵的故乡。节目录制地点:清华大学主持人:朱军董卿第一章我们的家园:南与北山雀子噪醒的江南饶庆年(朗诵:杨柳、方琼)南方的夜冯至(朗诵:董卿)思念北方杨晓民(朗诵:康辉)走向北方邹荻帆(朗诵:赵赫、敬一丹)第二章我们的家园:微小的事物屋顶之树羊令野(朗诵:朱迅、管彤)蟋蟀李瑛((朗诵:董浩)星星变奏曲江河(朗诵:罗京)春水(节选)冰心(朗诵:小鹿)小轿和村庄苏金伞(朗诵:鲁健)雪(节选)鲁迅(朗诵:朱军、徐俐)第三章我们的家园:思絮纷飞夜客陈敬容(朗诵:刘建宏)别吴奔星(朗诵:王小丫、刘芳菲)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国风(朗诵:欧阳夏丹)给他林子(朗诵:鞠萍、沙桐)离家潘漠华(朗诵:曾湉)在英格兰多多(朗诵:季小军)就是那一只蟋蟀流沙河(朗诵:赵忠祥)第四章我们的家园:颂歌地球,我的母亲(节选)郭沫若(朗诵:张泽群、海霞)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杨克(朗诵:王世林、李修平)黎明的通知艾青(朗诵:李瑞英、任志宏)年度诗歌人物――谢冕(新诗会与新浪联合互动评选)[6]2009年·生命新诗会主题旨在对“生命之美”的赞颂与对生命的回忆和感悟。节目录制地点: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主持人:朱军周涛第一章:生命之美——红色调雪花的快乐徐志摩(朗诵:贺红梅、李小萌)风雨之夕林庚(朗诵:叶迎春)雨后陈敬容(朗诵:季小军、方琼)太阳之歌艾青(朗诵:赵赫、海霞)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朗诵:李佳明、管彤)第二章:生命之歌——绿色调春穆旦(朗诵:鞠萍)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纪弦(朗诵:撒贝宁、林浩)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郑敏(朗诵:刚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朗诵:周涛)祖国啊,我要燃烧叶文福(朗诵:张宏民、李修平)岁月国风(朗诵:赵忠祥)第三章:生命之忆——蓝色调小时候绿原(朗诵:小鹿)我是青年杨牧(朗诵:王世林、敬一丹)老水手的歌曾卓(朗诵:董浩)半张脸杨晓民(朗诵:任志宏)祖国在上叶舟(朗诵:康辉、欧阳夏丹)第四章:生命之悟——紫色调《野草》题辞鲁迅(朗诵:朱军、徐俐)生命昌耀(朗诵:杨柳)孤岛阿垅(朗诵:张泽群、沈冰)那时你老了郁葱(朗诵:陈铎、孙小梅)有的人臧克家(朗诵:沙桐、长啸)年度诗歌人物――屠岸[7]2010年·希望新诗会主题旨在勾勒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成长”轨迹,寄寓新诗在新世纪里的希望。节目录制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堂主持人:朱军董卿第一章:夜的眼古城的风朱英诞(朗诵:朱迅)手推车艾青(朗诵:任志宏)难民臧克家(朗诵:杨柳、曾湉)成都,让我把你摇醒何其芳(朗诵:王世林、敬一丹)囚歌叶挺(朗诵:长啸)出发陈敬容(朗诵:张泽群、管彤)第二章:自然之光山坡上的野花刘晖(朗诵:孙小梅)火狐韩作荣(朗诵:季小军)九月杨晓民(朗诵:李修平)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朗诵:王雪纯)边地李少君(朗诵:海霞)第三章:你与我烟之外洛夫(朗诵:董卿)不是再见顾城(朗诵:姚雪松、欧阳夏丹)日记海子(朗诵:郎永淳)雪白的墙梁小斌(朗诵:小鹿)我和你加在一起白连春(朗诵:李佳明、方琼)一无所有崔健(朗诵:沙桐)第四章:希望之歌希望(节选)鲁迅(朗诵:赵忠祥、徐俐)乐园鸟戴望舒(朗诵:鞠萍)相信未来食指(朗诵:朱军、杨晨)蓝水兵李钢(朗诵:康辉、柴璐)我感到了阳光王小妮(朗诵:李瑞英)沁园春·雪毛泽东(朗诵:董浩)年度诗歌人物――余光中[8]

Ⅲ 郭沫若的《天狗》,杜允燮的《井》,穆旦的《春》,邹荻帆的《无题》,蔡其矫的川江号子,他们的声律节奏

天狗 要 情绪越来越高昂
以为这是 作者对自己 情绪的一种解放

Ⅳ 朗读邹荻帆的《无题》应该带有怎样的感情色彩用什么口气

换位思考,你是作者呢

Ⅳ 无题 邹荻帆.怎么概括诗节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Ⅵ 无题 邹荻帆。 怎么概括诗节,跪求。。。。。。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Ⅶ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几道题,大神来帮忙。

《天狗》郭沫若
1、“天狗”形象有几重含义?
在这首诗里,“天狗”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一个五四时代追求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大写的“我”(民族与时代新人),又是一个热忱、坦荡和叛逆的“小我”,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这里牵涉到诗歌创作与诗人人格的关系。郭沫若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2、第二题楼主可能写错了,题目是《井》的题

《井》杜运燮
1、诗歌中的“井”具有那些特点?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井”的特点?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括,以“草叶”“天空”“浮云”为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表明“井”高洁、清澈的品性;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对“井”的素描和透视。
诗句:我是静默。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完整和谐)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静默)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绝不逃避,也不兴奋,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不卑不亢)
2、“井”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这首诗的写作年代(20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3、试着找出现实生活中具有“井”一样特点的人,分析这类人在社会中的意义。
这题作者可以从身边人,或者近现代名人中寻找,仁者见仁,我就不写答案了哈。

《春》穆旦
1、这首诗写了哪几个春天?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首写春天的诗篇。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总的来说,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2、本诗的语言较之早期新诗,内涵更饱满和丰富。你觉得诗中那些词语最为关键,可循此触及诗人情感的潜流?请做简单分析。
给楼主几个参考哈。
写“绿色”,诗人用“火焰”状“绿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摇曳”写出了“绿色”具有动感的形态,倘若换成其他词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更不消说后面有“渴求”“拥抱”两个动词的加强;写花朵的生机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两个表示形体的动词,它们足以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巧妙地展现了“歌”所负载的双重力量(轻盈与浑沉)。

《无题》邹荻帆
1、这首诗里的象征义(喻意)指什么?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根据示例,谈谈你对本诗某一处标点符号使用的理解。
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川江号子》蔡其矫
1、是个描绘了哪些主要的形象?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描绘了川江号子和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号子特点是陡峭与迅疾,如生命浪潮般,从而衬托出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写作于1958年。那时中国对于现在来说是令人痛心的一段历史,“大跃进”的风潮席卷全国,举国上下蔓延的是一种浮躁、盲目的情绪,诗人蔡其矫不被功名所遮眼,用自己的双眼与思索,探究中国的现状与走向,深深感到担忧,并为自己无人理解而苦闷,在一次游览长江的经历中,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川江号子》。
联系这首诗的时代就会发现,在当时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它是一个危险的“异类”,连同诗人一起受到了无情的批判。诗中“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

Ⅷ 赏析这几首现代诗

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井】杜运燮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接着是对“井”的“完整和谐的世界”的描绘:“草叶”“天空”“浮云”。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有意思的是,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第二节的“温暖”被带入了第三节:“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使得“永远澄澈的丰满”的“井”的特性更好地显现出来。
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这层意思在第五节里得到了强化,“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春】穆旦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 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无题】邹荻帆

无题

整体感知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两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雪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两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悲壮之情和希冀之意。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残酷的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20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一、作者简介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别山、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0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和经济系学习。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化文艺工作,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等职。邹荻帆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属于政治抒情诗系列,但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更注重诗的艺术性。他的主要诗集有《在天门》(1937年)、《木厂》(1938年)、《尘土集》(1937年)、《雪与村庄》(1941年)、《青空与林》(1943年)和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1948年)、《跨过》(1949年)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同时,他还有一些小说和译作。

二、《无题》赏析(李玉昆、李滨)

诗人写这首诗时,身在香港,而心却向着人民解放战争。诗名“无题”,其实是一首英雄颂歌,是一首新鲜别致的政治抒情诗。从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它歌颂的是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牺牲的革命先烈。

这首诗的取材别具一格。它描写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大自然;它歌颂的不是英雄先烈们叱咤疆场的战斗业绩,而是英雄先烈流血牺牲的意义。而写这意义又不是着眼于如何除旧,而是着眼于怎样育新。这样的取材本身就脱出了一般“英雄颂”的窠臼,而使人觉得异样的新鲜,但同样达到了歌颂英雄先烈的目的。

这诗的写法也十分新颖。开头用写实的笔法突兀而来,自问自答,说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没有犹豫,没有悲哀,没有呼喊,没有修饰。在朴素无华的描写中,显示着英雄先烈的视死如归的本色。这种写法就大不同平常。而接着,笔调突转,用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象征手法写了下去。作者撇开社会和人,而完全着眼于自然。说烈士的鲜血被大树、小草、河流所吸收,雪融化后的平原上,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形象,是独具意义的实体,同时又是象征性的。写的是自然,而象征的是社会。最后,以风吹拂着英雄的墓碑作结,留下袅袅余音。如果先烈们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么面对这一派和平、安乐、生趣盎然的新世界,也将会发出快慰的微笑吧!这就使整首诗摆脱了一般政治抒情诗的套数,有了全新的意境。

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而含蓄。全诗表现着烈士牺牲的伟大意义,又没有一个直接表现这种意义的字眼;诗中写到英雄烈士的墓碑,但没有鲜花,没有默悼的人群,只有清风吹拂。诗人所写的一切似乎都平平常常,但在这平常中却包含着说不尽的意义。读者读了诗后,自会想到那“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明朗的世界,是烈士们的鲜血和生命的结晶,而不是造物主的恩赐;读者们更会想到,在青天下,绿水旁,在“英雄的墓碑”周围的草地上,还有人在凝望着“英雄的墓碑”沉思默想……一首不足百字的短诗,能使读者浮想联翩,它的含蓄是可想而知的。

(选自《中国新诗百首赏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三、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汸、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这个诗派的特点,绿原在《〈白色花〉序》里说:

首先,他们认为,诗的生命不是格律、词藻、行数之类所可赋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在文字之外,诗在生活之中;诗在写出来之前就蕴藏在客观世界,在什么地方期待、吸引和诱发诗人去寻找,去捕捉,去把握。诗又不是现成的,不是可以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的;它执拗地在诗人眼前躲闪着,拒绝吹嘘“倚马千言”的神话,尤其拒绝虚假的热情和侥幸的心理,要求诗人去发掘,去淘汰,去酝酿,去进行呕心沥血的劳动。然而,诗人的主人公正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的性格在诗中必须坚定如磐石,弹跃如心脏,一切客观素材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转机,而后化为诗。不论字面有没有“我”字,任何真正的诗都不能向读者隐瞒诗人自己,不能排斥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抒情;排斥了主观抒情,也就排斥了诗,因此诗中有希望,有欢快,有喜悦,也有憎恨,有悲哀,有愤怒,却决没有冷淡的描绘或枯燥的议论。

其次,他们认为,自由诗的形式并非如它的反对者们所设想,没有规律可循,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恰巧相反,诗人十分重视形式,正因为他重视内容,重视诗本身。形式永远是活的内容的形象反映,必须为内容所约制,不可能脱离对内容进行发掘、淘汰、酝酿的创作过程而先验地存在。因此,诗的形式应当是随着内容一齐成熟,一齐产生的;如果把后者比做灵魂,形式便是诗的肉体,而不是可以随便穿着的服装。因此,诗的形式就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而是和内容不可分割地成为整个诗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容创造形式,有时也会破坏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有时也会窒息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才是诗的极致。

……对于20世纪40年代的这一批文学青年,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对于他们,特别是那些直接生活在战斗行列中的诗人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诗就是激励、鞭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他们坚定地相信,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只要依靠时代的真实,加上诗人自己对于时代真实的里程和态度的真实,才能产生艺术的真实。

【川江号子】蔡其矫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