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关于名言的意思

关于名言的意思

发布时间: 2021-02-14 22:32:04

『壹』 名言及意思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贰』 关于学习的名言及意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温故而知新。
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强记不如善悟。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万川归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
书囊无底。
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到处留心皆学问。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聪明的樵夫,应该是既善于砍柴,也善于磨刀的。
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有钱难买少年时。
失落光阴无处寻。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熟读游泳学,不如下大河

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万事莫如亲下手。
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有钱难买经验多。
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读千赋者善赋,观千剑者晓剑。
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叁』 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抄含义:名言的意思:名人所说过具袭有某种特殊教育意义的话。

关于坚强名言:

1、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布迪曼)

2、否定意志的自由,就无道德可言。(弗劳德)

3、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拿破仓)

『肆』 关于几句名言的意思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内做事一定办到。容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 义 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 义: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解 释 金石: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也叫金刚石。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解 释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幼,以及人之幼。
【释义】: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伍』 关于爱国的名言及意思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病起抒怀》。位卑:指职位低下。本句大意是:地位低下仍不肯忘记忧心国事。这是陆游五十二岁时写的诗句。当时作者在范成大幕府当参议官,是个地位不高的闲职所以自称“位卑”。这首诗写他久病初愈,“病骨支离”,刚能起床就忧念国事,深更半夜还在挑灯细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忧念国事之心,由此可见。~确是老诗人心灵的写照,今天抒写忧国情怀仍可沿用。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病起抒怀》
中国不亡有我在。中国教育家、奥运先驱 张伯苓
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肖邦
爱家的人才能爱国。 关于爱国的名言英国诗人 柯尔律治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唐·韩愈《上李尚书书》。赤心:赤胆忠心。事:侍奉。上:君王。这两句大意是:忠心侍奉君王,忧虑国事就如忧虑家事一样。君国一体这是封建时代正直的人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对国家的安危盛衰忧怀如焚,一方面是对君王忠贞不二。他们生活在君即是国的家天下时代,我们不必过多地苛求他们,而要看到他们爱国如家的高尚情操。这两句可用来表现封建时代忠君忧国之士的爱国精神,也可用“忧国如家”表现古今忧国忧民之人的胸怀。
唐代文学家 韩愈 《上李尚书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代诗人 李白 《独漉篇》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爱国名言古希腊盲诗人 荷马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
要爱国,祖国须可爱。英国政治家 伯克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西汉军事家 霍去病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关于爱国的名言西汉学者 戴圣 《礼记》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半夜无眠多次长叹,常常为国家命运担忧。
唐代诗人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唐·杜甫《新婚别》。这两句大意是:你不用为新婚离别而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新婚别》一诗通过新妇的自怨自励,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挚之情.此二句是新妇劝慰丈夫不要为新婚离别而难过,要想到这是为国从戎,为民平叛,希望你能努力杀敌,建立军功。诗句脱离了个人感情的小圈子,将国家的太事放在家庭之上,充分表现了劳动妇女对国家的热爱,对平息安史之乱的关心。
唐代诗人 杜甫 《新婚别》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爱国名言
何香凝与其忍受屈辱地活着,不如为了报效祖国而英勇献身。
何香凝

『陆』 关于一些名言的意思。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人的生命是有终点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你能帮助的每一个人。

『柒』 关于学习的名言及解释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5.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6.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1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1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1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1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18.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9.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2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名言: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
解释
【拼音】 jiě shì
【注音】ㄐㄧㄝ ˇ ㄕㄧˋ
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捌』 所有名言警句的意思是什么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

例如关于生命名言警句:

1.今天就是生命,是唯一你能确知的生命。——列夫·托尔斯泰

2.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3.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4.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莎士比亚

5.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巴尔扎克

6.勤劳远比黄金可贵。——萨迪

7.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雷锋

8.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9.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 ,便是光明。——鲁迅

10.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玖』 “名言名句”是什么意思

“名言名句”的意思是: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

『拾』 关于解释名言的意思!

1.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说明了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只有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 四声)
学而不思则罔------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的理解是:只埋头读书作学问,而不反省自身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那么就会迷失方向,学的知识就会用于邪门歪道。

思而不学则殆------而如果只是着眼于自身,而不向外部学习,不与外部接触,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更谈不上进步了!这也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总之,孔子是告诉弟子,即使学习忙,也不能丢弃修养品行。正确处理内外部的关系!

3.这一章的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迄今几乎没有人从思想上特别看重这一章。它既未言“仁”,亦未谈“礼”,似乎只是一个编排上的起头,而不是内在的开端。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到《论语》的语境之中,会体会到这一章、乃至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第一个字具有的极深的含义,由它才能进入孔子的思想境界之中。
传统注释家们对于这个“学”字有两大类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个“虚字”或及物动词,指“去学个什么”。比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主张:“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效”一定是指去仿效个什么,这里按朱熹当然意味着“效先觉之所为”。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学”字只能是个“实字”或“名词”,不然不可以作为“习”的对象。毛奇龄《四书改错》这样批评朱熹:“学有虚字,有实字。如学礼,学诗,学射、御,此虚字也。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终始典于学,则实字矣。此开卷一字,自实有所指而言。……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学者,道术之总名。” 这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使“学”完全受制于“所学”,不管这所学指先觉之所为还是道术。可是,孔子在这里只讲“学而时习之”,并未讲“学圣”或“学道”。而且,从《论语》全书看来,“学”在一些重要地方不能被置换为“学什么”或“学的什么”;不论“学(的)什么”,总遗漏了孔子讲“学”本身中所蕴涵的那样一种更纯粹活泼的意思。
在一般情况下,“学”与“所学”似乎不可分,谈“学”一定要落实到所学的什么上来。但孔子却常要“还原掉”所学而只讲“学”。这并非只是为了“缩写”而“言简意赅”,也不是为了达到一个普遍概念,而应理解作,这“简易”本身就是“变易”,因而能使“意赅”,达到无论多少“所学”也达不到的“中极”。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关注的是“学”这样一个原发的现象或状态。以否定的方式讲就是:“学则不固”。(1.8) “固”意味着“固执”于某种现成者,因而“蔽”于斯。 它代表着孔子所最反对的一大类人生样式和思想方式。“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孔子所戒绝摒弃的这四者——“意,必,固,我”——都属于这一类,指进入不到时机化境域之中的僵执自闭的态度。“学”则恰与之相反,它破除对现成者(不管它们是物质性的还是观念性的)的固执,因而能引人入境。
“学”本身的含义在古希腊人意识到的“学习悖论”中可被更真切地感受到。柏拉图的《美诺篇》(80E以下)讲到了这个悖论。 按照这个思路,“学”就“所学”而言从“逻辑上”就不可能,因为所学者或是你已经知道的或是你还不知道的;而这两种情况都使学不可能或无意义:“已知”就不用学,“不知学什么”就不能学。“学”一定要求一种介乎“已知”与“还不知”的中间状态,但这在持二值逻辑观、真理观和实在观的传统西方哲学中,是一个无法真正说清而只能靠插入“第三者”含糊过去的问题。直到十九世纪末,“现象”(“‘假’象”)、“生成”、“运动”、“时间”等,都一直未得到通透明了的理性说明。因此,“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只能提出“灵魂不朽(因而已知道了一切)”和“回忆说”来说明学习的可能,“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种“含糊”的策略而已。
春秋之时,华夏之域,似乎没有这样的论辩;但孔子对“学”本身所要求的和所能引发的那样一个居间境界的含义,却定有极深的领会。“子曰:‘七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可见“好学”是他自认的独特之处。众弟子中,他独许颜渊“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又见11.7)以子贡之敏锐,曾参之诚恳,子夏之才气,有若之充实,都不能算好学,可见“好学”绝非指“喜好”一般意义上的“学”和“所学”,而应理解作“对学本身的居中境界好之乐之而不离之”。因此,我们在《中庸》第8章读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手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对于孔子而言乃是“中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它是超出一切二值方式的最微妙的时机化智慧,被称为“时中”。 《中庸》第1章这样描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未发”可以被更深切地理解为观念和二值逻辑的区分还未行之有效的那样一种原本状态,所谓“天下之大本也”; 这也就是“学本身”所要求和进入的那样一种状态,不然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在这种状态之中,就有了一种超出单单“学个什么”的境域式的或原本呼应式的学法,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也就是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
确实,只有颜回对这种状态感受最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这段叹辞既有子贡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9.25)之意,但要更深切精微得多,充满了一个在学境之中而非之外的人的体会。夫子“善诱人”,让弟子于不明见于其已知,又不隔绝于其未知的过程中入其学境;继而让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这境界本身的惚恍居中性。两“弥”字,“瞻前忽后”,都显示这学境本身总是超出所能学的东西,所能“立”的原则,所能“从之”的门径;但这超出并非像不可阶而升的天那么高远“无限”,却恰恰总是源源不绝地构生出丰富的意蕴,令人好之乐之,“欲罢而不能”。正因为如此,才有所谓“孔颜乐处”,即这师徒二人的最相契无间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
由此我们可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中“时”与“悦”的含义。这“时”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常”,而是“学”所要求和包含者。“学”一定处于“已知”与“未知”还未从逻辑上割分的的状态,即一种原发的“过去”与“未来”相交而维持着的“当下”之“中”,也就是颜回所体验的“忽后瞻前”而“欲罢不能”的“时”之当“中”。这样讲来,学本身就要求和蕴含原本的而非物理的时间性,或一种活在时机境域之中的不可穷尽的终极(中级)。这样的学本身就会“时习之”,也自其本性就要求“反”和“复”,以“见天地之心”。 这重复并非只是重新找回和维持那已学者,而同时就会引出新的可能,“温故而知新”,(2.11)在中节应和之中摩荡不绝。如果没有这乐声一般氤氲相揉的时境,则学无可能。因此学境本身总走在所学者之前,以其乐境时境“诱人”,使学者悦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忱之,乐亦在其中矣。”(7.16)可见对学本身有体会者必时习之,也必“悦乎”。这段话讲的是学本身的状态和境界,引领全书乃至全部儒家思想。从“艺”的角度讲是领会“礼”、“诗”、“书”、“乐”、“易”、“春秋”的关键;从“作人境界”上讲则是引领到“君子”和“仁人”的开端。
由于“学”本身总在使人“不固”,使人入境,它相比于众德性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上。孔子这样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任何德行如只当作“所学”而持之好之,则被其本身所“固”所“蔽”。要解其蔽,唯有入“好学”之境,感受“如有所立卓,末由也已”的状况,方能还仁、知、信、直、勇、刚以本来面目。当然,这“好学”或“学”绝非只限于书本、师徒之学;它是人的一种最不受制于现成者的生存形态,可以有各种表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所谓好学也已’”。(1.14)
简言之,“学”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使人超出一切现成者而进入一个机变、动人和充满乐感的世界。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他人的短处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冲突。
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