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竹刘禹锡庭竹赏析
1、古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2. 古诗中意象赏析
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奋进、挺拔。
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
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文人钟情仕途,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从而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且唐朝随着科举选拔制度的发展,庶族的崛起,更是刺激着唐文人的求仕之心。
然而,仕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诗人们屡屡受挫,每每有生不逢时之感,常常有命运不济之叹……而有着君子风范的竹这时就常常进入唐诗,成为诗人自比自况的对象。诗人们或借之比喻自己的凌云之志,表达自己远大的追求抱负。或以之抒写自己的追求受挫之况,抒发自己的或失意或怨恨之情。
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借嫩竹抒发自己凌云之志以及倍受贬抑的忧愤之情,并希冀当权者加以扶持。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全诗以竹自况,抒写了新竹蓬勃生命力与凌云之志,表达了希望严武培植的愿望。
唐朝诗界有“诗鬼”之称的李贺更是以竹为意象,写了一系列竹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愤慨。《昌谷北园新笋四首》专门写竹,第一首写晶莹如玉的新竹,生机无限,如遇时机,便会“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第二首感叹难遇知音,刮竹写怨,“斫取青光写楚辞,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第三首,“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河上,笛管新篁拔玉青”,歌颂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与性格。最后一首以老竹结束,写在风雨飘摇中的竹里,无所作为的牢骚与无可奈何的悲哀,“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潇潇翠竹,点点情致。悠悠竹韵,千古情思。几种品质,几处幽居,几许情思,几多追求。唐诗中的竹,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客观实在物,它已成为诗人们寄情言志的独特意象。它承载着诗人们的道德与理想,寄寓着文人的情趣与追求,隐喻着作者的情思与感叹,负担着仕人们的抱负与悲情。以竹喻人,以人比竹,人与竹,竹与人,浑然一体!
3. 这屏的文字!
这首诗是描写竹子的,喻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样高风亮节.
4. 早梅(郑燮) 咏兰(余同麓) 庭竹(刘禹锡) 松树(白居易) 四首诗的诗意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本诗展现了早版梅耐寒而立、权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 元·余同麓《咏 兰 》
5. 《庭竹》《竹石》《竹》这三首诗有什么异同
庭竹
唐代 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内不相宜。
《庭竹》诗面写竹,容竹之直节挺立,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可以清高自立。
竹石
清代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竹
清代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写竹子气节清高,不与白花争艳争香,不惹蜂撩蝶,也借喻作者自己的超脱世俗的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6. 刘禹锡《庭竹》诗云:“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与李贺同写竹,但其象征意义
【答案】 两首诗都表现了竹的生命力。李贺诗中的竹象征了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人才刘禹锡诗中的竹象征了不避贫困、随遇而安的君子。
7. 这是李白的还是刘禹锡的庭竹诗请教各位!
刘禹锡写的!!
选我!!
8. 庭竹的古诗
1、庭竹
作者:唐求
月笼翠叶秋承露,风亚繁梢暝扫烟。
知道雪霜回终不变,永留寒色在答庭前。
2、撼庭竹
作者:王诜
绰略青梅弄春色。真艳态堪惜。
经年费尽东君力。有情先到探春客。
无语泣寒香,时暗度瑶席。
月下风前空怅望,思携未同摘。
画栏倚遍无消息。佳辰乐事再难得。
还是夕阳天,空暮云凝碧。
3、庭竹_偶自山僧院
作者: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南窗睡轻起,萧飒雨声回。
4、题友人庭竹
作者:殷文圭
丛篁萧瑟拂清阴,贵地栽成碧玉林。尽待花开添凤食,
可怜风击状龙吟。钿竿离立霜文静,锦箨飘零粉节深。
何事子猷偏寄赏,此君心似古人心。
5、庭竹
作者: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9. 帮忙鉴赏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是描写竹子的,前两句写出竹子的环境,虽然环境不是很美好,但是仍然挡不住竹子自身的高洁,清高。
后两句写竹子的枝节高高挺立,就像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没有能困住他的地方,所以,竹子的清高自立也是随处都能展现的。
《庭竹》这首诗是以“竹子”自比,将竹子比作自己,不仅赞美了竹子的清高之情,也暗喻诗人自己似竹子一样清高独立,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改变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庭竹》原文: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译文:
露水洗涤铅粉骨节,微风摇动青色的玉枝条。
随风飘摇恰似君子,无论哪里都适宜生长。
(9)庭竹刘禹锡庭竹赏析扩展阅读
古代文人与竹的渊源
竹子笔直挺拔,婆娑有致,青翠不惊寒,自有一种虚怀若谷之气,象征着坚韧挺拔,虚心有节等品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竹的喜爱,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的共性之一。千百年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下,竹子由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变成了君子的象征和意向,形成中国特有的竹文化。
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竹子亭亭玉立,让人联想到君子潇洒的风度;竹子凌霜傲雪,寓意坚韧不拔;竹子清洁素雅,表现出清廉的品格和宽大的胸怀;竹子宁折不屈,是古代文人非常器重的气节的体现。
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早已有将竹子拟人化及将竹子比喻成君子的记载。《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词,可以说开了以竹喻人的先河——《国风·卫风·淇奥》。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
这首诗用竹子来衬托君子挺秀清朗的风姿,而联想到君子内在的“虚心有节”,展示君子的品格和才华。可见,古人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将竹子视作君子的象征。
到了汉代,竹子进一步赋予人的品格。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祀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意思是说,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是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一年四季总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王羲之、王徽之、陶渊明、张廌、翟庄、袁粲等都有与竹相关的佳话流传。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崇尚自然,纵情山水,虽然对竹的“高节”“坚贞”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他们所赋予竹的,更多的是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
唐代崇尚“虚心有节”竹慢慢成了“君子”中唐以后,尽管竹子的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唐代,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咏竹之风更盛。许多有才华的大诗人留下了很多咏竹名句,灿若星辰。有人统计过,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达1000多首。
竹林、竹风、竹影,表达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节,表现了虚心、正直的品质;竹子凌霜傲雪,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人们对竹子的喜爱又上了一个台阶。
成都杜甫草堂环境清幽宜人,最显眼的就是千竿翠竹,这与爱竹的杜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甫诗意山水画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绵竹县志》等文献记载,在杜甫草堂刚刚建造的时候,爱竹的杜甫就以诗代函,向友人绵竹县令韦续索取竹种,植于草堂。
杜甫还曾说“我有浣花竹”,直接用竹作为浣花溪草堂的代名词。杜甫种竹的数量也让人咋舌,最多时在杜甫草堂栽种到了一百亩以上。还有一次,杜甫外出了一段时间,对草堂中的竹林还是惦念,想着东边竹林有些地方的竹子长得比较稀疏,还特地写诗给他的弟弟杜占,让他帮忙尽力补栽。杜甫当然也留下不少咏竹的佳作。
宋代,在“画竹”领域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真正的画竹大家,非宋人莫属。而在宋代诸多画竹名家中,苏东坡的好友文同(字与可)颇有成就。文同是四川盐亭人,其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于是,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
据说他画竹有一手绝技,就是可握两支毛笔,同时画出两枝墨色深浅不同的竹子,且惟妙惟肖,后人公认他是画竹的一代宗师。苏轼与文与可相识于陕西凤翔,后因共同爱好墨竹而结为好友。东坡师从于他,自承“湖州竹派”,俩人常讨论画竹,师生感情甚笃,直到文同去世。
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画竹技艺堪称一绝。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咏竹画竹。
郑板桥画竹作品细致观察,是郑板桥成为画竹高手的不二法门。他一生以竹为伴,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思是说他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指导,大多是从纸窗上、墙壁上、日光下、月影中受到启发的。
诗人一生除了画竹,还作了不少咏竹的诗词,热情赞美竹子宁折不屈的精神。郑板桥弃官之后,晚年落拓扬州,以卖画为生,生活潦倒,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妥协,依然在诗中以竹明志。
10. 刘禹锡 (庭竹)需要全诗
庭竹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