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祈祷赏析
1. 《少女的祈祷》音乐赏析
少女的祈祷(Modlitwa dziewicy)
本曲为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Badarzewska,1838-1861)作于1856年。本曲为举世皆知的钢琴小品。其结构单纯,浅显淳朴,但亲切感人,虽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逼真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俄国作家契诃夫十分欣赏这首小品,在创作剧本《三姐妹》时,曾注明将此曲用于第四幕。
乐曲采用主题与变奏的曲式结构,降E大调,4/4拍子,行板。简短音阶下行接两个琶音引子后,便是由分解和弦的上行音调和轻捷的下行音调组成的主题。其波浪式的旋律线和上下行的音型,具有柔和的回旋感。表现了天真无邪的少女的遐思和幻想。这首钢琴曲结构纯洁、亲切、温婉、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八个小节的主题重复一遍后开始了三次变奏,仿佛预示着少女丰富的感情变化。其委婉的旋律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仿佛是少女对美好幻想的期盼,它令所有初学钢琴的学生都喜爱和着迷。
创作背景
《少女的祈祷》是名副其实的少女所创作。作者巴达捷夫斯卡是一位波兰少女,在十八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二十四岁便夭折了。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小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一百几十年来,在接触过钢琴音乐的人当中,有谁不知道这首名曲呢?这首作品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赏析建议
欣赏时注意三连音以及颤音出现,它能使你从音乐中感受到美好幻想的期盼以及心灵的颤动。
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 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乐曲琶音式的上行下行,波浪式的旋律起伏,抒发了她的祈求和激动。音乐在单纯中显出深刻,亲切、伤感、柔美。她究竟在祈祷什么呢?器乐作品没有实体形象,你尽可以自由地发挥你的想像去理解、体会。
2. 鉴赏,虔诚,祈祷,抺杀,旷代,校样,都是什么意思
鉴赏虔诚祈祷,抹杀矿带星耀都是什么意思?走一本字典查
3. 分四个方面对钢琴曲少女的祈祷进行赏析,字数要求2500字左右
乐曲简介:这首钢琴曲结构纯洁、亲切、温婉、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其委婉的旋律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仿佛是少女对美好幻想的期盼,
它令所有初学钢琴的学生都喜爱和着迷。
巴达捷夫斯卡(1838-1861)是波兰的女钢琴家、作曲家,她一生创作了35首钢琴小品,惟有《少女的祈祷》不胫而走,其它作品都默默无闻。她创作这首《少女的祈祷》时,年仅18岁,她不幸于24岁离开了人世,可是她的这首精致小品却足以使只有短暂生命的她流传百世。
创作背景:
《少女的祈祷》是名副其实的少女所创作。作者巴达捷美斯卡是一位波兰少女,在十八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二十四岁便夭折了。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小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 自己的感受:
首先旋律纯洁、亲切、温婉而优美,高起伏分解和弦的应用唤起人们一种巧妙的思维。音乐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感受到无限的憧憬和期待之情,也许是作者心中一种美好情感的抒发。
4. 席慕容《祈祷词》的赏析,要长一点。
赏析:情诗以物写意,哀怨非常。乡愁之诗则字字关情,清远悠长。离别伤春之作则又写尽人生的苍白与无奈,读之令人扶背叹息!她的诗随意自在,犹如妙手偶得,她的诗包含深情,宛如老友向你绵绵倾诉。
《祈祷词》 作者:席慕容
我知道这世界不是绝对的好
我也知道它有离别 有衰老
然而我只有一次的机会
上主啊 请俯听我的祈祷
请给我一个长长的夏季
给我一段无瑕的回忆
给我一颗温柔的心
给我一份洁白的恋情
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 所以
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
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
在奔驰的岁月里
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4)园中祈祷赏析扩展阅读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1、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2、特色:重覆的句型及问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5. 余光中 《祈祷》赏析拜托各位大神
这是抄一首爱情诗,作者用宁静深袭情的语言,祈祷恋人的爱为自己褪去虚荣的表象,赶走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忧伤,为自己带来无尽的温暖~~ 祈 祷 (台湾) 余光中诗 请在我头发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 请在我手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灿烂指环。 请在我眼上轻轻地一吻, 吻干我眼中寂寞的清泪; 请在我胸上轻轻地一吻, 吻消我胸中不平的块垒。 在这寒星颤抖的深夜, 我多么苦盼你的暖嘴; 能盖在我这冰凉的唇上, 使它不再唱人世的伤悲。
6.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好词好句及赏析有哪些
1、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赏析:林冲本是被高俅陷害,发配充军,却说自己与高俅交恶,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生动的展示了林冲这个下级封建官员在官场社会生活中忍气吞声以求生存的苟安性格。
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赏析:写景佳句,字字如金,描摹入神,写的舒缓从容,细品如如化境,一个卷子,漫天飞雪舒缓沉实之态毕现。
3、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赏析:此一句就有无尽妙处,一方面写林冲心细,在一面为下文草料场绝不可能自己起火必是人为纵火埋下伏笔。
4、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赏析:写林冲心细,入庙掩门抵石,点滴不乱,处处描摹林冲性格,也为下一步纵火者不得门而入,林冲偷听到了事情原委做了伏笔。
5、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赏析:此处林冲以断绝了所有返还朝廷过旧时生活的可能,满腔怒火蓬发,语言行动自不相同,真栩栩如生也。
6、 林冲见了,起身接着道:“娘子,小人有句话说,已禀过泰山了。为是林冲年灾月厄,遭这场屈事,今去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今已写下几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那娘子听罢,哭将起来,说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儿点污,如何把我休了!”林冲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个相误,赚了你。”
赏析:这里是林冲和娘子的对话,为什么把它选上呢,因为这体现了林冲对自己娘子的真心啊,如果没有真心对她,试问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7、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赏析:这里描写了薛霸董超想要谋害林冲时鲁智深出手相救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精彩,而鲁智深说:“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这体现了鲁智深性格的粗中有细,因为此时出来不仅可以救林冲,而且还有他们的“犯罪证据”,叫他们服气,再杀他们,也算是有凭有据。
8、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赏析:这段话是动作描写,叙述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场面,体现了我们的主人公胜得精彩漂亮,而且光明磊落。
9、人无千日好,花无百园红。
赏析:花会红,但是不会红过百日,迟早一天要凋谢 人的运气好,不会好过千日,总有运气差的时候。
10、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赏析:送多远的路,终究要分别。话里的豪情终究难掩不舍之情!
7. 求泰戈尔 《我的祈祷》的赏析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专印度民族主义者,属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8. 诗歌祈祷(闻一多的)语言赏析
《祈祷》这首诗作于诗人从美国留学回来后不久。他在国外日夜思念祖国,对祖国寄予无限希望。可回来后却发现祖国的残破与黑暗,内心非常痛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古老文化的深切怀念,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似乎是一句废话,然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面对现实的苦难与黑暗,“谁是真正的中国人”这一答案,诗人不能从现实中找到,而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寻求。这首诗引用大量的历史人物,其用意就是要让读者想起古老中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根据以上分析,你知道诗人想“祈祷”什么吗?诗人多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情感判断。如问谁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正是以此鞭挞那些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人。……诗中以反问的形式,把神话传说掺入诗句,增加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引人进入诗境。在形式上,本篇运用的是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了随韵,即二句一韵的手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之感,听觉上亦使人体味到那错落有致的音韵美。“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祈祷》的内涵:
第一,从基本的层面上讲,这依然是闻一多满怀深情的爱国主义诗篇,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诗人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有我们民族的远祖黄帝,有“遍尝百草”的中国农业文明先师神农,有德高望重、治国有方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尧舜,还有血性豪侠、反抗强暴的荆轲聂政,这都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楷模,他们象灯塔一样永远照耀在民族历史的最前端,勉励后来者奋斗不息;在以后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又曾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高尚的、智慧的贤人,如孙子、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等等。传说中的麒麟向来被中国人当作“仁兽”,一生推行仁义道德的孔子见麒麟之死而伤道穷,从此绝笔。庄周文章的幽默辛辣、一针见血,淳于髡数使诸侯,滑稽善辩,东方朔更是以见多识广、聪慧过人著称。先贤的事迹是难以数尽的,随便拈出几个便让人思慕不已。接着,诗人又借用历史传说,极力表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奇幻灿烂的气质。据称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教民嫁娶,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八卦,立文字,文明的繁盛引起了“龙马出河”、“凤凰授歌”。这些传说为中华文化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迷离的光环。诗人又想象着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有沉默不语的戈壁滩,庄严雄伟的五岳山峰,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波澜壮阔,如一首和谐的交响乐,泰山里的山间流水,几千年来泣然下滴,永不停息,这又是多么坚韧的毅力。于是,在大自然的身上,诗人又一次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感染:它沉默而庄严,壮丽而和谐,坚韧而绵长。
闻一多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辉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这主要还是出于一种“文化自卫”的目的,在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冲撞之中,诗人时刻感到了“被征服”、“被同化”的危险。他认为,文化上被侵略的危险和灾难实在要比政治的、军事的侵略大得多。“我爱中国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爱祖国是情绪底事,爱文化是理智底事。”(《“女神”之地方色彩》)经过理智的思考,诗人认定,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要努力唤起当代中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才有可能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这首诗如此激动地数说着历史,追忆着先贤,其根本目的正在于此。
不过,仅仅停留在这一思想层面上,闻一多的个性特色便还是不够鲜明突出的。可以这样说,从鸦片战争以降,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又始终处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威慑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势不可挡的趋向蓬勃展开,外来的渗透在所难免,而民族文化的衰弱也仿佛是历史的必然过程。面对这样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很难接受的,从洋务派到《学衡》诸公,也包括现代文化史上的几次大的“东西之争”及民族文化讨论,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性的选择,这就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相自卫,并与西方文化相对抗。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思潮的背景下,闻一多的特色是什么呢?那就是他在热烈地赞颂中国文化的同时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现实主义意识。在二十世纪文明的浪涛拍击声里,他分明意识到,我们古老的文化毕竟老得僵硬了,所有的辉煌都成为遥远的历史,不再可能复活,未来的中国文化的繁荣很难说就还是“河马献来的馈礼”,是“九苞凤凰”传授的音乐节奏;当代中国人也似乎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情趣,并不都如诗人所想象的那样迷醉于漫长的过去。那么,弘扬民族文化、抵御外来侵略的希望何在呢?诗人难以掩饰他由此而产生的迷惘和痛苦。这也就是《祈祷》思想内涵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诗歌自始至终响彻着这样的话:“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劈头盖脸地扑过来,让人猝不及防,它那鲜明的情感色彩与它在意义上的蹊跷费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谁是中国人,这还难回答吗,是你,是我,是当时的“四万万同胞”。但是,闻一多偏偏要这样顽固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不是一般的“国籍”概念,而是他心目中的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中国人”就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传统的人,而他所观察到的“同胞”却太怯弱太卑下了,他们完全没有能力肩负起复兴中国的重任。在《长城下之哀歌》一诗中,诗人甚至说:“从今只有半死囚奴,鹄面鸠形。/抱着金子从矿坑里爬上来,/给吃人的大王们献寿谢恩。”“从今瞥着万只眼睛在街市上,/骷髅拜骷髅,骷髅赶着骷髅走。”既然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难以寻觅,那么“如何把记忆抱紧”就当然成了问题。而“民族的伟大”也就需要我们也重新清醒、重新讲述。“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这句妙在“轻轻”二字之上,可以想象,在碌碌营利的现代社会,到处是诗人讨厌的喧嚣嘈杂、一片狼藉,也许我们并不缺乏形形色色的“地大物博”之辞,但那主要是向西方的主人“献寿谢恩”,奴才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就需要竭力夸张自己的成果,“喧哗”一阵;而“轻轻”才是发诸内心深处的真挚和深情。可惜到如今,象这样的“轻轻”却也要诗人在满世界地寻找了。从这里,我们也发现了诗歌的第三层涵义。
第三,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诗歌几乎全是由祈使句与疑问句组成,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努力摆脱疑惑、反抗绝望的挣扎过程。“祈祷”原是宗教术语,是凡人向上苍祈求,表达心愿。“祈祷”是人生痛苦之使然,“祈祷”是对人间力量绝望的结果;但“祈祷”终究还是有所希望,特别是渴望那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超自然威力的降临,从这没有希望的世界重新制造出希望来。这或许就代表了闻一多那无可奈何的挣扎吧。
9. 急!!!!!求《少女的祈祷》赏析
(转自流行钢琴网原技术论坛)
作者:Grace
温婉幽丽的旋律,静静流淌,就在今夜。于是我知道,我期盼了许久的神圣,就在此刻荡漾开来。芭达捷芙斯卡去了,她的作品,却蜚声于世界乐坛。音乐史的奇迹!
我不想说:就是这样一种祈祷,让我泪流满面。那是怎样的一种祈祷!肃穆教堂里身披轻纱双手合十的少女,虔诚的双眼默念出至善之祷。阳光寻着优雅的角度照射在她的心房,庄严的钟声奏出神圣的回礼,教堂角落古钢琴流水般的琴键在滑动飞翔……
仿佛置身于遥远的记忆之中,我来到了王子公主的童话国度里。那里没有硝烟也没有争吵,唯有的只是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王子与公主嬉戏于蓝天下的白云海,含笑的眼睛像风信子般轻拂面。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似一泓深水,仿佛一扎进去就再也没有上来……那样的境界,岂能是只在梦中出现?
旋律在飞翔,意念在流淌。祈祷以钟声的回响而结束。
我微笑着,为着这份祈祷而微笑着。
我感动着,为着幽婉的旋律而热泪盈眶
少女的祈祷。
每次听到它,我的心就会不自觉地平静下来,周围的喧嚣也仿佛暂时消退了。这首钢琴曲的第二和第四段主旋律中加入的爬音、颤音,使我感受到源自心灵的颤动;那静静流淌着的音符,犹如一个平静的湖,时而轻轻泛起泼光粼粼。
这是我喜欢的感觉。
整首曲子几乎是用同样的主旋律不断重复着,但用的却是不同的音高。我喜欢这样,因为它像极了人生的轮回。而不同的音高带给我的不同感觉,犹如不同的轮回产生的不同心境。
琴声在我听来却像是来自于一个纯真少女的心扉,更像是来自于美丽而遥远的天国之音,那单纯而清丽的音符,使我也忍不住跟着哼起了熟悉的旋律,思绪跟着飘回到了童年……
钢琴于我一直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它很神秘,也很圣洁,我喜欢那相间的黑白琴键,也喜欢灯打在琴盖上折射出来的亮光,更喜欢指尖触碰琴键时的冰冷感觉。从小我就向往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只可惜家里条件没能允许我学习钢琴,于是钢琴便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记得小学参加合唱团,每次放学之后都得留在音乐室训练,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看到钢琴,听到琴声。我喜欢唱歌的时候静静地看着老师坐在钢琴边弹琴的姿势,喜欢用心聆听那流水般的琴音。
这真是一首心的旋律,静静的,毫无杂质。像一个少女,在上帝身边诉说着她的故事,轻轻地,轻轻地,似乎怕打扰了沉睡的天使。
这首《少女的祈祷》是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斯卡在十八岁时创作的,不幸的是她于24岁便匆匆离开了人世,只留给世界这么一首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想来也唏嘘,今年我也24岁了,我又给身边的人,给这个世界,给我自己留下过什么呢?
不过,我很庆幸在这么一个午后听到如此纯真的钢琴旋律,它唤醒了我那颗在我看来早已麻木的心灵,让我懂得原来在骨子里我还是一样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它也让我看到——原来我还有梦想,还有一颗纯净的心。
琴声再次响起,我在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