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杜鹃华兹华斯赏析
『壹』 华兹华斯诗歌精选的目录
序言
序诗
有关童年的诗(部分)
无题(我一见彩虹高悬天上)
致蝴蝶
麻雀窝
远见
阿丽斯·费尔
露西·格瑞
我们是七个
宝贝羊羔
自然景物的影响
基于眷爱之情的诗(部分)
路易莎
无题(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
无题(她住在达夫河源头近旁)
无题(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
致——
无题(女士啊!你神采超凡的微笑)
最后一头羊
傻小子
迈克尔
幻想的诗(部分)
瀑布和野蔷薇
致雏菊
绿山雀
致云雀
纺车谣
诗人和笼中的斑鸠
想象的诗(部分)
有一个男孩
致杜鹃
夜景
无题(记得我初次瞥见她倩影)
无题(哦,夜莺!我敢于断定)
无题(三年里晴晴雨雨,她长大)
无题(昔日,我没有人间的忧惧)
水仙
苏珊的梦幻
阳春三月作
鲁思
坚毅与自立
鹿跳泉
廷腾寺
水鸟
十四行杂咏(部分)
无题(修女不嫌修道院房舍狭小)
咏乔治·博蒙特爵士所作风景画一帧
致睡眠
无题(当欢乐涌来,我像风一般焦急)
无题(好一个美丽的傍晚,安恬,自在)
无题(海上的航船,要驶向何方陆地)
无题(这尘世拖累我们可真够厉害)
无题(别小看十四行;批评家,你皱起双眉)
无题(怀着沉静的忧思,我久久凝望)
无题(不必唱爱情,战争,内乱的风涛)
1815年9月
11月1日
作于风暴中
无题(牧人翘望着东方,柔声说道):
无题(月亮啊!你无声无息,默默登天)
无题(好比苍龙的巨眼,因睡意沉沉)
威斯敏斯特桥上
无题(楞诺斯荒岛上,僵卧着,寂然不动)
致杜鹃
赠一位年届七旬的女士
无题(你为何沉默不语?难道你的爱)
致海登,观其所绘《拿破仑在圣海伦娜岛》
无题(汪斯费尔山!我一家真是有福)
苏格兰纪行,1803年与1814年(部分)
致山地少女
往西走
孤独的割麦女
罗布·罗伊之墓
未访的雅鲁河
已访的雅鲁河
献给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诗(部分)
作于加莱附近海滨
加莱,1802年8月
为威尼斯共和国覆亡而作
致图森·路维杜尔
登岸之日作于多佛尔附近山谷中
一个英国人有感于瑞士的屈服
作于伦敦,1802年9月
伦敦,1802年
无题(不列颠自由的洪流,从古昔年代)
无题(我记得一些大国如何衰退)
献给肯特的士兵
预卜
为“禁止贩卖奴隶法案”终获通过致托马斯·克拉克森
有感于辛特拉协定,为之撰一短论,并赋此诗
霍弗尔
蒂罗尔人的心情
有感于蒂罗尔人的屈服
1810年
西班牙人的愤怒
法国兵和西班牙游击队
为滑铁卢之战而作
十四行组诗:达登河(部分)
无题(不羡慕拉丁姆幽林,它浓荫如盖)
踏脚石
无题(阿尔法秀丽的教堂,在游客看来)
追思
1833年夏旅途杂咏(部分)
无题(这样的旅人最愉悦:低垂着两眼)
感想与反思(部分)
劝导与回答
转折
早春命笔
给妹妹
西蒙·李
责任颂
杂诗(部分)
布莱克老大娘和哈里·吉尔
无题(我爱人见过世间美妙的种种)
来吧,睡眠
乔治和萨拉·格林
让抱负不凡的诗人
有关老年的诗(部分)
小白屈菜
悼念与哀挽(部分)
哀歌
其它
永生的信息
关于华兹华斯和沈从文比较的两封信
我注视你足足半小时多,
黄色花上坦然自若,
不知你是进餐还是熟睡,
小小的蝴蝶,很难说。
一动不动,连冰冻的大海
也没有你此般静默!
忽而,前方有什么欢乐,
微风在林间找到了你,
唤你再度漫游花陌!
这方兰花园属于她和我,
我的小树林,舍妹的花朵,
你飞累了来这儿歇一歇,
来这圣殿般的安乐窝!
常来看望我们,用不着害怕,
花枝上紧靠着我们歇坐!
一起来说说阳光,唱唱欢乐的歌,
聊一聊夏日,当年年轻的时刻,
童年的时代,仿佛就像
二十天前刚刚度过。
『贰』 中国最美的诗歌·世界最美的诗歌大全集的目录
上篇 中国最美的诗歌
邮吻/刘大白
三弦/沈尹默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铁匠/刘半农
一念/胡适
歌唱现代/陶行知
自立立人歌(四章)/陶行知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霁月/郭沫若
草儿在前/康白情
再别康桥/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徐志摩
流云小诗/宗白华
长城之巅/王统照
赠友/朱自清
光明/朱自清
我是少年/郑振铎
红烛/闻一多
死水/闻一多
洗衣歌/闻一多
孤山听雨/俞平伯
暮/俞平伯
水声/穆木天
记取我们简单的故事/李金发
有感/李金发
春水(节选)/冰心
繁星(节选)/冰心
纸船/冰心
妹妹你是水/应修人
哀中国/蒋光慈
时间是一把剪刀/汪静之
离家/潘漠华
米色的鹿/冯雪峰
采莲曲/朱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别丢掉/林徽因
雨巷/戴望舒
我的记忆/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
我们准备着/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冯至
桥洞/施蛰存
烙印/臧克家
有的人/臧克家
老马/臧克家
秋的味/李广田
不要恐惧/阿垅
无题/阿垅
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力扬
血字/殷夫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黎明的通知/艾青
我爱这土地/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
断章/卞之琳
尺八/卞之琳
古镇的梦/卞之琳
一朵野花/陈梦家
欢乐/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预言/何其芳
航/辛笛
冬夜/辛笛
你的名字/纪弦
黄河颂/光未然
泥土/鲁藜
老鞋匠/何达
给战斗者/田间
窗/陈敬容
力的前奏,陈敬容
假如你走来/陈敬容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穆旦
赞美/穆旦
井/杜运燮
距离/蔡其矫
也许/蔡其矫
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
月之故乡/彭邦桢
鹰/郑敏
诗人与死/郑敏
航海/绿原
悬崖边的树/曾卓
有赠/曾卓
苹果树下/闻捷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
华南虎/牛汉
树的哲学/屠岸
三门峡——梳妆台/贺敬之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友谊/罗洛
寄冥/公刘
月流有声/灰娃
众荷喧哗/洛夫
与李贺共饮/洛夫
乡愁/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等你,在雨中/余光中
雨雪/金克木
麦坚利堡/罗门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去年冬天/白桦
东京之夜/白桦
芳邻/流沙河
秋歌——给暖暖/痖弦
当我成为背影时/邵燕祥
老伤/邵燕祥
错误/郑愁予
边界酒店/郑愁予
《青春万岁》序诗/王蒙
昨天/王蒙
给他/林子
接见室里坐着一位少女/林希
你曾经是我的舞伴/林希
良宵/昌耀
我爱(节选)/赵恺
第五十七个黎明/赵恺
小草在歌唱——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
烈士/雷抒雁
七里香/席幕蓉
如果/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青春/席慕蓉
秋天漫步/傅天琳
七层塔顶的黄桷树/傅天琳
我与大漠的形象/章德益
西部太阳/章德益
野马群/周涛
鹰的挽歌/周涛
纸上的风景/韩作荣
别/张烨
跟着娘回家是幸福/丁庆友
黑暗,光明——再致盲姑娘/纪宇
愤怒/食指
相信未来/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想飞的山岩——惊心动魄的瞥/叶延滨
回答/北岛
走吧/北岛
走向冬天/北岛
纪念碑/江河
神女峰/舒婷
致橡树/舒婷
等待日出/马丽华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
雪白的墙/梁小斌
童年/罗大佑
失约/严力
罗家生/于坚
自然物语/梦如
印象二首/王小妮
诺日朗/杨炼
独白/汪国真
一代人/顾城
生命幻想曲/顾城
远和近/顾城
一无所有/崔健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西川
虚构的家谱/西川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亚洲铜/海子
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
南方/戈麦
下篇 世界最美的诗歌
希腊
给所爱/萨福
蜡烛/卡瓦菲
南风/塞菲利斯
孤寂,塞菲利斯
单身汉之夜/里索斯
畅饮科林思的阳光/埃利蒂斯
我们整天在田野散步/埃利蒂斯
我不再知道有夜/埃利蒂斯
观察/萨托里斯
古罗马意大利
牧歌(其四)/维吉尔
纪念碑/贺拉斯
谁能从女人群中见到我的女郎/但丁
爱的印迹/彼特拉克
我形单影只/彼特拉克
波浪在喃喃细语/塔索
无限/莱奥帕尔迪
初衷/卡尔杜齐
古老的挽歌/卡尔杜齐
夏日谣曲/邓南遮
时间与空间/马里内蒂
秋天的花园/坎帕纳
我是谁/帕拉采斯基
覆舟的愉悦/翁加雷蒂
卡尔索的圣马丁诺镇/翁加雷蒂
乡思/翁加雷蒂
生活之恶/蒙塔莱
我的祖国意大利/夸西莫多
古老的冬天/夸西莫多
晨星/帕韦塞
另一种恐惧/塞雷尼
白鹭/波尔塔
思想/多勃里凯
西班牙葡萄牙
液体元素/贡戈拉
我凝视着祖国的城墙/克维多
卡斯蒂利亚/乌纳穆诺
地平线/马查多
我踏着下午的旅途/马查多
我不再归去/希梅内斯
村景/希梅内斯
深深的沉睡的水/希梅内斯
秋,岛屿/纪廉
索里亚的屋顶/迪埃戈
最初的愿望小曲/洛尔加
青春/阿莱桑德雷
拥有/阿莱桑德雷
沉睡的人们,阿莱桑德雷
归来的爱仍旧是旧时模样/阿尔维蒂
农民/阿尔维蒂
爱在我们之间升起,埃尔南德斯
心与影/萨尔多亚
绿色之神/安德拉德
光的时间,水的时间/普约尔
英国爱尔兰
有一天,我把她名字写在沙滩/斯宾塞
我们要美丽的生灵不断蕃息/莎士比亚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莎士比亚
梦亡妻/弥尔顿
隐居颂/蒲柏
墓畔哀歌/格雷
老虎/布莱克
我的心儿在高原/彭斯
一朵红红的玫瑰/彭斯
咏水仙/华兹华斯
致杜鹃/华兹华斯
忽必烈汗/柯勒律治
去国行/拜伦
月亮升起来了,但还不是夜晚/拜伦
西风颂/雪莱
致云雀/雪莱
爱底哲学/雪莱
夜莺颂/济慈
秋颂/济慈
哦,孤独/济慈
横越大海,丁尼生
我捧起我沉重的心,肃穆庄严/勃朗宁夫人
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勃朗宁夫人
爱人,我亲爱的人,是你把我/勃朗宁夫人
忆/艾米莉·勃朗特
夜晚在我周围暗下来/艾米莉·勃朗特
多佛尔海滨/阿诺德
分离/哈代
声音/哈代
倦行人/哈代
因为我深爱过/王尔德
沉默的爱人/王尔德
晨间印象/王尔德
当你老了/叶芝
……
法国
荷兰 比利时 瑞士
德国 奥地利
北欧诸国
俄国
东欧诸国
美国 加拿大
拉美诸国
亚洲诸国
非洲
『叁』 如何欣赏外国诗歌
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像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每一国的诗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译的转折。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是读者的口味。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鉴别外国诗的优劣,这就容易发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的一种隔膜感和心理障碍。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说过,好诗应当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四溟诗话》)。这四条标准里,除了第四条外,前三条讲的都是诗的语言美和声韵美。黑格尔也曾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的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如歌、悠扬悦耳,是诗的魅力之一,这对于格律诗来说尤为重要。自由诗虽无严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别种方式体现出它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然而,这种语言美和声韵美,一旦换了一种别国语言,它的美也就至少丧失大半了。因为各国的语言结构和特征差别很大,翻译主要是词语和意思的转达,却不可能转达语音。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曾说过,“诗人的语言牵涉着声音中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倘若没有这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所以他认为“译诗是白费力气。”这话虽然失之偏激,但有相当的道理。比如,我们读一下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十八首: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译者严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体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译成ABAB(天婉践短)CDCD(烈蔽折毁)EFEF(落芳泊长)GG(睛命)的韵式,译得很显匠心,文词优美,诗意甚浓。但这种韵律适用于英语的特点,却不适合汉语。我们读惯了中国诗的押韵方式(或一韵到底,或偶句押韵等),对于莎氏的这种韵律仍难感受到它的音乐美。
再如,雪莱的《西风颂》有许多模仿西风劲烈的声音,尤其是它的开头: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用英语朗读起来大有西风扫荡一切的磅礴气势。魏尔伦的《泪洒落我的心》里,诗人大量采用了回旋韵(即每一节首尾两行重复同一词作韵)和谐音词(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种和声共鸣的效果,来表达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苦痛。尽管我们的译家尽了很大努力,体现出了原诗的部分风貌,但朗读英文和法文原诗的音韵效果用中文是绝难体现的。所以,我们欣赏外国诗,主要是读它的内容,对诗的音乐美不能苛求,外国诗的朗诵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当然,诗的音韵美并不全靠外在的语言的音乐性,还需依靠内在的情感的韵律,即诗人情绪和情感波动的节奏。这种情感的韵律美同语言的音韵美,原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译诗虽难传达语言的音韵美,却可以较多保留情感的韵律美,这对自由诗来说更为明显。所以在译诗中,自由诗比起格律诗来,在音韵上的损失要小得多。何况还有一些外国诗,语言的音韵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译过来。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主要靠阶梯式的鲜明的节奏,字句又简短劲健,朗诵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见,外国诗的音韵美并非全都丧失,只是不要像欣赏中国古典诗那样期望过高而已。
二、不宜寻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词美。
诗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汉语又大多是以单音字为基本单位,欣赏中国诗往往着眼于字词之美。我国古典诗歌一向讲究炼字、炼句,有“诗眼”“词眼”之说。这些“诗眼”“词眼”大多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融贯全篇的作用,所谓“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因而,从齐梁时代的诗论、文论巨著《诗品》《文心雕龙》始,就有了寻章摘句评诗的先例。寻找名句、佳句,并细加玩味,成了我国读者的一种欣赏习惯。
外国诗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莱《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诗,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爱。因为外国诗也讲究语言的锤炼,讲究文词的华美。古典长诗不说,即便是现代派诗人的即兴之作也随处可见其用语之精妙,读读庞德的《地铁车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见一斑。
然而,外国诗的语言美,主要不在于个别字、词的妥贴上,能称之为名句传世的,也远不像中国古诗那样多。外国诗语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离不开前前后后的整体结构,很难脱离全诗单独摘出,而不受损伤。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诗,其结尾两句大多称得上是诗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诗的总结,离开了前面十二句,只读最后两句是会深感逊色的。这同中国古诗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独立欣赏是不一样的。倘同中国诗比较的话,它似乎更接近于那种“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
三、不可拘泥于欣赏中国诗的传统习惯。
正像白色在中国显示丧逝,在西方表证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习惯,在欣赏诗歌方面同样如此。诗,所以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很重要原因在于它能激发起读者的联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乐趣。巴尔扎克曾在《幻灭》中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艾略特也说:“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诗,可以看作是一块激发人想像的多棱宝石,人们从不同角度,借助于不同的光照,可以焕发出绚丽缤纷的不同光彩。一般说,能够激发起读者的联想愈多,这诗的诗味就愈浓,也就愈值得人欣赏。所以雪莱把诗解作“想像的表现”。
激发想像的多寡固然主要取决于诗本身的优劣,但也同读者的文化阅历、审美趣味相关,还同读者的心理素质、欣赏习惯以及想像力有关。就拿欣赏心理和想像力来说,我国的读者读中国诗,一见到“柳”字就会联想到春天,想到爱情,想到送别,想到缠绵;一见到“月”字马上会联想到思亲,思乡,团圆等。这是因为我国读者在中国古诗中见惯了这类诗句,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类。柳色伤别,望月思乡,已积淀成了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我国人民对中秋团圆的重视即是一例)。所以,狄德罗说:“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可是,外国人对柳、月之类就未必如此。外国诗人很少咏柳,专写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爱情、思乡直接联系到一起。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异,也有语言习惯的不同。英国语言学家瑞恰兹认为科学的语言是“指称性的”,而诗歌的语言却是“感情性的”。故而同一词语在不同人心里往往会引起不同感受。这在语言学上叫做“语感”。夏丏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引自《叶圣陶论创作》)很显然,这种语感的差别,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来说,无疑相距很大。中国把杜鹃当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鹃啼血”之说,李商隐所谓“望帝春心托杜鹃。”而在华兹华斯的名诗《致杜鹃》里,却把杜鹃称为“欢乐的鸟”,激发起诗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忆;中国很少有人写诗咏唱玫瑰,玫瑰在中国人心目中十分平凡。但在西方,玫瑰却是爱情的象征,是西方人最喜爱的花种,咏赞玫瑰之作多不胜数。彭斯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中国人读来未见十分出色,在西方却几乎家喻户晓,传诵不绝。这就告诉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不能用我们固有的心理定势和传统习惯去衡量,而要依据所在国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对于中西诗风的差异也同样如此,中国人喜爱含蓄美,并不能因此轻视西诗的明朗美;中国人不喜爱读长诗,也不能因此贬低西方史诗的价值。
『肆』 求华兹华斯的诗歌或文章额~
《孤独的收割人》,也有译作《孤独的刈麦女》的,原文是《Solitary Reaper》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No sweeter voice was ever heard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In spring - time from the cuckoo - bird,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For old, unhappy, far - off things,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And battles long ago: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Familiar matter of to - day?
她唱生活的忧伤和痛苦,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歌声好象永无尽头一样;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I listen`d, till I had my fill;
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冈,
And,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水仙花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予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丁登寺
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还有
五个漫长的冬天!并且我重又听见
这些水声,从山泉中滚流出来,
在内陆的溪流中柔声低语。——
看到这些峻峭巍峨的山崖,
这一幕荒野的风景深深地留给
思想一个幽僻的印象:山水呀,
联结着天空的那一片宁静。
这一天到来,我重又在此休憩
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之下.远眺
村舍密布的田野,簇生的果树园,
在这一个时令,果子呀尚未成熟,
披着一身葱绿,将自己掩没
在灌木丛和乔木林中。我又一次
看到树篙,或许那并非树篱,而是一行行
顽皮的树精在野跑:这些田园风光,
一直绿到家门;袅绕的炊烟
静静地升起在树林顶端!
它飘忽不定,仿佛是一些
漂泊者在无家的林中走动,
或许是有高人逸士的洞穴,孤独地
坐在火焰旁。
这些美好的形体
虽然已经久违,我并不曾遗忘,
不是像盲者面对眼前的美景:
然而,当我独居一室,置身于
城镇的喧嚣声.深感疲惫之时,
它们却带来了甜蜜的感觉,
渗入血液,渗入心脏,
甚至进入我最纯净的思想,
位我恢复恬静:——还有忘怀己久的
愉悦的感觉,那些个愉悦
或许对一个良善者最美好的岁月
有过远非轻微和平凡的影响,
那是一些早经遗忘的无名琐事,
却饱含着善意与友爱。不仅如此,
我凭借它们还得到另一种能力,
具有更崇高的形态,一种满足的惬意,
这整个神秘的重负,那不可理解的
世界令人厌倦的压力,顿然间
减轻;一种恬静而幸福的心绪,
听从着柔情引导我们前进,
直到我们的肉躯停止了呼吸,
甚至人类的血液也凝滞不动,
我们的身体进入安眠状态,
并且变成一个鲜活的灵魂,
这时,和谐的力量,欣悦而深沉的力量,
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
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
倘若这只是
一种虚妄的信念,可是,哦!如此频繁——
在黑暗中,在以各种面目出现的
乏味的白天里;当无益的烦闷
和世界的热病沉重地压迫着
心脏搏动的每一个节奏——
如此频繁,在精神上我转向你,
啊,绿叶葱笼的怀河!你在森林中漫游,
我如此频繁地在精神上转向你。
而如今,思想之幽光明灭不定地闪烁,
许多熟悉的东西黯淡而述蒙,
还带着一丝怅惘的窘困,
心智的图像又一次重现;
我站立在此,不仅感到了
当下的愉悦,而且还欣慰地想到
未来岁月的生命与粮食正蕴藏
在眼前的片刻间。于是,我胆敢这样希望,
尽管我已不复当初,不再是新来乍到的
光景,即时我像这山上的一头小鹿,
在山峦间跳跃,在大江两岸
窜跑,在孤寂的小溪边逗留,
听凭大自然的引导:与其说像一个
在追求着所爱,倒莫如说正是
在躲避着所惧。因为那时的自然
(如今,童年时代粗鄙的乐趣,
和动物般的嬉戏已经消逝)
在我是一切的一切。——我那时的心境
难以描画。轰鸣着的瀑布
像一种激情萦绕我心;巨石,
高山,幽晦茂密的森林,
它们的颜色和形体,都曾经是
我的欲望,一种情愫,一份爱恋,
不需要用思想来赋予它们
深邃的魅力,也不需要
视觉以外的情趣。——那样的时光消逝,
一切掺合着苦痛的欢乐不复再现,
那今人晕眩的狂喜也已消失。我不再
为此沮丧,哀痛和怨诉;另一种能力
赋予了我,这一种损失呀,
已经得到了补偿,我深信不疑。
因为我已懂得如何看待大自然,再不似
少不更事的青年;而是经常听到
人生宁静而忧郁的乐曲,
优雅,悦耳,却富有净化
和克制的力量。我感觉到
有什么在以崇高的思想之喜悦
让我心动;一种升华的意念,
深深地融入某种东西,
仿佛正栖居于落日的余晖
浩瀚的海洋和清新的空气,
蔚蓝色的天空和人类的心灵:
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着
思想的主体和思想的客体
穿过宇宙万物,不停地运行。所以,
我依然热爱草原,森林,和山峦;
一切这绿色大地能见的东西,‘
一切目睹耳闻的大千世界的
林林总总,——它们既有想象所造,
也有感觉所知。我欣喜地发现
在大自然和感觉的语言里,
隐藏着最纯洁的思想之铁锚,
心灵的护士、向导和警卫,以及
我整个精神生活的灵魂。
即便我并没有
受到过这样的教育,我也不会更多地
被这种温和的精神所腐蚀,
因为有你陪伴着我,并且站立
在美丽的河畔,你呀,我最亲爱的朋友,
亲爱的,亲爱的朋友;在你的嗓音里
我捕捉住从前心灵的语言,在你顾盼流转的
野性的眼睛里,我再一次重温了
往昔的快乐。啊!我愿再有一会儿
让我在你身上寻觅过去的那个我,
我亲爱的.亲爱的妹妹!我要为此祈祷,
我知道大自然从来没有背弃过
爱她的心灵;这是她特殊的恩典,
贯穿我们一生的岁月.从欢乐
引向欢乐;因为她能够赋予
我们深藏的心智以活力,留给
我们宁静而优美的印象,以崇高的
思想滋养我们.使得流言蜚语,
急躁的武断,自私者的冷讽热嘲,
缺乏同情的敷衍应付,以及
日常生活中全部枯燥的交往,
都不能让我们屈服,不能损害
我们欢快的信念,毫不怀疑
我们所见的一切充满幸福。因此,
让月光照耀着你进行孤独的漫游,
让迷蒙蒙的山风自由地
吹拂你;如此,在往后的岁月里
当这些狂野的惊喜转化成
冷静的低意,当你的心智
变成一座集纳众美的大厦,
你的记忆像一个栖居的家园招引着
一切甜美而和谐的乐音;啊!那时,
即令孤独.惊悸,痛苦,或哀伤成为
你的命运,你将依然杯着柔情的喜悦
顺着这些健康的思路追忆起我,
和我这一番劝勉之言!即便我远走他方
再也听不见你可爱的声音,
再也不能在你野性的双眸中
看见我往昔生活的光亮一一你也不会
忘记我俩在这妩媚的河畔
一度并肩站立;而我呀,一个
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再度重临,
虔敬之心未减:莫如说怀着
一腔更热烈的爱情——啊!更淳厚的热情,
更神圣的爱慕。你更加不会忘记,
经过多年的浪迹天涯,漫长岁月的
分离,这些高耸的树林和陡峻的山崖,
这绿色的田园风光,更让我感到亲近,
这有它们自身的魅力,更有你的缘故。
致杜鹃
啊,欢乐的客人,我听见了
听见了你的歌声,我真欢欣。
啊,杜鹃,我该称你做鸟儿呢,
还只称你为飘荡的声音?
当我躺在草场上,
听到你那重叠的声音,
似乎从这山传过那山,
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对着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山谷,
你细语频频,
你向我倾诉着
一个梦幻中的事情。
十二分的欢迎你,春天的宠儿,
对于我你不是鸟儿,
你只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
一个声音,一个谜。
这声音,我听过,
那时我还是学童,
这声音,曾使我到处寻觅,
在林中,在天空。
为了找你,我到处游荡,
穿过树林和草场:
你仍是一个憧憬,一种爱恋,
引人悬念,却无法看见。
我却能听见你的歌声,
我能躺在草地上倾听,
我听着,直到那黄金的时光,
重新回到我的身旁。
啊,幸福的鸟儿,
我们漫游的大地上
似乎再现缥缈的仙境,
那正是你向往的地方。
『伍』 人教版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要求读什么名著
初三上册:《水浒》、《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初三下册:《格列佛游记》、《简·爱》、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
『陆』 英国浪漫运动作家有哪些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早在17世纪它已经进行了所谓的“光荣革命”。但是这场革命非常不彻底。革命以后,看起来它带上了一些资产阶级的装饰物,但是整个3000万人口的英国,只有100万人有选举权,这100万人都是所谓有身份的老的贵族、新的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掌握在4000人的手里,这4000人支配英国。这种状况,不是按照资产阶级革命理想所应该实现的政治局面,而他们还是喜欢强调英国是一个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非常忌讳别人戳破英国社会的种种脓疮。英国绅士的双手沾着殖民地人民的血,但他们都要带上一副白手套,喜欢谈论所谓的genileman的风度。所以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有教养的国家,但实际上有很多虚伪的东西。
法国大革命势必对英国有很大的冲击。首先感到了这种冲击的是一些生性敏感的诗人。他们也曾有过拥护和支持法国大革命的表示,但当这场革命深入发展,特别是雅各宾党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转了向,觉得革命太恐怖了。革命后所实现的工业化社会,对于人的感情是一个巨大的破坏,所以他们隐遁山林,倘祥湖畔,远离城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谓的湖畔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华兹华斯可以说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开拓者。他对英国的诗歌,特别是英国诗歌的语言有重大的贡献,各位可以在我们的图书馆找到华兹华斯的抒情诗选集,他和柯尔律治合写的序,可以看作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和其他湖畔派诗人诗作的最大特点,是歌唱自然,崇拜自然神。各位知道在西方文学中对自然的领悟是一个弱项,特别是和中国的诗歌传统相比较。在华兹华斯之前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只有很少描写自然的优秀之作。我们看“荷马史诗”,看欧洲中古时代的作品,其中很少有对自然的卓越描写,这和中国的情况很不同。中国从上古时代的《诗经》、《楚辞》始,到魏晋南北朝、唐宋,我们的山水诗、田园诗非常地成熟。西方在那个时候和我们比是相形见绌。造成这种情况的,是很深的文化和民族性格方面的因素,我们现在不讨论这个问题。在华兹华斯之前只有卢梭在他的《漫步遐想录》中有一些关于人和天地之间合一的圆满的幸福感受的描写。那是很独到的。在此之外,如果还想找到很多就比较困难。到了华兹华斯等人登上诗坛,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很多对于自然界的非常独特而优美的艺术描绘。比如说,华兹华斯有一首《致杜鹃》的诗,全诗并没有描写杜鹃的形体,而是描写它飘忽的声音和这种飘忽的声音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荡。但是,即使对华兹华斯来讲,他的诗也常常让人感觉到天人之间还是有某种距离,还没有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中国的很多田园诗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了无痕迹的地步。
湖畔派诗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应是逃遁。这种逃遁并不就是落后、倒退。因为各位知道,工业化的资产阶级革命确实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今天看得越发清楚了。所以对当时的逃遁派,不能笼统地否定。在他们的诗歌里,在他们对资产阶级城市的厌恶中,有一些很深刻的社会隐忧。今天看来,它们就显得更加具有预言性。
对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导致的巨大社会变动,在英国有一些诗人采取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当时的英国社会绝对需要一场大的破坏,大的冲击。谁来担当这个破坏的角色呢?就是我们要提到的拜伦,还有雪莱、济慈、农民诗人彭斯。我们不可能介绍这么多,只能介绍一下拜伦。
在拜伦死的时候,雨果有一篇纪念文章里讲到:
欧洲的诗人分成两类,一类,他们是以马内利(“救世主”),温存而强壮,坐在一辆霹雳和光明的车上周游他的王国;另一个则像据傲的撤旦,当他从天国被贬滴的时候,拖带了一大群星星坠落而去。
“救世主”把人们拖向他们向往的天堂;而另外一些人采取的是撒旦的态度,就是恶魔的态度,他们不是在建构,而是拆毁“天堂”。对于当时的英国或欧洲来说,对于整个历史来讲,“恶”是历史的推动力量。拜伦在他的长诗《该隐》里面有这样一段:
谁会为了恶本身带来的悲苦而一心去追求恶呢?
没有一个人——决不会这样。之所以追求恶,
那是因为恶乃一切生物与非生物借以产生之酵母!
拜伦对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同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述有相当接近的地方。恩格斯这样说过,我们与其说善推动历史,不如说恶推动历史显得更深刻。事实上,截止到社会主义以前,历史都是靠贪婪这样一个恶来推动的。当然,对于“恶”的理解,不是纯粹道德上的,相对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拜伦活着的时候,桂冠诗人骚塞(就是前面提到的湖畔三诗人之一)很受英国上层的赏识,不仅得到一个桂冠,还有很高的年薪。他嘲讽和抨击拜伦,称拜伦是一个“魔鬼”。在当时英国的贵族社会,的确有很多人这样来看待拜伦。据说在一次贵族的聚会上,当仆役从外面走进来报:“拜伦勋爵到”时。当场一位老太太就吓晕了过去。
拜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个人比较好。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里,长得非常英俊迷人;但他是一个瘸子,这使他从小产生了很强的自卑心理。他在十五六岁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子,而这个女孩子对另外一个男孩子说:“你放心,我怎么会喜欢一个瘸子呢?”他无意中听到这话,当时就想自杀。身体上的缺陷造成了他很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又逆向为强烈自尊的敏感的病态。所以我们读拜伦的诗,常常感到拜伦这人非常狂妄。狂妄之后,又非常地颓丧,常常想到自杀,想到活着没有意义。因为自己钟爱的狗被人杀死了,他就写诗咒骂整个人类。事实上,他又是一个非常关心人的人,特别是关心下层受压迫的人。它写诗为那些罢工、破坏机器的工人呼吁,强烈反对议会通过法律来处罚这些工人。正像各位所知道的,他不仅在诗歌里同情那些被压迫的民族,而且最后他把他的生命献给了争取自由解放的希腊人民。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用一个人的头骨做的酒杯来饮酒。他号称一生有一百多个情人,在诗里讲,天下女人一张嘴,从南吻到北。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这家伙纯粹是个才子加流氓。如果我们仅仅这样来理解拜伦真的很不够。在他的成名作《恰尔德·哈洛德游记》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里,表现出大海般的胸怀,他对于被压迫的西班牙人的深切同情,对争取西班牙自由解放的女英雄发自内心的激情洋溢的赞美,以及在《哀希腊》中对于希腊人民的情同手足的关切,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恰尔德·哈洛德游记》给拜伦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使他成了当时英国一些贵族妇女崇拜的对象。但是拜伦并没有陶醉在她们的崇拜中,他继续抨击英国贵族社会的丑陋。那些贵族终于发现在自己的内部有人出来揭露自己,把这样的人置于死地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办法必须高明。他们不是直接地同他正面战斗,而是散布各种各样的关于拜伦生活的流言蜚语,把他描绘得污秽不堪。在流言中,最具有毁灭性的是性。例如,他们说拜伦和他姐姐之间有性关系,等等。这些流言迫使拜伦在英国没法再呆下去了。他说,如果所有这些流言都是真的,那就证明我不配在英国居住;而如果所有这些流言都是假的,那就证明英国不配我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长期的流浪生活大大打开了他的眼界,为他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素材,催生了视域非常广阔的像《唐磺》这样的巨著。他从来没有向英国的那些卑劣的统治者屈服过。他为了自由牺牲了一切,就像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
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腐臭?
的呼吸,也不曾?
忍从地屈膝,
膜拜它的各种偶像;
我没有在脸上堆着笑,
更没有高声?
叫嚷着崇拜一种回音;
份纭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们的一伙,
我站在人群中,
却不属于他们;
也没有把头脑放在?
那并非而又称作他们的,
思想的尸衣中,
一起列队行进,
因此才被压抑而致温顺。
他热烈地向往自由,
但是,自由啊,
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在空中,
招展着,就像雷雨一般,
勇敢地顶逆狂风;
你的号角虽已中断,
余音逐渐消亡,
仍然是暴风雨过后?
最嘹亮的声响;
你树上的花朵?
虽凋零殆尽,
树皮也饱受斧铖摧残,
看起来那样伤痕遍体,
真是粗陋不堪,
但是树浆依然保存——,
而且种子深深埋入?
土壤,
甚至已经深深地播入?
北国的胸膛。
因此,一个更加美好的?
春天,
将会把?
更加甜美的果实献上?
他还说:
我宁愿永远孤独,
也不愿用我的自由思想?
去换一个国王的宝座。
1823年,希腊的争取自由的斗争呼唤拜伦,拜伦中断了《唐磺》的写作,投入了希腊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正义战争。他成了这场战争的希腊方面的军事领袖之一,担任了一个方面的司令。他是一个诗人,他在指挥作战方面成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存在于希腊的军队中,这对整个希腊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很不幸,他患了感冒,不得不躺在行军床上,让士兵抬着他指挥作战。最后他就死在行军床上。死之前,他要求把他的尸体运回英国,而把心脏埋在希腊,和希腊人民永远在一起。
拜伦的死成了当时欧洲文化界的巨大事件,甚至比他的诗歌所引起的震荡更大。除了英国以外,其他很多国家,包括法国,都在街头设了拜伦的灵堂。每天人们川流不息地去献花,更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效仿拜伦,投身于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拜伦热”。
拜伦一生鼓吹自由,而他自己也常常为自由所困惑。这种困惑表现在《曼弗雷德》这部长诗里。曼弗雷德是一个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样的超人,他很有学问,而且会魔法,能够召集大小诸神。他一生积累的知识太多,以至于感到自己的头脑里充满了各种甩不掉的东西,使他无法继续活下去,但是他又不能够遗忘。这就构成了他的一个巨大的痛苦。他招来诸神,让他们告诉他怎么才能够遗忘,但是这些神说:“你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死。”但是他又死不了,这就造成了他极大的痛苦。神说了一句话:你使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地狱。这句话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如果狂妄无羁,那么最后你不是被别人所束缚,就是被你自己所束缚,你自己成了自己的地狱。这句话很值得一些极端的自由主义者认真地加以思考。
『柒』 华兹华斯写的 致杜鹃 里作者把杜鹃称作什么
致杜鹃
华滋华斯
这快活的鸟呀!
你初来乍到,
听到你唱我就高兴。
杜鹃呐!我该把你叫做鸟
或只叫飘荡的歌声?
我躺内在草地上,倾听着你
那成双捉对的叫唤;
这声音像在山丘间飘逸,
听来既很近又很远。
虽然你是对幽兰咕咕地
谈论着鲜花和阳光,
你却在我心眼前展现了
一幕幕往事的景象。
热烈地欢迎你,春之骄子!
可你在我的眼睛里——
不是鸟,而是无形的影子,
是一种歌声或者迷。
以往,在我上学的日子里,
我曾谛听你的呼叫;
曾朝着天上、曾在树丛里
千百次地把你寻找。
为了寻找你,我常游荡在
树林中或者草原上;
而你呀却是希望、却是爱——
看不见,但被人渴望。
现在我又把你的歌细听;
又仰卧在这平原上
听着你在唱,直到我的心
回到黄金般的时光。
杜鹃哪!你容这受祝福的鸟!
你使世界起了变化;
它像是成了缥缈的仙岛。
成了配得上你的家!
『捌』 华兹华斯写的 致杜鹃 里作者把杜鹃称作什么
O Blithe new-comer,、O Co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在来华兹华斯的诗自歌当中,杜鹃鸟不仅仅是一个道具,而是蕴含着作者的深意。寄托着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维。诗人明写的是杜鹃的叫声,但是实际上确实描写诗人自己童年时幼小心灵在春天里的欢心和新奇感。童年的记忆因为美好,所以深深地留在了诗人的记忆当中。杜鹃的叫声,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叫声了,它已经被作为自然的一种象征,成为了能够召回作者童年的某种神秘的力量
『玖』 有什么好看的外国寓意小说吗比如项链
《神曲》: 《堂·吉诃德》: 《麦克白》: 《可笑的女才子》:十世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所作。该剧以讽刺手法描写了两个资产阶级小姐醉心于贵族风仪,亦步亦趋地机械模仿,附庸风雅,闹出了不少笑话。作者高超的讽刺笔法使该剧获得了极大成功,但也因此得罪了教会,曾被禁演。莫里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从政治见解、生活习俗到礼仪谈吐都规范化了的时代,谨慎被看成最高的美德,理智被尊为对付狂妄的有力武器,优雅的礼貌被歌颂成抑制蛮风的屏障,表现热情要有克制是教育的目的,是上流人最确实的标记。但一切徒有其表的东西都在人身上培养虚伪,所以,日益觉醒的人必会向矫情、虚伪发起进攻。莫里哀作品的战斗性、现实性正是他成为一代戏剧大师的原因。不过,喜剧特有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因集中某一品性进行夸张而易流于单调,这就是所谓的扁平人物。 《忏悔录》: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优秀作家卢梭所作。卢梭渴望返回自然,崇尚不羁的自由,他认为是文明社会使人堕落,他的叛逆思想因为毫无遮掩的真诚而显得惊世骇俗。在《忏悔录》中,他赤裸裸地坦露了自己的全部“既没有隐瞒丝毫的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但这坦诚却不是为了证明人的“原罪”,而恰恰是为了证明人性本是美好的,正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使人染上了恶习。尽管在这块心灵的明镜上溅有种种污斑,但这正显示出明镜本身的纯洁。这部作品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指责谩骂之声远远超过赞赏,甚至连他的启蒙友军也有许多人射来了冷箭。但就象书言道的,让每一个人同样真诚的批露自己的心灵,看谁敢对上帝说“我比这个人好!” 《野玫瑰》:十八世纪德国文豪歌德青年时期在赫尔德的引导下开始收集民歌以丰富完善自己的诗歌创作,即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从老太婆的喉咙里把民歌抠出来”,这使他的诗一扫纤巧华丽、矫揉造作的习气,走向真挚朴素,简练明快。许多诗成为德国诗歌史上的名篇。《野玫瑰》一诗用简短的十五行诗表现了一朵花被轻狂少年采摘的可怜遭遇,主改变了原来以少年为主体,以教诲为目的的风貌,而是以野玫瑰象征的少女为主体,赞赏她的情操,慨叹她的命运。简练晓畅,富有节奏感,并吸纳了民谣体通有的故事性。全诗委婉哀伤,流露出一种怨而不怒的情绪,传达了远比字面上更多的涵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奇才能,把一首说教的民歌提高到一首表现一个少女命运的民谣作品。 《致杜鹃》: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作。华兹华斯是“湖畔派”的代表作家,反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交易关系,向往中古时期,喜欢讴歌自然风景,简朴乡村、神秘的异国风光,通过缅怀纯朴来否定丑恶现实;主张改革诗歌语言和形式,对大自然的感受独特细腻,用笔清新,开一代诗风。本诗全篇未描摹杜鹃的具体形象,而是沉醉在梦中般去捕捉杜鹃那飘荡的、无所不在的声音,这声音织成了一个美好的幻象、一个憧憬、一种爱恋、一个甜美无比的金色乐章。有些描写看似有悖常理,其实合情合理,极巧妙地写出了春天里杜鹃四处啼叫的常见情景,以及这情景在诗人内心造成的幻觉。杜鹃已不再作为肉体存在,而是化为充满读音的声音,诗人的主体已完全融化在这种幻境之中了。 《夜莺》: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作。济慈的诗歌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他短暂并饱受贫病折磨的一生中,生活的坎坷以及现实的黑暗都没有改变济慈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诗歌处处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独到的美学理念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使济慈产生了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深刻感悟。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幻景世界,作者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贯穿整篇诗歌的复杂心情是痛并快乐着,这种挥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济慈是个天才的诗人,他对美的感悟力和表达力特别强,借助诗歌的无形的翅膀,他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和忧愁,追求美就是他否定丑的方法。全诗想象世界和痛苦现实的交融,有一种清冷出尘的美,散发出无可比拟的迷人魅力。 《云雀》: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所作。。《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珍品。诗人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云雀象征欢乐、光明、美丽。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把云雀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等,还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准确而富于音乐性,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设问首先从诗人对自己的体悟开始,游弋云端的雀鸟拥有自由的视野,却又隐身于天际的光辉,而立意之高远,又影射到普世间的生命关照,并以达观的语境带来欢欣的启迪。 《唐璜》: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拜伦所作。拜伦是他所身属的那个贵族阶层的叛逆者,鲁迅称他为摩罗诗人,意为“恶魔”,但这个贵族统治者憎恶的恶魔正是人民所喜爱的天才诗人。《唐璜》将他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创作目的表现得最为充分,其尖锐性使他得到的毁誉都是狂热的。诗人将古老传说中的登徒子唐璜写成了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热血青年,他正视自己的情感,但绝不肯做权势代表者的玩物,他在一群披着文明外衣的“狼”中独独显得象一个“人”。塑造出这样一个形象是源于诗人自身始终对整个人类的深广的爱,对丑类刻骨铭心的憎恨和希望离开世界的悲凉都是缘于这种极致的爱,最终,拜伦以献身自由事业为这首未完成的诗续上了完美的终篇。 《巴黎圣母院》:十九世纪法国文豪雨果所作。作者以“美丑对照”的美学原则塑造了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人物,美的象征艾斯美哈尔达和丑的代表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们代表了人灵魂上至高无上的赤子之美,比照出了以副主教孚罗诺、卫队长法比和诗人甘果瓦为代表的人性的丑恶、无耻和怯懦。女主人公为错误的爱情忠贞不二,不异放弃生命,而加西莫多更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还加上了自己明知无望,但只有祝福的真挚爱情。此外,作者还描写了“黑话王国”这一下层民众生活群体,同情他们的际遇,赞扬了他们的义气,也没有掩饰他们的缺点。作品奇场妙景迭出,对社会生活非常熟悉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节跌宕,结局感人,充分体现了它作为“浪漫主义艺术典范”的特质。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取材于真实案例。《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这一点骄傲也是后来促成他毁灭的一个原因。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于连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形象,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该作的批判现实意义非常强烈,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的政治勾当,在艺术上长于心理分析,尤其于连接到候爵小姐约会纸条后的思绪纷纷的复杂心情最是神来之笔,写得入情入理。 《欧也妮·葛朗台》: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作家巴尔扎克所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作家在创作上的飞跃,思想、艺术完全成熟,第一次全面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该作写出了欧洲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之一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他的发家史反映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在新条件下积累财富的新特点,把矛头直指掌权的资产阶级,指出其致富靠的是损人利己,“慢半拍”是葛朗台老头的生意经,他用妻子的嫁妆贿赂监督官而买到最好的产业,又向军队承包酒的供应,从而将某女修道院的草原弄到手,他偷税漏税,营私放债,他眼里只有金子的光芒,毫无感情,甚至亲情也荡然无存。作者描写这样一个人物时,采用了夸张手法,使他成为世界文坛永恒经典。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玩偶之家》: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所作。易卜生代表了十九世纪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以“社会问题剧”而闻名。以戏剧舞台来讨论法律、宗教、爱情、婚姻、妇女等重大社会问题,但重在提出,不予解答。《玩偶之家》以追朔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由一个沉醉在自我幻想中,为家庭牺牲一切的“玩偶”到发现了丈夫的自私恶俗的小人嘴脸后勇敢地决定离家出走的事件。作品批判了旧制度的卫道士,以娜拉之口对牺牲女子幸福的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怀疑。以出色的心理刻画写出了娜拉转变的过程,丰富的社会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技巧完美结合,引起了戏剧史上的一场革命。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罗斯著名诗人,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描写青年贵族奥涅金深感社交生活无聊,在乡下结识达吉亚娜,但误以为她是逢场作戏而拒绝了她的感情,等她婚后却又开始追求她,只得到了她“不能”的回答。主人公不满于空虚生活,陷入忧郁,他痛苦地寻找出路,但又没有实际能力,而且缺乏毅力,一切都半途而废,贵族的思想和恶习还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活着没有目标,不能站在人民一面也不能站在政府一面,只能做一个多余的人,这样的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是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一大问题。 《死魂灵》:十九世纪俄国写实派大师果戈理的代表作。普希金为这一部划时代巨著提供了创作素材。魂灵在俄语中既有农奴之意,又有魂灵之意,正好语带双关。全书正是描写了资产阶级投机者乞乞科夫想通过买卖死农奴做投机买卖的故事。通过主人公一系列软硬兼施、坑蒙拐骗的投机活动,作品展开了对官吏群丑与地主典型的描写。五个地主各有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四大吝啬鬼普枊什金,作者用极度夸张集中的手法把他写得十分传神,简直可笑,正是这“在笑声中引起注意,希企拯救邦人”的特色成为该作最大的特征。鲁迅概括为“不可见之泪痕”,对千疮百孔的俄罗斯的解剖正是希望她能健康起来。作者对乞乞科夫在批评之中还是抱有希望,并未将他作为与前两者一样的处理。 《复活》: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所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描写了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庭与当年玩弄并抛弃自己的贵族涅赫留多夫相遇,后者因震惊后悔而展开了营救活动,而善良的玛丝洛娃也终于原谅了他。但她并未再接受他的爱情,不是因为不爱,而是爱情的伟大更在于自我牺牲,在于为对方考虑。男女主人公都有过精神上的堕落,又都达到了精神上的复活,这是作者的中心议题,不过历来为人们所看重的却是本书的批判现实方面。作品中对一片漆黑、草菅人命的司法机关和法律制度、对“人吃人”的政府和官僚机构、对与政府狼狈为奸的官方教会、对造成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的土地私有制、对人性泯灭的社会风气都进行了批判,彻底否定了俄国现实。 《静静的顿河》:俄国作家肖洛霍夫所作,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本书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他坎坷、艰难和最后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追忆逝水年华》:法国二十世纪意识流小说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天才作品,实质上总是超时代,超流派的。《追忆似水年华》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实例。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最能代表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特点,成为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全诗共《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五章。“荒原”意象象征衰败堕落的西方社会,生死再生的意象揭示《荒原》的拯救主题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大量的典故、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人用来得心应手,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联想和暗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艾略特加了多条注解,诗歌依然艰涩难懂。 《白鲸》:美国作家麦尔维尔所作。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有时比拟为作者的伊什梅尔,他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呸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发现了白鲸后,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夜,终于用鱼叉刺中莫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水手中只有伊什梅尔被救起,得以讲述此故事。全书只有追寻和复仇这个单一的主题,但内容却十分丰富,一是得益于作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和丰富知识,二是来源于作者浓厚的宗教意识。整个作品充满了圣经的典故,作者以耐人寻味的手法含蓄深刻地写出了抗争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变形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卡夫卡的代表作。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本书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和人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极为孤独和冷漠的实质关系,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老人与海》: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他费尽心力才杀死了它并想带回去以证实自己还有价值。但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个简单的故事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字皆有用处,每一字也都恰到好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又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地铁车站》:美国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最著名的作品。全诗只有两行,却耐人寻味,脍炙人口,引起了无尽的研究兴趣与争奇斗艳的翻译。有一次诗人在巴黎乘地铁,在地铁车站黑压压的人流中,偶然遇到几个美丽的面孔一闪而过,这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为诗人,他安排出了两个鲜明的意象来表达当时的那种感觉:人群中一张又一张美丽面孔和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一片又一片花瓣。他把这次经验写成了一首三十行的诗,半年后,压缩为十五行,最终将其凝练成两行。人面和花瓣重叠在一起,起了两次曝光的效果。两行诗让人联想是无穷无尽的,这里诗人很好地体会了古典诗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和“意在言外”的美学原则。“地铁车站”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但在诗人庞德的眼里却被凝练至此。 《云使》:古代印度诗人、剧作家迦梨陀娑所作的抒情长诗。七八百年前就有译本在我国流传,曾有人将其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我国的《离骚》相比,可见其成就之一斑。全诗分为《前云》、《后云》两卷。《前云》写小神仙药叉被贬的原由,详述罗摩山至阿罗迦的路程,借此出色地描绘了由印度中南部向北至喜马拉雅山一带的雄伟秀丽的山川和富庶繁华的城市。药叉在雨季到来时,将一片浮云作为心灵的使者,托它传递自己无恙的消息和深深的思念给妻子。赋予雨云以人的品格,说它是“焦灼者的救星”,想象新奇,情文并茂。《后云》介绍故乡、家庭、妻子,层层推进,款款而谈,想象中饱含的深情如泣如诉。作者遣词造句的精湛技艺使人惊叹,仿佛身临其境,字字珠玑,耐人寻味。 《源氏物语》:平安时期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日本中古长篇写实小说。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4代天皇、跨越70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源氏物语》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透过光源氏身世 、用世、玩世、超世之苦,映射出大皆空”的佛学观念。但它并不是一部宣传宗教教义的宗教性文学作品,它思想上的真正价值在于展示了平安王朝宫廷贵族的生活画面与斗争场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其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 《飞鸟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包括了感情,亲情,友情方面的小诗集,描写作者自己身处其中的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泰戈尔是信神的,但他的神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神,而是童心、纯真、自由、宽容等一切美好之物。 《舞姬》: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作家森鸥外所作,被称为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描写了爱丽丝与日本青年贵族医官的爱情悲剧,有一定的自传色彩。男主人公丰太郎虽自我觉醒,然而终于屈服于封建专制和家族的压力,背弃了爱情。小说所表现的个性与封建家族、自我与权力机构的矛盾已经超出功名与爱情的对立,突现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最根本、也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即名作家佐藤春夫所说的“封建的人转变为现代的人”。鸥外的文体既有汉文的雄浑,又有西文的明晰,更具日文的优雅,他将三者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端庄典雅、清新明丽的风格。 《雪国》: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所作,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后期受日本古典文学和禅宗思想影响很重,对现实的态度逐渐趋于冷漠。《雪国》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分水岭。《雪国》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女主人公洁身自爱然而命运悲惨。川端康成探索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方法,又着意融会日本古典主义传统,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因此其文用语简明,描写准确。川端康成的唯美倾向和颓废倾向都很强烈,欣赏其作品时应走出那种幻而冷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