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2-14 03:12:33

A. 赏牡丹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运用对比的写法,更能突出牡丹的特点和可爱之处

B. 刘禹锡《赏牡丹》一诗的赏析

诗中一个"赏来"字,总揽全局自,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 赏小园牡丹有感的翻译及赏析

《赏小园牡丹有感》韵译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畴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若倔促,目所未见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

洛阳牡丹的直径能达到一尺,
鄜畴牡丹能长到一丈多高;
人世间有这么美好的事物,
可遗憾的是我年少时住在江南却不曾看到;
世俗之人苦于心地狭窄,
没看到的事物就认为根本没有,
我们的故都就在左近,
何时能够操起长鞭将胡人赶跑,
重铸我大汉江山!
此诗是陆游赏家中小园里的牡丹时有感而作。陆游生于南宋屈辱的时代,一生要为国家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愿意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他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会勾起他报国雪耻的心事。这首诗就是因为他在自家小园里赏牡丹,几朵花开启了他爱国之情的闸门而挥笔写成的。这也正是这首诗的闪光点和激动人心处。

D. 阅读《赏牡丹》思考刘禹锡在牡丹这一形象上寄托了什么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偁《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E. 刘禹锡赏牡丹的赏析

诗中一个复"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制,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F. 《思黯南墅赏牡丹》赏析

思黯南墅赏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内晚发赛诸花容。

思黯南墅赏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sī àn nán shù shǎng mǔ dān
ǒu rán xiāng yù rén jiān shì , hé zài zēng chéng ā mǔ jiā 。 yǒu cǐ qīng chéng hǎo yán sè , tiān jiào wǎn fā sài zhū huā 。

鉴赏
刘禹锡(唐)的《思黯南墅赏牡丹》选自全唐诗:卷365-54。

G. 赏牡丹 刘禹锡 赏析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内,妩媚之态,并非容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3、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H. 赏曹州牡丹古诗句

一、赏牡丹

作者: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二、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作者: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三、买花·牡丹

作者:唐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译文: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

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

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赏析: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四、红牡丹

作者: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赏析:

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耐人玩味。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费苦心.以“绿艳”衬托“红衣”,使牡丹显得娇媚动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而让花儿自愁自哀自伤自叹,真是翻奇出新,别有一番情致。

全诗把牡丹花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较好的咏物诗。

五、思黯南墅赏牡丹

作者:唐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译文: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赏析:
七绝《思黯南墅赏牡丹》,则运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美丽。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牡丹 末二句叹赏其色泽之佳。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牛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

第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叹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

最后,诗人以“天教晚发赛诸花”一句再评花之品性。重在‘晚”与“赛”两字上做文章。牡丹晚发,开于暮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道:“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叹亦是赞。牡丹俏不争春,天教晚发而集众芳之长。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