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恨红楼梦未完名句
『壹』 求下联: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梦未完
海棠无香 鲥鱼多刺 红楼梦未完
他乡遇友 金榜有名洞房烛正燃
上联是张爱玲专的人生三恨:一恨海属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下联人生三喜: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生三恨”对“人生三喜”。
故知:老朋友;旧友。
『贰』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这三条说了,还有吗?人生就是一场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演的大舞台。
『叁』 张爱玲说过:“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之后是什么啊
人生之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
『肆』 请问三大恨事,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是什么意思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意思是:海棠花虽美丽却没有香味,鲥鱼味道鲜专美却属骨头太多,不好下咽;红楼梦小说写的好,却没有写完。很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意思,表示时间很少有完美的事物。
这是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的著名话头: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4)三恨红楼梦未完名句扩展阅读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出自张爱玲的《红楼梦魇》。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伍』 为何张爱玲说“三恨红楼梦未完”
张爱玲在其红学著作《红楼梦魇》中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陆』 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是张爱玲引用的,那么,真正最初出自哪里
清金圣叹曾戏言人生三大遗憾: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未完。
『柒』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红楼梦未完,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什么
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骨,三恨红楼梦未完。
『捌』 张爱玲说:“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恨来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源,前人已有所叹。出自宋代惠洪所著《冷斋夜话》。
海棠并非无香,五代词人和凝就曾在《临江仙》中写道:“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蒙。”以此来写海棠的香,所以彭渊材说“海棠无香”,只是用来说明自己的遗憾心情罢了。
鲥鱼是“长江三绝”之一,有名的美味。烹制时不必不去鳞,鲜美肥嫩,令人回味不已。苏东坡曾评价说“此中风味胜莼鲈”。美中不足的,便是鲥鱼多刺,让人又爱又恨。
所以,古人所说“恨海棠无香”“恨鲥鱼多刺”,都是在说美中不足之事,表达心中的遗憾之情。
(8)三恨红楼梦未完名句扩展阅读:
张爱玲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玖』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是个大坑张爱玲先生是啥意思
张爱玲在她的《红楼梦魇》里还有三句话,说高鹗的后续四十回“把《红楼梦》通俗回化了”,“如答‘附骨之疽’”,并说高鹗“死有余辜!”后续的四十回“红楼梦”与雪芹原文在一起流传了二百多年,对《红楼梦》的跗面影响太大了。所以书名取“梦魇”。前面两恨是引古人的,她真正的恨便是《红楼梦》未完。
『拾』 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是鲥鱼美味却鱼刺太多,二是海棠花美却没有香气,三是《红楼梦》精品却没有写完。
出处:张爱玲《红楼梦魇》
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结晶。
(10)三恨红楼梦未完名句扩展阅读:
张爱玲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比较和对照,考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节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和走向,甚至推敲八十回后可能发生的故事修改情形,如贾赦和贾敬两位老爷是为了衬托对比贾政而写。
张爱玲用一章“三详《红楼梦》”来用各个版本的对照和异同等蛛丝马迹来论证《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是小说而不是家族史,尽管书中的某些情节某些人物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原型,但在张爱玲看来绝不足以支撑“自传说”,毕竟创作来源于生活。
而张爱玲也列出了她的考证,如宝玉上学辞别黛玉,张爱玲指出,此处有脂砚斋的批注“真有其事”,而之后得黛玉葬花、闻曲等标志性的情景却并无此类批注。
脂砚斋与作者曹雪芹有着同样家庭背景,宝玉身上既有脂砚斋的影子也有作者的个性,他们的一些生活纪实被运用到小说中,所以脂砚斋会有“真有其事”“真有其语”之类的批注,而黛玉的轮廓个性或是参照脂砚斋早年的恋人,但有关宝黛的文字却绝大部分是创作虚构的。
可见,黛玉和宝玉虽确有其原型,故事情景也有生活事实作为参照,但创作是远远多于生活写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