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论语乡党篇赏析

论语乡党篇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15 21:57:07

『壹』 论语乡党篇读后感500字

以上1至26段,全部是外在的要求。
学礼,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两个方版面来学:1、由内及外:先学第权九章、体会君子之心,以君子之心待人。再想像一下君子怎么样待人,进而理解本章的礼。2、由外到内:先学本章,学习“躬行君子”的君子之行。再想像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进而理解前一章的君子之心。
所谓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第九章就是君子的质,本章就是君子的文。

『贰』 论语的乡党篇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生活礼仪和政治礼仪

在《乡党篇》里告诉我们,在不同场合说话应把握不同的分寸,在气氛严肃的场合说话要庄重谦和(恂恂如也),在气氛轻松的场合说话要活泼畅快(侃侃如也),在气氛宁静的场合说话要谨慎(与与如也)。再看行走:不要站立门中,不要脚踩门槛(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有时要走小步(足缩缩,如有循),有时要走得轻快自如(愉愉如也,翼如也)。对着装也有明确规定:不讲究豪华,但追求整洁,如《弟子规》就有这样表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

『叁』 有关论语.乡党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清人考证,此马厩为孔子自家的。孔子退朝回家,得知马厩被烧了(焚可以指人为也可以指天灾),只问了一句是否伤人。记录者加了一句“不问马”,言外之意是一般人总是还有问问马的,马毕竟是条命,也是重大财产。后人解释说是“贱畜而重人”。朱子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不过,“贵人贱畜”之说不足以解惑。领导干部里不是常说“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吗,可见财产也是很重要的。“贵人”不足以“不问马”。动物保护主义者一定会对孔子有意见。

还有一个疑问,孔子问伤了人没有,回答是什么呢?伤了还是没伤。如果伤了人,孔子会立刻组织善后工作,很可能“未暇问”马。可是记录者只说“不问马”,而不是“未及问马”。而且如果伤了人,为什么就此戛然而止了呢?伤了谁?是马夫还是别人?重不重?有没有生命危险?如果伤了人,夫子之言仅此三字,似乎不合情理。如果没有伤人,孔子又不问马,是不是有点“不爱马”了呢?难道马的地位在孔子心目中如此之低吗?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马亦有德,岂可不爱哉?

或许可能的答案是马厩里已经没有马了。《正义》云:“夫子仕鲁为大夫,得有马乘,故郑(玄)以退朝为自朝来归,明此厩为夫子家厩矣。”原来,夫子坐着马车去上朝,家里的马厩里已经没有马了。

可是如果马厩里没有马,记录者为什么又要多此一举地加上句“不问马”呢?

难道句读应当这样读:“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虽然刘宝楠《正义》明确说不应把“不”误读为“否”,《释文》、扬雄都犯了这个错误。但是,“不”和“否”也是可以通假的。而且《论语》中没有用作“不是、没有”的“否”。(“否”字只有一见:《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这样一来,孔子就并非不问马了,而是问了人之后得到否定消息,再问马,这也是先人后马,重人轻马,一问一答,合情合理。

『肆』 《论语 乡党》主要记录了谁的言行举止

《论语 乡党》
本篇是《论语》的一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内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容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本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公门和出使别国时的表现,都显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伍』 问论语乡党篇的一句话深刻意思

孔子抄是在鼓励子路要象鸟儿一样飞的袭更高看的更远,还有一层含义是鸟儿到老了就要飞不动了,学习的好时机千万要把握住,所以子路听了从老师的话回去以后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加以实践进步起来更加明显。这句话客观上反映了孔子教学重在让学生自己领悟,自然而然的学生就会做到严于律己,这种相对来说自主性多一点的方式值得现代人借鉴

『陆』 孔子论语的乡党的详细解说以及每个字词的用法

乡 党 篇 第 十
(本是一章,今分为二十七节。)
10.1 孔子於乡党,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⑵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裏、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释】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顺貌。 ⑵便便——便旧读骈,pián。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祥的样子。
【注释】⑴誾——音银,yín。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趋进⑷,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後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注释】⑴躩——音矍,jué,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 ⑵前後——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ān,整齐之貌。 ⑷趋进——在行步时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
10.4 入公门,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⑸,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注释】⑴鞠躬如——这“鞠躬”两字不能当“曲身”讲。这是双声字,用以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论语所有“□□如”的区别词(区别词是形容词、副词的合称),都不用动词结构。清人卢文弨龙城札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 ⑵过位——过旧音戈,平声。位是人君的坐位,经过之时,人君并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摄齐——齐音咨,zī,衣裳缝了边的下襬;摄,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并,bǐng,屏气卽屏息,压抑呼吸。 ⑸趋进——有些本子无“进”字,不对。自汉以来所有引论语此文的都有“进”字,唐石经也有“进”字,太平御览 居处部、人事部引文,张子正蒙引文也都有“进”字。
10.5 执圭⑴,鞠躬如也,如不胜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礼⑷,有容色⑸。
私觌⑹,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注释】⑴圭——一种玉器,上圆,或者作剑头形,下方,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 ⑵胜——音升,shēng,能担负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举脚密而狭的样子。“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所以译文加了“一条线”诸字以示意。 ⑷享礼——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正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情貌。聘问之後,便行享献之礼。“享礼”就是享献礼,使臣把所带来的各种礼物罗列满庭。 ⑸有容色——仪礼 聘礼:“及享,发气焉盈容。”“有容色”就是“发气焉盈容”。 ⑹觌——音狄,dí,相见。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⑴,红紫不以为亵服⑵。
当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⑷。

亵裘长⑸,短右袂⑹。
必有寝衣⑺,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杀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译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後,什麽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注释】⑴绀緅饰——绀音赣,gàn;緅音邹,zōu;都是表示颜色的名称。“绀”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这裏用“铁灰色”来表明它。“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 ⑵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⑶袗絺綌——袗音轸,zhěn,单也。此处用为动词。絺音痴,chī,细葛布;綌音隙,xì,粗葛布。 ⑷缁衣羔裘等三句——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做裼(音锡)衣。这裏“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⑸亵裘长——亵裘长为着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 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较短,为着做事方便。有人认为衣袖一长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会如此,於是对这一句别生解释,我认为那些解释都不可信。 ⑺寝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馀的布作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杀——去声,shài,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多馀的布,不用褶叠,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丧。 ⑾吉月——这两个字有各种解释:(甲)每月初一(旧注都如此);(乙)“吉”字误,应该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羣经平议);两说都不可信。今从程树德论语集释之说。
10.7 齐,必有明衣,布⑴。
齐必变食⑵,居必迁坐⑶。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释】⑴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草棉,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 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苎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馀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 ⑵变食——变食的内容,古人有三种说法:(甲)庄子 人间世篇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有人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来解释“变食”。(乙)周礼 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这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馀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会顿顿吃新鲜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新鲜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便是“变食”。(丙)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说,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 ⑶迁坐——等於说改变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寝”;斋戒之时则居於“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还规定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於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馀。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⑴,鱼馁而肉败⑵,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⑸。
唯酒无量,不及乱⑹。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喫。食物颜色难看,不喫。气味难闻,不喫。烹调不当,不喫。不到该当喫食时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喫。
席上肉虽然多,喫它不超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乾不喫。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释】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饮食经久而腐臭。 ⑵馁,败——馁音“内”的上声,něi,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 ⑶不时——有两说:(甲)过早的食物,冬天在温室种菜蔬,在汉书 循吏召信臣传和桓宽盐铁论 散不足篇裏便称为“不时之物”。但在汉朝,也只有“太官园”和其他少数园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极为富贵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不但不必有温室种菜的技术,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够享受。(乙)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 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说本王夫之四书稗疏。 ⑸食气——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食气”,饭料。 ⑹乱——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 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得其恉矣。”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释】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後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於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来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喫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齐如也。
【译文】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注释】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错字。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注释】⑴席——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墨子 非儒篇说:“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汉书 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10.13 乡人饮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纔出去。

【注释】⑴乡人饮酒——卽行乡饮酒礼,据礼记 乡饮酒义“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论年龄大小,所以孔子必须让杖者先出。
10.14 乡人傩⑴,朝服而立於阼阶⑵。
【译文】本地方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⑴滩——音挪,nuó,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还有雇请巫师以驱逐疫鬼的迷信,叫做“冲傩”,可能是这种风俗的残馀。 ⑵阼阶——阼音祚,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
10.15 问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译文】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注释】⑴问——问讯,问好。不过古代问好,也致送礼物以表示情意,如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因此译文加了“送礼”两字。 ⑵拜——拱手并弯腰。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⑴之。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道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喫饭,[不喫菜。]
【注释】⑴荐——进奉。这裏进奉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为祭祀。
10.19 疾,君视之,东首⑴,加朝服,拖绅⑵。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注释】⑴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国君自以为是全国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从阼阶上下),所以孔子面朝东来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绅——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束了以後,仍有一节垂下来。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呼唤,孔子不等待车辆驾好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庙,每事问⑴。
【注释】⑴见八佾篇。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⑴。”
【译文】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释】⑴殡——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这裏当指一切丧葬事务而言。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的赠品,卽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10.24 寝不尸,居不客⑴。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屍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注释】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从释文和唐石经校订作“客”。居,坐;客,宾客。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这几个字是依从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说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负版⑵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⑶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态度。
【注释】⑴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裏作动词用,用手伏轼的意思。 ⑵版——国家图籍。 ⑶迅雷风烈——就是“迅雷烈风”的意思。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
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盤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注释】⑴共——同“拱”。 ⑵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 ⑶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

『柒』 《论语.乡党》第26篇-升车~~~~!的赏析!(急需)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必然先立正,执绥登回车,在车答中不四处打量,说话不急促不高声,不指手画脚。这是讲礼法,要我们从威仪上入手,进入自然法则。所谓世界不二元的是一元的,心与物是一不是二。

『捌』 论语乡党全篇翻译,谢谢

10.1 孔子於乡党,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⑵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裏、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释】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顺貌。 ⑵便便——便旧读骈,pián。
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祥的样子。
【注释】⑴誾——音银,yín。
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趋进⑷,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後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注释】⑴躩——音矍,jué,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 ⑵前後——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ān,整齐之貌。 ⑷趋进——在行步时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
10.4 入公门,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⑸,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注释】⑴鞠躬如——这“鞠躬”两字不能当“曲身”讲。这是双声字,用以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论语所有“□□如”的区别词(区别词是形容词、副词的合称),都不用动词结构。清人卢文弨龙城札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 ⑵过位——过旧音戈,平声。位是人君的坐位,经过之时,人君并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摄齐——齐音咨,zī,衣裳缝了边的下襬;摄,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并,bǐng,屏气卽屏息,压抑呼吸。 ⑸趋进——有些本子无“进”字,不对。自汉以来所有引论语此文的都有“进”字,唐石经也有“进”字,太平御览 居处部、人事部引文,张子正蒙引文也都有“进”字。
10.5 执圭⑴,鞠躬如也,如不胜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礼⑷,有容色⑸。
私觌⑹,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注释】⑴圭——一种玉器,上圆,或者作剑头形,下方,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 ⑵胜——音升,shēng,能担负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举脚密而狭的样子。“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所以译文加了“一条线”诸字以示意。 ⑷享礼——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正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情貌。聘问之後,便行享献之礼。“享礼”就是享献礼,使臣把所带来的各种礼物罗列满庭。 ⑸有容色——仪礼 聘礼:“及享,发气焉盈容。”“有容色”就是“发气焉盈容”。 ⑹觌——音狄,dí,相见。
10.6 君子不以绀緅饰⑴,红紫不以为亵服⑵。
当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⑷。
亵裘长⑸,短右袂⑹。
必有寝衣⑺,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杀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译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後,什麽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注释】⑴绀緅饰——绀音赣,gàn;緅音邹,zōu;都是表示颜色的名称。“绀”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这裏用“铁灰色”来表明它。“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 ⑵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⑶袗絺綌——袗音轸,zhěn,单也。此处用为动词。絺音痴,chī,细葛布;綌音隙,xì,粗葛布。 ⑷缁衣羔裘等三句——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做裼(音锡)衣。这裏“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⑸亵裘长——亵裘长为着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 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较短,为着做事方便。有人认为衣袖一长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会如此,於是对这一句别生解释,我认为那些解释都不可信。 ⑺寝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馀的布作褶叠(褶叠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杀——去声,shài,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多馀的布,不用褶叠,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丧。 ⑾吉月——这两个字有各种解释:(甲)每月初一(旧注都如此);(乙)“吉”字误,应该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羣经平议);两说都不可信。今从程树德论语集释之说。
10.7 齐,必有明衣,布⑴。
齐必变食⑵,居必迁坐⑶。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释】⑴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草棉,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 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苎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馀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 ⑵变食——变食的内容,古人有三种说法:(甲)庄子 人间世篇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有人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来解释“变食”。(乙)周礼 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这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馀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会顿顿吃新鲜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新鲜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便是“变食”。(丙)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说,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 ⑶迁坐——等於说改变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寝”;斋戒之时则居於“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还规定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於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馀。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⑴,鱼馁而肉败⑵,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⑸。
唯酒无量,不及乱⑹。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喫。食物颜色难看,不喫。气味难闻,不喫。烹调不当,不喫。不到该当喫食时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喫。
席上肉虽然多,喫它不超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乾不喫。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释】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饮食经久而腐臭。 ⑵馁,败——馁音“内”的上声,něi,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 ⑶不时——有两说:(甲)过早的食物,冬天在温室种菜蔬,在汉书 循吏召信臣传和桓宽盐铁论 散不足篇裏便称为“不时之物”。但在汉朝,也只有“太官园”和其他少数园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极为富贵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不但不必有温室种菜的技术,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够享受。(乙)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 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说本王夫之四书稗疏。 ⑸食气——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食气”,饭料。 ⑹乱——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 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得其恉矣。”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译文】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释】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後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於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来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喫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1 虽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齐如也。
【译文】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注释】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错字。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注释】⑴席——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墨子 非儒篇说:“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汉书 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东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10.13 乡人饮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纔出去。
【注释】⑴乡人饮酒——卽行乡饮酒礼,据礼记 乡饮酒义“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论年龄大小,所以孔子必须让杖者先出。
10.14 乡人傩⑴,朝服而立於阼阶⑵。
【译文】本地方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⑴滩——音挪,nuó,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还有雇请巫师以驱逐疫鬼的迷信,叫做“冲傩”,可能是这种风俗的残馀。 ⑵阼阶——阼音祚,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
10.15 问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译文】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注释】⑴问——问讯,问好。不过古代问好,也致送礼物以表示情意,如诗经 郑风 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因此译文加了“送礼”两字。 ⑵拜——拱手并弯腰。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⑴之。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道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喫饭,[不喫菜。]
【注释】⑴荐——进奉。这裏进奉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为祭祀。
10.19 疾,君视之,东首⑴,加朝服,拖绅⑵。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注释】⑴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国君自以为是全国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从阼阶上下),所以孔子面朝东来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绅——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束了以後,仍有一节垂下来。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呼唤,孔子不等待车辆驾好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庙,每事问⑴。
【注释】⑴见八佾篇。
10.22 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⑴。”
【译文】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释】⑴殡——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这裏当指一切丧葬事务而言。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的赠品,卽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10.24 寝不尸,居不客⑴。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屍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注释】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从释文和唐石经校订作“客”。居,坐;客,宾客。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这几个字是依从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说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0.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负版⑵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⑶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 108 论 语 译 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态度。
【注释】⑴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裏作动词用,用手伏轼的意思。 ⑵版——国家图籍。 ⑶迅雷风烈——就是“迅雷烈风”的意思。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
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盤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注释】⑴共——同“拱”。 ⑵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 ⑶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

『玖』 论语乡党篇评析材料

《论语.乡党》集中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活动和习惯,凸显了孔子的德行品质,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记载。
孔子的这个表现同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冷漠现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马厩着了火,孔子听说之后所问的是伤了人没有,而不去问马的情况,关心的是人而不是财产,这种人文关怀恐怕是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法比的。咱们现在遇到事故和灾难,经济损失是不会不提的。虽然按照规定也有通报人员伤亡情况,但更被关心的还是经济损失,而不是人的生命,这恐怕是咱们现实社会常常出现各种冷漠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所说的人,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动物,主要是生物学的含义。古时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学的含义,常常还有身份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人民这个词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内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称。民是指的平民,是贵族以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而人则是指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直到人文主义被提到相当高度的今天,人们对于财产的关心程度往往还是远远高于对人的关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对财产和亲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的是财产。而孔子在那个社会身份等级分明的时代,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社会地位又很低,不被社会所关注的人员表现出这样的关怀,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拾』 《论语•乡党》赏析,谢谢。

《论语.乡党》中最值得称道的一段记载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的这个表现同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冷漠现象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马厩着了火,孔子听说之后所问的是伤了人没有,而不去问马的情况,关心的是人而不是财产,这种人文关怀恐怕是咱们现在很多人没法比的。咱们现在遇到事故和灾难,经济损失是不会不提的。虽然按照规定也有通报人员伤亡情况,但更被关心的还是经济损失,而不是人的生命,这恐怕是咱们现实社会常常出现各种冷漠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中所说的人,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动物,主要是生物学的含义。古时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学的含义,常常还有身份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人民这个词来解释这个问题。人民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政治意义上的内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称。民是指的平民,是贵族以为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而人则是指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没有户籍、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直到人文主义被提到相当高度的今天,人们对于财产的关心程度往往还是远远高于对人的关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对财产和亲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的是财产。而孔子在那个社会身份等级分明的时代,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社会地位又很低,不被社会所关注的人员表现出这样的关怀,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