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望赏析答案
A. 关于长安秋望(杜牧)的赏析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B. 怎样赏析长安秋望
http://..com/question/11479694.html?si=4
C. 杜牧的长安秋望中是怎样以秋望贯穿全文的,结合全诗对此简要赏析
长安秋望 诗人:杜牧 朝代:唐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点击 该阅读地址 发给你的好友或粘贴到你的博客,QQ,论坛上。 长安秋望的意思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上。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毫:非常细小的东西。
⑦气势:景象、气派。 【译文】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赏析】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D. 云梦故城秋望 赏析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回流。
梦渚鸿声答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中,为辰、虔二州刺史。
故国已成一片遗迹废墟,
登临高处想重拾旧游的心情(却不得)。
千年流水悠悠,带走多少人事变幻、悲欢离合!
鸿雁鸣声阵阵,昭示着天色已晚,
荆门处,秋色染满树梢。
远方阴云不雨,凝结不散如我的心情,
在此遥望,那丝丝缕缕,尽是我剪不断的乡愁。
E. 赏析李梦阳《秋望》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李梦阳《秋望》第三联: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写战场的萧索景象:黄尘弥专漫,那古老的渡属口不知什么年代便开始在这里,不知见证了多少战争。运送粮草的船只仿佛也迷失在这漫天的黄色中。而天上挂着的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日",毫无情感,冷看整个战场。
其中用了拟人、互文的修辞手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解释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F.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长安秋望(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回翠鸟答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G. 菩萨蛮·塞上秋望的赏析 (1) 词的上阕中呼应来词题的意象自:“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 “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而“猎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H. 古诗词鉴赏长安秋望卢纶
长安秋望,作者是杜牧,不是卢纶 I. 求 李梦阳 <秋望>赏析 在李梦阳的诗歌创作中,也有不少感时 抚事之作.这些作品直抒胸臆,内容深刻, 格调清新,雄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 《秋望》便是这样一首.诗写道: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涤追野马,将军狄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这首诗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风光,抒发了 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首联点明了环境和时 令: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 南飞整个画面广漠雄浑,渗透着几分悲 凉,几分惨淡.领联前句写身为游子的诗人 来到郊外,只有野马似的游气,飞扬的尘埃 与之相随,后句写将军佩带箭众准备抵杭外 来入设之敌,其英雄录气,跃然纸上.预联 极写战场的萧索景象,黄尘弥漫的原野地上 是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 天上挂着是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日',.尾联 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 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由此 可见,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 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李梦阳】(1473-1530) 明代诗人。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后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谨诛,任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事革职,居家20年而卒。论文倡导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反对歌功颂德的台阁体。在当时影响甚大,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一员猛将。与何景明、边贡、徐祯卿、王廷相、康海、王九思一时齐名,后人称为"前七子"。论诗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把复古与创新结合起来,导致刻意古节,泥古不化的流弊。乐府和古诗创作较多,寄寓了改革社会的政治理想。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揭露明朝军队的腐败,《君马黄》刻画宦官的骄横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上讲求结构、章法,但时有模拟痕迹。七律创作专宗杜甫,感事抚时,托物抒情,顿挫纵横,气象阔大。也有些诗写得飘逸有趣。《秋望》、《石将军战场歌》是较著名的诗篇。有《空同集》66卷。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