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杨基赏析
【天平山中(予家赤山,相去不五里许)】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缓缓行过山路,记不住路程,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杨基(1326~?) 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元末诗作,大多表现维护元代统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风格异于高启,多不能摆脱元诗□丽纤细风习,他的无题、香奁诸体尤甚。王世贞批评它颇伤"风雅"(《艺苑卮言》)。他的写景咏物之作尚有佳品。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观察入微,描绘如画,诗人一路沉醉于花香鸟语之中的悠然自得心情跃然纸上。其他如《春草》、《春暮西园杂兴》等诗,亦细腻自然,情景交融。其中名句如"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一树杨花三日雨,池塘春水绿萍多"等,向为人所称颂。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古风《挂剑台》写吴季子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
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 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㈡ 岳阳楼 杨基阅读答案
为什么用“落”来写阑干的状态?请简要分析。
㈢ 急求<<春草>> 杨基 的赏析`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茸茸:草木茂盛的样子。六朝:历史上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南京,于是称南京“六朝古都”。南浦:泛指水滨,后多用来指送别之处。歌扇:歌舞时用的扇子。
这首诗是作者在南京写的,看到融融的春色,激起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沉思,又寓情于景,了无痕迹。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首联从实处着笔。春天来了,到处是嫩绿的芳草,散发出阵阵幽香,极目远眺,“更行更远还生”。看到春草马上便引起了诗人的无尽情思:“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他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六朝旧恨与南浦新愁,一句吊古,一句伤别,愁不同而缘由一也。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又回到眼前的春景,在迷离的草色中,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当年的繁华到哪里去了?“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六朝旧梦已完全逝去,代之以一幅“渔舟唱晚”般的田园风光:十里平川,暮归的牛羊,悠闲的牧人,悠扬的笛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颇合此境。各种旧恨新愁也都随之烟消云散。
春草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羁旅乡愁,离情别绪.春草诗纯以状物取胜,即便是诗中略有抒情,所抒发的也是一缕淡淡的闲愁.
杨基(1326—1378),字孟载,号眉底,原籍嘉州,生长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九岁就能背诵六经,后来与高启、张羽、徐责号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年任荣阳知县,后任山西按察使。因事罢免,罚作劳役,死于贬所。诗作清润峭拔。有《眉庵集》。
㈣ 杨基的介绍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回左,遂家吴中答(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㈤ 杨基 岳阳楼
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古风《挂剑台》写吴季子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
㈥ 杨基的岳阳楼的颔联与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在意境上有何异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杨基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元末诗作,大多表现维护元代统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风格异于高启,多不能摆脱元诗□丽纤细风习,他的无题、香奁诸体尤甚。王世贞批评它颇伤"风雅"(《艺苑卮言》)。他的写景咏物之作尚有佳品。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观察入微,描绘如画,诗人一路沉醉于花香鸟语之中的悠然自得心情跃然纸上。其他如《春草》、《春暮西园杂兴》等诗,亦细腻自然,情景交融。其中名句如"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一树杨花三日雨,池塘春水绿萍多"等,向为人所称颂。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古风《挂剑台》写吴季子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
㈦ 急需<登岳阳楼>杨基的赏析
有杜甫的有范仲淹 陈与义的 就是没有杨基的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
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
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杨基(1326~?) 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元末,曾入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诗倍加称赏,于是扬名吴中,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以诗著称,亦兼工书画,尤善绘山水竹石。其元末诗作,大多表现维护元代统治立场,入明后,仍眷怀元室。风格异于高启,多不能摆脱元诗□丽纤细风习,他的无题、香奁诸体尤甚。王世贞批评它颇伤"风雅"(《艺苑卮言》)。他的写景咏物之作尚有佳品。如《天平山中》:"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观察入微,描绘如画,诗人一路沉醉于花香鸟语之中的悠然自得心情跃然纸上。其他如《春草》、《春暮西园杂兴》等诗,亦细腻自然,情景交融。其中名句如"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一树杨花三日雨,池塘春水绿萍多"等,向为人所称颂。五律《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尤入神境。时人以此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古风《挂剑台》写吴季子讲求信义的坦荡胸怀,形象鲜明,风格苍劲,语言俊爽峭拔,不同于他的其他近体诗风,另开一新境界。
著作有《眉庵集》12卷,补遗 1卷。按古体、歌行、律诗、绝句、长短句及词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时,江朝宗为之作序。
㈧ 岳阳楼 杨基 赏析
赏析: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专取材颇有新意属,可谓别具一格。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拓展资料:
原文: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空阔鱼龙气,婵娟帝子灵。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
作者: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
生平: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㈨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吞”字笔力千钧,使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的气势;“接”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深远幽渺,横无际涯。这两句诗写汪洋浩瀚的大水吞没了三楚大地,远山若隐若现,突出了洞庭湖水壮阔的气势,有前人未尽之秒。
㈩ 《岳阳楼》(杨基)赏析
杨基是元末明初诗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的诗清俊纤巧。这首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起结犹入神境,因为这首诗,当时的人称他为“五言射雕手”。
诗人能在前人基础上写岳阳楼,写得有气势,有意趣,创造了洞庭湖的万千气象。这足见其继承性的特点,但诗人写景所营造的意境更有情味,好像一幅壮阔的图画。
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去品味诗的语言,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就能品味出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10)岳阳楼杨基赏析扩展阅读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北宋庆历四年(1044)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北宋庆历五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月,岳阳楼毁于火灾。北宋元丰二年(1079)春,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
元古八年(1085)孟夏,米芾将《岳阳楼记》写成条幅馈赠索书者。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岳州知州军孙勰重修岳阳楼。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阳楼受损于大火。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修岳阳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重修岳阳楼。