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捣练图
⑴ 《拾穗图》和《捣练图》的不同欣赏感觉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在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者》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捣练图》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现在让我浅释张萱及传其所绘的《捣练图》。 张萱(公元713—741年),京兆(陕西省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善起草”,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女画。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有一定进步意义。当然他画妇女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为地主阶级填补精神空虚服务的。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周肋等,张萱是周昉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现存的《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⑵ 通过对《捣练图》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哪些唐代历史、文化及习俗
通过对《捣练图》的欣赏,从中了解服装、女工、社会风潮以肥为美的唐代历史、文化及习俗
盛唐是一个色彩开张的朝代,色彩在生活中备受需要。身处炫丽的唐宫,浓彩更是无处不在。《捣练图》中的人物,衣饰色彩柔和,艳而不俗,朱红、绯红、橙黄、草绿等交相辉映。
裙薄如蝉翼,以极细的笔触勾画出衣裙上织印的花纹。细细看来,一层层衣服竟是可以一件件穿上去的,赞叹!曾有人用了“工细妍丽”四字评价,在此之上再加上“妙笔化俗”才更有趣。
唐宫里女工的工作日常。自古民以食为天,人物的健硕丰腴,说明唐宫的伙食不错。执绢的人身体后仰着力,熨练的人认真专注,可见劳动带来的智慧和欢喜。
“捣练”是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劳作之一,捣衣缝制多在秋季,无形中增添了几分萧索落寞之感。除了诗句,今天的人们只能从古画中直观体会,而表现“捣衣”最著名的画作。
《捣练图》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盛唐的时代风格。摹本中的人物线条以圆笔长线居多,线条组合宽松自然,符合史料中记载张萱的下笔风格。
图中的女性身份虽是从事劳作的下级宫廷奴婢,但衣着艳丽华贵,体态丰满慵懒,颇有贵族气质,这也是唐代社会盛行肥美之风的体现。
(2)赏析捣练图扩展阅读:
《捣练图》绘制在细致平滑的宫绢上,并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题跋: “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真迹”。
另有金章宗用瘦金体题“天水摹张萱捣练图”。瘦金体由宋徽宗独创,笔画劲挺秀丽,风格独特。金章宗完颜璟爱好书法,曾在朝中设立书画院,“凡好书札,悉效宣和(徽宗时年号),字画尤为逼真”。
完颜璟学宋徽宗的字,几乎可以乱真。从这些题跋上推测,金章宗完颜璟曾经是这幅《捣练图》的收藏者。
1904年起,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开始雇用日本研究者担任东方部顾问。1912年5月,时任波士顿博物馆东方部顾问的冈仓天心,从天津大沽口进入中国,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
此后一个月中,冈仓天心被众多中国古董商人包围。他利用“中国·日本特别基金”先后收购了《远山柳塘图》等古画和一批珍贵的青铜器,这幅《捣练图》是购自一位满清贵族之手,当年8月入藏波士顿博物馆。此后《捣练图》一直存放于该馆。
⑶ 对《捣练图》的赏析
《捣练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重要代表作,它以中国传统长卷形式,体现了工笔人回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答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图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⑷ 捣练图艺术鉴赏300字怎么写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内图》 《捣练图》局部
描绘了从捣容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⑸ 《捣练图》鉴赏
http://wenku..com/view/476149d4360cba1aa811da17.html
http://wenku..com/view/5fa17a1fb7360b4c2e3f6451.html
张萱《捣练图》赏析
张萱,生卒年未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著名人物画家之一,擅画妇女、儿童、贵公子,并从事社会风俗画制作。他在绘画题材上一变汉魏以来“列女”、“孝子”传统,转向表现现实生活。同时,在宗教画盛行的当时另辟了蹊径,对我国人物画特别是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所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为其特色。又善以点簇笔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苑景物,点缀妍巧,俱穷其妙。现存世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 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画面分为三级人物:第一组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第二组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毯上理线,另一个坐着缝纫;第三组是几个妇女把练抻直,用熨斗烫平。整个画面的构图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各组人物之间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捣练一组中,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又穿插一蹲着扇火转首的女孩,使三组人物气脉相连。作者善于捕捉劳动中的微小细节,进行深入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她对扇火这种单调、重复动作的厌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熨平一组中,画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在练下穿梭来去,活跃了劳动过程中的板滞气氛,使整个画面收到张弛有度,富于节奏变化的艺术效果。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 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 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张萱是注重写实的画家,所画女性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显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捣练图》的人物造型虽然写实,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纯客观再现。它的人物造型是略带夸张的,然而又是非常含蓄的。线条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捣练图》线形超逸,形象写实,细密灵动,功力深厚。作者把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铁线描加以含蓄化,变为细劲的游丝铁线描,线形畅达、疏密自然而质地具显,衣下形体准确充实。行笔起落有序,线出于体,妙造自然,不露痕迹,准确地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体貌与内心世界。比如缝练的女子:衣纹勾勒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每一条线都是灵动的,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如最后的一位扯练妇女,作者用极其严谨、准确而概括的线条把女性的身姿、动态勾画得优美、含蓄而安详,“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线描虽是细劲精致的,然而体现出的却是雄健、大度和庄严。
《捣练图》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号化的。那细长高昂的眉毛既交代了妇女的地位和身份,又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那高度程式化的脸、鼻造型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这种高明的“意向造型”正是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和宫廷劳动妇女生命活力的深刻理解。线从生命中流出,形是高于生活原形的符号化再创造。每一局部无不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认识。《捣练图》的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影响十分深远。
服饰在工笔重彩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工笔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画服饰。盛唐时代“胡”气弥漫,外域文化的涌入使唐朝文化异彩纷呈。然而唐文化在大量摄取异族外来文化的同时却未失却中华文化的特质,相反,而是对它进行能动地选择、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同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高度发展的丝织工艺也能够满足时人的现实需要,开放有度的思想观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满活力。
《捣练图》中妇女的装束虽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略有区别,但从束胸长裙、长袖上衣、不同纹饰的披风饰带和高高的发髻可以看出,这些华贵的宫廷妇女极具现实意义的、强烈的、大胆的和坦率的时尚追求。
《捣练图》不是一般的描绘,它是对生活的艺术的再现,是“艺术”之捣练,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人文追求。它像一面镜子,从妇女的表情和动态已经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思想状态,透过作品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辉煌盛世面前的忧患意识和对封建制度、礼教伦常的深刻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
张萱《捣练图》正是这样一件构思几近完美、技法高度成熟的希世珍品。它是工笔重彩绘画的典范,留给我们的是无限丰富的经验和值得探究的课题,是无穷的启示和思考。它就像带有无数历史信息的一座迷宫,吸引着众多的后来者去探寻。它又像一颗恒星,至今仍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辉而历久不衰,以它独特的人文价值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膜拜者。《捣练图》可称不朽的盛世经典。我们今天来解读这件经典作品,对于弘扬我们的重彩绘画传统,重振伟大的现实主义雄风,意义深远。
⑹ 《捣练图》赏析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6)赏析捣练图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
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
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参考资料:网络-捣练图
⑺ 如何欣赏捣练图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史前的岩画和陶绘。迄今所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画逐步形成了以线描和装饰性色彩塑造形象、注重人物精神刻画的传统。
唐
代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两个以擅长画贵族妇女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张萱和周昉。他们的作品在人物造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色:画中的
妇女形象多是曲眉丰颊、浓丽多姿,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唐代的作品。两个人中间,周昉是学张萱的,他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张萱的绘画风格,因而在绘画史上他们常
被相提并论。张萱和周昉的绘画直接影响了晚唐、五代的人物画的风格。
画家介绍: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盛唐时的著名画家。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叫55年)任“史馆画直”(即宫廷画师),主要画人物,特别擅长画贵族妇女、儿童、贵公子。在《宣和画谱》中是这样介绍张萱的,说他的画“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又
能写婴儿,此尤为难”。《唐朝名画录》中说他的画“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相传他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在这以前,以妇女为题材的绘
画不多,描写生活中的妇女的作品更是难得。张萱改变了这种情况,他所画的妇女面相丰满,体态健康,和现在看到的唐代雕塑的风格相似。张萱的真迹现在已经看
不到,《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为宋朝人的摹本,其摹画非常精致,因画史记载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以此画与周昉传世作品相比较,可知“摹本去原作未远”,因此,对于我们了解张萱的绘画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介绍:《捣练图》卷,作者张萱,宋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练”是丝织品的一种。练织时质硬,必须煮过、漂
白,再用杵捣,才能柔软洁白。这幅作品共画了十二个人物,这些人物或长或幼、或坐或站,神情姿态各异。作者将他们按劳动工序分为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
面,所以,这幅作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开始的一部分是四个妇女用木杵在捣练;第二部分是两个人,一个坐在地毡上理线,另一个坐在凳上缝纫;第三部分是
几个妇女正在把练扯直,用熨斗熨平。整个画面,不仅人物的安排和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处理得自然合理,而且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到。例如捣练中的挽袖,扯练时的
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细节的刻画都是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这幅作品的勾线工细劲健,着色富丽匀
净,特别是“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版面介绍与教学建议:本课安排有作品《捣练图》整体介绍、各局部分析,并设置了以下栏目:“仕女画”解释、“宋徽宗赵佶”介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 女性形象”、“画家小传”和“思考与讨论”等,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目的是向学生提供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可同时展示《捣练图》和西方古代人物画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对它们不同的绘画创作意图、表现方式、使用材料、绘画技巧及整体绘画效果等进行比较,讨论“《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东西方绘画所体现的不同的审美特征。
教
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捣练图》和教材中刊登的、同时期表现女性形象的其他艺术作品,了解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如教材中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
图》、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和《三彩女立佣》等,以及其他的唐代人物形象;也可以用唐代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朝代的人物造型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唐代人物画
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
师可设置一些题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组围绕一个专题,通过上网查询、图书阅读等方式,收集与这个专题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如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画家张
萱和他的作品的信息等。在课上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这样,从对一幅画的鉴赏人手,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学生学到的是美术
欣赏的方法。
⑻ 对《捣练图》的艺术鉴赏与赏析
张大千(1899一1983),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今内江市)。其原名张正权,后又取单名为爰,字季,亦字季爰,后又改字大千,号大千居士。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张大千二十多岁便蓄着一把大胡子,成为他日后特有的标志。
⑼ 唐代张萱《捣练图》赏析(或评论)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产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优秀画家,遗留下诸多异彩焕发的艺术杰作。现在让我浅释张萱及传其所绘的《捣练图》。在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家为“青工绮罗”。到仕女画发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时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始有“仕女’”之称。画家创作的仕女形象也演变成张萱画中所描绘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于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画家有张萱、周肋等,张萱是周昉的的老师,其工细妍丽,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但因时代久远,张萱的绘画作品多数都散佚无存。现存的《捣练图》卷、《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武后行从图》虽或为后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窥见其绘画技艺之一斑。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又是一种丝绸加工手段(即脱胶,将生坯加工成白练)。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日晒氧化漂白,再用杵捣,加强草木灰水对丝胶的渗透能力,使脱胶均匀彻底,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宣和画谱》所载绘画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绘贵族妇女游春、梳妆、鼓琴、奏乐、横笛、藏迷、赏雪等悠雅闲散生活场景的画迹。画中的贵族妇女大都具有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的突出特点,被称做“绮罗人物”。在他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更少见,象顾恺之《女史箴图》一类的画,大都是和宣扬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有一定进步意义。当然他画妇女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为地主阶级填补精神空虚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